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倾销领域,GATT曾认定波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是“国家贸易国家”,提出缔约方应依据国家贸易国家内部市场的主导价格或第三国相似产品价格确定来自该国的进口产品的正常价值。1968年,有关波兰加入GATT的工作报告中规定:应适用上述解释性注释,对波兰产品进口适用总协议第6条;缔约方可以采用波兰市场上相同或相似产品价格或者另一国相似产品的价格,确定其产品的正常价值。工作组就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加入GATT提交的报告也做出了类似的规定。但是,GATT/WTO从未明确规定替代国的选择标准和具体方法,留与签约方自行处理。
在具体实践中,美国首开采用替代国方法之先河,依据市场经济第三国相似产品的实际价格或结构价值,确定非市场经济国家产品的正常价值。早在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自行车案中,美国财政部就采用了市场经济国家相似产品的国内价格。在1963年的波兰硅酸盐水硬水泥案中,美国财政部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只得以国家控制经济国家生产商在国内市场上的销售行为“不处于正常贸易过程”为由,依据“可获得的最佳信息”而采用了替代国方法。1968年,美国财政部正式公布一个特别法规,要求在对国家控制经济国家的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应依据替代国生产的相同或相似产品在国内市场或出口市场(包括美国在内)的销售价格,确定其被调查产品的外国市场价值。《1974年贸易法案》又对此做了修订。在波兰高尔夫手拉车案后,财政部引入了“相似经济”(comparableeconomies)和“相似结构价值”(simulatedconstructedvalue)两个概念,进一步修订了相关规定。1979年贸易协议法案又对《1974年贸易法案》的有关条款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至此,美国基本形成了“替代国方法”。随后,其他国家纷纷仿效,欧共体也在其列。
2替代国的选择
替代国选择
在实践中,欧委会处理了大量涉及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倾销案件,逐渐形成了用以确定替代国的具体考察内容和衡量标准。在通常情况下,欧委会主要是从产品相似、生产相似、价格可靠、生产商合作、行政便利和现实考虑等方面,考察涉案出口国与拟定替代国间的产品生产成本是否相似,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替代国。
产品相似
波兰高尔夫手拉车案1948年,第一辆高尔夫手拉车问世并获得专利。20世纪50年代,高尔夫手拉车传入美国,从“最狂热的高尔夫总统”——艾森豪威尔总统时期开始迅速普及。
1976年,美国商业部对波兰Melex高尔夫手拉车发起反倾销调查,在确定产品是否倾销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即只有比较波兰产品的美国价格和公平价格(即正常价值),才能确定其是否倾销。但波兰是非市场经济国家,没有开展高尔夫运动,也不在本国销售高尔夫手拉车。美国商业部无法采用Melex在波兰销售产品的价格(因为不存在),也不能依据其产品的生产成本(因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生产要素成本不可靠),确定其公平价格。起初,美国商业部先是选定加拿大作为类似国家(即替代国),采用该国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作为参考价格,认定波兰高尔夫手拉车倾销成立。但由于该企业停止生产和Melex的反对,美国商业部又选定不生产高尔夫手拉车的西班牙作为类似国家,依据其生产高尔夫手拉车可能耗费的生产成本确定公平价格,最终认定波兰高尔夫手拉车倾销不成立。
在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反倾销方面,波兰高尔夫手拉车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开创了GATT缔约方依据第三国参考价格来推断非市场经济国家产品价格的先例,推动了“替代国方法”的最终形成。
欧委会只有在确定“倾销产品”与共同体产品、“倾销产品”与出口国国内产品和“倾销产品”与替代国产品等三组相似产品之后,才能进行价格比较。在比较过程中,欧委会将重点考察拟定替代国家产品与“倾销产品”是否具有相似的物理特征和用途,以确定前者是否可以成为恰当的替代国。在1994年硝酸铵案中,欧委会考虑到硝酸铵在出口国和共同体内主要用作肥料,而在拟定替代国加拿大则主要用作溶液和炸药,从而最终认为不应将加拿大作为替代国。如果某国产品与出口国产品之间存在细微差别,欧委会虽也可选择该国作为替代国,但必需对这类差别进行适当的调整。
