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资产泡沫,就是以解决债务而始,到制造出一笔更大的债务而终的过程。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昭示着资产泡沫或迟或早一定会演变为债务泡沫的道理。
从解决债务到制造更大的债务
熊彼特曾说过:“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和所谓的历史经验,就不可能指望他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可爱的保罗“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到其晚年似乎也开始持有这种观点了。2009年7月,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经济学家接受了一个专访。记者问:“你想对即将入校的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说点什么?”这位首次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的大师给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预料的回答,他说:“我现在的想法和年轻时完全不同了,我认为应该高度重视经济史的研究,因为从历史中可以找到有助于推理和分析的原始素材。”
结合当前的经济现象,我们认为以下这段经济史就值得我们学习和体会。
被20亿债务压垮的法国
1715年,路易十四(LouisXIV)驾崩,由于他生前的挥霍,国库被彻底掏空,法国由此经历了自17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萧条。当时法国的债务问题恶化到何种程度?据说,当时的总债务额高达20亿里弗尔,这20亿里弗尔的债务是从约40个私人银行家那里借来的,按照之前的契约,法国政府每年需支付的债务利息为9000万里弗尔。可政府的年财政收入却只有1.45亿里弗尔,付息前的年财政支出额为1.42亿里弗尔。财政盈余在付息之前就只剩区区的300万里弗尔,如何能支付高达9000万里弗尔的债务利息呢?更不用说那20亿的本金了。以摄政王奥尔良大公为代表的掌权者为货币不足、物价回落以及国家债务的膨胀而苦恼。
约翰“劳的还债计划
这时一位来自苏格兰的经济学家得到了一场豪赌的机会,赌注也是有史以来最高的——创造货币。这位经济学家就是欧美世界的纸币之父约翰“劳(JohnLaw)。他一直酝酿却始终得不到施展的伟大计划,终于有用武之地了!
1716年,也就是大公开始摄政的第二年,大公接见了劳并和他讨论了施政方略。踌躇满志的劳一见面就向摄政王提交了两份备忘录,指出流通中的货币量远不能满足经济运行,导致货币屡屡贬值。仅有金属通货而缺少纸币的辅助,庞大的货币需求量永远都会处于失衡状态,这根本不符合一个商业国家的标准。他还专门引述了英国、荷兰的例子,以此证明纸币的优越性。他还提出了许多关于货币信用的实际数据,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重建法国的货币信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1716年他获得可以设立发行银行券的个人银行的授权。由于劳所发行的银行券可与硬通货进行交换,所以极具信用,逐步为投资者信任,最后纸币胜过了黄金!新的纸币作为硬通货被人们普遍接受。到1717年,短短的一年时间内,纸币的价格涨到115里弗尔金币。这种可靠交易手段的出现,刺激了贸易的发展;商业出现好转,对纸币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在这期间,摄政王渐渐注意到,纸币如同万能药。劳的理论不只是实验,而是一场了不起的胜利。之前大公还非常不情愿让政府涉足银行,如今他一改前态,将劳氏银行国有化,并将其改名为法兰西皇家银行(TheRoyalBankofFrance),同时授予皇家银行若干特许权,如独家冶炼金银权,来进一步支持它。这也意味着法兰西皇家银行得以波旁王朝的信誉作保证发行纸币。
为了消除路易十四所遗留下来的庞大国家债务,劳提出了更为大胆的设想,建立把银行、贸易公司与国家财政统合在一起的体系,这就是所谓的“密西西比计划(MississippiScheme)”。劳的设想是特权贸易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来回收流出的银行券,然后将其转借给中央政府,而中央政府则用它来偿还债务和支付日常开支。他的建议是,在公司公开出售股权时,人们应该用行政债券购买,如此一来,国家的债务就消失了。大公对此提议非常兴奋,臭名昭着的“密西西比计划”由此诞生了。
