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为人处世正是拓展人际关系的最佳途径。在与人的交往中,良好的口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你如果以虔诚的态度,以艺术的语言形式,机智地应对,你的事业就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标尺术——给别人一个行为的标尺
“要一个人有优点,就得让这个人去担负起这项优点”,这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名言。人人都有趋善心理,都希望自己是善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的。借助于这种高尚动机,把别人形象设计的标尺定高一点,就可以促使别人去扮演高尚的角色。
最了解人们这种心理特点的,当数刑警了。他们总是特别善于这样的“攻心术”:“你本来不是个会杀人的坏人,你的邻居也都说你很孝顺,但是你这样闷声不语,最伤心的还是你母亲,你是要做个孝顺儿子,还是让母亲伤心……”这番话给这位犯人冠上“孝顺”的标签,他多半就会采取“孝子”的行动了。
还有这么一件事:一位妇女带着个小孩上了火车,车上位子已被坐满,而这位妇女旁边,一位小伙子却在躺着睡觉,一个人占了两个人的位子。孩子哭闹着要座位,小青年却装作没听见。这时,小孩子的妈妈说话了:“这位叔叔太累了,等他睡一会儿,他就会让你的。”几分钟后,小青年起来客气地让了座。
显而易见,这个青年开始并不“高尚”,甚至算不上讲道德,但他后来为什么转变了呢?就是因为小孩妈妈给他确立了一个高尚的角色标尺:他是很善良的人,只是由于过度劳累,而无法施善行。趋善心理使得小伙子无法拒绝扮演这个“善良”的角色——确切地说,他是非常乐意去扮演的。他会因此觉得自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从而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人人都不愿意承担恶名,连刽子手、战犯、政治流氓等一些臭名昭著的人都要借助于一些高尚的名词粉饰自己,对于那些有小错误的普通人,难道有必要加个罪名,将其一棍子打死,然后让他们在众人的冷眼怒目中自暴自弃吗?多一份鼓励和信任,辅以适当的疏导,对方就会尽量克服自己的弱点,去报答你的赞美的。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法国一个小城镇,一位名叫法瑞的户主把自己的房子租给了一户姓杜的人家,合约签的是一年。但冬天刚过,法瑞就听说那家人要搬走,要知道春天可不是出租房屋的旺季,法瑞为此很是烦恼。
法瑞说:“这些人整个冬天都住在那里——这是一年当中客源最多的季节。而且我知道,要在今年秋天之前把房屋租出去很难。我可以预见自己手中的钞票随风而去了。
“如在以前,我会把那个人痛骂一顿,要他再把租约重读一遍,并且指出,假如他现在搬走,必须先付清所有的租金——我完全可以按照规定向他收取。但是,我并没有这么做。我只是向房客说:‘杜先生,我听说您要搬家,但还是不相信您真的会这么做。多年的租房经验使我多少了解一点人性的事。我相信您应当不会出尔反尔。事实上,我敢打赌您一定不会这样的。我有个建议,您不妨再多考虑几天。假如一个月后,您还是坚持要搬,我当然绝对尊重您的决定。我会特准您搬出去,咱们的租约就到此为止了。毕竟,我们是人不是猴子——决定完全在我们自己!’
“结果是到了下个月,这位房客亲自来见我,并且付了房租。他说他和太太商量过,决定留下来。他们都认为至少应该住到租期满为止。”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法瑞先生没有提半个留字,也没有用契约,更没有责骂,为什么能说服那个挑剔的房客留下来呢?法瑞正是给了房客一个“不是出尔反尔之人”的角色定位,让房客自觉地去扮演了这个“守约”的角色,不再搬走了。
给他人一个高尚的形象定位,使其产生一种使自己的行为与对方评价的角色效果相一致的欲望,他可能表现得比他本人更高尚、更公正。
假如有人到你柜台上买东西,他已经挑了十几次,总能吹毛求疵挑出微不足道的毛病,并且还有继续挑选下去的兴趣和趋势,那该怎么说服他痛快地购买呢?“我相信,您本意并不想挑三拣四,只是为了促使我们对本店的商品质量及商业信誉负责。”结果怎样?他买了东西,高兴而归,而且绝不会说它差,因为他要符合你给他的“角色形象”。
把好的可能培植在善良的土壤里,把坏的可能断绝于萌芽状态,这就是用高尚动机进行角色形象设计的妙处。因此,我们在说服他人时,如果能以赞赏、肯定的态度首先给予其一个高尚的角色定位,激发起他的高尚动机,那么我们的说服必将很快奏效。
搭桥铺路术——一步一步引导对方
在辩论中,有些时候自己的一些观点不能够直接提出,应该搭桥铺路,一步一步地引导对方,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自己的论点。或者利用事先作好的准备,让别人一点一点地理解,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
齐宣王治国无方,孟子对其进行了劝谏。在劝谏时,孟子运用的就是搭桥铺路、步步引导的方式,使得齐宣王最终明白了孟子的意图。
孟子问道:“如果您因为有事要到楚国去,就把自己的妻子儿女托付给一位朋友照看。但是,等您回来时,却发现自己的妻子儿女都在挨饿受冻。那么,对这样的朋友,您觉得应该怎样对待?”
