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Facebook还面临着巨大的盈利压力。众所周知,Google拥有世界上最棒的商业模式,其广告系统每年可以创造240亿美元的收入。苹果从每一部销售的产品中都获得巨大利润。一些业内人士分析称,苹果可以从每部iPhone中获取368美元。尽管用户可以买到199美元的iPhone,但为得到其想要的内容,用户要继续在AppStore中消费,苹果的App将长尾理论发挥到了极致。亚马逊也不缺资金支撑,分析师预计到2015年时,亚马逊的年度收入将增加到1000亿美元,这将使亚马逊成为数字内容的领航者。
但是,Facebook的收入却无法与之相比,有报道称Facebook2011年上半年的收入为16亿美元,苹果获得这一收入只需要9天。Google的广告收入已经达到240亿美元,桑德伯格要使Facebook达到这一收入还要付出很多努力。
Facebook似乎要打造所有的产品,从广告到搜索,到硬件产品,再到数字内容,以及电视业务和平板电脑等。扎克伯格的所有雄心壮志和目标都需要大量资金,但作为一家私营公司,Facebook在资金方面的实力显然不如苹果以及Google,这在某种程序上限制了Facebook的发展。基于这种限制,Facebook的大动作要等其上市之后才能完全显现。但这其中,Facebook也可能会失去进入某个领域的最佳时机。
以上种种都是Facebook在与苹果、Google和亚马逊的竞争中所面临的困境,但是年轻的扎克伯格从来没有失去挑战权威的勇气与决心,就像他在给一名记者的留言中所写的,“财富眷顾勇者,帝国没有界限”。这种野心与无畏精神足以让人们期待Facebook创造的奇迹。
树大招风
在上世纪90年代,能够形容微软的词汇只有一个:独霸天下。当时微软内部许多员工办公室的墙上都挂着“TWD”字样的海报(TWD=TheWorldDomination=统治世界)。但是,其“横行天下”引起了美国司法部门和欧盟的注意。微软面临着一宗反垄断的诉讼,诉讼的核心问题是微软将浏览器软件与其垄断市场的Windows操作系统软件捆绑销售,这种行为是以非法的方式阻止市场上的正当竞争,从而保持了其在软件市场的垄断地位。微软一直深陷这宗“伤神”的反垄断调查。2000年6月,美地方法院做出对微软拆分的判决。2001年6月,上诉法庭推翻地方法院的裁决,微软躲过被拆分的命运,但其违反反垄断法罪名成立。2007年9月,欧洲初审法院裁定,维持欧盟2004年对微软公司做出的反垄断处罚决定,向微软开出了4.97亿欧元的巨额罚单。这是微软第一次在垄断问题上败诉。
微软遭遇反垄断诉讼,这是其过于庞大的恶果。这种问题在后来的业界巨头苹果和Google身上同样存在。很快,Facebook也将面临着同样的问题。Facebook在控制用户和平台伙伴上的野心与潜力不可小觑。曾有业内人士指出:“Facebook对自身平台的掌控比微软还要有力,Facebook只要轻触开关就可以在任何时间把开发者扔出去,不管这个开发者是谁。”如果Facebook不懂得适当分享商业利益的原则,继续发展下去成为一股独大的势力,自然会引来反垄断组织的监管。
政策风险
Facebook如此流行,以至于其大股东尤金·米尔纳(YuriMilner)曾说,Facebook账户就是用户在网上的护照。在他看来,这正是Facebook的价值所在。但对米尔纳的言论,很快就有人提出了质疑:
由谁来控制我们的电子身份?理论上护照只有政府才能签发,但Facebook已经成为公民身份的特殊符号,当其日益壮大的时候,政府是否还能容忍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
Facebook与一般网站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场所,它还是很多人集结起来的平台,被人们称为“无组织者的场所”。想想希腊的罢工运动吧,很多人都是通过Facebook集结起来的。在德国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德国媒体指出,如果网络监管不力,很可能会出现更多问题。比如,在Facebook上,德国新纳粹会进行宣传、联系和动员,试图影响德国的日常秩序。这种行为自然会引起政府的关注。当一个公司和政治过分亲密时,势必会带来政策上的风险。
互联网霸主Google在中国的失利,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没有规避政策风险。Facebook上的内容在一些国家也会受到严格限制,如果Facebook不采取妥协的态度,完全有可能被迫离开。业内人士分析:“Facebook具有很强的媒体属性,涉及的监管问题决定其很难做大,未来存在的变数很多。”
事实上,现在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加大对Facebook内容的监管和控制。澳大利亚总理朱莉娅·吉拉德(JuliaEillenGillard)在公开讲话中强调澳大利亚会整顿通信技术中的“不法内容”,她说:“儿童色情内容不允许出现在电影中,但为什么能允许在网络上出现?
