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可以定输赢
一言定输赢是指在演讲的时候,紧紧抓住要点给人一种简洁、干练的印象。那些过多的、冗长的客套话往往会引起听众的反感。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拉开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序幕。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对邓小平说:“我作为英国现任首相访华,看到你很高兴。”邓小平说:“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你来呀!”会谈开始后,撒切尔夫人老调重弹,摆出强硬的姿态,抛出“三个条约有效”和“香港繁荣稳定离不开英国”这两张牌。英方宣称:“香港三个条约白纸黑字写在那里,任何人都不能否认这一事实。既然这些条约仍然存在,那么就必须遵守。如果中国人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影响,破坏香港的繁荣。要使香港繁荣得到维持,英国人治港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这就是英方提出的所谓以主权换治权。面对撒切尔夫人咄咄逼人的挑战,邓小平直言不讳地说:“如果中国在1997年不能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收不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我们等待了33年……如果15年后还收不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邓小平接着又严肃地说:“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在这里,邓小平没有和撒切尔夫人绕弯子,而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直逼要害,给了撒切尔夫人一个明确的回答,即主权问题是无法谈判的。德国著名诗人和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讨厌那些冗长单调而又没有多大效果的会议。
一次,他去参加一个聚会,并致了开幕词。
开会那天,布莱希特准时到会,默默地坐在最后一排。主办人看到后,把他请到了主席台就座。一开始,主办人讲了一通很长却没有什么实际内容的贺词,向到会者表示欢迎。然后,情绪激昂地宣布:“现在,有请特邀嘉宾布莱希特先生为我们这次大会致开幕词!”
布莱希特听后,迅速站了起来,快步走向演讲桌前。到会的记者们赶紧掏出笔和小本子,照相机也咔嚓咔嚓地响个不停。
不过,布莱希特却让某些人失望了,他只讲了一句话:“我宣布,会议现在开始!”
抓住关键的要点,最重要的就是说出你要谈论的主题,也就是开宗明义,其余的客套话尽量少说或不说,这样你的听众才不会感到心烦意乱。当然,这一方法的运用必须针对特定的对象,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适用。假如对方跟你并不是很熟悉,而你则一上来就直奔主题,势必让人感觉唐突,其效果可想而知。
一般来说,这一方主要是针对那些自己比较熟悉的人,或者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如商业谈判、会议、作报告演讲等。在这些场合下,如果你能够做到抓住要点,一针见血,不必讲过多冗长繁琐的话,就会很快地吸引听众,使他们迅速地进入主题,接下的事情无疑就好办多了。这也是表现自我的一种绝妙办法。
能言善辩维护尊严
人在最危险的时候,怎样抓住问题的关键,一语击中要害,从而驱祸得福,其中的奥秘在于能言善辩。
汉代的萧何,有一次向汉高祖刘邦请求将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让给百姓耕种。上林苑是一处供皇帝游玩打猎消遣的大片园林,刘邦一听萧丞相居然要缩减自己的园林,不禁勃然大怒,认为萧何一定是接受了老百姓的大量钱财,才这样为他们说话办事的。于是下令将萧何逮捕入狱,审查治罪。当时的汉宫廷尉为讨好皇上,只要皇上认定某人有罪,廷尉官不惜用大刑使犯人服罪。就在这紧要关头,旁边的一位姓王的侍卫上前劝告刘邦说:“陛下还记得原来与项羽抗争以及后来铲除叛军的时候吗?那几年,皇上在外亲自带兵讨伐,只有丞相一个人驻守关中,关中的百姓非常拥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么关中之地就不是陛下的了。萧丞相不在那个时候谋大利,难道会在这个时候去贪占百姓和商人的一点小利吗?”
简单几句话,句句击中要害。刘邦深有感触,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鲁莽,对不起丞相的一片诚心,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当天便下令赦免萧何。汉代的另一位开国元勋周勃,曾经帮助汉室铲除吕后爪牙,迎立汉文帝,有定国安邦的大功。可后来当他罢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后,一些素来嫉恨周勃的虚伪小人便趁机向汉文帝诬告周勃图谋造反。汉文帝竟然也相信起来,急忙下令廷尉将周勃逮捕下狱,追查治罪。按汉代当时的法律,凡是图谋造反者,不但本人要处死,而且要灭家诛族。就在周勃大祸临头的时候,薄太后出来劝文帝说:“当皇上还没有即位的时候,周勃手里拿着先帝留给你的皇帝玉玺,又统帅着主力部队北军,是谋反的最佳时机,但是他一心忠于汉室,帮助汉室消灭了企图篡权的吕氏权力,把玉玺交给了陛下。现在丞相回到自己小小的封地庄园里居住,怎么反而在这个时候才想起谋反呢?”
