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谈话中,一般人都是说些身边琐事,这或许是想向对方表示亲切。在正式交谈中,希望你不要把老婆、儿女当作谈话的资料,否则总不免给人娘娘腔和不务正业的感觉。
谈话先从政治、经济等比较严肃的题目开始,然后再涉猎到文学、艺术、个人的兴趣方面等比较轻松的话题。总之,将自己的观念见解堂堂正正地公布出来,使得彼此都能有共同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谈话。
一个善于求人的人,一定很注重礼貌,用词考究,不致说出不合时宜的话,因为他知道不得体的言辞往往会伤害别人,即使事后想再弥补也来不及了。相反的,如果你的举止很稳重,态度很温和,言词中肯动听,双方自然就能谈得投机,求办的事自然也易办成。
所以为了要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必须言语和善,讲话前先斟酌思量,不要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样引起别人皱眉头自己还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心直口快的朋友平时要多培养一下自己的深思慎言作风,切不可像随地吐痰似的不看周围是何处脱口而出,那样会影响到自身的形象。
既然要托人办事儿,大多是因为工作生活出现了困难和危机,比如家人生病、婚姻不睦、事业不顺等等;这些因素都会使人心力交瘁,丧失信心,不仅影响情绪,而且影响和周围人的交往。在处于情绪低潮时,请求别人能寄予关怀,伸出援助之手。但千万记住,不要把过度沮丧的情绪带到别人面前。托人办事儿,总是一副哭丧脸,会使人感到晦气。
既然生活中的人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我们在办事儿时就肯定能碰到,对不同类型的人说不同的话,才能达到最好的办事儿效果。
看对方的文化层次说话
埋头做事者常常是事业心很强或对某事很感兴趣的人,一旦开始做事,便全身心投入,不愿再见他人。这种人往往惜时如金,爱时如命,铁面无情。要敲开这种人的门,首先不要怕碰“钉子”,还要有足够的耐性,并且要善于区分不同情况,或硬缠或软磨,直至达到目的。
毕加索之子小科劳德的母亲弗朗索瓦兹·吉洛特十分爱好绘画,一入画室便不容有人打扰。一次她正在作画,儿子想让妈妈带他去玩,便敲响了门,可吉洛特已全身心投入到绘画上,听到敲门声和儿子的喊声,只是回应了一声,仍旧埋头作画。停了一会,门还没开,儿子又说:“妈妈,我爱你。”可得到的回应也只是:“我也爱你呀,我的宝贝儿。”门还是没开。儿子又说:“我喜欢你的画,妈妈。”
吉洛特高兴了,她答道:“谢谢!我的心肝,你真是个小天使。”可仍旧不去开门。儿子又说:“妈妈,你画得太美了。”吉洛特停下笔,但没有说话,也没有动。儿子又说:“妈妈,你画得比爸爸好。”
吉洛特的画当然不会比丈夫——绘画艺术大师毕加索画得更好,但儿子的话却句句说到了她的心里,她也从儿子那夸大的评价中感到了儿子的迫切心情,所以最终还是把门打开了。
自命清高者常常是洁身自好的墨客或仕途失意的文人,或者是那些自命不凡、看破红尘的人。这种人文化层次一般都较高,他们不愿与常人来往,如希望同有才华的人结交,因此要顺利地叩开这种人的大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善于表现自己,设法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因其爱“才”便会自开家门。毛泽东去拜谒一位隐居山间的姓刘的老翰林,他先献上一首诗:“翻山渡水之名郡,竹杖草履谒学尊。途见白云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饿身。”诗的前两句写经过长途跋涉前来贵地拜谒学尊,第三句暗指刘氏能摆脱俗事纠缠,在山间过隐居生活,末句则写明了他目前遭受饥饿的现状,也暗示了前来拜谒的目的。
