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曰。问有然者。亦不能皆然。夜属阴。且如妖鸟皆阴类。皆是夜鸣。义刚。淳同雨风露雷。日月昼夜。此鬼神之迹也。此是白日公平正直之鬼神。若所谓有啸于梁。触于胸。此则所谓不正邪暗。或在或无。或去或来。或聚或散者。又有所谓祷之而应。祈之而获。此亦所谓鬼神。同一理也。世间万事皆此理。但精粗小大之不同尔。又曰。以功用谓之鬼神。即此便见。道夫鬼神死生之理。定不如释家所云。世俗所见。然又有其事昭昭。不可以理推者。此等处且莫要理会。扬因说神怪事。曰。人心平铺着便好。若做美。便有鬼怪出来。方理有明未尽处。如保得意诚。且如鬼神事。今是有是无。因说张仲隆曾至金沙堤。见巨人迹。此是如何。扬谓。册子说。并人传说。皆不可信。须是亲见。扬平昔见册子上并人说得满头满耳。只是都不曾目见。先生曰。只是公不曾见。毕竟其理如何。南轩亦只是硬不信。有时戏说一二。如禹鼎铸魍魅魍魉之属。便是有这物。深山大泽。是彼所居处。人性占之。岂不为崇。邵先生语程先生。世间有一般不有不无的人马。程难之。谓。鞍辔之类何处得。如邵意。则是亦以为有之。邵又言。蜥蜴造雹。
程言。雹有大者。彼岂能为之。豫章曾有一剑道人。尝居一山顶结庵。一日。众蜥蜴入来,如手臂大。不怕人。人以手抚之。尽吃庵中水。少顷庵外皆堆成雹。明日山下果有雹。此则是册子上所载。有一妻伯刘丈。至中兄其人甚朴实。不能妄语。云。尝过一岭。稍晚了。急行。忽闻溪边林中响甚。停看之。乃无数蜥蜴在林中。各把一物如水晶。看了。去未数里。下雹。此理又不知如何。造化若作此物为雹。则造化亦小矣。又南剑郑德喻尝为一人言。尝至余杭大涤山中。常有龙骨。人往来取之。未入山洞。见一阵青烟出。少顷。一阵火出,少顷。一龙出。一鬼随后。
大段尽人事。见得破。方是。不然。不信。中有一点疑在。终不得。又如前生后生。死复为人之说。亦需要见得破。又云。南轩拆庙次第亦未到此。须是使民知信。末梢无疑。始得。不然。民倚神为主。拆了转使民信向怨望。
旧有一邑。泥塑一大佛。一方尊信之。后被一无状宗子断其首。民聚哭之。颈上泥木出舍利。泥木岂有此物。只是人心所致。先生谓一僧云。问。龙行雨如何。曰。不是龙口中吐出。只是龙行时,便有雨随之。刘禹锡亦尝言。有人在一高山上。见山下雷神龙鬼之类行雨。此等之类无限。实要见得破。问。敬鬼神而远之。则亦是言有。但当敬而远之。自尽其道。便不相关。曰。圣人便说只是如此。尝以此问李先生。曰。此处不须量会。先生因曰。蜥蜴为雹。亦有如此者。非是雹必要此物为之也。扬因论薛士龙家见鬼。曰。世之信鬼神者。皆谓实有在天地间。其不信者。断然以为无鬼。然却又有真个见者。
郑景望遂以薛氏所见为实理。不知此特虹霓之类耳。必大因问。虹霓只是气。还有形质。曰。既能啜水。亦必有肠肚。只才散。便无了。如雷部神物。亦此类。必大因说鬼怪。曰。木之精夔魍魉。变只一脚。魍魉。古有此语。若果有。必是此物。淳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泳。以下并在人鬼神兼论精神魂魄问。死生有无之说。人多惑之。曰。不须如此疑。且作无主张。因问。识环记井之事,古复有此。何也。曰。
此又别有说话。力行问生死鬼神之理。明作录云问鬼神生死虽知得是一理然未见得端的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便是生死的道理未达曰精气一则为人散则为鬼又问精气凝时此理便附在气上否曰。天道流行。发育万物。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人得之以有生。明作录云然气则有清浊。气之清者为气。浊者为质。明作录云清者属阳浊者属阴知觉运动。阳之为也。形体。明作录作骨向皮毛阴之为也。气曰魂。体曰魄。高诱淮南子注日。
