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大战期间以及大战后,以联邦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生活为主导的“新政”逐渐就成为美国联邦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一国策在实施的过程中还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为了解决罗斯福所说的“全国最大的经济问题(南北各大区域间的贫富悬殊)”,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加快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1933年,罗斯福总统建议美国国会立法成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TennesseeValleyAuthority,通称TVA),负责对田纳西流域进行多元的区域规划和建设,以控制洪水泛滥,改进河运,增加农民收入。1935年5月,TVA经国会批准,作为联邦政府机构正式成立,开始了规模宏大的田纳西流域治理工程。根据全面综合治理开发规划,田纳西河流域工程确定了三项主要开发目的,即要同时解决发电、防洪与航行三大问题,为地区经济发展扫除障碍,同时也为今后长远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①TVA从在落后的田纳西流域建设水电基础设施开始,用30多年时间,在田纳西河及其支流上建成29座水电站,既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又为他们提高生活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创造条件。到1940年代末,TVA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者,其中主要电力来自水库发电站。目前,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电力的经营收入达亿美元,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年预算的98%来源于电力的销售收入。②通过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等措施,改善了生态环境,控制了洪水,扩大了灌溉面积。③田纳西航运水道对流域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TVA重视航道建设,形成1000多公里的水运通航能力。1945年以来,水道吸引了30亿美元的私人投资,加速了工业的发展。沿河两岸的工厂为当地居民直接提供了44000多个就业机会,以及更多的服务性工作机会。
经过40多年卓有成效的规划和建设,田纳西流域的自然资源得到了综合和合理的开发,使区域经济得以振兴,创造了举世赞誉的田纳西奇迹。到1960年代,TVA已经辖有多处水坝电站、火力发电厂及核电站,提供全国最充沛最廉价的电力,促进了沿河平原的工业发展。河谷航道畅通,文化、教育、园林休憩等社会事业也有飞速发展。到年,全流域平均国民收入比1933年增加了34倍。此外,田纳西河的综合治理还使俄亥俄和密西西比避免了平均每年19亿美元的灾害损失,并由于增加土地每年获得15000万美元的农业收益。可以这样说,正是从水电工程建设开始,TVA改变了田纳西人的生活,把一个以农为生的贫穷的田纳西,建成了以工业为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田纳西;正是从水电工程建设开始,带动了田纳西流域农业、林业、渔业、煤矿开采、旅游业全面发展,才彻底改变了这一地区贫困落后面貌,使其变成了今日比较富裕、经济充满活力的地区之一。
2.大力开发怒江等流域水能资源是云南省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历史机遇在全国范围能源短缺的形势下,水能资源的开发是云南省调整工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历史机遇。
怒江流域水能资源的开发是实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和西部开发战略的有效途径。
怒江流域的现状与开发前的田纳西流域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怒江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总人口49万,下辖贡山、福贡、兰坪、泸水4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扶贫攻坚任务艰巨。至2003年末,全州还有22万人处于贫困线下,有12.7万贫困群众需要通过易地安置摆脱贫困。该州98%以上的土地为高山峡谷,少数民族比重达92.2%,有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4个特有民族,至今还保留着刀耕火种、人背马驮等原始生产方式。怒江地区生存条件的恶劣超出了一般人想像,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935元,50%的农民群众没有解决温饱。
怒江州目前在政策和技术可允许的范围内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实际上十分有限。以前木材是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是近几年来,国家开始在这个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树不能砍,有山不能动”。这使得怒江58.3%的区域面积纳入自然保护范围,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不能开发。至今,怒江还没有建立起支撑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财政自给率仅为14.7%。
在水能资源方面,怒江州境内江河密布,水能蕴藏量达2000多万千瓦,占全省总蕴藏量的近15%,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装机容量为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850多亿度,仅在怒江流域就可以建四级大电站。怒江的水能资源开发具有地质条件好、搬迁人口少、淹没土地少、开发成本低等特点。然而,这个水能蕴藏极为丰富的地区,怒江干流的水能开发仍处于原始状态,而支流上的49座中小型水电站的发电量的只有6万多千瓦,这一数字只占整个怒江地区可开发的水能的0.03%。
一边是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一边却是水能白白流失以及当地电力资源的严重不足。大一点的工业用电都无法保障,甚至连居民生活用电也无法保证。这为交通不便及经济落后的怒江的发展又增加了一道瓶颈。
2005年就要完工的兰坪县铅锌矿每年的用电量就达到14万千瓦,如果不加紧电力建设的话,这个项目即使建起来也将陷于瘫痪。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就是现有的这0.03%的开发量,也让水电公司成为当地最大的劳动就业部门和纳税大户。怒江州目前水电行业就有2000多人就业,每年纳税在1000万以上。
资源的富集和极度的贫困形成强烈的反差,“水电怒江”的科学规划和建设,有望使该地区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甚至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第一,大力开发水电,直接为流域脱贫致富和经济振兴做贡献。
云南省是全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可开发量占全国的1/4,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了把云南省建成“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的重要绿色能源基地的战略,三江干流的水电开发,不仅对怒江州,对云南省完成“十一五”电力规划也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计划。据专家预测,怒江中下游河段规划梯级电站全部建成投产后,仅发电每年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就在300亿元以上。就当地经济而言,怒江州每年因此得到的财政收入预计将超过10亿元,这是怒江州目前财政收入的10倍。
