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录像机、电视机……”女子答道。
“一台录像机卖多少钱?”
“四千元。”
“如果有人出四百元,你卖吗?”
“那当然不能卖,一种商品的价格是由它的价值决定的。”女子非常干脆地回答道。
“那就对了,演员的价值是由观众决定的。”
实际上,那位女子问的是“赵本山出场费要给一万多元是否确有其事”,而赵本山岔开提问者的话题,换成“演员收多少出场费是由什么决定的”。他在换题以前先撇开问题,去扯一些看似无关的闲话。经过一番类比性闲话的诱导以后,赵本山才使他岔换的话题呱呱落地。这样,既回避了正面回答,又没有给对方留下一种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的印象,使得交际气氛异常轻松而和谐。倘若赵本山不采用这种将话题扯远的方法作答,而是逃避问题,就有可能给双方造成不快,甚至把交际气氛弄得异常紧张。
在运用将话题扯远的拒绝技巧时,换题才是关键,所转换的话题一定要和自己不便回答的问题有着某种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同时,将话题扯远还可以运用在其他场合,比如对方对你所讲的话题没有兴趣,你可先放下正题不谈,而从他感兴趣的问题下手,等他进入状态后,再将话题转移回来,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逢人只说三分话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我们在社会中与人交往,不必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全部说出来。
一个社交老手的确只说三分话,你一定会认为他们很狡猾,是不诚实的。其实说话前先要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对方不是可以言谈的人,你说三分话就已经不少了。
科学史上有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工作,爱迪生接见了他。这个年轻人为表示自己的雄心壮志,说:“我一定会发明出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便问他:“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这种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吗?”
年轻人正是把话说绝了,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果将“一切”换为“大部分”,爱迪生便不会反诘他了。
即使词用对了,修饰程度不同,说起来分寸就不一样。如“好”一词,可以修饰为“很好”、“非常好”、“最好”、“不好”、“很不好”等,这些比较级的使用要慎重。如果你没听天气预报,即使听了,明天还没到,便不可以说:“明天一定会下雨。”一个人的文章写得一般,客气地说也只能是“还好”,怎么能说“非常好”呢?
好的修饰词使意思表达完整,恰到好处;过于夸张或过于缩小的修饰词,则会与客观实际相冲突,陷入两难境地。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中,皮卡索夫与罗亭有一段对话:
罗:妙极了!那么照您这样说,就没有什么信念之类的东西了?
皮:没有,根本不存在。
罗:您就是这样确信的吗?
皮:对。
罗:那么,您怎么能说没有信念这种东西呢?您自己首先就有一个。
皮卡索夫在此用一个“根本”,把话说绝了。因此,遇到不十分有把握的事,一定要多用“可能”、“也许”、“或者”、“大概”、“一般”等模糊意义的词,使自己的判断留有余地。
小白与同事们一起到外地做业务考察。一路上,总是听到其公司的主管不断地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许多员工私底下都相视而笑,无奈地摇头。到了目的地,拜会有关单位时,轮到这位主管做简报,只见他站在大众面前却脸红脖子粗,结结巴巴,讲不出像样的业务简报。
话多的人,常求发言而后快,不考虑听者的感受,也不让他人有讲话的机会,所以容易“招怨”。其实,话讲得最多者多半是讲自己的私事,或东家长西家短,易滋生事端。
不该说的不要乱说
