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用植物方面,吴征镒1945年完成了《滇南本草图谱》,对我国传统中草药进行了学名的考订;70年代在“牛棚”中完成了《新华本草纲要》的初稿,并对当时的中草药名混乱进行了大量的校定,先后主编了《中国经济植物志》(1961年)、《新华本草纲要》(1989~1991年)等一系列专着,为我国中草药的规范化、科学化和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0年,吴征镒提出了人类在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措施的双刃性问题,以及近代农业不但要有微观利用和改造植物遗传特性的一面,还要有热带至温带多层经营核心这一对立统一的生态农业的战略观点。这一创新观点,成为他荣获1999年度COSMOS国际奖(被称为世界植物学界的“诺贝尔奖”)的重要依据之一。
1999年,吴征镒又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提出了建立“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设想。对建设野生种质资源库的科学价值及科学意义的重要性,吴征镒说:生物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始的利用生物资源是一个高级历史进程。根据遗传学观点,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遗传特性,不同的遗传特性均应视为不同的种质。生物种质资源主要指有用生物的种质资源。各种有用生物均隶属于相应分类等级的科、属种,往往具有大量的近缘属种。长期栽培的植物、驯化的动物和有用微生物菌株,由于人为的定向培育皆具有不同程度的特性,与其野生类型和不同区域形成的变型相比,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特性。收藏、研究这些种质资源,对人类有益,国际上很多研究中心、机构都建立了各种相应的收藏种质资源的“种子库”或“种子银行”、“精卵库”、“细胞库”、“菌株库”乃至分子水平的“基因库”,利用不同的种质进行杂交,以期获得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新品种,获得了各种成功,特别目前以DNA克隆、杂交、定向移植、异体表达等新技术为标志的生物基因工程的应用,在生物种质资源的收藏、研究和利用方面显示出极富魅力的前景。然而,由于植被的破坏,环境的恶化,当今世界种质的损失日趋严重。种质的消失是不能再造的,建立“野生种质资源库”,使我国生物研究在世界科学上占有一席之地,将为我国的生物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对国民经济建设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吴征镒深刻而睿智的思想和建议,立即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将建设“野生种质资源库”列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计划。经过几年的建设,如今,“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经在昆明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6年,九十高龄的吴征镒,率领弟子着手整理研究我国清代着名的植物学专着《植物名实图考》及其《长编》,开启了我国植物考据学研究的新篇。
2007年1月,国家决定编纂《中华大典·生物学典》,由吴征镒担任主编,继续为编纂这一贯通中外、上下古今的续脉巨着奉献力量。
至此,吴征镒推掉所有的行政事务,开始有更多的时间读书,他随读随写,系统读,系统写,耄耋之年的吴征镒,开始了他植物学研究的“喷发期”。
从1996~2006年,他与诸弟子协作,完成了《论木兰植物门的一级分类——一个被子植物八纲的新方案》(1998年)、《被子植物的一个“多系-多期-多域”新分类系统总览》(2002年)、《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2003年)、《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2003年)、《中国植物区系中的特有性及其起源分化》(2005年)和《种子植物的分布区类型及其起源和分化》(2006年)等论着。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吴征镒为植物学研究献身的精神令人敬佩。笔者感慨万千,禁不住赋诗以赞:寒老枝头出嫩黄,蹒跚步履遍青康。
科学迷宫探幽径,冰峰雪岭论短长。
(十二)
吴征镒挚爱的母亲家有一“五之堂”,是取《礼记·大学》中一句儒家的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早已成为吴征镒的人生格言。他一生也时时恪守这句格言,身体力行,上下求索,殚精竭虑而百折不挠。
吴征镒重视培养植物学的后继人才,他的研究生都成为了中国植物学界的着名学者,如孙航、李德铢、周淅昆、彭华、朱华等形成了植物学研究的一个青年科学家群体。吴征镒爱他的学生,学生也爱这位慈爱如父的老科学家。他们说:吴先生以他高尚的品格教育我们为人,以他严谨治学的理念教我们从事科学研究,他的科学创新精神,使我们受益一生。
吴征镒常对他的学生说:研究科学首先应有一大群永远不懈的求真者,在自然界和社会里从各方面追求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学说都要受到各有关方面事实的检验,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才能备其一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才能不断创新,对一切学说,应持“毋意、毋固、毋我”的态度,即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认为必定如此,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我说了算。科学是老实学,永远要老实,容不得一点虚假,任何自创理论都必须摸着石头过河。摸石头过河是去伪求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务求理论联系实际,得到对相对真理的统一认识。反对迷信权威、迷信专家、迷信个人、迷信教条和迷信单方面的效果,一切都经过实践、经过评论、经过考验,这就是去粗取精、去伪求真的过程。所谓科学与民主相结合,就是既民主地求科学真理,也实行各种学说的公开,在自由的评论、辩论中求民主,真正做到百家争鸣,发展创造性思维……
真水无香。吴征镒在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家乡扬州曾想为这位植物学家塑像。他们征求吴征镒的意见,却遭到了他的拒绝,他说:“与其浮在面上当英雄,不如沉下去做学问。”
是的,吴征镒一生都在实践着这一诺言。无论他做出什么样的成就,获得什么样的荣誉和奖励,他总是说:“我是站在科学大师肩上来探索科学未知,一个人的力量和贡献都是微不足道的。”他深知,科学领域是无穷尽的,一个科学家的使命,就是争分夺秒,不懈探索。
1988年,吴征镒带6位博士在昆明西山考察周俊院士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80年代吴征镒经常到西双版纳进行考察工作,那时西双版纳还不通飞机,只能坐小飞机到思茅再转西双版纳。小飞机受到气流影响,颠簸得非常厉害,很多乘客都受不了,而年逾花甲的吴征镒却捧着一本书看得入迷,全然不受影响。如今,吴征镒也因为用眼过度,双眼都换了晶体。
吴征镒的学生、科学考察专家武素功也讲了一个故事:吴征镒从青藏高原考察回来,被安排到青岛疗养,吴征镒便叫武素功把在西藏收集的一大箱标本、材料一起带到疗养院。武素功说:“这哪里是疗养呀! 一到青岛,他就开始了整理和写作的工作,跟着吴老疗养比在家里还辛苦!”吴征镒“疗养”了一个月,就编写了《西藏植物名录》《西藏地名录》重要资料,为《西藏植物志》的编写做了基础性工作。
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分布、发生、遗传、进化的科学。植物学的研究注定是长期和艰苦的,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并有不断创新立论的精神,方能探知其奥秘,攀登其高峰。吴征镒以踏实工作、沉下去做学问的精神,在植物学研究领域,一年年耕耘、一点点积累、一次次收获、一步步创新,最后攀上了令人仰视的高峰。
吴征镒用诗一样的语言说: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只有地球孕育了神奇的生态系统,孕育了生命这个星球上美丽的花朵,正是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使人类历史得以延续,创造了人类的伟大文明。人类没有任何理由让生命的花朵在无奈中凋谢,绿色是生命存在的环境基础,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环境,崇尚绿色必然成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进步程度的标志。
说得多么好啊!
行百里而半九十。93岁的吴征镒,还在以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在植物学领域中继续演绎着探索、演绎着创新、演绎着诗情、演绎着人生,有如巨大的科学路标,永远激励和指引着后来者向着科学高峰攀登!
放歌共和国科学之旅——献给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郭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