邓良义常说,包片工作无绝招,就是耐心、细致地做群众工作,为群众尽心尽责地服务。79岁的退休教师彭世清,长期瘫痪卧床。独子弱智,娶了个农村媳妇,小孙子户口落在农村,成了老人一块心病。邓良义得知后问明情况。7天后,他把办好的户口簿送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老泪纵横:“你可是我一家的恩人呀,我再也没有什么遗憾了。”邓良义说:“老人家,责任不在您,是我没有把国家政策早点告诉您。”老人拉着邓良义的手说:“我家里穷,没有什么感谢你,送你碗浆水,回去煮碗浆水面吃吧。”邓良义眼眶红了。群众的感谢让他难以承受。
对大量警察“份外”事,邓良义竭尽全力去做,即使做不成,也表现出最大诚意。道路硬化,路灯安装,下水道维修,帮忙跑低保,帮教劳教释放人员、贫困户就业等等,片警邓良义都有求必应。7年里,他为225户出租户制定了门牌号,解决了1000多米巷道路面硬化,为社区安上27盏路灯,为140多名群众办理了户口变更手续,为辍学无业青年介绍安置就业100多人次,为辖区牛活贫困人员协助争取低保62人,调节各类纠纷300多起……
邓良义把社区群众当成亲戚走,刘家嫁女他去道喜,赵家娶妻他去祝贺,钱家老人生病他去看望,李家失去亲人他去安慰守灵……
社区群众也把他当亲人待。2005年,忙碌4天刚调解完一起纠纷的邓良义,由于劳累颈椎病复发住进医院。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络绎不绝的群众提着鸡汤,端着面条,拎着水果到医院探望。妻子廖云红对邓良义说:“就冲这,你没有白干,看你的人像咱家亲戚一样亲。”一句话,说的邓良义热泪盈眶……
“有了邓良义,骆家庄人是幸福的。”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有根说。
西清村原党支部书记贾明川
生命折射绚丽光辉
一位离任两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在西安患病住院,300多户人的村,却有200多口人成群结队,先后从400里外的合阳农村,每人花三四十元车费奔西安探望。许多人是在半夜12时,顶着寒风和雨雪,在村口搭乘夜班车来西安的。还有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来了,30年前曾在村里插队的知青来了,曾经共过事的老领导来了,邻村不熟悉的人送来了偏方……这到底是怎样一个“村官”,让那么多人如此牵心?
贾明川是合阳县坊镇西清村农民,现年50岁。他从15岁起,就一天没歇脚地担任生产队记工员、保管员、队长、村党支部副书记、书,记34年。1980年任村党支部书记,曾三年不脱产参加中央农村广播电视学校学习果树专业,获中专文凭。他任职期间,为自己约法“五不”:不喝酒,不打牌,不请客,不送礼,不收礼。他的心一直“铁”在农村基层干部的岗位上,直到2001年辞去职务。
34年,他没干惊天动地的事,他只是默默的尽职尽责,把一腔赤诚倾洒在黄土地上。在他担任村干部期间,仅乡镇正职就换了12任;在他手里出去当兵、上学的不计其数。他一心一意地带领村民整修3600亩土地,修筑了4700多米水利斗渠和6300米支渠,使全村旱地变成了水浇田;他大搞植树造林,4次使田间地头、道路两旁、庄前屋后的林木更新换代,绿树常青;他多方筹资,为村内铺上柏油路,更新改造电路电网;他身体力行,带头端正党风和村风,全村20多年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他把学校从一座破庙中搬到了新建有6座教室的宽敞校园中,离任前又专门去学校转了一圈,看到厕所墙倾斜危险,当即和村民和泥垒墙一起修好……1993年,西清成为渭南地区文明村,党支部被县上多次评为先进支部。他本人是合阳县第九、第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多次被县上树为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
这位离任两年的村支书重病住院后,渭南市委书记刘新文带人专程到医院看望。刘新文拉着他的手说:我们应当感谢你,就凭你一口气把村干部的担子挑了30多年,我们就心该来看你。
瘦成70斤重的贾书记,更牵动两清父老乡亲的心。村民贾六斤、贾国杰均已年届70,双腿残疾,两人相约从村里半夜乘车,天明时分车到西安,又找医院;曾担任生产队干部的赵金巨因病无法前往,他便计妻子女儿专程到西安看望,并叮嘱说:一定给我带张他的照片回来,我才放心。村民牛同娃、贾建民分别在洛阳和运城打工,也先后回来赶到占城医院。牛同娃告诉陪护家人:我给老板请假时说,你扣我多少工资都可以,如果我不能见上他一面,今生是会睡不踏实的。
原村学校校长刘永红已调他校任职,听到消息,连夜写了一封慰问信,第二天便和妻子来到医院。他说:这信是我用眼泪写成的,句句是实情。那年我出车祸在家养病10天,贾书记骑着自行车,来回20里,看了我7次。今天我不来,心里咋过得去?