魂者。阳之神。魄者。阴之神。所谓神者。以其主乎形气也。人所以生。精气聚也。人只有许多气。须有个尽时。
明作录云医家所谓阴阳不升降是也尽则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而死矣。人将死时。热气上出。所谓魂升也。下体游冷。所谓魄降也。此所以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也。夫聚散者。气也。若理。则只泊在气上。初不是凝结自为一物。但人分上所合当然者便是理。不可以聚散言也。然人死虽终归于散。然亦未便散尽。故祭祀有感格之理。先祖世次远者。气之有无不可知。然奉祭把者既是他子孙。毕竟只是一气。所以有感通之理。然己散者不复聚。释氏却谓人死为鬼。鬼复为人。如此则天地间常只是许多人来来去去。更不由造化生生。必无是理。至如伯有为厉。伊川谓别是一般道理。盖其人气未当尽而强死。自是能为厉。
子产为之立后。使有所归。遂不为厉。亦可谓知鬼神之情状矣。问。伊川言。鬼神造化之迹。此岂亦造化之迹乎。
曰。皆是也。若论正理。则似树上忽生花叶。此便是造化之迹。又如空中忽然有雷霆风雨。皆是也。但人所觉见。
故不之怪。忽闻鬼啸鬼火之属。则便以为怪。不知此亦造化之迹。但不是正理。故为怪异。如家语云。山之怪日夔魍魉。水之怪日龙罔象。土之怪羵羊。皆是气之杂糅乖戾所生。亦非理之所无也。专以为无则不可。如冬寒夏热。
此理之正也。有时忽然夏寒冬热。岂可谓无此理。但既非理之常。便谓之怪。孔子所以不语。学者亦未须理会也。
因举似南轩不信鬼神而言。
才卿问。来而伸者为神。往而屈者为鬼。凡阴阳魂魄。人之嘘吸皆然。不独死者为鬼。生者为神。故横渠云。神只者归之始。归往者来之终。曰。此二句。正如俗语骂鬼云。你是已死我。我是未死你。楚辞中说终古。亦是此义。去终古之时之兮今逍遥而来东,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忌及用之云。既屈之中。恐又自有屈伸。曰。祭祀既得鬼神来格。便是就既屈之气又能伸也。问。魂气则能既屈而伸。若祭祀来格是也。若魄既死。恐不能复伸矣。曰。
也能伸。盖他来则俱来。如祭祀报魂报魄。求之四方上下。便是皆有感格之理。用之问。游魂为变。圣愚皆一否。曰。然。问。天神地祗人鬼。地何以曰祗。曰。祗字只是示字。盖天垂三辰以若象。如日月星辰是也。地亦显草木山川以示人。所以曰地示。用之云。人之祷天地山川。是以我之有感彼之有。子孙之祭先祖。是以我之有感他之无。曰。神祗之气常屈伸而不已。人鬼之气则消散而无余矣。其消散亦有久速之异。人有不伏其死者。所以既死而此气不散为妖为怪。如人之凶死。及僧道既死。多不散。僧道务养精神所以凝聚不散。若圣贤则安于死。岂有不散而为神怪者乎。如黄帝尧舜。不闻其既死而为灵怪也。
尝见辅汉卿说。某人死。其气温温然。熏蒸满室。数日不散。是他气盛。所以如此。刘元城死时。风雷轰轰于正寝。云雾晦冥。少顷辨色。而公已端坐逝矣。他是甚么样气魄。用之曰。莫是元城忠诚。感动天地之气否。曰。只是元城之气自散尔。他养得此气刚大。所以散时如此。祭义云。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
此数句说尽了。人死时。其魂气发扬于上。昭明。是人死时自有一般光景。蒿。即前所云温温之气也。凄怆。是一般肃然之气。令人凄怆。如汉武帝时神君来则风肃然是也。此皆万物之精。既死而散也。个。淳录云问其气发扬于上何谓也曰人气本腾上这下面薪尽则只管腾上去如火之烟这下面薪尽则烟只管腾上去淳云终久必消了曰然问。鬼神便是精神魂魄。如何。曰。然。且就这一身看。自会笑语。有许多聪明知识。这是如何得恁地。虚空之中。忽然有风有雨。忽然有雷有电。这是如何得恁地。