工业相似
在选择与确定替代国时,欧委会还要考察拟定替代国家工业与出口国工业间是否具有生产相似性,考察这种相似性对产品生产成本的影响。例如,考察原材料、零部件和能源,生产工艺、技术和规模,生产效率等。
1986年,欧委会对中国毛刷(包括画笔、涂料刷、油漆刷及其他类似刷子)展开反倾销调查。1987年,欧委会接受数量承诺(数量承诺,指被调查出口商向欧委会提出对欧出口被调查产品的最高限量,承诺将对欧出口量控制在该限量之内,也称出口数量限制),终止调查。1988年,欧洲漆刷生产商再次提出申诉,声称中国生产商违反了承诺。欧委会重新开始调查,并立即征收了临时反倾销税。该案以征收69%的最终反倾销从价税告终。在调查中,德国进口商提出斯里兰卡必须进口原材料,而中国则大量生产原材料,反对以斯里兰卡为中国的替代国。结案后,进口中国毛刷的欧共体进口商向德国不莱梅法院提出上诉,要求撤销征税条例。不莱梅法院于是要求欧洲法院提供指导性意见。欧洲法院在审理后认为不应忽视出口国在毛刷案在1986年的猪鬃油漆刷案中,欧盟选择了斯里兰卡作为替代国,原因是斯里兰卡有两家欧盟起诉方的关联公司愿意合作。然而,斯里兰卡是穆斯林国家,不吃猪肉,当然没有猪鬃。所有猪鬃都得依赖从中国进口。这已经不宜被选作参照国了。更重要的是,欧洲申诉方的两家关联公司完全垄断了斯里兰卡的油漆刷市场,以致斯里兰卡国内油漆刷价格竟比欧洲油漆刷生产价格贵出很多,根本体现不了充分竞争状态下的市场价格。最后被欧洲法院以参照国选择不当撤销了该案的反倾销税。这个案件说明,替代国的选择不同,对涉案国的影响很大。这一方面为欧盟内的起诉方提供了一种贸易保护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是我国企业尽可能降低征税幅度的一个途径。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在替代国的选择上,一定要据理力争,尽可能争取将与我国条件相近的国家作为替代国。
原材料方面的比较优势,遂以程序缺陷为由撤销了理事会征税条例。随后,欧委会发出退税通知,向出口商退还被征的反倾销税。
然而,即便拟定替代国家与出口国在原材料、零部件以及能源方面拥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欧委会也可能会采用前者作为替代国,进行一定调整后再行比较。例如,在中国氟石案中,尽管中国生产商拥有原材料方面的比较优势,但欧委会仍采用南非作为替代国,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市场竞争
替代国工业必须在正常的竞争条件和供求关系下确定产品价格,才能提供可靠的价格信息。为此,欧委会要考察特定国家市场是否存在充分的竞争和正常贸易过程中的销售是否充足,充分考虑这两个方面因素之后,才能最终确定该国产品价格是否合理。
在第一个方面,欧委会通常考察“生产商数量”和“进口限制”,以此确定拟定替代国家市场的竞争情况。例如,在中国呋喃唑酮案中,尽管印度只有一家生产商,欧委会考虑到大量进口产品与本国产品在该国市场上进行激烈的竞争,仍将印度选作中国的替代国。在俄罗斯异丁醇案中,欧委会考虑到巴西以高额关税保护唯一的生产商,则拒绝采用该国作为其替代国。欧委会最终依据美国的市场竞争和生产商合作情况,确定其为俄罗斯的替代国。
另一方面,在倾销调查期间,欧委会也要考察替代国内售给独立客户的产品数量与非市场经济国家被诉倾销产品数量相比是否具有充足的代表性。如果替代国国内销量达到出口国相关产品向共同体出口数量的5%,即可认定数量“充足”而具有代表性。当然,即便某国的某些产品型号未能达到这一要求,欧委会也可将其确定为替代国。如果该国产品绝大多数内销给下游关联企业,欧委会则应优先呋喃唑酮案呋喃唑酮主要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农作物、畜牧业、家禽和养殖业驱虫。1993年11月,欧委会对中国呋喃唑酮发起反倾销程序。欧委会选取印度作为替代国,计算中国呋喃唑酮的正常价值。印度一家生产商提供了信息,并接受了实地调查。1994年7月6日,欧委会颁布第1648/94号条例,决定对中国产品征收706%的临时反倾销税。1995年10月31日,理事会颁布第2674/94条例,决定对中国产品征收706%最终反倾销税。中国生产企业受到沉重打击,从此出口量减少,利润下降,处境艰难。
考虑其他提供合作且不存在这类情况的国家。
此外,欧委会通常还要考虑该国的禁运、数量限制以及关税税率等因素,才能确定在何种程度上对涉案产品采取进口限制。
行政便利
