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闲云似乎明白了什么,他问小梅:卫东是不是党书男的笔名?
小梅点点头。
那《男人错》就是他写的了?王闲云的声音有些高,把怀中的孩子吓着了,哇哇哭起来。
夏雪抱过孩子,说咋呼什么,吓着孩子了。
小梅低声说,就是他写的,当时他不让我给你说,怕你不让他毕业。
王闲云脸色铁青,他太失望了。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得意门生竟然可以背叛自己,竟然可以瞒着自己做这样的事情,最让他接受不了的是,他现在竟然和自己的老情人混在了一起!
王闲云有些出离愤怒了。他狂躁不安地在屋内走来走去,一副穷凶极恶的样子。他口中念念有词:这个畜生,这个败类,这个……作家立场
什么是好的文学
长期以来流传着一种信条,即“好的文学”为更好地理解社会提供了一把钥匙,提供了一种更好地领会“道德生活”的方式,这种信条未经深入考察,但却有力地为许多作家、批评家和严肃的一般读者所接受。——[英]理查德·霍加特霍加特是英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他在论文《当代文化研究:文学与社会研究的一种途径》(《当代西方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指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好的文学”的意义所在,并且认为试图说明“好的文学是为了阐明和批判其时代而站在这个时代之外的”是非常值的、植根于社会之中的。它有其大量的文化意义,因而并不存在“自在的艺术作品”那样的东西。
我很认同霍加特的这些观点,从自己的创作实践出发,我深深地体会到“好的文学”必须具备两种品质:与现实生活在质地上的紧密联系;同时还要有超越现实的非凡远见卓识。
一直以来,文坛上盛行一种小说要好看的观点,作为这种观点的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小说要有故事,除此之外,在王小波的作品流行以后,有评论家提出小说不但要好看还要有趣。的确,作为文学家族里的主要成员,小说在天然品质上就应该具备好看、有趣的因素。但我认为,仅仅具备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小说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即思想的传达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也并不是一味强调小说一定要担当起“五四”确立的启蒙的任务,而是主张小说应该对现实生活有所启迪,对人们的思想进化有所帮助。
一段时间以来,我的写作一直努力围绕着这个信条展开,无论是小说写作还是学术研究,我都企图在考察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用自己手中的笔来对生活进行力所能及的“干预”。我在这里用了“干预”这个对许多评论家来说很敏感也很忌讳的词语,文学干预生活的主张似乎已经是成为过眼烟云了,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一道早已逝去的风景线了。但我认为,文学干预现实生活的观点还不应该退场,至少在现在这个特殊的瞬息万变的时代,在大多数文学的受众群体还不能够很清晰地看透现实生活的丑恶之前,文学启蒙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被文坛上盛行的小说要纯粹要好看的观点所迷惑,也写出了一些追求纯粹追求好看有故事的文学作品,并且也确实给我带来了一些比较实际的“好处”:这种小说特别容易发表。我发现现在的文学期刊界,除了极少数的文学期刊还能够容忍具备探索性质的前卫文学以外,几乎都对那些有思想但不好看的小说亮出了黄牌。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读者的选择,在消费主义流行时代读者只愿意读那些所谓轻松好看的小说,这种读者需要迫使文学期刊集体做出了调整,结果便造成了文学在一片好看声中丢失了自己的思想。
但我很快发现,小说不能只是好看,如果这样,纯文学就会逐渐地迷失到通俗文学的境地。相信许多评论家都会注意到,我们的文学在逐渐地分化,通俗小说和纯文学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泾渭分明。
在我的长篇小说《背叛》中,我通过主人公王闲云说过这样一段话:
“给小说捆绑上崇高和高雅,那是后来的事情。五四以降,小说被披上了政治和道德的外衣,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然而,随着时代背景的转变,那样的环境已经不存在了,代之的是改革开放、泥沙俱下,这样的时代特点要求文学回归它的娱乐性和消遣性。这就是当代的纯文学为什么退守到边缘的最主要的原因。
“至于说到文学的塑造灵魂的作用,那是对文学怀着美好愿望的人们——比如这位提问的副校长——对它寄予的希望很大。
”我想说的是,有些事情我们给予的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文学的分化是一件好事,这样一来,纯文学可以担负起塑造人类灵魂的责任,通俗文学就可以起到娱乐和消遣的作用。”
这一段话基本上代表了我对小说分化的一个看法。
但是不是这两种文学就一定不能有机融合呢?我认为不是。我刚刚完成的大学三部曲《背叛》、《漩涡》和《虚构》试图在这方面进行一点探索和尝试。拿《背叛》来讲,小说着重于对一位作家和大学教授的塑造,其情节安排可谓是非常好看:
著名作家王闲云从省城开会回来发现老婆和同事的奸情,悲痛欲绝。和老婆分居之后遇到晚报记者周轻盈,周轻盈为了达到个人出名的目的把身体献给了王闲云,王闲云把周轻盈打造成了著名青年女作家。没想到周轻盈走上了写暴露文学的身体写作的道路,周轻盈离开王闲云,再一次受到欺骗的王闲云到省城师范大学做了兼职教授。小说由此转入王闲云的大学教授生活,涉及到了和王闲云发生关系的女博士、中文系主任、思想激进的老教师、大学副校长、校长等人物。小说在描写情感生活的同时,也揭示了大学的权力斗争。
我相信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但我知道如果我把小说仅仅处理成好看这个很浅层次的话,还远远不够。我要让小说在好看的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在反映知识分子特别是高校生活这个领域,出现了不少作品,从《桃李》到《所谓教授》,加上其他几部正在热炒的反映大学生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学这个题材可谓是炙手可热。但我认为,这个题材的大部分小说还缺少深度。
大概是因为想撕破知识分子身上的伪装,许多作家将知识分子处理成丑恶甚至卑鄙下流的形象,我觉得这又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文学作品要想传达思想,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观察角度,在展现人物的各种面目时,要尽可能地让人物立体化,摇曳多姿才能丰富耐读。
《背叛》也是一部观照知识分子(特别是作家、大学教授)的长篇小说,我试图把它写得精彩而又耐读,我相信在勾画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方面小说较好地完成了我一直坚持的写作理念。
什么是好看的文学?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我曾在我大学时代出版的第一本作品集《五月的爱情》序言中提到“写作的极限”这个命题,之所以提出来这个问题是想引起文学写作者的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写作才是有意义的写作?写作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直到现在还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时隔多年,我还是想用这篇文章中的一段话来结束这篇文章
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就企图用自己手中的笔建立人类历史原始博物馆,就像我所敬重的沈从文先生所说的要在山上建造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我一直都信奉孟子的人性善的学说,因此想尽量多说“历史的好处”。但是当我从史料中看到诸如焚书坑儒这样的人类恶性之后,在我看到现实中的种种丑恶之后,我彻底失望了。我不能欺骗自己的眼睛,不能一厢情愿地“多说历史的好处”了。因此在我的小说中出现了不同于“正史”的东西。但我还是相信,人类是善良的,这也许在现在还不是一种奢望吧。
叶炜于徐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