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四大发明的故乡。四大发明是古时的高科技,它推动了全球的发展,至今仍然造福于世界。其中的印刷术奠定了图书出版业的基础,泽及万世,至今仍有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之花在这个领域中绽放,例如众所周知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其创始人王选院士和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中文的图书、报刊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引发了中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中国沿用了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之后,他又相继提出并领导研制了大屏幕中文报纸编排系统、彩色中文激光照排系统、远程传版技术和新闻采编流程管理系统等。这些成果在国内外得到迅速的推广应用,使中国照排及印刷技术和应用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种需求和技术现实的巨大反差是促进重大创新的原动力。在人类历史上,电报、电话、无线电、电视的发明影响了很多人,但是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项技术像Internet那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影响如此多的人。我们以5000万用户为基准,达到这个用户数字的,电话用了55年,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而Internet只用了三年就超过了5000万用户,总共不到八年就达到3亿用户。目前,仅中国的网民就已经超过1亿人。
现代科学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文化领域,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新的高科技的文化娱乐方式不断创生。同时,文化也全面渗透到高科技产品之中。一切高科技产品归根结底都是为人服务的,高科技产品也只有最终依赖人们对文化服务的越来越广泛全面的需要而获得日益广阔的市场。那么,高科技与图书出版业是如何相互影响和推进的呢?今年在全球热映的美国悬疑影片《达·芬奇密码》吸引无数人走进电影院,那些津津乐道于对比书籍和电影异同的观众,一定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不同:书中的男主角罗伯特·兰登是专程跑到一所大学图书馆搜索信息,而在电影中则是向公共汽车上的男孩借了一部能上网的手机,就达到了目的。
这个小小的例子很有代表性,今天的人们在阅读方式上面临着更多的选择——互联网、手机、PDA、PC,人们可以免去奔波图书馆、资料室的辛劳,随时随地手指一动,所需要的相关资料立刻悉数呈现眼前。特别是在不久的将来,当阅读器通过技术的努力最终跨越纸书这道槛之后,人们只需把所要看的、厚厚的图书下载到小巧的阅读器上,便可以随时随地感受数字阅读的方便和魅力。今年4月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了互联网带来的读者阅读方式正在快速转型。调查指出,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上网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3年的18.3%,再到2005年的27.8%,七年间增长了7.5倍,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可以想象,在那些高科技比较发达的国家,这些数字只会有增无减。当然,发生在图书出版界的高科技现象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我想说的是,在新的大潮来临之际,落后一步或几步就会失掉很多机会,因此,我们要对高科技在图书出版业的渗透和影响保持高度敏感,并能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在这地球村时代,中国正在为科技创新和成为创新型国家努力,中国的出版业也在不断发展着。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较大满足,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长,文化需求也随之增长。按照国际标准,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上的比重应该达到40%;GDP达到3000美元时,第三产业应该占到55%。而我国目前的第三产业产值只占GDP的33%左右,如按照近三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平均速度增长,到2020年,我国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第三产业的比重将达到42%左右,仍低于标准值13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第三产业尤其是文化产业有着很大的上升空间,前景十分广阔。再提供一个有意义的数字,由于中国人均纸张消耗量只有美国的1/200,所以今后几年内纸质出版还将呈上升趋势,但专家预测,网络出版的增长速度将会更快。由于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各种媒体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同的出版媒体正在走向融合。出版产业已成为现代文化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核心部分。
今年6月8日,由作家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第一本“先行电子书”《不是天使、不是魔鬼》正式在互联网诞生。这是一本由出版社策划选题,先出版电子书,再出版纸质书的正式出版物,这被人称为中国出版业的标志性案例。虽然网络出版还有很多待完善的地方,但这是一个趋势。高科技的融入已经使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平面出版向立体出版的趋势转换。
中国正在融入国际大家庭,在融入的过程中,人们渴望相互了解。我见过很多从国外来的人,他们都很希望了解中国,希望知道中国用了什么办法使经济高速增长。图书,作为了解世界的窗户,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建立了合适的平台和桥梁。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是有限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对其他文化的认识往往是间接的,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书本知识来实现的。
目前,我国出版业在图书版权输出和实物出口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通过比较2000年和2004年图书版权输出、实物出口的数据,我们就会发现大约都翻了一番。2000年版权输出638种,2004年图书输出1314种,翻一番还多。实物出口2000年1200万美元,2004年2000万美元,也增长近一倍。两个翻一番说明,这四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05年这种进步更加明显,第12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共达成版权贸易合同合作意向9237项,其中输出版权贸易3241项,引进版权贸易5755项,版权合作241项,引进与输出的比率为1.78:1。在2005年第57届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我国引进版权731项,输出版权615项,引进和输出的比率接近1:1。
据统计,2005年中国的图书出版已经占中国传媒产业细分市场的最大份额,约有36%。但是,在国外的书店,在超市,甚至在图书馆,在读者所能接触到的终端市场,却不大能见到中国的图书,能正确全面地介绍中国的图书就更是凤毛麟角。所以中国的图书走出国门,融入国际市场的任务还很艰巨。通过分析,我们看到,由于我国外文图书生产规模小,缺乏适合国际图书市场的产品,对国际市场研究不够,以及缺乏政策扶持等原因,中国图书在版权贸易和实物出口方面的情况仍然不够乐观,特别是由于某些技术性的原因,使中国的图书无法直接进入国外的销售渠道,国外的读者不能直接在市场上见到中国的图书。
对于改善上述情形,我们做了什么努力?并且还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呢?特别是我们应当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来推动呢?
国内外出版界的同人们或多或少地知道或者听说过自2004年启动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有些人已经有幸参与其中。这个计划目前正在稳步运行。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资助翻译费的形式,鼓励外国出版商和出版机构出版发行与中国有关的图书;向国外图书馆赠送关于中国的图书等。今年在马上要开幕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有一个比去年更大的展台来展览介绍“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以及所涉及的图书,同时,相关的网站也已开通(www.chinabookinternational.com, www.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com等十几个域名),希望能引起国内外出版界人士的兴趣。
这个计划资助出版的重点是那些能够正确反映中国面貌、能增进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图书。为推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实施,国务院新闻办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成立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并已举行过两次会议。
工作小组成员单位是包括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在内的中国部分出版集团和出版社,共20家。工作小组实行议事办事合一的工作机制,办公室设在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办公室根据工作小组的职能开展工作,负责与包括成员单位在内的国内外出版、发行机构的联络和沟通工作,及时收集并反馈国内外出版动态和版权需求信息,同时负责版权输出目录和样书的征集,以及目录的编印工作,对资助经费申请项目进行统一汇总,并负责本计划实施情况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这个计划的出发点,就是要努力把国际资源和国内资源、政府资源和企业资源、社会资源和自身资源凝聚结合起来,推动中国图书融入世界。“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为出版单位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一个平台。未来,将形成一个由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我们将不断丰富“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内容,加强对国际图书市场的研究和重大选题的策划,注意对人才的培养,重视同国外大出版机构的合作。我们将通过策划和打造高质量的外向型文化产品,把“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做成“走出去”的名牌工程。
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潮流,每次潮流都意味着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机遇,企业也会遇到在某个领域领导新潮流的机会。我们期盼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这个平台上,与国内外出版界同人携手合作,运用高科技,把中国的图书推向世界,让中国丰富的图书资源在海外形成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为2006年中国出版论坛准备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