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 出自《史记·楚元王世家》。意思是:国家的安危在于所发布的法令,国家的存亡在于所任用的人才。说明君主必须谨慎出令、善于用人。
【圣人甚祸无故之利】 出自《战国策·赵策一》。意思是:圣人认为,无故得利,必然会招来灾祸。
【义人在上,天下必治】 出自《墨子·非命上》。意思是:有道义的人在上执政,天下一定能太平安定。
【不能兆其端者,灾及之】 出自《管子·侈靡》。意思是:不能察觉事情发生前所预示的端倪的人,灾难就要降临到他的身上。端:端倪。
【不肖用事而贤良伏,无功贵而劳苦贱,如是则下怨,下怨者可亡也】 出自《韩非子·亡征》。意思是:无才德的人得到重用,而德才兼备的人却被埋没;无功劳的人显贵,而劳苦的人却被轻视。这样下面就会怨恨,是国家败亡的原因。
【官职可以重求,爵禄可以货得者,可亡也】 出自《韩非子·亡征》。意思是:可以用权势求得官职,用贿赂得到爵位,这是国家灭亡的征兆。
【公婿公孙,与民同门,暴傲其邻者,可亡也】 出自《韩非子·亡征》。意思是:当权者的亲戚欺负、侮慢邻里,也是垮台的征兆。
【国小而家大,权轻而臣重者,可亡也】 出自《韩非子·亡征》。意思是:地方势力大于中央,下级的权力大于上面的,就会灭亡。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出自《左传·哀公元年》。意思是:国家兴盛起来,君主把百姓看做受伤的人,这是国家和百姓的福气;国家衰亡时,君主把百姓看做草芥,这是国家和百姓的灾难。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出自《左传·桓公二年》。意思是:国家的衰亡,是由于官吏的邪恶行径。官员缺失道德,加上得到宠幸就更加肆无忌惮,以致贿赂公开,腐败成风。败:衰败。邪:邪恶。章:同“彰”,公开。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 出自《汉书·贾谊传》。意思是:安定和危乱都不是一天形成的。说明事物都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提醒当权者应明察秋毫、防微杜渐。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出自《孟子·离娄上》。意思是: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 出自汉代王符《潜夫论·浮侈》。意思是:贫穷生于富贵,弱小生于强大,混乱生于太平,危急生于安定。说明事物矛盾的两方面总是相互转化的,提醒君主应防微杜渐。
【夫大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出自《荀子·正论》。意思是:品德和地位不相称,能力和官职不相称,奖赏和功劳不相当,惩罚和罪过不相当,这样是最危险的了。
【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 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意思是:大树将要倒下,不是一根绳子就能拉住的。用来比喻国家衰败,大势将去,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挽救的。
【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自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意思是:天下的形势就是分裂久了,到一定的时候必然会归于统一;统一久了,到一定的时候必然会分裂。说明社会形式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不义而强,其毙必速】 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意思是:用不道义的手段变得强大,其灭亡一定很快。
【以日治者王,以夜治者强,以宿治者削】 出自《商君书·去强》。宿:隔夜。意思是:政务能在当日处理完的,可以称王天下;能在当晚处理完的,能使国家强大;要等到第二天才处理完的,国家就会削弱。
【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 出自清代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秋气:秋天的景象,比喻国家的衰败。天下都已经是秋天的景象了,一处也很难维持春色了。
【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 出自《说苑·尊贤》。意思是:如果用人不当,而想获得成功,就像希望夏至那天的夜是长的,这是不可能的。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出自《淮南子·修务》。意思是: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私欲,说一句话就能让人民齐心协力。一言:一句话。齐:一致。
【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出自《吕氏春秋·用众》。意思是:依靠群众,这是治理国家的人的最重要的方法。
【故政不可不慎也,务三而已:一曰择人,二曰因民,三曰从时】 出自《左传·昭公七年》。意思是:所以政事是不能不慎重的,致力于这三条就足够了:一是要选择贤能之人,二是因民之利而利之,三是顺从四时之所务。
【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 出自《左传·昭公五年》。意思是:掌握国家政权的人,不应该赏赐为自己私自效劳的人,不应该惩罚与自己有私怨的人。私劳:非公之劳。
【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 出自《史记·韩长孺列传》。意思是:治理国家始终不能由于私情而扰乱公事大计。
【非兵不强,非德不昌】 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意思是:不致力于军队建设,国家不会强大;不施行仁德之政,国家不会昌盛。
【圣人不察乎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出自《列子·说符》。然:指前句的“存亡”。意思是:圣明之人不是着重看国家的兴亡,而是透过这一现象,着重看国家之所以兴亡的原因。
【有谔谔争臣者其国昌,有默默谀臣者其国亡】 出自汉代韩婴《韩诗外传》。谔谔:直言不讳的样子。意思是:如果大臣都敢于争相直言进谏,那么这个国家就能昌盛;如果大臣都不思言谏,专事阿谀,那么国家就将衰败。说明国君应虚心纳谏,并任用直言之士。
【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也,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也】 出自《淮南子·氾论训》。道:道义。意思是:国家能够安存不在于疆土辽阔,而在于其合乎道义,国家灭亡也不在于地域狭小,而在于不合乎道义。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出自唐代刘禹锡诗《金陵怀古》。人事:人之所为。空:徒然。地形:指地势的险要。意思是:国家兴衰取决于人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依靠山川地势的险要。
【身莫不恶死,而未尝有不死;国莫不恶亡,而未尝有不亡】 出自宋代李觏《庆历民言·开讳》。恶:憎恶。意思是:人没有不憎恨死亡的,但没有人能够不死;国家没有不憎恨灭亡的,但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永远不灭亡。说明人之生老病死和国家的兴亡盛衰都是不可避免的。
【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易:轻视。恃:倚仗。意思是:一个国家,无论多小,都不能轻视;如果没有准备,即便国家再大,人口再多,也不能倚仗。
【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出自《商君书·修权》。蠹:蛀虫。意思是:蛀虫太多了,树木就会折断;墙上的缝隙大了,墙就会倒塌。比喻国家有太多的贪官、政治上有大的漏洞就会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