文帝一听,心中的疑虑顿时烟消云散,立即下令赦免了周勃。
萧何、周勃太难临头的时候,有人出来为他们辩白,讲明事实真相,分析合情合理,从而免去了二人的大难,这都是说辩中言语的巨大威力所致。
偷梁换柱巧推理
美妙的语言是智慧的具体体现,而偷梁换柱的推理是美妙语言的最好表达。
有这么一幅漫画,主要人物是一个头顶有三根毛的穷小孩,不妨叫他“三毛”吧。这个漫画的场景大致是这样的:一位阔太太牵着一条哈巴狗上街,见了三毛,想拿他开心取乐,就对三毛说:“只要你对我的狗喊一声爸,我就赏你一块大洋。”
三毛敲了敲脑袋,想了想道:“喊一声一块,喊10声呢?”
“给10块!”阔太太很大方地吼道。
三毛躬下身,摸着狗,一连喊了10声“爸”,阔太太大笑一声,真的给了三毛10块大洋。
这时周围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三毛向阔太太点了点头,故意提高嗓音,拉长声调喊道:“谢谢你,妈——”
有爸有妈才有儿子,这是常理,而这里三毛一声“妈”,把情节向前推理成:狗和阔太太是夫妻。这就比三毛和狗是父子关系更荒唐,虽然三毛没直接说出来,但已是不言自明的事了。三毛是一报还一报,只不过为保护自己;阔太太呢,是功败垂成,自食其果。
人们都知道正常情况下,相同的原因会产生相同的结果,不同的原因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件事,在同样的条件下,却产生不同的结果,从常理上讲,这不合逻辑,做这样的推理,则是一种弱智的表现。然而对于精明人来说,情况则完全相反,在许多情况下,越是同因异果,越能构成精明。
这种精明的推理在社交活动中极有实用价值,它能让你在情况不断变幻的条件下,总是能找到有利于自己的理由,哪怕互相对立的理由,也都能为你所用。
林是一位很有演讲天才的人,当地成立了一个演讲俱乐部,想吸收他为会员。但他也必须和其他会员一样先演讲一次,刚开始大家都希望他能有上乘表现,于是规定他最后一个上台,大家满怀期待地立于台下。
林登上了演讲台,开口便问:“各位,你们知道我要讲什么吗?”大伙异口同声地答:“不知道!”
“怎么,你们竟不知我要讲什么。如此无理,那我讲了还有什么用?”说着便走下了讲台。大家一时哑口无言。
第二天,他又登上讲台,对听众说:“各位,你们知道我要讲什么吗?”“知道!”这回大家吸取了教训,异口同声地答道。
“好啦”,林说,“既然大家已知道了我要讲什么,那我重复一遍又有什么用呢?”说完又走下了讲台,大家再次哑然。
他总是这样,大家便商量了一个办法,待他下次演讲时,有一部分人说“知道”,而另一部分人说“不知道”,这样,林就没法下台了。第三天,林又登上了演讲台,当他再次像前两次一样发问后,台下便有人喊“知道”,有人喊“不知道”。
林一笑:“那好吧,那就让知道的人给不知道的人讲吧!”
说完一甩袖子走下演讲台,扬长而去。大家一时间目瞪口呆,然后又忽然“轰”地大笑起来。
林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利用“知道”与“不知道”这两个不具体的、虚幻的概念,从而推理出与大家希望完全相反的结果,以不变应万变,不管对方怎样变化,理由也总会跟着变化,而行为却一点不变。
在这里,林给大家讲的不是长篇大论,而是风趣和精明人的智慧。同时也让人们悟出演讲的概念要清楚、具体,不能含糊不清,因此,人们在“上当”之余,也受益匪浅。
由此可见,精明人的推理主要是利用对方不稳定的前提或由自己假定的前提,来推理引申的某种似是而非的结论和判断,它不是常理逻辑上的必然结果,而是走入歧途的带有偶然性和意外性的结果。
用铁的事实揭示真相
引证事实揭露真相是论辩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在辩论中,善于发现疑点,戳穿谎言,恢复事情的本来面目,是取胜的关键。
1946年,李先念曾和周恩来一起,就中原停战问题同国民党实力派谈判。
国民党代表郭忏在前一项议程还没讨论完的情况下,就要求讨论所谓中共中原军区部队挑起军事冲突问题。美方代表对他的这种无理要求竟默然相许。郭忏更加得意,拿着编造的所谓“证据”对我中原部队大肆诬蔑,指责我军在停战令下达后仍进攻国军。
面对郭忏的无理取闹,李先念从容不迫,等郭忏话音一落,便站了起来,不慌不忙地说:“我有个问题想请教郭将军,抗战八年,你们的部队一直待在什么地方?你说我军侵占了你们的地方,请问,你们在这些地方的部队又是在哪儿同日本鬼子打仗?你们从未来过这些地方,怎么能说这些地方是我们侵占了呢?”
