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A 的最佳策略是“对空发射”。
在博弈中,很多时候“退一步”往往能带给博弈参与者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有利于其生存和发展,这一点对于暂居弱势者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历史上就有许多通过“忍”和“退”的策略最终取得博弈最后胜利的例子。
西汉初年,北方的匈奴首领冒顿杀父自立为王,以力自威,这让邻国东胡极为震撼。为了限制匈奴的发展,东胡国不断挑衅,企图灭掉匈奴。
匈奴以强悍善骑著称。国中有一匹千里马,其皮毛油黑发亮如软缎,没有一根杂毛,且能日行千里,为匈奴国立下过汗马功劳,被视为国宝。东胡国得知后,便派使者到匈奴国索要这匹宝马,匈奴群臣认为东胡国实在是太无理,一致反对。
冒顿一眼便看穿了东胡的用意,但是他却不露声色,因为他知道,自己国家现在实力不如东胡,不退一步便等同于自寻死路。于是便决定忍痛割爱来满足东胡的要求。他对臣下说:“东胡之所以要我们的宝马,是因为与我们是友好的邻国。我们怎么可以因为区区一匹千里马而伤害与边邻的关系呢?这样是不合算的。”说完,就让东胡的使者把宝马牵走了。冒顿虽然表面上不与东胡作对,但他暗地里壮大实力,修明政治,希望有朝一日洗雪耻辱。
东胡国王得到千里马后,认为冒顿胆小怕事,就更加狂妄自大。他又听说冒顿的妻子非常漂亮,顿生邪念,就立即派人去匈奴说要纳冒顿之妻为妃。
冒顿的妻子的确年轻貌美,端庄贤淑,深得民心。匈奴群臣一听东胡国王如此羞辱他们尊敬的王后,个个气得摩拳擦掌,发誓要与东胡决一死战,冒顿更是气得牙齿咬得咯咯响,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怎么称得上是男人呢?更何况自己还是个国王!不过,他转念又一想,东胡之所以三番五次地给自己难堪,就是因为其力量比匈奴强大,小不忍则乱大谋,一旦战争爆发,自己的实力确实很难战胜对方,还是应当再忍让一回,等以后自己壮大了,再找合适的时机与东胡算总账。于是,他强作笑颜,劝告群臣:“天下女子那么多,可是东胡却只有一个啊!怎么可以因一个女人而伤害与邻国的友谊呢?”于是,他又把爱妻送给了东胡国王。
东胡的使者一走,他便召集群臣,指明东胡气焰嚣张的原因,并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他鼓励群臣内修实力,外修政治,壮大自己,好找回面子。群臣听冒顿分析得十分有道理,就按照冒顿的要求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以图日后能够雪国耻、报仇恨。
东胡国王轻而易举地便得到了千里马和美女,认为冒顿真的是畏惧他了,于是日益骄奢淫逸。由于他每天沉迷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导致国力渐衰。可是,他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敌我力量的变化,又一次派人到匈奴去索要两国交界处的方圆千里的土地。
此时的匈奴又怎么样呢?在经过冒顿及群臣多年卧薪尝胆的治理,政治修明、经济雄厚,可谓兵精粮足。百姓安居乐业,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东胡。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了。
试想,如果冒顿在自己实力尚未壮大时就同东胡作对,那么结果很可能就是千里马和妻子被东胡掳走,自己也可能战败沦为阶下囚,这样,要想东山再起,恐怕就难上加难了。所以无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要可以做到忍得一时,才会有赢得一世的机会。这种博弈选择并非是懦弱,而是一种策略。本来在博弈中,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善于根据形势选择最好的策略,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要有能进的气魄,也要有能退的胸怀。
无名氏定律:寻求维系合作的最佳方案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每一次交往其实都可以简化为两种策略--合作和背叛的选择。很多时候,双方明知采取合作策略能够给彼此都带来更大的收益,但理性的自私和信任的缺乏会导致背叛。尤其交往只有一次的一次性博弈中,双方选择背叛策略的可能性会更大。
在这样的博弈中,背叛是个人的理性选择,但是却会给彼此都带来收益损失,那么到底有没有办法能够让我们逃脱两败俱伤的命运呢,难道人类注定要无法摆脱这个噩梦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完全可以摆脱这种命运。
著名博弈论专家罗伯特·奥曼指出,人与人进行长期交往能有效避免短期冲突,促使人与人协作关系的建立。他一直致力于研究避免人与人相互背叛导致整体收益损失的纳什均衡的机制,也一直试图从理论上找到一条协调人们利益冲突,增进社会福利的道路。
在博弈中,对方所采用的策略,尤其是这个策略为发展双方合作留出多大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表现最好的策略是什么。当然这个原则是建立在下一步对于当前一步有足够大的影响,即未来是重要基础之上的。简单地说,如果你认为以后很难再碰到对方,或者你对自己未来的利益并不关心,那么,你就不会担心对方对自己未来的利益有什么影响,也就很容易采取背叛的策略。