这都是阴阳相感。都是鬼神。看得到这里。见一身只是个躯壳在这里。内外无非天地阴阳之气。所以夜来说道。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思量来只是一个道理。又云。如鱼之在水。外面水便是肚里面水。鳜鱼肚里水与鲤鱼肚里水。只一般。仁父问。魂魄如何是阴阳。
曰。魂如火。魄如水。贺孙因言魂魄鬼神之说。曰。只今生人。便自一半是神。
一半是鬼了。但未死以前则神为主。已死之后则鬼为主。
纵横在这里。以屈伸往来之气言之。则来者为神。去者为鬼。以人身言之。则气为神而精为鬼。然其屈伸往来也各以渐。饶录云若以对待言一半是气一半是精问魂魄。曰。气质是实的。魂魄是半虚半实的。鬼神是虚分数多。实分数少的。赐问魂魄。曰。魄是一点精气。气交时便有这神。魂是发扬出来的。如气之出入息。魄是如水。人之视能明。听能聪。心能强记的。有这魄。便有这神不是外面入来。魄是精。魂是气。魄主静。魂主动。又曰。草木之生自有个神。它自不能生。在人则心便是。所谓形既生矣。神发知矣。是也。又问。生魂死魄。曰。古人只说三五而盈。三五而阙。近时人方推得他所以圆阙。乃是魄受光处。魄未尝无也。人有魄先衰的。有魂先衰的。如某近来觉重听多忌。是魄先衰。又曰。一片底便是分做两片的。两片的便是分做五片的。做这万物四时五行。只是从那太极中来。
太极只是一个气。迤逦分做两个。气里面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又散为万物。植先儒言。口鼻之嘘吸为魂。耳目之聪明为魄。也只说得大概。却更有个母子。这便是坎离水火。暖气便是魂。
冷气便是魄。魂便是气之神。魄便是精之神。会思量计度的便是魂。会记当去的便是魄。又曰。见于目而明。耳而聪者。是魄之用。老氏云载营魄。营是晶荧之义。魄是一个晶光坚凝物事。释氏之地水火风。其说云。人之死也。
风火先散。则不能为祟。盖魂先散而魄尚存。只是消磨未尽。少间自塌了。若地水先散。而风火尚迟。则能为祟。
盖魂气犹存尔。又曰。无魂则魄不能以自存。今人多思虑役役。魂都与魄相离了。老氏便只要守得相合。所谓致虚极。守静笃。全然守在这里。不得动。又曰。专气致柔。
不是守字。却是专字。便只是专在此。全不放出。气便细。若放些子出。便粗了。阴阳之始交。天一生水。物生始化曰魄。即生魄。暖者为魂。先有魄而后有魂。故魄常为主为干。
人生初间是先有气。既成形。是魄在先。形既生矣。
神发知矣。既有形后。方有精神知觉。子产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数句说得好。淳动者魂也。静者魄也。动静二字。括尽魂魄。凡能运用作为。皆魂也。魄则不能也。今人之所以能运动。都是魂使之尔。魂若去。魄则不能也。今魄之所以能运。体便死矣。月之黑晕便是魄。其光者。乃日加之光耳。他本无光也。所以说哉生魄。旁死魄。庄子曰。日火外影。金水内影。此便是魂之说。有脱误耳目之聪明为魄。魄是鬼某自觉气盛则魄衰童男童女死而魄去化。升卿魄是耳目之精。魂是口鼻呼吸之气。眼光落地。所谓体魄则降也。
或问。口鼻呼吸者为魂。耳目之聪明为魄。曰。精气为物。魂乃精气中无形迹的。淮南子注云。魂者。阳之神。魄者。阴之神。释氏四大之说亦是窃见这意思。人之一身。皮肉之类皆属地。涕唾之类皆属水。暖气为火。运动为风。地水阴也。火风阳也。
或问。气之出入者为魂。耳目之聪明为魄。然则魄中复有魂。魂中复有魄耶。曰。精气周流。充满于一身之中。嘘吸聪明。乃其发而易见者耳。然既周流充满于一身之中。则鼻之知臭。口之知味。非魄乎。耳目之中皆有暖气。非魂乎。推之遍体。莫不皆然。佛书论四大处。似亦粗述此意。问。先生尝言。体魄自是两物。然则魂气亦为两物耶。曰。将魂气细推之。亦有精粗。但其为精粗也甚微。非若体魄之悬殊耳。问。以目言之。目之轮。体也。