郭忏被问得哑口无言。李先念继续言道:“八年抗战,新四军五师一直坚持在敌后,解放了90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消灭日伪军20余万人,经历大小战斗万余次,消灭了大量敌人。这些历史事实,不是郭将军所能否认的。不仅黄陵的河、塔尔岗、安陆的赵家棚、积阳山等地是我军的阵地,而且整个鄂、豫、湘、皖、赣边区都是我军收复的失地。这里的每一座村庄,每一个山头,每一条河沟,都有我们战士的鲜血和汗水,都印下了我们战士的足迹。不错,八年之中,不抗不战者大有人在;抗战胜利后,抢占胜利果实者大有人在;停战令下达后,争夺地盘者大有人在,人民自有公断。我军既有恪守停战协议之责任,亦有回击来犯者之权利,‘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是事理之必然。为澄清是非,我提议,双方代表组成后,不妨去实地视察,听听当地老百姓的话,谁是谁非则不言自明。”
一席话,将郭忏驳斥得哑口无言,不仅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狼子野心,以正视听,同时还大大地提高了我党我军的威信,使得敌人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这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李先念将军所讲的道理之所以气贯长虹,具有压倒优势之力,是因为他用铁的事实说话,对方假象就会不攻自破。
抓住关键长话短说
抓住要点,长话短说,不讲空话,不无的放矢,不重复别人已讲过的或众所周知的俗套,是赢得听众的说辩谋略。冗长的说教,满嘴的陈词滥调,没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发言,只能引起听者的心烦和厌倦。
林肯的论辩艺术是举世公认的。他的特点是惜语如金,简捷明了。有一次,林肯作为被告的辩护律师出庭。原告律师将一个简单的依据翻来覆去陈述了两个小时,搞得旁听者极不耐烦,最后连法官也坐不住了。好不容易才轮到林肯辩护,只见他走上讲台,先把外衣脱下放在桌子上,然后拿起玻璃杯喝了口水,接着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又喝水,这样的动作重复了五六遍。
虽然林肯一言未发,但听众早已心领神会,明白这是对原告律师的讽刺,不禁哄堂大笑,直乐得前俯后仰,不能自己。接着,林肯才开始了他的辩护演说。
林肯对原告律师的颇带幽默的嘲弄,征服了听众,他那言简意赅的辩护很快就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克·吐温与雄辩家琼西·M·得彪同乘一条船。船行数日后,两人应邀参加一次晚宴。席上演讲开始了。马克·吐温第一个滔滔不绝、充满情感地讲了20分钟,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然后,轮到得彪演讲,得彪站起来,面有难色地说:“诸位,实在抱歉,会前马克·吐温先生约我互换演讲稿,所以诸位刚才听到的是我的演讲,衷心感谢诸位认真地倾听及热情地捧场。然而不知何故,我找不到马克·吐温先生的讲稿了,因此我无法替他讲了,所以,请诸位原谅我坐下。”
马克·吐温被他一番话闹得哭笑不得,向得彪投去略带抱怨的目光,然后无可奈何地耸了耸肩。
马克思的女儿燕妮,有一次曾请教当时德国著名的一位历史学家,问他能否将古今的历史缩写成一本简明的小册子。教授笑着答道:“不必。”他说,只需用四句谚语,就能概括古今的历史:一、当“上帝”要某人灭亡的时候,往往先让其有炙人的权势。
二、时间就是一个巨大的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历史的陈渣。
三、蜜蜂盗花,但结果反而使那些花开得更盛,妩媚迷人。
四、暗透了便望得见星光。
抓住要点,最重要的就是说出你要谈论的主题,其余的客套话尽量少说或不说,这样你的听众才不会感到心烦意乱。
故设陷阱引人上钩
抓其漏洞,故设陷阱,引其上钩。善于布置陷阱的猎手才是真正的猎手。王安石当宰相时,于天下大兴水利。本来是件好事,却常常不顾实际情况,弄得劳民伤财。
一天,刘贡父去拜见王安石,正赶上有位客人向王安石陈述有关水利方面的建议。
只听那客人说,
“梁山泊面积很大,要是把水排净,可得万顷良田,只是还是找不到合适的贮存那些水的地方。”
王安石似乎没有看出这办法的愚蠢之处,正在思考,没有表态。
这时,刘贡父大声说道:
“这有何难?”
王安石以为他有好主意,连忙抬起头,催刘贡父快说。
刘贡父说:“再挖一个像梁山泊那样大的洼地,不就有贮水的地方了吗?”王安石终于大笑:“梁山泊之事,我看就不议了!”
30年代中期,香港有位著名的律师叫罗文锦,他才思敏捷,谈吐幽默,曾成功代理了许多案件,尤其在一件:“皮箱纠纷案”中,他的表现堪称完美。英国商人威尔斯向中方茂隆皮箱行订购3000只皮箱。没想到,交货时,威尔斯却声称皮箱内层有木材,不能算是“皮”箱,因此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15%的损失。
这是明显的强词夺理,茂隆皮箱行的老板无奈之中只好找到罗文锦,请他出面为自己主持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