在看望的人群中,还发生了让双方误会的事。十几个村民乘夜班车到西安城东车站下车,天麻麻亮。一群人身上背着小米、红薯、鸡蛋等大包小包,一路打问着步行走到北大街,又跑来跑去找601站牌。这时,一位姑娘以为他们是上访的,询问后才知实情,姑娘感动了,便一路带他们乘车,直带到北郊长安医院的病房。村民看到姑娘还不走,便怀疑她有歹意,硬让陪护赶走了。面对怀有敌意的村民,好心的姑娘隔三岔五地托护士送来鲜花、水果,她也祝愿好人安康。
贾明川70多天没有进食,乡亲们对他的深情厚谊,使他在病痛折磨中得到慰藉,且亦惶恐和不安。他老念叨说:咱做了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有些事想做也还没有顾得上做。大家这样待我,我该怎么回报。要说几十年间,我只不过是和村民们的心贴在了一起,我把群众没当外人,大家也把我没当外人。
在来探望的村民朴实的话语中,可以对这位农村支部书记平凡人生,普通事迹中显现的人格品质作出诠释。
村上20几位党员凑了500元钱,派代表送到病房。党员们说:“春节前,大家都盼望贾书记能回家过年,后来听说他病重回不来,不少乡亲都哭了。他真是无私地为村民服务了几十年。哪一家的熬煎愁事,他都记在心上;哪一家缺吃少穿,他都送粮送衣。乡亲们能说出许多感人的故事。修万米长堤,长堤上洒遍了他的汗水,脚印;铺村中柏油路,他光着膀子同一群学生顶着烈日拉石碾压沥青……
年近60的县文化馆馆长史耀增,腿患骨质增生,硬是一颠一跛地到了病房。他动情地说:咱县民间文化活动,离开了你带的锣鼓社火队可不行呀!我们都盼你病愈归来,再打锣鼓再唱戏。
建国前入党曾担任村干部的贾联钦,儿子儿媳亡故,留下了3个孙子,贾明川将其长孙保送到部队,上了军校,当了干部。老人执意要到西安看望,后因体力不支,便委托儿子贾民强看望。贾民强说:我爸一说你的病就流泪。他说你去年6月最后离开村时,见到他还给了10元钱。
坊镇中学教师贾宝琴同丈夫最先赶到西安。她说:“我是明川哥把我领进学校大门的。1975年我高中毕业,他上门请我到学校教书。当时许多人寻情钻眼,咋能轮到我呢?明川哥说,我调查了,你在校时学习好,我们选教师要对娃娃负责,要对得起下一代。后来,我当了教师,不辜负明川哥的期望,我由民办转成公办,由小学教到中学,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
贾明川在少年时患过重病,他对残疾人、对弱势群体怀有特殊的感情。收种季节,他经常套上自家牲口、农具、帮助孤儿贾焕民耙磨碾打;路上遇见弱智人颜红德,他经常给钱送衣,还领到饭馆吃饭;离任后,他卖掉自家玉米300元要外出打工,可看到双目失明的贾绪。科一家老小生活困难时,他抽出100元塞给贾绪科……
村民贾大镜流着泪说:春节前,我70多岁的母亲特别对我说,明川病了,家中没人,你一定要写上一副对联贴在他家门上。西清人如果忘了他,就没了良心。
是啊!人心都是肉长的,只有用善良才能换来善良,用爱才能换来爱,用心才能换来心。
一个离任两年的村支书为什么这样受群众拥戴?躺在病床上的贾明川也在思考这样的答案:凡是给群众办了好事的人,群众是不会忘记的。人民群众最有良心,除非我们当干部的假公济私,心中没有群众。感情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才是真实的。
