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制的影响和白人对奴隶婚姻的控制导致奴隶婚姻陷入法律和道德上的困境:如果奴隶结合被判有效,那么有重婚行为的人的历次婚姻是否算数?究竟哪一次“婚姻”是最合法的?“如果一位黑人带着两三个老婆来到我面前,她们都宣称自己是其合法妻子,我会把这人判给那个不能自立的孩子数目最多的女人做丈夫,否则他们就会成为机构的负担,”一位解放奴隶机构的官员表示。重建时期的法官们也注意到此类婚姻的特殊性,他们常会仁慈对待非裔美国人的“重婚”现象,根据夫妻的意愿判断婚姻是否有效。
婚礼仪式
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婚礼仪式各有不同,还要受到个人口味和条件的影响,因此没有一定之规。直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才确定婚礼仪式的重头戏是父母表示同意(应法律要求)和办理婚姻凭证。一般来说婚书都要贴出来。从16世纪中期开始,大多数基督徒的婚礼就按照英国圣公会规定的仪式标准举行,念诵《公祷书》,新教教会婚礼仪式使用的祈祷词大同小异,罗马天主教婚礼有他们自己的祈祷词。
到了18世纪中期,婚礼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公众仪式。但是成本变成大家考虑的主要问题,有些不想“自婚”的穷人负担不起最简单的婚礼费用,他们常会先公开婚书和交换誓言,然后住在一起来代替婚礼。富裕一些的人会举办气氛欢快的婚礼,通常在家进行,以适合自身条件的方式表示庆祝和娱乐。
至于婚礼服装,有的极为简朴,有的则奢华至极,这些都是由当事人家庭的心态、地位和能力决定的。在欧洲,贵族女子会穿上用最昂贵材料——天鹅绒、丝绸或者锦缎,有时还会绣上金银丝线——制作的华美礼服,颜色选择也是要么深沉要么艳丽——例如红色、靛蓝或黑色——只有非常有钱的人用得起这样的礼服。他们看不起经济适用型的服装,喜欢宽裙大袖,再缝上动辄几码长的奢华裙裾。皮毛衣服和珠宝首饰通常是嫁妆的一部分,而且能和婚礼服装完美搭配。
新娘的礼服历史悠久,其标准往往是根据王室和贵族的爱好确定的。1468年,为了和“勇敢者”查尔斯联姻,约克的玛格丽特订做了一件镶满珠宝的长裙,因为衣服太重,得有人抱着她上教堂。她的发冠近五英寸高,精心装饰着珍珠和象征约克家族的上釉白玫瑰,还用红、绿、白三色珐琅组成她的名字,姓名的起头字母CM是金色的,包围着同心结。(现在到亚琛大教堂还能看到这件发冠)。
富裕的女子会竭力模仿贵族的样子,使用大量的布料和比较便宜的狐皮或兔皮缝制礼服,还要佩戴自己最好的首饰。没那么有钱的新娘会裁制亚麻或羊毛的衣服,比她们平日穿的家纺粗布衣服柔软,而且只能用买得起的植物染料染色。不过,为了追求华丽的效果,可以缝上大袖子和裙裾,虽不实用却很美丽,有一种隆重的感觉。对于节俭或者拮据的家庭来说,做一件新衣服是他们能满足的唯一条件,只求劣质的染料不要在衣服上留下斑点。灰色服装最流行,白色的不实用。穷人家置办衣服只能手头有什么材料就用什么材料。
欧洲的婚姻传统连同礼服的颜色迷信一起越过大西洋传到了美洲:蓝色是罗马新娘和圣母玛利亚婚服的颜色,象征纯洁和多产,因此新娘穿蓝色礼服会令丈夫忠贞不贰;粉色固然漂亮,但不是幸运色;红色暗示不道德,象征罪恶;18世纪流行黄色,但是绿色会让人想起仙子和茂盛的植物;家纺布的棕色太普通;灰色很流行,象征聪明有用,但是有哀悼之嫌。打成同心结的彩带会给平淡的服装增色不少,而且仪式结束后,客人可以把彩带扯下来带回家做装饰。19世纪,鲜花取代了彩带,新娘头戴鲜花,手捧花束。
18世纪晚期,工业革命使得机器制作的廉价服装走进家庭,轻薄的印度平纹细布成为婚服材料的选择之一。18世纪末,白色婚服大行其道,有时是银白相配,再加上一个彩色披肩,不失典雅。1816年5月,夏洛特公主身穿镶着银色亮片的银色礼服结婚,礼服周围包着一圈铃铛和银片组成的花朵,这次婚礼备受称道。1840年,维多利亚女王开创了身穿白色礼服结婚的传统,她身着华丽庄重的礼服,在相当公开的场合下嫁她的挚爱阿尔伯特。虽然当天太阳很毒,仍然有数千民众提前几个小时前去圣詹姆斯宫的王室教堂观礼。上午十点,看热闹的民众和持票入场的观众组成了庞大的队伍,表现出他们急切的心情。在教堂内部等候的正式观众达2100人之多。中午,21响礼炮点燃,宣告女王步入她的马车,马车经过之处欢呼声此起彼伏。阿尔伯特亲王及其随从在小号和鼓点的伴奏下首先到达教堂,迎接王室成员和各位显要人物入场后,他们开始等待新娘的到来。伴着音乐,维多利亚及其众多亲随缓缓步入教堂。
维多利亚女王的官方婚礼画像以及她身穿结婚礼服的画像,极有可能是复制品。此次奢华的婚礼对欧洲和北美的婚礼风格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维多利亚的礼服是白色绸缎制作的,边上绣着橘子花,同样质地的裙裾约长六码,由12名伴娘挽着。女王头戴橘子花花环,与面纱相连,面纱有一码半长,点缀着钻石和霍尼顿蕾丝,从肩膀一直披到背部(61年之后,维多利亚就是穿着它下葬的)。礼服上的荷叶边也是霍尼顿蕾丝,有四码长,是由比尔村的两百多名蕾丝裁缝专门制作的,成本超过一千英镑。维多利亚的鞋子是方头的,皮质的平底鞋跟做出一段弧形,缠着六条缎带,和她的其他服装一样,也是英国制造。维多利亚亲自设计了伴娘的礼服;她们“全部穿白衣,手持白玫瑰,形成一种美丽的效果,”她在日记中写道。女王送给伴娘们的饰针是阿尔伯特亲自设计的,都是鹰形,镶嵌有绿松石、珍珠、红宝石和钻石——这是按照传统新娘送给每位伴娘的礼物。