但是,现实生活中你来我往的人际关系却并非简单的单次博弈,而是一种“不定次数的重复博弈”。奥曼通过自己的严密推导得出结论:从长期来看,随着人与人的重复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关系可以促使自私的主体之间建立起合作的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在火车站做生意的人能把一件成本几元钱的商品可以卖到十几元甚至几十元的原因,他们为了谋取暴利不惜欺骗顾客,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次性的买卖,以后双方不会再有进行买卖交易的机会。相反,那些“熟客”、“回头客”买卖则倾向于诚信为本,通过薄利行为使得双方的合作关系得以延续。
由此可见,重复博弈十分真实地反映了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其中合作契约的长期性能够有效防止人们在短期合作中容易出现的背叛行为。
但是,这是否就已经足够了呢?现实中,资本积累阶段的违约行为,国家之间的核威慑等事件屡屡发生。一次性博弈中,不合作的行为固然平常,但在重复博弈中,不合作行为也并不罕见,这就对合作的一方非常不利,因为他们在被背叛后,因对方退出博弈而往往没有机会或者没有还手之力去进行报复。也就是说,要维系重复博弈中的合作关系必须建立严格惩罚背叛行为的机制。
下面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梅琳是班里的组织委员,经常要组织本班同学参加诸如春游等集体活动。但她开展工作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让她很头痛的问题--有几个同学非常不合作,他们总是晚到,耽误大家时间,让大家都跟着他们一起晚出发。
几经思考,梅琳终于想到了好策略--故意将集合时间提前,比如,若真实的集合时间是8:00,就通知大家说7:45集合。这样,虽然那几个同学仍然晚到了,但是仍然可以准时出发。
但是这种方法用过几次之后就不灵了。同学们都发现梅琳通知的集合时间故意提前,于是他们就根据梅琳的通知猜测真实的集合时间,然后按照真实的集合时间来集合。而那几个习惯晚到的同学仍然是姗姗来迟。
那么,到底有什么有效的方法,能够让班里的每一个同学都和梅琳合作,都准时到达呢?
在这个问题中,存在着梅琳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博弈。实际上是一种多人重复博弈。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其他人的占优策略是选择合适的时间到达集合地点,这个时间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太早了会白白浪费等待的时间,太晚了又会耽误大家的时间。
要解决这个问题,梅琳有两个策略选择:一是到了时间就出发,即使有少数人迟到也不再等待,让迟到的人受到惩罚;二是,如果迟到的人数过多,则到达的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就立即出发,让迟到时间过长的人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代价。
我们知道,博弈中的参与者采取合作的策略能够使得总体收益最大化,但若一方不合作,合作的一方就必定比较吃亏。所以需要引入惩罚机制:谁背叛,就处罚谁,从而使想要背叛的一方心有余悸,而选择继续合作。
而这种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够使合作得以维系,而且能够使得双方的合作容易达成,因为彼此都知道,如果另外一方不合作,自己被欺骗了,对方也会受到惩罚。奥曼将这称之为“无名氏定律”。
只有对迟到的人进行惩罚,迟到问题才能得以解决,推而广之,在重复博弈中,实行一份带剑的契约是非常重要的。
脏脸博弈:给自己找一面镜子
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认为自己无知。承认自己的无知,只表现一次无知;倘若企图掩饰自己的无知,则将表现几次无知。
相传苏格拉底总是喜欢在热闹的雅典集市上同人讨论问题。他同人讨论问题的方式与众不同。刚开始,他总是装作自己什么都不懂,向别人请教,请别人发表意见。在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他就开始找出别人见解中的矛盾来反问对方,直到对方不得不承认自己也很无知。他说,这样做只是为了引导人们发现自己观念中的错误,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混乱,从而对原有的知识产生怀疑,然后人们就会积极思索,得出更为正确的答案。
这天,苏格拉底又像往常一样来到市场上,他这次是同欧谛德谟讨论“道德”的问题。欧谛德谟是当时雅典著名的政治家和将领,人们都认为他是道德高尚、赏罚分明的人。苏格拉底上来就说:“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大家都说您是道德高尚的人,那么请问什么是有道德的?”“非常乐意为您效劳。”欧谛德谟彬彬有礼地答道,“我从不敢说自己道德高尚,但我却能够把对与错分得非常清楚。”
“那么,欺骗是道德的行为,还是不道德的行为?”
“当然是不道德的行为啦。”
“那如果一个将领在战争中把敌人的财产偷走了,或者是欺诈敌军,这是不是不道德呢?”