齐宣王毫不犹豫地答道:“我会立刻跟他绝交。”
孟子又问道:“如果负责刑法的长官却管理不好自己的下属,对于这样的人,您觉得应该怎样处置?”
齐宣王答道:“我会撤掉他。”
孟子再次问道:“那么,如果在一个国家中,政治十分混乱,您觉得应该怎么办?”
齐宣王终于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了。
在这个例子中,孟子采取了假言设问和步步引导相结合的提问方式,诱导齐宣王作出答复。在前两个问题中,因为与己无关,齐宣王回答得非常干脆,非常肯定。然而,当孟子提出最后一个问题,也就是针对齐宣王自身的关键问题时,齐宣王却无言以对了。
如果没有第一和第二两个问题做铺垫,而直接提出第三个问题,势必会引起齐宣王的不满,孟子甚至会因此获罪。孟子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才采用这种搭桥铺路的方式,通过一步步地追问,使齐宣王最终明白了自己的真正目的。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孟子也使齐宣王明白了一些治国之道(处罚那些不讲信用的小人,整治玩忽职守的官吏),因此,可以使齐宣王在反思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良苦用心,从而接受自己的建议。
在生活中,搭桥铺路、步步引导的说服方法其实经常被人们用到。
如果你的说服对象是自己的爱人或者是朋友之类关系非常亲密的人,这种方法就会很容易奏效。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对方的自尊心也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如此一来,双方都会得到好处。
有一位聪明的妻子,就是运用搭桥铺路的方法,成功地说服了自己的丈夫,使他心甘情愿地为自己买新衣服。
妻子:“哎,学校很快就要举行开学典礼了,可是孩子却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是不是应该到百货公司去买一件?”
丈夫:“就由你决定好了,反正孩子的衣服不会很贵!”
妻子:“好的,这星期天我们一起去逛百货公司吧!孩子的入学仪式我也必须参加,你说我穿什么衣服好呢?”
丈夫:“穿什么衣服你自己决定就好了。”
妻子:“还是你帮我看看吧,帮我决定哪件衣服比较合适。”
丈夫虽不大愿意,仍随着妻子来到了衣橱边。
妻子:“哪一件好看呢?虽然衣服不少,但好像都过时了,你不觉得这些衣服的样式都太老气了吗?”
丈夫:“是吗?我怎么不觉得。”
妻子:“你看,这件虽然是去年才买的,而且颜色、式样都不错,但现在已经没人穿这种衣服了。再说这一件吧,这是去年秋天买的,但现在已经不流行这种款式了!”
丈夫:“嗯,听你这么一说,好像是有点过时了。”
妻子:“那么,你说我再买一件,好吗?就只买一件。”
丈夫:“真拿你没办法,你自己决定好了。”
妻子:“其实你也该打扮打扮了,那这次我也帮你买件新衬衫吧!”
在这个故事中,妻子以要参加孩子的开学典礼为由,借口给孩子买新衣服的同时,说服丈夫替自己买新衣服。妻子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在于她成功地掌握了丈夫的心理,并巧妙地运用了搭桥铺路的沟通技巧。
不过一定要注意,运用这种方式时,千万不要操之过急,不要把自己的追问变成逼问,否则就会激起对方的反感情绪,这对自己是非常不利的。要想此法运用得当,就必须巧设问题,并且善于察言观色,根据对方的表情和心情巧妙提问,那样才会收到令自己满意的效果。
当然,这种方法不是对生活中的任何人都管用的,使用时一定要分清对象,并且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比如,在对方心情好时或者是对方兴致高时。但是,千万要记住,使用时一定要小心把握,不可太过分,否则对方就会讨厌你,你也就别想达到自己的目的了。
寒暄术——寒暄是一种重要的礼节
寒暄又叫打招呼,是人与人之间语言沟通的方法之一,是交谈的润滑剂,它能增进朋友之间的感情,让不相识的人相互认识,使不熟悉的人相互熟悉,把单调的气氛活跃起来,为双方进一步沟通架设友谊的桥梁。
1984年9月,中国与英国关于香港问题的第22轮会谈在钓鱼台国宾馆开始了。
中方代表周南和英方代表伊文思相遇并寒暄起来。
周南说:“现在已经是秋天了,我记得大使先生是春天前来的,那么就经历了三个季节了:春天、夏天、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啊!”
