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当量氢弹试验于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在罗布泊试验基地进行,获得了圆满成功。小当量和全当量两次氢弹试验结果表明,中国已完全掌握了氢弹技术,具备了制造氢弹的能力,实现了核武器研制的第二个突破,为导弹核武器的系列化和装备部队奠定了基础。
一九六三年七月,中央军委做出指示,要求在实现首次核试验后,有步骤地解决可供导弹和飞机动载的原子弹、氢弹问题,进一步解决核弹的武器化生产问题。
一九六五年五月十四日,轰炸机携带核航弹空投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爆炸威力与理论设计基本一致。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核武器。
经过近半个世纪发展,我国核武器性能不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掌握了中子弹技术基础后,紧接着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成功实现了核武器的小型化和系列化。根据已经公布的我国多年来核试验发展情况的资料,我国核弹头当量已经实现了从万吨级、十万吨级到百万吨级的跨越式发展、核武器可靠性和安全性正不断提高。
(摘自《兵工科技》二○○七年增刊)
NBA如何进入中国
[美]布鲁克·拉尔默
斯特恩是篮球领域里最有权势的人,这位NBA的主席最需要做的,是想办法证明NBA的篮球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
斯特恩很快开始了联盟全球化的进程。一九七九年八月,NBA第一次来到了中国,华盛顿子弹队(现在改名为奇才队)来到北京,和八一队打了几场友谊赛。在东京举办了几场NBA比赛后——这是常规赛第一次在美国之外的国家举办——主席下定决心要去中国大陆。这个蛰伏了太久的巨人,正站在经济大爆发的门口,斯特恩和每一个怀着野心的西方商业巨头一样,发现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中国梦”。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市场是重要的,斯特恩说:“但是中国是这个时代的机遇。”一九九○年,斯特恩觉得他等到了把NBA兜售给这个有十二亿人口的市场的最好时机。在这个古老的国家,篮球不仅有神话般的历史,在大陆三天的访问期间,斯特恩还能看到中国人对这项运动拥有永恒的热情。“那里到处都是篮球架,”他说,“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孩子在打球。”斯特恩和太太一起游览了中国西部的古都西安,当导游得知斯特恩是NBA的大人物时,她透露说自己是一支着名球队的忠实支持者。斯特恩对NBA已经渗透到中国如此广阔的范围感到吃惊。
斯特恩来到中国的时候,正值中央电视台(CCTV)在对西方长期关闭大门后,开始尝试对外国电视节目放开的时机。CCTV的电视网,已经播放过一些NBA全明星赛,但往往是在实际比赛后的几周、有时是几个月之后,因为节目在邮寄途中——还有的在中国审查人员的办公室里——被耽搁了。于是他让一个代表,安排一次和CCTV负责体育转播的领导的会面。
因为CCTV是国营单位,斯特恩很清楚自己不可能期望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能够要求几百万美元的版权费用。但那不是什么大问题。他不顾一切地想在中国找到一个落脚点。当几亿中国观众开始有“我爱这项比赛”的感觉的时候,其他一切东西——商品销售,几百万美元的转播合同,在中国举行NBA比赛——都会随之而来。斯特恩回忆,中国第一次想转播NBA赛事,是在一次向CCTV提供NBA“一周集锦”播放权的会谈时。他认为,这充满竞争性的表演,肯定会在整个赛季里吸引着热爱篮球的中国观众。斯特恩准备免费提供这一切。
当来自NBA的这些人步入CCTV总部巨大的、铺着大理石地板的大厅,他们第一次真切体验到了面临的困难。在访问过的大多数地方,主席先生总是受到盛大欢迎:红地毯,欢迎队列,精心准备的宴会。但是CCTV的领导没有来大厅迎接他,甚至没有派一个官员来带斯特恩到自己的办公室。当NBA的翻译告诉秘书,斯特恩有预约时,那位女士飞快地扫了一眼日历,草草地回答:“这里没有任何预约记录。”
桑迪·布朗,当时NBA电视台的主管,想看一下是不是出了什么错。秘书打了个电话,但得到的回复依然是:没有预约。这些美国人又走上几步,但是秘书的语气变得严厉。“领导今天非常忙,”她说,“他不可能来会见你们。”即使对不那么重要的美国访问团来说,这样的接待也让人感到不舒服。他们不仅没从女秘书那里通过,更糟的是,CCTV似乎没有人知道斯特恩是谁。NBA主席恨不得离开这里,去和其他有竞争力的电视机构敲定一份合约。但这里是中国,还没有那么强的对手存在。如果美国人想打进中国市场,他们就要等,等到电视台的领导出现。
“我们就在休息室里晃来晃去。”斯特恩回忆着那几小时,没有任何领导会出现的迹象。而这样的怠慢对斯特恩来说尤其是一种煎熬,因为就在几年前他曾经给了中国人非常热情的接待。一九八五年夏天,在成为NBA联盟主席一年后,斯特恩接见了一支来自北京的代表团。带队的官员是牟作云,他参加过一九三六年奥运会,被认为是中国篮球之父。“我告诉他:‘我期待着有一天能作为主人接待中国国家队。’”斯特恩回忆。“然后我记得几周后收到一封回应的电报,‘我们接受你的邀请,球队会来的’。”
