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是明成祖朱棣派遣全国风水名士而选定的皇陵区。古时候看风水,主要考虑的是地下水位、地气、土质等自然条件,以及棺木、尸体能否较长时间保存的问题,并未涉及与子孙后代的关系。秦汉以后,随着堪舆、相宅之风的盛行,开始掺进了许多迷信的成分。这种迷信色彩的加重,使许多相信风水之说的人认为,墓地选址的好坏与吉凶,直接影响到现实人生,如果墓地风水好,会给子孙后代带来运气,否则就要倒霉,并使家道衰败等等。后来,东晋郭璞写了一本经典风水学著作《葬书》。书中说,作为墓地,能具备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等条件,就算是上乘宝贵之地。郭璞所说的条件,其实就是指靠山临水、枕山面水、背靠山峰、面临平原。
据《兴国衣锦三僚廖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的徐皇后病故,明成祖早已想迁都北京,便将徐皇后棺椁暂时安放于南京的皇宫内,命令礼部尚书赵红等大臣,遍访精通风水人士。当时访得江西赣州府兴国县三僚村的廖均卿,因他的先祖廖三传是唐朝著名风水大师杨救贫的传人,廖均卿被召传南京后,奉永乐旨意专为徐皇后选择“吉壤”,他察看了在南京的孝陵风水之后,便到北京找风水宝地,先察看了京西燕台驿、玉泉山、潭柘寺、香山,又察看了京北的阳山茶湖岭和怀柔的洪罗山、百叶山,后又察看了辛家庄、斧口、谷山、文家庄、石门驿、汤泉、禅峰寺,在北京四周足足跑了两年时间,才好不容易找到了几处供挑选的地方。
据说最先找到的是南口外的屠家营,但因皇帝姓朱,“朱”和“猪”同音,皇帝认为猪一旦进了屠户的家,除伸长了脖子任人摆布,没有什么好事,未能同意。另一处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羊”和“猪”本可以相安无事地各自生活,但山后却偏偏有个村子叫“狼儿峪”,猪的旁边有狼盯梢自然危险异常,也未被采用。再一处是京西的“燕家台”,永乐皇帝感到“燕家”和“晏驾”是谐音,不吉利,又遭到否定。后来廖均卿又呈上京西潭柘寺的绘图给皇帝观看,永乐认为景色虽好,但山间深处地方狭窄,没有子孙发展余地,亦未能入选。
廖均卿遍鉴京郊,挑选的陵寝却一直不合皇帝之意。直到永乐七年(1409年),他前往昌平黄土山(即后来的天寿山十三陵所在地),登高纵目,见该处风水绝妙,为他处所不及,便绘成地图,于八月初一到南京上朝,献上地图,并建议明成祖亲临黄土山观察,希望明成祖“高张慧目,广迈皇风”,并说,如将皇陵定于此处,则“玉烛清明,并立辰而永耀;金符浩荡,亘万古以长存;国祚无疆,邦家有庆”。
明成祖听了非常高兴,决定于初八吉辰与各风水师一同前往黄土山定穴位。当时还有另外两名知名风水大师王侃、巫涯,也各自上了奏本。明成祖在比较之后,决定采纳廖均卿的建议。初八子时,明成祖将几位风水大师召到面前,说王侃、巫涯所定穴位不对,廖均卿所定穴位最好,当时赏赐了廖均卿金剑一把、银锄一把,让他去点穴,随即开挖了金井(就是埋棺材的穴位),这便是后来人们看到的十三陵区。
永乐七年(1409年),浩大的陵墓工程在黄土山下正式动工,所用军工、民夫四十余万人。这年就在朱棣生日那天,朱棣来到黄土山视察自己的寿宫营建情况,并率领群臣饮酒作歌。待百官上寿时为讨他欢喜,称此山为天寿山。朱棣听罢大喜,即以皇帝的九五之尊,传旨改黄土山的名字为比较顺耳动听的天寿山。
天寿山风水环境有五个典型特点:一是山体为燕山山脉之分支;二是皇陵区东、北、西三面为群山环绕,形成一个向南开口的马蹄形凹地;三是南方远处有案山和朝山,成为出入皇陵区的门户;四是溪河交汇,水源清长;五是土壤优良,宜于植被生长。按照当时的风水理论,天寿山是一个聚气的理想场所。“气”,在古人心中是生发万事万物的根基,能够给子孙带来福禄的葬地,靠的是葬地内的生气。尤其在廖均卿的墨笔下,天寿山的风水俨然是一幅星宿图:“……山如万马奔趋,水似黄龙踊跃;太微天马尊于银潢之南,少府紫微起于天河之北。”这样的雄阔山水和天象结构透露出来的“生气”,岂能不令朱棣龙颜大悦。
十三陵灵气与地形地貌并重,其风水结构可用四个字总结:龙、砂、穴、水,即来龙去脉,左右扶持,背山面水。明代后期的名士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曾有一段描述:“皇陵形胜,自其近而观之,前有凤凰山如朱雀,后有黄花镇如玄武,左莽山即青龙,右虎峪即白虎,且东西山口两大水会流于朝宁河,环抱如玉带三十余里,实为天造地设之区。”古代风水文化中,渗透着中国重意境美、重写意美的国家气质,这种审美倾向对日本等国的影响至今仍在延续,将皇帝葬在这种唯美的生态场中,是封建孝道的一种体现。可以说,这区区四个字,不仅隐藏着颇具现代哲学意义的宇宙观和生命观,以及人与环境和谐、平衡的终极追求,还隐藏着影响我们华夏文化数千年的儒家孝道思想。
当然,明成祖最终同意在黄土岭下兴建陵墓,不只因为风水之说,还有个更重大的意义和原因,那就是这里山势如屏,易守难攻,一旦驻军把守,既可护卫陵寝,又便于保卫京师。
如今的十三陵,众陵以长陵为中心,神路自南端陵门直达长陵,在长达7千米的主神道上建有石牌坊、大官门、碑亭、华表、石像生、龙凤门等建筑。这些不仅是皇威的象征,而且也用以造成谒陵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