“这当然不是不道德了,这是道德的,我说的是欺骗敌人是道德的,但欺骗朋友就不道德了。”
“好吧,那就让我们来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吧。假设一个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丧失了斗志,即将分崩离析,这个时候如果他告诉士兵,主力军正前来增援。他欺骗了自己的士兵,却使他们燃起了希望,鼓起勇气,从而取得了胜利。这种欺骗行为该如何评价呢?”
“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如果是在日常生活中,这样做就是不道德的。”“那好吧,倘若一个孩子生病了,不肯吃药,母亲欺骗他说药好吃,然后哄他吃了,他也因此恢复了健康,这是不是不道德呢?”
“这种欺骗也是道德的。”
“如果一个人发现他的朋友发了疯,因怕朋友自杀,就把朋友的枪偷走,藏了起来,这种偷盗是道德的吗?”“这是非常道德的。”“可您不是说不能欺骗朋友吗?既然欺骗可以是道德的,也可以是不道德的,那究竟什么才是道德呢?”
欧谛德谟无言以对了,他只好承认:“关于道德的问题,我还需要仔细去想想再回答您,我收回所说的话。”
苏格拉底的这种谈话方式被称为“产婆术”,又叫“精神助产术”,即他的对话术迫使人们剔除错误的认识,最后“催生”出正确的结论,就好比是在给别人的思想“接生”。
当然了,苏格拉底的这种对话方式最后总是让人很尴尬,然而尴尬之后,人们又总是会明白:原来自己是那么的无知,依然需要继续学习和思考。德尔斐神庙是雅典人的圣地,每当遇到不能决定的事情时,人们就总是到那里去请教神灵。据说,德尔斐神庙有神谕说:“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对此,苏格拉底却说:“我之所以是最有智慧的人,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无知。”
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对自己熟悉的东西懂得很多。其实,只要仔细思考一下,我们知之甚少,尤其是对于自己,我们了解得更少。现实世界中,我们往往只能认识别人,不能够看清自己。而且我们又没有那个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提醒者,所以我们更难认清自己。不过脏脸博弈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认清自己。
一个房间里有三个人,三个人的脸都是脏的,他们都知道别人的脸是脏的,却不知道自己的脸是脏的,因为房间里并没有镜子让他们看见自己的脸。这时,走进来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盯着他们直看,然后好心提醒他们说:“你们中间最少有一个人的脸是脏的。”这三个人听完之后相互看了看,没有任何反应。
漂亮姑娘见他们这样,又继续提醒道:“你们知道吗?”这时三个人又相互打量了起来,一分钟后,他们突然都意识到自己也是脏脸的人,三个人的脸一下子都红了。
对于上面这个情景,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他们并没有镜子可以看自己的脸,为什么这三个人会意识到自己的脸是脏的?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如果三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是脏脸,那么脏脸的人看见另外两个人的脸就应该都是干净的,但是他们谁也没有看到两张干净的脸。而且他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他们三个人里面看见两张干净的脸的那个人肯定会脸红,因为他会知道脏脸的就是自己。但是遗憾的是,在漂亮姑娘第一次提醒后并没有谁脸红。这时他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推论--三人中至少有两个人脸是脏的。然而,如果只有两个人脸脏,那么脏脸的两个人会看见一张干净的脸和一张脏脸,进而意识到自己的脸是脏的,然后会脸红。但是他们并未看见有两人脸红,那么就只剩下一种可能--三个人的脸都是脏的。这就是著名的共同认知理论。
一般来说,在博弈论中说一件事情是共同认知的,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①对一个事件,所有博弈参与者都有了解;②所有博弈参与者都知道其他参与者对这件事是了解的;③所有博弈参与者都知道每一个参与者都知道这件事。
在脏脸博弈的故事里面,漂亮姑娘说的“你们知道吗”使三个人都事先知道的事实成为一种共同认知,进而使他们通过对全盘事物的了解意识到自己的脸是脏的。
以“皇帝的新衣”为例,实际上,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是骗子还是观众所有人都知道皇帝没有穿衣服,但是为了个人利益,他们也都知道自己不能说出这个事实,因为他们不知道其他人是否知道他知道,因此形成了一种暂时的谁也不说的均衡状态。但是“共同认知”改变了这种均衡状态:故事中那个小孩说出的实话,让大家建立了“共同认知”,显得格外有力量。
当然,共同认知是逐步达成的,它需要一个过程。下面就让我们再来通过一个故事进一步了解“脏脸博弈”的推理过程。
有一个村庄里住着100对研究逻辑学的夫妻。村里有一些很特别的风俗:每天晚上,村里的男人们都会聚在一起,围坐在篝火旁,以自己的妻子为议题举行会议。在会议上,如果男人相信自己的妻子对自己是忠贞的,那么他就在会议上当众赞颂她的美德;相反,男人会痛哭流涕,并请求神灵严厉地惩罚自己的妻子。此外,如果一个妻子有不贞行为,那么她的情人会立即告诉村里除她丈夫之外的所有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