一九八五年匆匆举办的NBA中国友谊巡回赛,成了斯特恩将联盟推向全球的意义重大的第一步。虽然中国球员从来没有看过一场真正的NBA比赛,斯特恩还是说服了六支NBA球队中断各自的季前训练,和中国队一起练习,打训练赛。他甚至安排中国队参加了每年的篮球名人堂庆典活动——而地点就是牟作云一九四九年解放前曾经学习过的地方——和克里夫兰骑士队打了一场表演赛。
五年后,NBA的官员们和CCTV达成了他们之间的第一份大合同。表面看,这份合同是笔亏本买卖。NBA向CCTV提供的免费节目,和日本、欧洲、拉丁美洲以几千万美元买下版权后得到的节目完全一样。但NBA也想向中国人显示一下自己的实力,表明它在今后能成为给CCTV带来巨大利润的合作伙伴。第一个电视合同“纯粹是成本”,斯特恩说:“我们把比赛提供给他们,还剪掉了广告。”因为他找不到广告商为转播付钱。
这样的经历让主席先生对贸然进入中国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想到那是一个有超过十亿人口的地方就让人感到兴奋,”斯特恩说,“但是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一个又一个公司进入中国却没有获得成功。这份名单还在继续增加。他们都退出了,舔着留下的伤口,说他们承受不起没有回报的付出。”这样的结果就是NBA非常小心地考虑着是否进入中国。一九九○年,他们在香港建立了负责该地区事务的办事处,但直到十年后,NBA才在北京建立了只有一个工作人员的办事处。
不过,斯特恩知道,他承受不了忽视中国造成的后果。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篮球爱好者。记者、篮球评论员徐济成几年后遇到了NBA主席,他很直白地问:“您认为有一天中国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的篮球市场吗?”斯特恩考虑了一会儿回答:“你们有十二亿人口,整整十二亿!有那么多人,你们应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篮球市场,比美国还要大。”
非常有运气的是,CCTV最早通过录像带延后播放的三届NBA总决赛——从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三年——正好是迈克尔·乔丹在芝加哥公牛夺得他第一次三连冠的时候。对许多中国球迷来说,这就是一见钟情。乔丹的个人才华,和他对率领球队获胜的激情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斯特恩很乐于借助乔丹的受欢迎程度做推广,但他明白中国公众——最重要的是CCTV本身——不会完全地接受NBA,直到有一个中国人在这个联盟打球。“大卫·斯特恩一直想找到一个中国的迈克尔·乔丹来打开中国市场,”大徐说,“他只是还没有找到。”
不过这只是时间的问题。一九九四年六月八日,CCTV第一次实况转播NBA总决赛那天,两个中国的天才少年坐在了他们各自所在的训练营的电视机前——一个在上海,另一个在北京。那时还不到十四岁的姚明,还有十六岁的王治郅,被放了假和队友们一起观看比赛。比赛后,大卫·斯特恩走到球场中央,向奥拉朱旺和主教练鲁迪·汤姆贾诺维奇颁发总冠军奖杯。在地球另一边,姚明和王治郅都用一种敬畏的眼光看着这个场景。几年以后,他们两人都谈到,一九九四年NBA总决赛是他们篮球生涯里的关键。不仅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看到拥有这样优雅的动作和运动能力的大个子,还因为他们第一次感觉到了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浓浓的向往:或许有一天,他们也能在NBA打球,更有可能像尼日利亚裔的奥拉朱旺给故乡带来荣耀一样,给他们的祖国带来荣誉。
梁漱溟的养生之道
汪东林
《一九四九年后的梁漱溟》(汪东林着,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一书,记录了梁漱溟在他生命最后四十年的经历。这位性格倔强,学识过人的思想家,虽历经坎坷,但仍活到了九十五岁,他是如何获得长寿的,此书作了介绍——
一九八八年六月二十三日,梁漱溟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在他心脏发生停跳现象,医生着手紧急抢救时,他仍然头脑清晰,十分清楚地说:“我需要安静,需要休息。”据梁先生的长子梁培宽介绍,梁老在病重时,曾不止一次地对领导说过:“人寿有限,我已长寿,能活到今天很不错了。但自觉寿数亦到此为止,因此不要让国家花费太多的人力财力,勉强维持我的生命。”梁漱溟先生就是这样在安静的心境中走完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安详地辞别人世间的。
梁漱溟先生以九十五岁高龄而终,而且一生道路坎坷,着作等身,尤其在九十岁以后,仍然能生活自理,天天锻炼,用脑不息,甚至重登讲坛,着述不辍。梁漱溟老人能这样健康长寿,是不是自幼就底子厚,身子骨很棒呢?回答是否定的。梁先生小时候身体虚弱,好静不好动,经常生病,智力也差,老一辈曾以为他会夭折。梁先生出示一张八十多年前的照片,风趣地说:“前排正中坐者是我,实际年龄至少十岁,看上去却只有六七岁的模样。”梁先生回忆说,那时他已在新式的学堂读小学,也有各种体育活动,但因为身体差,胆子小,绝少参加。同班同学打篮球,他站在一旁看,就是没有勇气进球场。等别人打完了,他才一个人进场子抱着球拍几下,同学们却在场外叫唤他的绰号:“小老头,当心球炸了!”
