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对人的尊称有“足下”一词。为什么以“足下”作为尊称呢?原来这里有一个故事。
晋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即位之前,由于受到父亲晋献公的宠姬骊姬的谗害,被迫到外国流亡十九年。
在这漫长的逃亡生活中,随臣介之推一直忠心耿耿地跟着他。在重耳饥饿难忍时,介之推曾割自己腿上的肉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在封赏跟随他的有功之臣时,偏偏把介之推给忘了。
介之推便和母亲一起隐居山林。后来,晋文公想起了他,派人召见,但介之推就是不出山。晋文公无奈,便下令放火烧山,想迫使介之推出来。但介之推仍然不出来,最后紧紧抱住一棵树被烧死了。
为此,晋文公非常伤心,他把介之推抱木而死的那棵树砍下,做了一双木屐穿在脚下,每当走路木屐一响,他就想起介之推,常常潸然流涕,俯视木屐说:“悲夫足下!”
“足下”本来是晋文公怀念介之推的称呼,后来就演变为对人的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