在社交场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说不同的话。在说话的同时一定要慎重,不该说的千万不能信口乱说。
打工妹燕子找到了一份在饭店做服务员的工作,却只上了一天班就被老板辞退了。其实她的条件并不是很差,也没有做错什么事,只是不小心问了一句不该问的话。
那天,燕子刚一上班,店里就进来了三位客人,她随即拿出菜单,去让这三位客人点餐,第一位客人点的是糖醋里脊,第二位客人点的是宫爆鸡丁,第三位客人点的是京酱肉丝。但是,他特别强调要用干净一点的杯子倒啤酒。
很快,燕子将这三位客人所点的菜,用盘子端了出来,一边朝他们坐着的方向走来,一边还大声地向这三位客人问道:“你们谁要用干净一点的杯子盛酒……”
就凭燕子的这一句话,老板当然会毫不客气地向她下辞退令,因为她的问话使老板脸上无光。
在工作中,要讲究说话的方式,同样,在社会交际的过程中,也要把握好说话的分寸,恰到好处地说好该说的话。
说话不仅要根据条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也要根据前后话语相互联系而恰当地选择语言。
几位年轻的员工去慰问一位退休老工人,见面以后问道:“您老身子骨真够硬朗,今年高寿?”老工人回答说:“七十九啦。”“人生七十古来稀,厂里数您最长寿吧?”“哪里,××活到了八十四呢!”“那您老也称得上长寿将军啊。”“不过,××去年驾鹤西行了。”“唷,这回可轮到您了。”那几位员工说道。谈兴正浓的老工人听到这句话,脸色陡变。毛病就出在“这回可轮到您了”这句话上。前面老人刚说完老同事逝世的事,他们却接下去说“轮到您”,这不就使老人产生误会了吗?如果这几位年轻员工能控制好前后话语,把话说成“这回长寿冠军可轮到您了”,也就不会出现不快了。
讲究说话的艺术对于迅速有效地传递信息,塑造起好的气氛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果只贪图自己一时的痛快而无所顾忌地说了不该说的话,则只会给自己制造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学会说“不”巧妙拒绝
“不”这个字好写,音节也简单,但拿到人与人之间,却很不容易说出口。很多人或因为感情因素,或因为个性关系,或因为时势所迫,无法把“不”说出来,因而吃了大亏。
有的人,朋友向他借钱,总是无法拒绝,怕说了“不”,伤了对方,更怕说了“不”,与对方日后出现隔膜。他的朋友们深知他的老实,手头不便就向他开口,当然有借有还的占大部分,但有借无还的也大有人在。
小钱不还倒也无所谓,但有一天,有人向他借一大笔钱,说是要开店,因为无法说“不”,钱拿了,人也不见了。
没有勇气说“不”,往往就会变成这种情形:软土深掘,得寸进尺。常常要求他,拜托他——当然他并不一定会有损失,但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相当高。而最重要的是,他无法说“不”,会越来越难以说出口,而一旦说出口,常常就造成很大的得罪。
该说“不”时,就要勇敢地说“不”。
不过在什么情况之下说“不”,这才是问题,因为如果每天每件事都把“不”挂在嘴边,那么也不必在人群中立足了。
不妨可以先从“心”来考虑。也就是,当有人要向你借钱或要求做某件事时,你要先问你自己——我愿不愿意?而不是从利害关系来考虑。
如果你原意,赴汤蹈火,肝脑涂地,相信你也不在乎,也不会后悔的;如果根本是不愿意,那么就不必勉强自己,一勉强自己,你就不会快乐,每天活在“当时为什么不拒绝”的悔恨当中。也许你本身并没什么损失,但因违背了你的心意,这件事反而成为你的负担。
因此,当你不愿意时,就要勇敢地说“不”!
不过,说“不”也不是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技巧的,因为会要求你、拜托你的,大多是身边的亲朋同事,如果技巧不好,很容易就弄坏了彼此的关系。
技巧是因各人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过也有一些原则可循:
尽量委婉、平和,说明你要说“不”的原因,让对方有台阶下,也不致伤了和气。如果可能,迂回一点讲也可以,而不直接说“不”,对方如果不是白痴,应该听懂你的弦外之音,这是“软钉子”,而不是“硬钉子”。同时为了不得不,我也赞成说些谎话。
不过,要学习说“不”,可以先从小事学起,久而久之,便可掌握分寸,不会脸红脖子粗,让人一见就知道你的“不”并不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