梁漱溟老人的身体,是在过了青少年时期,特别是从中年往后,越来越好的。
一九八六年,有关团体评选梁漱溟为健康老人。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主要标准是:生活上能自理,能单独行走;智能上阅读,能交谈。梁漱溟先生超过了标准。他能读,还能写;他交谈自如,还能登台讲课。这一年,他九十四岁。
谈到老年人的养生之道。我说:“梁先生如此高龄,还能有这样健康的身体,不少人都打听您的养生之道,可否作一些简单介绍?”
“所言差矣!”梁漱溟先生接过我的话头说:“我如今的身体,已大不如前了。九十岁之前,我坚持打太极拳,经常偕友或单独去公园休息,现在则大半在室内活动,每外出须偕同儿孙辈,独自都不敢出门了。当然,要说养生,我的经验可总结为:在生活上少吃多动,持之以恒;在精神上气贵平和,情贵淡泊。”
梁漱溟老人因崇佛学而素食,不沾烟、酒,自十九岁时始,至今已坚持近八十年;后来又因未曾真的出家,素食之外还加食牛奶、鸡蛋。但一切肉食荤腥仍一口不沾。再可口的饮食,也适可而止,吃七八成饱。多少年如一日这么做来,谈何容易!
说到多动,即身体锻炼,梁先生天天早睡早起,定时运动,并持之以恒。他的主要运动方式是打拳和走路,每天早起和白天开会、写作、读书的间隙,都要运动多次。八十五岁以前,他经常出户锻炼,以后因年迈逐步减少出户运动。九十岁以后,则主要在室内活动了。如今,他每天清晨五点醒来,先在床上做操:伸腰、蹬腿、转动颈脖,然后吸气、呼气、屏气,五十分钟后下床活动,每天在读书、写作的间隙,依然在室内散散步或打打拳。
去公园休息是梁先生多年的喜好和习惯。他与北京各公园结缘已有七十年之久。解放后几十年,梁先生经常一个人去公园,或漫步,或打拳。若遇多年不见的挚友,也常结伴而游。只是进入望百高龄之后,力不从心,外出须有家人陪同,才不得不断了这一爱好。梁先生不无遗憾地说:“人总是要老的,志趣可以不变,但体现这种志趣的途径和方法,却不得不加以变更。”
至于人在精神上的“气贵平和”与“情贵淡泊”,意指遇事多思而有主见,受屈而不动气。这当然直接与多年修炼的品性、涵养相关,更非一天一日之功。梁漱溟老人从上世纪末进中西小学堂,开始明理世事,由自学而精通佛学、儒学,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经历了种种磨炼。且不论其政治上的功过和事业的成败,单说他品格上的修身养性,却不能不为友人们称道。梁漱溟老人曾写过两句赠友和自箴的话:“无我为大,有本不穷。”同时还写了一幅座右铭,曰:“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梁先生说:“一个人遇事动不动就气盛、发怒,势必肝火攻心;如气盛不得平和不外露,则又积气于内腑,两者都伤肝劳神,有损健康,所以说,气平情淡自长自消,算得上是人生身心锻炼的一项功夫。”
最后一条是作为脑力劳动者的他,越进入老年越要坚持多读、多想、多写的习惯。梁先生说:“活到老,学到老”,还应该加上“思考到老”。这话不仅对一个人思想上、事业上的前进十分重要,就是对保持身体健康,也很有意义。
熟知梁漱溟老人平时为人处世的人都知道,梁先生是言行一致地贯彻自己的主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