选择替代国时,欧委会十分重视“行政便利”这一因素。欧委会通常优先考虑同时涉案的市场经济国家。而一旦确定了某一国家为替代国,欧委会就应在发起调查后不久通知各方预定的市场经济第三国,并给予10天时间供其发表意见。另外,欧委会必须取得替代国生产商的合作,才能获取必要的信息。但在一般情况下,替代国生产商常会因与涉案出口商间存在着现实或潜在的竞争、利益争夺和激烈的冲突,而不愿协助后者进行反倾销应诉。只有替代国生产商与共同体申诉工业相关联时,它才肯花费时间和精力提供合作。为此,“生产商是否合作”这一因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手袋案中,欧委会即因无法取得台湾和印度生产商的合作,而不得不放弃以这二者作为替代国的打算。转而在印度尼西亚两个大生产商的合作下,最终选定以印度尼西亚为中国的替代国。类似的案件还有中国碳化钨和熔融碳化钨案、中国碳化钨和钨酸案等。
其他条件
在替代国的选定方面,欧共体还会考虑下列标准:是否同样依赖零部件生产相关产品;相关产品出口市场是否相同,特别是出口到共同体;相关产品用途是否相同。
在具体的案件中,替代国只需符合其中几个标准,而不必满足上述所有条件。在某些案件中,欧委会只能将唯一生产相似产品的市场经济第三国确定为替代国。例如,在中国二氢链霉素案中,日本是欧共体外部唯一的市场经济生产国。因而尽管日本国内市场存在垄断,但欧委会仍将其确定为中国的替代国。类似的例子还有中国呋喃唑酮案等。
替代国选择分析
任何两个国家相关产业在比较优势、生产方式和规模以及定价模式和贸易制度等方面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在产品的价格和成本方面也必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很难互相替代。为此,“替代国方法”本身即暗含着不公平的因素。
一般说来,替代国工业与出口国工业在相似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相似之处越多,越可能提供接近现实的价格信息。反倾销当局只有选择这样的替代国,才能保证出口国的合法利益,维护反倾销法的严肃性。但这在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欧共体相关立法和实践中中国手袋案1996年5月4日,应欧洲皮革产业委员会(Cedim)的申诉要求,欧委会在欧共体官方文件上发布公告,对中国输欧手袋发起反倾销程序。欧委会以印度尼西亚为替代国,将相似产品分为皮质面料手袋、塑料面料手袋和纺织面料手袋,分别确定这三类产品的倾销幅度。1997年2月3日,欧委会发布第209/97号条例,对取得个别待遇的JaneShilton和Lee&Man公司分别征收0%和307%的临时反倾销税,对其他企业征收392%的临时反倾销税。此后,欧委会接受利益方的意见,将相似产品重新划为皮质面料手袋和合成面料手袋(包括塑料面料手袋和纺织面料手袋)。在皮质手袋方面,欧委会给予Shilton和Gebr.PicardInternationalLtd个别待遇,单独考虑了它们产品的倾销幅度(分别为0%和77%)和损害幅度(未确定和327%)。至于其他涉案企业的产品,欧委会确定了统一的倾销幅度(835%)和损害幅度(38%)。欧委会认定中国手袋的大量低价倾销对共同体工业造成了重大损害,对其采取反倾销措施符合共同体利益。在合成面料手袋方面,欧委会认定中国产品构成倾销且对共同体工业造成了重大损害,但对其采取反倾销措施不符合共同体利益。
1997年8月1日,在欧委会的建议之下,理事会颁布第1567/97号条例,对Shilton(Pacific)Ltd和Gebr.PicardInternationalLtd的皮质手袋分别征收0%和77%的反倾销税,对其他涉案企业的皮质手袋征收38%的反倾销税,
并终止对合成面料手袋的反倾销程序。
1999年1月22日,欧委会同意对5家中国企业进行新出口商的复审。2000年1月27日,理事会颁布第175/2000号条例,对这5家企业直接适用1997年所作终裁的反倾销剩余税率。
2002年5月3日,欧共体取消了对中国皮质手袋采取的反倾销措施。
所存在着的缺陷,则更增添了“替代国方法”的歧视性。
替代国经济水平大大高于出口国
欧共体反倾销条例从未要求欧委会考虑替代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因而欧委会通常仅考察替代国工业的微观经济状况,而很少考虑其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生产总值、人口以及劳动分工等宏观经济指数,从而会经常选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大大超过出口国的国家作为其替代国。例如,在有关中国商品的案件中,欧共体为中国选定的替代国就曾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中国生镁案中,中国出口商提出挪威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生产规模远远超过中国企业,并非恰当的替代国,但欧委会仍坚持采用该国作为中国的替代国。类似的情况还曾发生在中国巴拉斯他摩(扑热息痛)案等案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