身卧病床的贾明川,常常一夜一夜睡不着。在电视上看到别村搞多种经营,栽经济林木,他就心勇得思谋着西清村的未来。面对记者,他要强地说:“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乡亲,等病好了,我更要大干一场……”
不信洋教的乡亲们,为了他们的贾支书,却跑到六七里外的耶稣教堂去祷告:愿贾书记好人平安……
重建山城的人
唱响金州之歌
安康,古称金州。人们没有忘记,就是在这古老的土地上,1983年,一场400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吞没了城区,死伤上千人,财产损失达四亿多元,惨景目不忍睹。
三年过去了,重新踏上这块土地,目睹所闻,感受到的却是安稳、富足、舒心的情绪,真难以置信这里曾有过灭顶之灾的痛苦经历。金州正以难以置信的速度,迈着改革的步伐,以强者的精神跻进向现代化进军的行列。我们踏着新建的大街小巷去追寻重建山城的人们,循着汉江岸畔去察访为长堤付出艰辛的工程技术人员,顺着建筑工地林立的脚手架,去探访默默耕耘、辛勤建设的共产党员……
一
他忙,忙得不亦乐乎,你得借他的空隙,按他的时间规定去采访。采访完了,他还要叮咛两句:“你们不要把这些登出去,我现在需要一个安稳的工作环境,要不,啥都干不成。”
下午4点整,丝毫不差地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精瘦、干练的小老头。他就是安康地区重建委员会主任张炳文。
看他似“手无负戟之力”,但他却肩挑安康整个重建工程的防洪、建房、市政工程的重担;可指拨6省20多县的4000劳动大军;国家给的一亿元的资金要从他手中流过。有人戏称他是“亿万富翁”,但也有人骂他是“铁公鸡”;有人怕他。但又不得不求他,有人恨他,但又不得不服他;理解他的人,心平气和地走了,不理解他的人,甩下一串可笑的诅咒去了。他却笑呵呵,无烦无恼:“我还是我。”
别人问及,他自有道理:我描绘过、幻想过安康城的未来,但谁能料到,一夜之间一场大水竞毁坏了几代人为之奋斗的成果。古老的城堤决口,仅有的两条街道被逃命的人群、车流、牲畜挤得水泄不通,城内屈指可数的高层建筑站满了惊恐不安的人们。面对那撕不破的沉沉夜幕,感知那无边的茫茫洪水,是疑惑、是迷惘,是痛心、是焦急……只想着如果能活命,如果这官职不丢,一定要先加固好城堤,多修几条道路,多盖几幢高楼,来弥补这刻骨铭心的悔恨。一旦这副担子果真压在肩头,他才感到重得喘不过气来,权力威严得使人不敢使用,金钱纯真得让人不忍随意染指。金州人的眼睛盯着我,若像撒胡椒面儿一样,久而久之大家会唾弃我,还有那九泉之下的冤魂也饶不了我。
无怪乎有人拿着“大头儿”们的条子想多要钱,这“尚方宝剑”失灵了。“谁写的条子,谁来我这儿签字!”没人敢来。有的农民直闯他家,想慷困家之慨,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农民心悦诚服地走了。地委、行署盖房要他额外出征地钱,他却死咬住:“这钱,多一毛都不出!”