当你走进电影院时,有些东西是你不打算在银幕上看到的;当你在互联网上浏览时,同样如此。”澳大利亚将对网络内容进行调查,提出相应的网络强制审查措施。在Facebook上流传的不正当内容同样在审查的范围之内。
在德国,Facebook面临的问题似乎更为棘手。由于接到了许多德国Facebook用户的投诉,德国汉堡数据保护机构将Facebook告上法院。德国消费者保护部部长伊尔莎·艾格纳(EllseAigne)曾在公开场合警告Facebook,在未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上传通讯录,是非法行为。他强调,Facebook“必须遵守德国法律”。意大利、印度等国也纷纷修改了网络内容的监管法律和规定。如果Facebook在监管问题上不提出更多有效性的措施,则会面临被迫退出的局面。
用户逃离
Facebook目前是全球影响最大的社交网络,拥有超过8亿的用户,其中大部分为活跃用户,这些用户的信息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这样一来,很多黑客自然会盯上含金量如此高的活跃用户。据透露,Facebook公司曾在其官方博客里指出,每天大概有60万活跃账户惨遭黑客毒手。
黑客攻击Facebook账户后,能够借此向被黑用户的Facebook好友发送虚假产品推荐信息,从而销售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并从中谋取经济利益。被黑客攻击的用户页面还会出现大量色情以及暴力场景图片,尽管Facebook推出新的功能,以便保护用户的安全,但依然无法阻止违规内容的出现。对此,用户的愤怒情绪逐渐升级。
与受到的黑客攻击相比,每天无数的垃圾邮件更让用户心烦。据数据显示,目前每天深受垃圾邮件困扰的用户比例达到1.5%,这让用户体验明显下降。Facebook建立的目的是让人与人之间感到更加贴近与温暖。可是,Facebook上类似“生日提醒”的功能已经被程序化。曾有一名专栏作者做过一个实验,几次更改自己的生日日期,每次更改时Facebook都会自动发消息提醒他的好友,而好友也会程序性地自动回复“生日快乐”。这种程序性的问候失去了当初用Facebook联系感情的初衷。很多人都已经意识到,与其用Facebook沟通感情,还不如用上网的时间来真正地会面以维系自己与家庭以及朋友之间的感情。
数据显示,2011年5月份Facebook在美国的用户减少了大约600万,从1.555亿降至1.494亿,这是Facebook美国用户数首次出现下滑。国外媒体撰文从不同角度剖析用户“逃离”Facebook的种种原因。《数字节食》(《TheDigitalDiet》)一书的作者丹尼尔·希尔伯格(DanielSieberg)认为,这应该归咎于许多原因,从“Facebook疲劳症”到隐私问题,再到我们已经不能获得像最初使用这项服务时一样的益处或回报,等等。总之,在网上交流越久越想回归现实。
不喜欢看到的东西
26岁的阿什莉·赫伯特(AshleyHebert)是美国马萨诸塞州贝德福德市居民,在与男友分手后,仍一心想与他重归于好,所以经常到Facebook上看前男友的主页。但现在,上面都是前男友与他新女友如胶似漆的照片,这让阿什莉伤心不已。此后她再也不上前男友的Facebook,但仍会让朋友继续关注。最后,阿什莉说:“为了保持清醒,我只能从Facebook离开。”
不满自己的改变
纽约市65岁教育顾问费耶·库克(FayeCook)说:“我发现自己能看到15年来从未联系的熟人的照片了,即便是相互间并不关心的人。我突然变得喜欢窥探人家的隐私,我问自己:‘难道再没有更有意义的事情做了吗?’这种痴迷似乎不太好。”
带来压力和焦虑