刘翰林一见信上的诗,对他的才气很是赞赏,不仅热情接待了他,还给了他不少纹银。毛泽东通过展示其才能顺利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再比如,一个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到乡下或基层找普通农民或工人办事儿,就不应该装腔作势、满嘴文绉绉的高谈阔论,也不能以“文”交心,以诗会友,而应该放下文化架子,用老百姓容易接受的话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显得平易近人,与对方没有文化距离和心理距离。对方有了这样的感受,办起事情来彼此才不至于产生障碍。
看对方的兴趣说话
一家人寿保险公司的刘小姐在电话联系的约定时间后,对准客户李先生进行访问。她一进门便开门见山说明来意:“李先生,我这次是特地来请您和太太及孩子保寿险。”不料李先生一句顶回来:“保险是骗人的勾当!”刘小姐并未生气,仍微笑着问道:“噢,这还是第一次听说,您能给我说说吗?”李先生说:“假如我和太太投保3000元,3000元现在可买一部彩屏手机,20年后再领回的3000元恐怕连收音机都买不到了。”刘小姐又好奇地问:“那又是什么呢?”李先生很快地回答:“一旦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就会造成货币贬值,钱就不经花了。”
刘小姐又问:“依您之见,十年二十年后一定是通货膨胀吗?”李先生迟疑了一会儿说:“我不敢断定,依最近两年的情形来看,会有这种可能的。”刘小姐再问:“还有其他因素吗?”李先生支吾了一下说:“比如受国际市场的波动影响,说不定……”
接着刘小姐又问:“还有没有别的因素?”李先生终于无言可对。通过这样的问话,刘小姐对李先生内心的忧虑已基本了解。于是刘小姐说:“您的见解有一定的道理。假如物价急剧上涨20年,3000元不要说收音机都买不了,怕只够买两支笔了。”
李先生听到这里,心里很高兴,但接着这位精明的小姐给李先生解释了这几年物价改革的必要性及影响当前物价的各因素,进一步分析通货膨胀的事情不可能发生,并指出以李先生的才智和能力,收入可望大幅度增加。对于这些话,虽然李先生也不止一次听别人说过,但总不如今天感觉那样亲切。最后刘小姐又补充一句:“即使物价有稍许上升,有保险总比没有保险好。况且我们公司早已考虑了这些因素,客户的保险金是有利息的。当然!我这么年轻在您面前讲这些话,实在有点班门弄斧,还望您多多指教……”说也奇怪,经她这么一说,李先生开始面带笑容,相谈甚欢,当然,刘小姐此行的目的也达到了。
刘小姐成功的秘诀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思考,设身处地,发现对方的兴趣、要求,而后再进行引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之与她的想法同步,最后使之接受。如果首先不是与对方步调取得一致,而是针对李先生的“保险是骗人的勾当”观点展开雄辩,那么,劝李先生投保就没指望了。
把话说到对方心坎上
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是人,都是可以被感动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一个女人曾以她非凡的感召力改写了近代欧洲的历史。她就是拿破仑初恋的情人欧仁尼·克莱雷。
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之后,反法联军对法国临时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停止抵抗,拿破仑离开法国,否则将血洗巴黎。”法国临时政府同意了这一要求,但一代枭雄拿破仑却决心孤注一掷,再次与反法联军决一死战。
巴黎处在危急之中,有人突然想起了欧仁尼·克莱雷,认为让她出面说服拿破仑也许能挽救危机。当年由于政治的需要,拿破仑放弃了纯真的爱情,与有着政治背景的约瑟芬结为夫妻,曾使年轻的欧仁尼·克莱雷痛不欲生。正当她欲跳进塞纳河自尽之时,拿破仑手下的大元帅贝纳多救了她,并与她结了婚。但实际上,拿破仑对她一直怀有深深的爱恋之情。
当欧仁尼·克莱雷出现在拿破仑面前时,人事沧桑,今非昔比的感慨深深刺痛了拿破仑高傲自负的心。欧仁尼·克莱雷看着怆然的拿破仑,没有用激烈的言词去刺痛他,而是与他一起回忆当年充满温情的甜蜜岁月,终于使得拿破仑早已泯灭的热爱和平的愿望重又出现,而一切不合实际的狂热妄想在欧仁尼·克莱雷的宽容大度面前彻底地冷却下来!他拔出了在滑铁卢战役中使用的战剑,交给欧仁尼·克莱雷,表示投降了。