他看似无情,却最多情。要盖学校、要盖幼儿园,他拍板痛快。东关一素不相识的孤病老头儿,灾后按规定分得住房,当老头搬迁时,房却被别人占用,老头儿颤巍巍地找到他,他愤愤不平地帮着据理力争,老人住上新房后,高兴得一个劲儿给他写感谢信。他是独生子,在安康干了几十年,而远在山西年逾古稀的父母,却一直托亲戚邻里照应,直到去世。他不是父母的孝子,但他却是安康无数父老的孝子。
听着他那爽朗的笑声,看着他那有力的手势,我们陷入了深思:一场洪水,有多少人因祸得福,发了国难财;有多少人在公对公的交易中,却收获的是私人的人情、钞票;又有多少人因此而锒铛入狱以至毙命。而他,两袖清风,收获的却是整个新安康那街道、那学校、那楼房……
二
听说他是传奇式人物,走过的路就像海上颠簸的船:“当兵——读大学——搞设计——当右派——当农民——副县长——地区重建委副主任。他有过参与设计刘家峡水电站的辉煌历史,也有赤脚行路舍不得穿草鞋的窘迫困境。
他对自己的经历矢口不谈,却开口数据,闭口史料地滔滔不绝起来。
提到安康城的南北迁徙、汉江的历次泛滥、城堤的修筑破坏,他从战国可以说到今天,从自然因素说到社会原因,就是加固城堤各部分用料、数量、标准,他都说得头头是道。他不愧为安康城堤修复总指挥。但他也有深深的愧疚:身为副县长的他,尽管一天没有挪步值班室,家人端的饺子一个未吃,但他却没能挡住汹涌的洪水,无力救助呼救的人群……
他如今身负要职,他要补过,要立功。他没有在办公室悠闲地指手画脚,他也没有简单地把上级指示、合同规定、设计方案扔给施工单位而万事大吉,他还不习惯“大家研究,大家执行,大家承担责任”的作法,而是把国家的资金、工人的血汗、安康父老的安危当成自己的“紧箍咒”在那长堤上来回念。
他搞了大半辈子水利,习惯了和那水、土、数字打交道,以至人也变得机械了。城堤设计方案有些不尽合理,施工中出现问题,他敢冒险拍板:改!边施工,边设计,使施工更加有效。这种做法是违反规定的,但在这一特殊工程中却不违反实际。上级规定安康城堤修到百年遇的高程,尽管他至多再活50年,但他从江水泛滥的频率,水浪的冲击力,漫堤等一系列因素缜密考虑,决定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越出上级的“圣旨”,加高两米多。他是创造性地执行“圣旨”,而不是机械官僚地执行。经实施,城堤的防洪能力提高了,他的最大心愿满足了。他兴奋地说:“这下我可心安理得地向安康父老交待啦!”
这个为治理汉水而呕心沥血的人叫彭光琦——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
三
他身披尘土从建筑工地走来,一位彪形大汉,他开口便是一段自我表白:“我叫康民发,是地区建筑公司木工班的工人,你们不远千里来采访我,要说前人骑马我骑驴,后边还有挑担的,我不是十全十美。”他朴实直爽得像秦巴山上的花栗树。
康民发资历不长,党龄长。岁数不大,却是创建建筑公司的“元老”。尽管经他介绍入党的不下十几人,后来个个或大或小当了官,可他仍然乐意穿他的工装。有人跟他说笑:种瓜应该得瓜,可他却正儿八经起来:介绍别人是为党输送新鲜血液,是神圣而纯洁的工作,绝不能当作达到个人目的的“桥梁”,更不能当作搞交易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