一段感人的典礼仪式——其间人们诵读了《圣经》诗篇第67篇——过后,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离开教堂。这时,阳光已经驱散了浓雾和雨水,天气一片晴朗,新娘的眼睛“饱含泪水,但是从表情上看非常幸福,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以夫妇的身份走在一起,显得从容自信,不失为一道悦目的景观,”王太后萨拉·里德尔顿回忆道。
几百份报纸和杂志详细报道了此次婚礼,连欧洲之外其他地方的成千上万的新娘们都读到了这些报道,这种盛况也许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婚礼的服装、音乐和典礼过程的注目,是因为它的意义十分重大,而且大家关心的是婚礼本身,并非女王的婚姻。(本书第二部分将讨论为什么我们今天的文化因为过于强调婚礼仪式而忽略了婚姻的实际意义。)
维多利亚的婚礼模式瞬间变成了“传统”,她不是第一位身穿白衣结婚的王室成员,但是因为其礼服出现在报纸和时尚杂志上,便引起了疯狂模仿的潮流,成为新娘们及其父母效仿的模板。因此,尽管过去的新娘会穿着深色服装,手持简朴的花束,而白色在传统上是王室哀悼使用的颜色,尽管维多利亚女王当年的礼服是未经漂白的,现在会被定义为乳白色,白色还是已经成为现代新娘礼服的经典颜色。
维多利亚之所以选择橘子花作为装饰,是因为中国古代认为这象征着纯洁和多产,结果引起无数新娘竞相模仿,女王的婚礼模式成了民间学习的教科书。如果找不到真正的新鲜橘子花,新娘们会用蜡花代替。维多利亚使鲜花成为婚礼上的常见装饰物,连“去摘些橘子花”这句话都成了“去找个妻子”的委婉说法。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的婚礼之盛大,仪仗、庆典和音乐之繁复都在深刻影响着欧洲乃至北美的婚姻习俗,各地婚礼纷纷加入戏剧化的表演元素,新娘服装的档次也迅速提高,婚礼致辞几乎立刻成为传统项目。结果,斯蒂芬妮·孔茨写道:“成千上万的中产阶级女性竞相效仿女王,把她们的婚礼变成人生中最迷人的事件。”
还有一个传统的婚礼习俗是所谓的“有旧、有新、有借、有蓝”,通常被解读为:回顾家庭历史(旧),新娘的未来生活(新),新人共享美好爱情(借),新娘礼服选择代表圣母玛利亚的颜色、象征纯洁和多产(蓝)。少有人知道,这个说法来自一首诗,诗的最后一句是“在她鞋子里放一枚六便士的银币”,人们相信,在新娘左脚的鞋子里放银币,会给她带来好运。
新郎的服装也很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可与新娘礼服媲美。和女方一样,男方也要穿上他最好的衣服,包括外套(羊毛、毛绒或开司米材质的)和衬衫(亚麻、棉布或者丝绸),服装反映出新郎的社会地位。如果新郎有西服背心或领结,也要穿戴起来。男子的结婚礼服通常选用粗犷的颜色,如蓝色、绿色或者酒红色,到了19世纪下半叶,新郎礼服逐渐演化为黑色或海军蓝的外套、灰色长裤、白色背心和领结的固定模式。
几十年过去,男性的结婚礼服发展缓慢,到20世纪30年代,新郎婚服采用的是无尾礼服,在北美叫做tuxedo,过去人们认为这种衣服是在不那么正式的场合穿的。(1866年,烟草大亨之子格里斯沃德·罗利拉德身穿一件黑色无尾礼服——是按照威尔士亲王的衣服样式仿制的——出席纽约的tuxedo公园乡村俱乐部的秋季舞会,震惊了全场宾客,从此这种式样的衣服开始流行,北美人也因此叫它tuxedo)。如果新郎没钱买这种衣服(或者出于自愿),可以穿一套黑色西装代替。20世纪中期,无尾礼服租借业务的推出帮助婚礼筹备削减了成本。
虽然经历了美国内战的破坏,戈蒂斯还是推出了这张展示华丽昂贵的新娘礼服的广告,最右侧的新娘穿的婚纱受到维多利亚礼服的启发,装饰着橘子花和橘子叶。
作于1850年前后。年轻的新娘站在画室道具旁摆姿势,她头上的橘子花可能是真的。
1940年,作者的父母玛尼和比尔·阿伯特婚礼结束后站在多伦多大学哈特建筑楼的门口。哈特大楼里的礼拜堂是允许女性进入的,但其他地方则不允许。当时是提倡简朴的战争期间,所以玛尼选了一件剪裁考究的套装作为结婚礼服。一年后,她从法律学院毕业,与比尔正式结婚。
凡·代克的神秘画作征服艺术世界之后的几个世纪中,婚礼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婚姻生活的高潮事件。由于婚礼传统与爱情、浪漫、色情和永恒等主题逐渐变得密不可分,所以植根于爱情的婚姻也在随之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