纽约州伊萨卡岛44岁律师鲁斯·麦尼斯(RussMaines)说,他满脑子想的都是Facebook上面的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晚饭做什么吃?哪些人的老板冲他们大喊大叫?周末会有什么安排?麦尼斯相信别人同样对自己的活动十分关注。2010年10月离职的麦尼斯说:“Facebook并没有改善我的生活质量,反而将我引向相反的方向,带来了许多压力和焦虑。没有Facebook,我活得更快乐,生活更轻松。”
“虚假”关系太多
39岁的米歇尔·洛文(MichelleLoewen)说,Facebook正使她脱离“真正”的人际关系。米歇尔最终停止通过网帖与朋友交流,重新以传统方式与身边人联系。她说:“我拿起电话,努力去与最亲密的人联系,比如我的爸爸和我的兄弟姐妹。相比与小学毕业后便再没见过面的老同学的网上交流,这种方式更有意义。”
肯塔基州列克星敦42岁的吉米·戈尼斯(JimmyGoines)也有同感,他说:“Facebook让你变得与世隔绝,不再选择面对面的交流。”他在2011年1月放弃使用Facebook,而且从此再未用过。“选择离开是我认为自己做出的正确决定。”
维护名声让人累
36岁的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居民艾伦·蒂尔伯格(EllenDierberg)大约一年半前与丈夫办理完离婚手续,随后她也加入到了Facebook大潮中,将这当做是让自己社交生活重回正轨的好办法。但蒂尔伯格不久后发现,无论她做什么事情,从音乐会到野餐会,自己都会被朋友拍照,然后上传到网上。
她说:“我开始与酷爱摄影的人约会,也将他们的照片贴在我的Facebook上。每个人都会说,‘我在这个活动或那个派对上看到了你和鲍勃,’这时,我才意识到为了自己的名声,我必须要慎重。”一次,有人将蒂尔伯格与当地一位政治人物的照片贴到了Facebook上。“人们开始与我联系,询问他的情况。他‘建议’我将照片删除。”她照做了。“Facebook让我感到很累。”
厌恶网友吹嘘
44岁的格里·格拉夫(GerryGraf)是一位自由职业者,他在Facebook上的朋友经常去巴黎、伦敦和马德里旅游,这让格拉夫羡慕不已。终于在2010年夏天,他决定放弃自己无聊单调的生活,“周游”世界。但这只是一次虚拟的世界之旅。格拉夫说:“我从网上找到一些照片,然后经过加工看上去我好像去过萨拉热窝、赫尔辛基、意大利附近岛屿、伊拉克。”
这让Facebook上面的朋友很是羡慕。“所有人都留言说我的职业是史上‘最酷’。我想评论大概有30条吧。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玩笑。”格拉夫最后离开了Facebook。
——选自“新浪科技”
很多公司已经意识到,员工过多流连于Facebook,会给公司带来很多损失。一名分析师认为:“分析结果显示,Facebook是一个新的、浪费时间的东西,有很多Facebook一族在工作中偷懒。”以上种种都是Facebook在如日中天发展下的纠结之处。不过让人欣慰的是,其掌舵者扎克伯格只有二十多岁,他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解决以上问题。
2007年,Facebook的F8大会还默默无闻,扎克伯格甚至要亲自出马请媒体与开发者参加。而2011年,F8已经像苹果的MacWorld大会一样成为无数网民、开发者以及媒体的朝圣地,Facebook的信徒们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前往这一幸福的场地。
2011年9月22日,F8大会在旧金山召开。大会开始前,2000名听众蜂拥而至。当扎克伯格将与自己长相颇为相似的美国着名喜剧演员安迪·萨姆伯格(AndySamberg)赶下台后,大会正式开始。扎克伯格的上台引起了数千名狂热信徒的欢呼与尖叫。数据显示,同时收看F8视频直播的观众超过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