晴之明。魄也。耳则如何。曰。窃即体也。聪即魄也。又问。月魄之魄。岂只指其光而言之。而其轮则体耶。曰。
月不可以体言。只有魂魄耳。月魄即其全体。而光处乃其魂之发也。
魂属木。魄属金。所以说三魂七魄。是金木之数也。
人之能思虑计划者。魂之为也。能记忆辨别者。魄之为也。
人有尽记得一生以来履历事者。此是智以藏往否。
曰。此是魄强。所以记得多。德明问魂气升于天。莫只是消散。其实无物归于天上否。
曰。也是气散。只是才散便无。如火将灭。也有烟上。只是便散去。缘木之性已尽。无以继之。人之将死。便气散。即是这里无个主子。一散便死。大率人之气常上。且如说话。气都出上去。夔孙魂散。则魄便自沉了。今人说虎死则眼光入地。即是如此。
问。人死时。是当初禀得许多气。气尽则无否。曰。
是。曰。如此。则与天地造化不相干。曰。死生有命。当初禀得气时便定了。便是天地造化。只有许多气。能保之亦可延。且如我与人俱有十分。俱已用出二分。我才用出二分便收回。及收回二分时。那人已用出四分了。所以我便能少延。此即老氏作福意。老氏惟见此理。一向自私其身。淳问。黄寺丞云。气散而非无。泳窃谓人禀得阴阳五行之气以生。到死后。其气虽散。只反本还原去。曰。不须如此说。若说无。便是索性无了。惟其可以感格得来。故只说得散。要之。散也。是无了。问。灯焰冲上。渐渐无去。要之不可谓之无。只是其气散在此一室之内。曰。只是他有子孙在。便是不可谓之无。胡泳问。有人死而气不散者。何也。曰。他是不伏死。如自刑自害者。皆是未伏死。又更聚得这精神。安于死者便自无。何曾见尧舜做鬼来。
死而气散。泯然无迹者。是其常。道理恁地。有托生者。是偶然聚得气不散。又怎生去凑着那生气。便再生。
然非其常也。伊川云。左传伯有之为厉。又别是一理。言非死生之常理也。人杰。录略。
伯有为厉之事。自是一理。谓非生死之常理。人死则气散。理之常也。它却用物宏。取精多。族大而强死。故其气未散耳。萤光祖问。先生所答崧卿书云云。如伊川又云。伯有为厉。别是一理。又如何。曰。亦自有这般的。然亦多是不得其死。故强气未散。要之。久之亦不会不散。如漳州一件公事。妇杀夫。密埋之。后为祟。事旋发觉。当时便不为祟。此事恐奏裁免死。遂于申诸司状上特批了。后妇人斩。与妇人通者绞。以是知刑狱里面这般事。若不与决罪偿命。则死者之冤必不鲜。又曰。气久必散。人说神仙。
一代说一项。汉世说甚安期生。至唐以来。则不见说了。
又说钟离权吕洞宾。而今又不见说了。看得来。他也只是养得分外寿考。然终久亦散也。贺孙问。伯有之事别一理。如何。曰。是别是一理。人之所以病而终尽。则其气散矣。或遭刑。或忽然而死者。气犹聚而未散。然亦终于一散。释道所以自私其身者。便死时亦只是留其身不得。终是不甘心。死衔冤愤者亦然。故其气皆不散。浦城山中有一道人。常在山中烧丹。后因一日出神。乃嘱其人云。七日不返时,。可烧我。未满七日。
其人焚之。后其道人归。叫骂取身。亦能于壁间写字。但是墨较淡。不久又无。杨尝闻张天觉有一事亦然。邓隐峰一事亦然。其人只管讨身。隐峰云。说的是甚么。其人悟。谢之而去。扬问。游魂为变。间有为妖孽者。是如何得未散。曰。
游字是渐渐散。若是为妖孽者。多是不得其死。其气未散。故郁结而成妖孽。若是尪羸病死的人。这气消耗尽了方死。岂后复更郁结成妖孽。然不得其死者。久之亦散。
如今打面做糊。中间自有成小块核不散的。久之渐渐也自会散。又如其取精多。其用物宏。如伯有者。亦是卒未散也。横渠曰。物之初生。气日至而滋息。物生既盈。气日反而游散。至之谓神,以其伸也。反之谓鬼。以其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