第二,以水电开发为核心,利用大坝建设带来的综合效益协调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怒江的成功开发,据估计将带来上千亿元的直接投资,是怒江年来获得国家投资总数的100倍。除直接经济效益外,水电开发将以发电为主,还带来灌溉、供水、防洪、旅游等综合效益。除了直接财政收入以外,水电开发还可以带动州内其他产业的发展,创造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伴随流域的滚动、综合开发进程,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改善,怒江具有比较优势的有色金属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等也必将产生更大的效益。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其核心内容。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我们国家区域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方基本生存的需要早就满足了,像上海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降至37.2%,怒江流域民众极度贫困的切肤之痛和借助资源优势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是必须正视的现实。开发怒江水能资源也是落实西部开发和共同富裕战略的具体体现。
(三)水坝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非完全对立,我们应科学地看待修建水坝对环境所带来的各种利弊影响,减缓甚至避免不利的一面,充分发挥其对环保事业的促进作用
从古代的屈服和崇拜自然,到产业革命以来大规模征服自然以至破坏自然,发展到现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满足人的需要,包括要保持适合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生态环境。实现水利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一个史无前例的重大挑战。在中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容决定于两项基本国情。第一,中国仍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上;第二,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环境容量相对不足。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时必须正确处理和把握以下四点:第一,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二,在推进工业化,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体系;第三,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提倡和树立资源节约型的消费生活方式;第四,在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毫无疑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特别是大坝建设必将产生环境问题。
事实上,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影响问题已成为水能资源开发(包括怒江流域)的限制性因素。但我们认为,从整个国家可持续能源战略出发,从水坝建设的综合效益及滚动开发机制对环保的促进作用衡量,水坝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非水火难容。
(1)看待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一定要有大局观。要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就必须有可持续能源战略作保障。具体到中国而言,由于燃煤发电已成为造成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开发水电资源,替代燃煤发电,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符合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开发和利用相对有利于环境的,并且在全球能源分布中具有比较优势的水能资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可持续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并没有证据表明,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对水电极为依赖的各州的环境问题较其他地区严重。虽然建设了众多大坝,尽管有批评声音,田纳西河流域仍然是北美地区生物多样化最丰富的河流之一。根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统计数字,田纳西河及其支流有125种淡水贝类、96种蜗牛以及319种鱼类,甚至成为传说中的蜗掷鱼的家园。由于清洁能源对大气污染较小,加之科学的规划管理,TVA依托大坝而建设的100多座公园及其他景观每年都会吸引数以千万计的旅游者前来旅游。
(2)要用联系的眼光来看待开发。首先,从宏观层次看,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分子,其所进行的大坝建设是因需求而引起的生态环境变迁史中的一个过程,属于自然现象。大坝只是对现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经过一定的时期,它所影响的生态结构可以达到新的平衡;其次,河流梯级的开发与水资源的利用,实质上是通过工程措施把资源从一种生产领域转移到另一种生产领域的过程。随着大坝的兴建,水库的形成,土地、生物、矿产资源均可能减少。这种资源构成的变化,有些是不可逆转的,有的将转化为另一种资源,如土地资源的淹没,可能转化为水面资源和景观资源。并不是所有的大坝造成的环境影响都是负面的。水库的建设也经常使一些生物群体受益。一旦一个水库建成并达到稳定状态,其随后的动态行为通常(虽然不是经常)犹如一个自然形成的湖。
因此,水库将使那些适合在静水中而不是在流水中生存的水生物受益。
在干旱气候地区,水库将提供长期的水资源而使许多物种受益匪浅。例如,水库能够为候鸟提供栖息地等。
(3)要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怒江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未来。首先,从严格意义上说,怒江已不是一条保持着自然流态的河流,因为在怒江上游(西藏那曲地区)早已建有一小型水电站,且怒江河谷地带已被人类所开发利用,人类的扰动也必将会随着旅游热的升温、当地其他资源的开发等原因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加剧;萨尔温江如果被所在地国家开发(近来已有相关报道,泰国和缅甸政府都计划在本国境内的萨尔温江江面上筑坝,因而反对中国的开发计划),怒江保持一条原生生态江的目的也不可能实现;其次,怒江干流并没有大规模的水电开发项目,但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国家环保总局最近的一项调研报告是这样陈述的:“怒江河谷两岸由于大量砍伐森林、毁林开荒、陡坡垦殖等落后生产方式导致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急剧下降,生物多样性和以森林为主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滑坡、山洪、泥石流等昔日罕见的灾害及旱灾也日趋频繁。进入2004年雨季以来,怒江沿线灾情严重,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州府六库也处于洪水威胁之中。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当地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及近乎于零的环保投入。一方面,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以及由于贫困和缺乏能源而大量以木柴为燃料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迅速消耗着资源,生态环境继续恶化;而另一方面,怒江州环保局每年只有数万元工作经费,真正能用于环保的钱甚至只有几千元,环保工作苍白无力;第三,不能夸大因大坝建设产生的移民、淹没土地等问题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而看不到其有利的一面。一方面,怒江州在水电开发中将产生5万左右的移民(考虑到当地恶劣的生存条件,移民是脱贫的较好选择)、被淹没的耕地约10164万亩左右。考虑到开发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与三峡大坝相比,这样的代价不应被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考虑到落后甚至是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怒江已造成的生态破坏,借助开发所带来的资金支持进行移民就某种意义而言是对环境的一种主动保护。另外,作为反对开发的主要理由之一,有人认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因水电开发而将被破坏,从规划中的坝高设计与已认定遗产地的边界范围高度比较来看,这种担心也有被夸大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