像拿破仑这种叱咤风云的人物,都会被说在心坎上的话摧垮,更何况其他人了。
在交际中,人们难免会遇到难办的事,这时候,一般中国人都喜欢讲情。那么,怎样讲情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呢?那就是把话说到对方心里,触发对方的恻隐之心。
要触发对方的同情之心,一般情况下女性是有性别优势的,她们所下的工夫要比男性少得多。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有一位17岁的姑娘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在高级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在圣诞节的前一天,店里来了一位30岁左右的贫民顾客,他衣衫褴褛,一脸的悲哀、愤怒,他用一种不可企及的目光,盯着那些高级首饰。
姑娘要去接电话,一不小心,把一个碟子碰翻,6枚精美绝伦的金戒指落到地上,她慌忙捡起其中的5枚,但第六枚怎么也找不着。这时,她看到那个30岁左右的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她醒悟到了戒指在哪儿。当男子的手将要触及门柄时,姑娘柔声叫道:“对不起,先生!”
那男子转过身来,两人相视无言,足足有一分钟。
“什么事?”他问,脸上的肌肉在抽搐。
“什么事?”他再次问道。
“先生,这是我头回工作,现在找个事儿做很难,是不是?”姑娘神色黯然地说。
男子长久地审视着她,终于,一丝柔和的微笑浮现在脸上。
“是的,的确如此。”他回答,“但是我能肯定,你在这里会干得不错。”停了一下,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给她:“我可以为您祝福吗?”他转过身,慢慢地走向门口。
姑娘目送着他的身影消失在门外,转身走向柜台,把手中握着的第六枚戒指放回了原处。
这位姑娘成功地要回男青年拾去的第六枚戒指,关键是她在尊重谅解对方的前提下,以“同是天涯沦落人”凄苦的言语博得对方的真切同情。“这是我头回工作,现在找个事儿做很难。”这句真诚朴实的表白,却饱含着惧怕失去工作的痛苦之情,也饱含着恳请对方怜悯的求助之意,终于感动了对方,对方也巧妙地交还了戒指。试想,如果呵责怒骂,甚至叫来警察,也可能会找回戒指,但姑娘的“饭碗”保得住吗?
因此,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有分寸,要让每句话产生巨大的力量,在对方的心里激起波澜,彻底打动对方,以助我们成功办事。
办事要善于打破冷场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托人办事也是如此,要开动脑筋,注意观察,迅速找到共同点,以此作为一种契机,与受托对象进行和谐投机的谈话。
例如,有一位老记者去采访一位科学家,到了科学家那儿,老记者看到墙上挂着几张风景照,于是就谈起了构图呀,色调呀,原来这位科学家爱好摄影,他兴致勃勃地拿出了他的相册,谈话气氛非常融洽。正是由于这种气氛,使后面的正题采访进行得非常顺利。
一次,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女教师,行前有人说她很倔,说不好三言两语就把人打发了。记者到学校去找她,她正在跟传达室的人发脾气。记者一听她说话的口音是浙江人,心里暗暗高兴,因为他也是浙江人。后来,他们的交谈就从家乡谈起,越谈越热乎,这一段题外话也为正题做了很好的铺垫。有经验的记者能通过观察和分析谈话对象,迅速地找到一个可以引起双方话题的共同点,打破那种不知从何谈起的冷落场面。
其实,办事过程同样也是这样。在交谈中要学会没话找话的本领。所谓“找话”就是“找话题”。写文章,有个好题目,往往会文思泉涌,一挥而就;交谈,有了好话题,就能使谈话融洽自如。好话题,是初步交谈的媒介、深入细谈的基础、纵情畅谈的开端。好话题的标准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谈;大家感兴趣,爱谈;有展开探讨的余地,好谈。
那么,怎么才能找到话题呢?