在劳提出建议后不久,就获得了为期25年的自由开发路易斯安那的特许权。随后,执行该特许权的平台——西方公司(Companied’Occident)(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密西西比公司)顺利成立,公司资本被划分为20万股,每股500里弗,这些股票可用公债抵付。
到1719年初,西方公司与另一家特权企业塞内加尔公司合并,1719年5月又全面接管了中国公司(TheChinaCompany)的全部财产,以及部分法兰西东印度公司(theFrenchEastIndiaCompany)的财产。随着法兰西东印度公司被控制,人们期望这个新的巨人能够挑战全能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而同时,新公司的特许权得到奥尔良大公的授权再予扩大,这些权限包括:
1.公司专有贸易权不仅包括密西西比河、路易斯安那州,还包括中国、东印度和南美等地区。
2.公司以5000万里弗尔的转让价得到了一项时间长达9年的独家铸造法定硬币的权利。
3.为期9年的国家税负征收权。
4.烟草专卖权。
1719年,公司股票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上市之初便引来集中性投机,股价以惊人的速度飞涨。几千里弗尔的投资,几周或者几个月后,收益就达到了数百万里弗尔。据说,一位投资者让仆人以开盘价8000里弗尔卖出250股公司的股票,当仆人到达交易所时,股价已涨至10.000里弗尔了。在当时获得财富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可从这个真实的故事窥见一斑。
然而,新股发行所募集到的巨额资金,不是用于路易斯安那州的金矿开发,而是用于对政府的借贷。也就是说,皇家银行发行的银行券被政府转给了一般居民。取得银行券的居民,用它去购买西方公司的股票。公司募集到的资金再被用于政府支出和支付给债权者,获得银行券的债权人则利用取得的银行券,购买更多的股票。正是由于这样的信用循环过程,泡沫才会不断膨胀。
当时不只是资本市场运转得非常好,在股市所形成的巨大的财富效应下,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似乎都运转得不错。通过偿还国家债务,货币进入了流通领域,法国政府似乎也恢复了支付能力。更重要的是,那些大量释放出来的货币就像“蜂蜜”一样,带着浓浓的黏性,它所流到的地方,价格都涨了起来。不久以后不仅交易所牌价不断攀升,就连工资和房租也升至高位。
繁荣幻觉和31亿的亏空
也许是因为钱来得太容易,人们的消费观也为之改变,及时行乐成为当时的风尚,奢侈品的价格大涨,巴黎更是从世界各地进口了大量的工艺品、家具和装饰品。这种情形从未有过,消费者也不再仅仅由贵族构成,还包括通过买卖股票而发达起来的中产阶层。那些购买股票的人突然发现,区区几千里弗尔居然可以增长到100多万里弗尔。很快,法语增加了一个新的词汇——百万富翁。
而这直接导致劳动者的工资报酬也大幅上涨,以前每天赚15苏的工匠现在可赚到60苏,整整增长了4倍。随着工人工资的大幅上涨,食品价格也一路飙升,面包、鲜肉和蔬菜的价格高得令人难以置信。同时,那些赚到钱的人们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随之而来的是,法国到处都在大兴土木,城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四周扩张。繁华景象充斥整个国家,看得法国人目眩神迷。总体来说,法国人——特别是巴黎人表现出来的致富速度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但作为西方公司基础的路易斯安那州的金子并没有被挖掘出来,劳氏体系终究难逃崩溃的命运。根据查理斯“麦基(CharlesMackay)的记述,崩溃是这样开始的:
约翰“劳的巨大成功,刺激到了一位皇亲,那就是鼎鼎有名的贵族路易“阿尔芒二世“德“波旁。在劳大获成功后,这位亲王也想插手西方公司的事务,然而他的要求却遭到了当时人气和威望都如日中天的劳的委婉拒绝。劳的态度伤害了亲王的自尊,这位昔日劳改革计划的支持者,一边怒不可遏地咆哮着“这个狗娘养的苏格兰杂碎”,一边将手中的股票悉数抛给仍在疯狂购买股票的投资者,以此套现皇家银行发行的纸币。现在我们已无法确切知道他当时到底提了多少钱,但史书的记载是,他套现的纸币足足装了三马车。然后,他驾车到皇家银行。“瞧,先生们!”他当时就是这么说的,“这就是你们所谓的‘见票即付’的纸币。现在你们瞧见了吗?那好,给我换成硬币吧!”