这是发生在中英关系史上的一次重要谈判,时间是1984年秋季——达成协议的关键时刻,内容是我国对香港主权的收复问题。周南在这次轻松的寒暄中,运用暗示、双关的手法,巧妙利用谈判的时令特征,即秋天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成熟与收获,将我方诚恳的态度和希望以及坚定的决心,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出来。
这种寒暄意味深长,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灵活的策略性,无穷之意尽在言外。
1寒暄的主要形式
寒暄是日常生活中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是人际交往的基础礼仪,其主要形式有以下两种。
(1)路遇式寒暄。路遇式寒暄就是指在路途上或一些公共场所里遇到熟人,顺便打个招呼。一种是对经常见面的熟人,握握手,说一句“你好”、“上班去呀”,在路上骑车相遇,相互点点头,微笑一下,摆摆手,不用下车,擦肩而过。另一种是在路上遇到较长时间没有见面的熟人,这时不可以点头就过,要停下来,多说几句。如有急事要办,则要与对方说清楚再离开,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常识。
(2)会晤前的寒暄。会晤前的寒暄是指如约见了面,或客人来了后,在进入交谈正题之前的问候。一种是常见的也是最起码的问候方式,如“您好”、“请进”、“请坐”等。另一种是特殊情况的问候方式,如对病人、老人、师长、好友,或是遇到大病初愈、长途旅行、身遭不幸等情况的人,寒暄问候则要格外体贴入微,暖人心扉。
2寒暄的其他形式
其实,寒暄并不只是“早上好!”“您好!”“近来好吗?”等简单的问候,它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比如:
(1)赞美的方式。当我们见到熟识的同事、邻居或朋友时,我们可以真诚地夸他几句,这样能立即获得对方的好感。
(2)点头、招呼的方式。如果我们在上班或上课的路途中,正巧遇上了认识的领导、同事、同学或朋友,这时简单地打一下招呼,叫一下他们的名字或微笑地向他(她)点一下头也是非常得体的交际方式。
(3)关切询问的方式。当我们遇到久别重逢的朋友时,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当时的神情、穿着、情绪状态等揣摩一下对方的行为动向,并抱着关切的态度询问一下,同样也能使友谊更加深厚。
(4)“开场”的方式。当我们请求他人帮忙时,当我们与异性初次约会时,当我们与陌生人见面时,等等,为了避免尴尬和陌生感,缓解紧张的气氛,我们可以先谈一些彼此熟知的话题,如天气、社会风气等作为开场的方式。
除了以上这些最基本的寒暄方式,我们还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根据不同的情境想出一些寒暄的方式,借以达到快速接近对方、融洽关系的目的。
3寒暄应注意的要点
寒暄看似简单,但要真正恰到好处地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却要花点功夫。把握好寒暄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积极、主动地向人寒暄。不论对任何人,你都得做到这一点,而且最好附之以和善的微笑,这样就会立刻赢得别人的好感。
(2)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对特别熟识的亲属或朋友,可以关切地询问对方最近的学习、工作情况。但与陌生人初次交谈,就只宜于谈天气、时事之类的寒暄,不宜触及个人深层次的、隐私方面的话题。
(3)注意寒暄时的表情和姿势。寒暄时最好面带微笑,对久别重逢的好友可以上前握手、拥抱,要和对方的目光接触。如果行礼时,一定要挺直上身,大方、亲和的体态会使你的寒暄更有效果。
恰当的寒暄,能给无助的人以安慰,给孤寂的人以关怀,给痛苦的人以欢乐,并由此沟通感情、联络友谊,使你的人际交往达到水乳交融的佳境。学会如何寒暄,你就能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激将术——请将不如激将
人们把那种将自己内心世界隐藏得很深、不轻易流露真情的人称为“城府深沉”的人。这种人喜怒不形于色,一般很难探寻出其内心的真正想法,是谈判桌上最难对付的人。
但是,这种人难道真的无懈可击吗?不,天底下没有无法击败的人,关键是能不能找到适当的方法。在与这种人打交道时,人们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激将法,也就是设法使其勃然大怒,失去常态。一般说来,无论多么谨慎自守的人,一旦陷入惊惧、愤怒等失常状态时,就会暴露出他的本性。反过来说,我们也必须防备对方用特定的策略来激怒、刺激我们,使我们失去方寸,进而掌握我们的弱点并加以利用。
公元208年,曹操亲率八十多万大军南征。《三国演义》是这样描述的:江东的孙权摇摆在抗曹与降曹的两种选择之间。经过鲁肃的建议,孙权有意联合刘备对付曹操。这时诸葛亮也与刘备商量联孙抗曹,他在分析了江东当时的处境和可能出现的情况之后,料定孙权方面会派人前来试探。
果然,鲁肃如期来到,从而成为诸葛亮开展一场出色外交谈判的起点。诸葛亮听说江东来人,便高兴地说:“大事济矣!”接着十分慎重地叮嘱刘备,凡来人提及与曹操作战的问题,都推给他诸葛亮回答。他不仅要从与来人对形势的谈话中捕捉相关信息,而且还打算通过倾心交谈结交朋友。结果,直率的鲁肃经过诸葛亮的争取,透露出江东的投降倾向与抗曹势力的现状,以及作为决策者的孙权目前害怕曹操兵多将广、不敢决策抗曹的心态。于是就自告奋勇,出使江东鼓动孙权抗曹。后来的情况证明,在江东谈判中,鲁肃确实起到了穿针引线和弥合裂缝的作用,给予了诸葛亮很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