1.中心开花
当你面对众多的陌生人,要选择众人关心的事件为话题,把话题对准大众的兴奋中心。这类话题必须是大家想谈、爱谈、又能谈的,人人有话,自然能说个不停了,以至引起许多人的议论和发言,导致“语花”飞溅。
2.借兴引入
巧妙地借用彼时、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有人善于借助对方的姓名、籍贯、年龄、服饰、居室,等等,即兴引出话题,常常会取得好的效果。“即兴引入”法的优点是灵活自然,就地取材,其关键是要思维敏捷,能作由此及彼的联想。
3.投石问路
向河中投块石子,探明水的深浅再前进,就能有把握地过河;与陌生人交谈,先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便能谈得更为自如。如在聚会时见到陌生的邻座,便可先“投石”询问:“你和主人是老乡呢?还是老同学?”无论问话的前半句对,还是后半句对,都可循着对的一方面交谈下去;如果问得都不对,对方回答说是“老同事”,那也可谈下去了。
4.循趣入题
问明陌生人的兴趣,循趣发问,能顺利地进入话题。如对方喜爱象棋,便可以此为话题,谈下棋的情趣,车、马、炮的运用,等等。如果你对下棋略通一二,那肯定谈得投机。如你对下棋不太了解,那也正是个学习机会,可静心倾听,适时提问,借此大开眼界。
引发话题方法很多,诸如“借事生题”法、“即景出题”法、“由情入题”法,等等。可巧妙地从某事、某景、某种情感,引发一番议论。引发话题,类似“抽线头”、“插路标”,重点在引,目的在导出对方的话茬儿。
5.缩短距离
托陌生人办事时,必须在缩短距离上下工夫,力求在短时间内了解得多些。缩短彼此的距离,力求在感情上融洽起来。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拢。我国多有“一见如故”的美谈。陌生人要能谈得投机,要在“故”字上做文章,变“生”为“故”。这也有不少方法:第一,适时切入。
看准情势,不放过应当说话的机会,适时插入交谈,适时地“自我表现”,能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
交谈是双边活动,只了解对方,不让对方了解自己,同样难以深谈。陌生人如能从你“入”式的谈话中获取教益,双方会更亲近。适时切入,能把你的知识主动有效地献给对方,实际上符合“互补”原则,莫定了“情投意合”的基础。第二,借用媒介。
寻找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语言,缩短双方距离。如见一位陌生人手里拿着一件什么东西,可问:“这是什么?……看来你在这方面一定是个行家。正巧我有个问题想向你请教。”对别人的一切显出浓厚兴趣,通过媒介物引发他们表露自我,交谈也会顺利进行。
第三,留有余地。
留些空缺让对方接口,使对方感到双方的心是相通的,交谈是和谐的,进而缩短距离。因此,和陌生人的交谈,千万不要把话讲完,把自己的观点讲死,而应是虚怀若谷,欢迎探讨。
总之,在办事的时候,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僵局,要想顺利解决事情,就应该善于打破一切僵局。
说恭维话要得体
1.恭维要因人而异
恭维要根据不同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地位、人生阅历和性格特征等进行。比如男同志就不宜过多地恭维女同志的容貌。对青年人恭维他的创造才能或开拓精神;对老年人恭维他身体健康、富有经验就比较适合。
2.恭维话题要适度
恭维本身往往并不是交际的目的,而是要为双方进一步交往创造一种融洽的气氛。比如看到电视机、电冰箱先问问其性能如何;看了墙上的字画,就谈字画的欣赏知识,然后再借题发挥地赞美对方的工作能力和知识阅历,从而找到双方的共同语言。千万不要用挑剔的口吻。即使看到某些不足,也不必过于认真,以免使对方情绪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