以此为开端,几个具有远见的人开始思考,如果人人都将自己手中的纸币兑换成硬币,皇家银行有这么多硬币吗?于是,他们陆续把银行券换成了硬通货,并运往英国和荷兰。这样,泡沫开始崩溃!西方公司最终于1720年底倒闭,密西西比泡沫最终以彻底的破产而宣告终结,它给波旁法兰西带来的是一场繁荣幻觉和至少31亿里弗尔的财政亏空。
制造更大的债务
滑稽吧?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不是戏说的野史,而是像麦基这样的经济史学家们,通过翔实的历史资料,还原出来的历史真相。
在这段泡沫史中,有两个数据值得我们玩味。第一个数据是:路易十四驾崩后,遗留给波旁王朝的遗产是一笔高达20亿里弗尔的债务;而另一个数据则是,密西西比泡沫破灭后,法国的债务额不再是当初的20亿里弗尔,而是31亿里弗尔。
在这段经济史中,我们还可了解到的是:当时的波旁王朝之所以会授权约翰“劳启动密西西比计划,是为了解决路易十四所遗留下来的那笔庞大的债务。然而,最后不仅没有成功去债,反倒是其资产负债表更趋恶化——在原有的债务基础上,又平白增添了一笔高达11亿里弗尔的债务。
由这段历史我们可见的是,所谓的资产泡沫化其实就是为解决债务而始,到制造出一笔更为庞大的债务而终的过程。同时,还可见的是,资产泡沫或迟或早一定会演变为债务泡沫。
也是于这段经济史,我们可发现的一个规律是:“信用扩张确实能导致一时的繁荣,但这种繁荣迟早会归于破灭,导致新一轮的萧条。货币把戏只能收到表面的一时之效,从长远看它肯定会让国家陷入更深重的灾难。”
也许有人会对此予以诡辩,说那是纸币刚刚被发明的时候,其主事者的技术含量和应对的经验,跟今天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它们本身缺乏应有的可比性。让我套用一位财经作家的话来说:这真的不重要,因为他们的命运最终是相同的。甚至可以说,当前的技术和经验,不仅没有将当初的问题予以简化,反倒是令问题更趋复杂化。1919年,意大利裔投机商查尔斯“庞齐(CharlesPonzi)的那套把戏如果搁今天,也许上当的人不会太多。但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Madoff)却可以令华尔街乃至世界那么多精英上当受骗。我们总不能说,麦道夫的那套把戏就不是庞氏骗局吧。既然是庞氏骗局,那么不管其形式有何不同,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其结果必然是相同的。同样,只要是泡沫,那么其结果也将从一开始就注定了,那就是投资者的财富是虚幻的,而正如密西西比计划所昭示给我们的,泡沫破灭后所遗留下来的债务却是真实的。密西西比泡沫时期的波旁王朝是如此,今天的世界各国也概不例外。
资产泡沫时代
一个时代的开启
如果后世的历史学家回顾我写作本书的2012年,不知道他会将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一年与历史上的哪一个年份相提并论,是股市崩盘、世界迈入大萧条的1929年,或是大滞涨开始的1969年,还是“华盛顿共识”形成的1989年?我个人认为,就历史相关性而言,1989年是个我们应记住的特殊年份。
正是这一年,整个拉美陷入债务危机的深渊而不能自拔。为克服危机,经济改革势在必行。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Economics,IIE)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TheWorldBankGroup,WBG)、美洲开发银行(Inter-AmericanDevelopmentBank,IDB)和美国财政部的研究人员,以及拉美国家代表在华盛顿召开研讨会,旨在为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时任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的英国着名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JohnWilliamson)在会上说,就拉美国家已经采用和将要采用的包括“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实施利率市场化”“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放松政府的管制”和“保护私人财产权”等在内的十个政策工具,与会者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由于会议召开地及主要参会单位的总部均位于华盛顿,因此这一共识被人们称为“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Consensus)”。
也正是在这一年,曾经在经济方面令美国为之战栗的日本,股市在该年年末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平均股价为60.000日元。但物极必反,当时间的刻度指向上世纪90年代时,股市开始大幅下跌。到1990年12月,该国平均股价回落到24.000日元,创下了一年中下跌40%的记录。
在日本国民为其经济崩溃而发出的叹息声中,美国的另一个宿敌——苏联也开始分崩离析。1991年,这个在军事和意识形态上一度可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分裂为若干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一场持续时间长达40多年的冷战,也随之宣告终结。
国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本不利于美国经济发展,但很多人却把它们看成美国主要竞争对手衰弱的表现。在美国人看来,上帝的天平显然正向着美国倾斜。为此,美籍日裔历史学家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兴奋地认为历史已经终结。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是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他认为,“从此之后,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将不再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