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校园就是一个小社会——毕业生不好找工作
校园是微观的社会,是以一定有很多方面与社会有契合点,把校园生活当小社会生活,就是让同学们提前适应社会上的一些变量,掌握基本能力。虽然我们生在校园,但这丝毫不妨碍我们培养自己的“亲社会性”。
“亲社会性”指个人在一切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高度社会化行为,包括帮助、友爱、合作、分工、谦让、同情、关心等行为表现,它的目标是使每个人在他人甚至是社会方面得到一定的好处,当然包括让人更容易找到工作。是以才会有“熟人好说话”的说法,其实这个学术用语的通俗地来讲,就是“人脉”。
亲社会性的学习和能力培养是在周围环境中逐步锻炼而成的,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有良好的精神基础,对社会行为有认知和判断能力。
其实我们所说的榜样作用就是种良好的精神基础,需要各位同学培养一些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自己逐渐走向成熟,而这些来自哪里?这些便来自于在人际交往中他人的影响。在大学里,有更多的机会与别人分工合作,这使得同学们有更多机会被他人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对社会行为有认知和判断能力便可以树立很好的价值取向,加强自身的社会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出正确的认知和判断?标准只有一个:对方的思想、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是否属于良好的社会行为。一旦答案是确定的,便可以放心的吸取对方身上的养分,包括他的能力、社交圈、思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信各位同学已经深有体会,那么在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里,你完全可以积累起一定的人脉、行为准则、赢得一些人的好感。
2、发挥同辈群体的作用。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两种性质,一是我们与前辈或者晚辈间的交往,这是基于一些社会角色、社会等级不平等必然产生的交往基础不平等,一是我们于同辈群体的交往,这是中横向的平等关系。在这种交往中你不但能很好的认识自己,更能学会如何正确的待人接物。这里我们又要深深的感谢校园给我们提供太多能够与同辈群体合作的机会,让我们懂得如何去关心他们,如何增强合作意识。同时也要感谢在争执和矛盾中,如何协调好社会关系。这也是一种“去自我能力”的培养,曾经的我们以自我为中心,就像有很多棱角的石头,通过这几年的磨练,或多或少能够去掉一些突兀的自我,变得圆滑,老练,当然这并不意味这你就失去自我了,这仅仅是帮你打磨的更适应社会的节奏和行为准则。
3、在校园生活中通过移情能力的训练提高自身的社会行为水平
在后一章里,我们说到的情感能力放在近社会性行为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移情能力,体现在行为上是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情感、思想、行为,比如帮助别人、抚慰、合作、关心、分享等。这便需要你走出课堂和宿舍,多于身边的人接触,给自己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在交往中让别人接受你,在合作中互相协作、配合,公正的解决争执,自觉遵守一定社会圈的规则,逐步形成自己自觉、稳固的亲社会行为习惯。
不要小瞧了在大学里对自己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它能让你能好的与人沟通,能迅速地容入新的环境,识趣、有风度、有见地,更重要的是这其中就暗藏着许许多多工作的机会,只要你善于把握,便能顺利的找到工作,关于把握机会的部分,在以后的章节里会详细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