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医院的由来
我国医院形式的出现,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黄河流域一带瘟疫流行,皇帝刘衍下令,腾出一些房屋,设置医生、药物,免费给百姓治病。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居民隔离医院。
此后,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设有“患坊”,用以收容贫困的残废人和乞丐;还有“疠人坊”,专门隔离及医治麻风病人。
宋代,医疗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医院组织渐趋周密。当时朝廷开设的医院叫做“安剂坊”,内有专职管理人员和医生,有病房,并有病历表。朝廷还会根据医生的医疗成绩给予适当的奖励。
欧洲最早创立医院的是法国的里昂和巴黎,分别于6世纪和8世纪创建的,晚于我国五六个世纪;英国伦敦是在7世纪建立医院的。
13世纪以后,办医院的风气大盛,许多皇帝贵族把办医院作为沽名钓誉的手段。因此,欧洲的许多城市都先后建立了医院。
我国建立现代形式的分科医院,是近百年的事。
太平天国末年,干王洪仁玕曾在天京(今南京)办了一个医院,由他亲自领导。
清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雇用“常胜军”,镇压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曾聘用外国医生在松江、昆山开设军医院。
国人创办的最早的现代化医院为北京中央医院,系1918年所建。
趣味链接:医生为什么要穿白大褂?
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的医院仍然沿袭着中世纪的陋习,不讲卫生,不采取消毒措施。因此,医院内每年都有大量的病人因此而感染,甚至丧生。
后来,法国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发现,微生物是各种传染病的起因,并用消毒法成功地防止了啤酒变酸。
1868年,英国着名外科医生列斯特把“巴斯德消毒法”应用于医学,在他主持下的格拉斯哥医院进行了改革,医生、护士由原来的戴灰礼帽穿大礼服,改为戴白布瓜皮帽穿白大褂。由于此项改革的施行,医院的死亡率大为降低。
从此,医务人员便荣膺“白衣战士”的美誉。不过,在当时,法国医学界对这一变革嗤之以鼻。直到19世纪80年代,法国医生才真正地穿上了白大褂。
002病历的由来
病历亦叫病史、病案,是医务人员对病人患病经过和治疗情况所作的文字记录。它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也是医学科学研究中很有价值的资料。
在我国,最早的病历出现于汉初(公元前3世纪),当时称为“诊籍”,为当时名医淳于意所创。
淳于意是山东临淄人,曾任齐太仓令,所以又称仓公。淳于意勤奋好学,热心钻研医术。起初,师从名医公孙光,随后又从公乘阳庆那里学得黄帝、扁鹊的脉书和五色诊断方法,医术日渐精深。
淳于意行医于民间,使不少病人起死回生,深得人们的爱戴。但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淳于意常常深感记忆有限。病人的主诉,往往因事隔多日而记忆不准,常常给治疗带来困难。
为弥补这一不足,便于辩证论治,淳于意便将就医者的姓名、地址、病症、药方、诊疗日期等一一详细记录下来,同时,把治愈的和死亡的病例也详细记录。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淳于意发现这样做对于辨证和治疗都有益处,便长期地坚持下去,并把这种记录称为“诊籍”。这便是我国最初的病历形式。
后来,有不少医生争相仿效。由于这是专门记录病人的病史,所以医生称之为“病历”。
在欧洲,病历的起源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阿戈利斯湾的东海岸,有个伯罗奔尼撒半岛,其中有一个村子里竖立着一尊石像,这个石像就是传说中的医神阿克勒庇斯。
由于人们非常信仰医神阿克勒庇斯,因此,这里几乎每天都有不少病人前来顶礼膜拜,祈祷自己的病情早日得到根治。
为此,庙内的祭司们便专门腾出一间房子,为这些虔诚的病人治病,并将每个病人的病情、症状、治疗结果一一记录在案,作为病人档案妥善保管起来。于是,就成了欧洲最早的病历。
趣味链接:“感冒”本是官员开溜的借口,为何后来用作了病名?
南宋年间,馆阁(中央级学术机构)设有轮流值班制度,每晚安排一名阁员值宿。当时值班阁员开溜成风,每次开溜都得为自己找借口,由于约定俗成,值班登记簿上均写为“肠肚不安”。
有位名叫陈鹄的太学生,硬被拉去馆阁值宿。他开溜时,偏不循例照写“肠肚不安”,却标新立异,大书“感风”二字。
因为,很长时期内,中医对病因的表述都不规范明晰。南宋医学理论家陈无择首次将病因区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三大类;外因又分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反常气候变化。
显然,陈鹄对这种新学说有所了解。故而,在开溜时假借六淫之首“风”,并前缀以“感”——感者,受也。
陈鹄所创,为此后数世官场所袭用。直至清代,又发生了转变。
清朝,官员办毕公事,多会请假休息,例称请“感冒假”。“冒”,透出之意。“感冒假”即意为:本官在为该公务操劳之际,已感外淫,隐病而坚持至今,症状现已爆发出来,故而不得不请假休养。
从此,“感冒”就成为感受风寒等外感病的一个代名词。
003脉诊的由来
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有一次,名医扁鹊进入虢国(今山西平陆),恰巧虢国的国君在准备为太子办丧事。他得知太子死去还不到半日,便想去了解太子的病情。
扁鹊进入宫中,在太子的头颈、上下肢各处按切了一阵后,对国王说:“太子现在没有气绝,只是一时休克,可能还有救。他染上此病,是由于阴阳脉失调,阳脉下陷,阴脉上冲所致,并不难治。”于是,他进行了一番急救。果然,经过他的治疗,太子竟然睁开了眼睛。
这里所说的按切就是脉诊,俗称切脉、号脉、把脉。
先秦的脉诊,使用的方法是三部九候诊法,即按切头颈部、上肢、下肢以及躯体的脉。汉代以后,这种方法有所改进,医生们采用三根指头对手腕上的寸、关、尺进行按切,这种诊脉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脉诊是中医四大传统诊法“望、闻、问、切”之一,是中医辨证施治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诊断措施。在春秋时期,扁鹊对脉诊非常有研究,他在进行脉诊的同时,又创立了脉学的理论。
中医认为,血液归属于心,血管是血液的通道;心与脉有相合的特点,脉搏发源于心,能够表现重要的心脏功能。关于血液在脉管中循环不已,上下贯通,这种认识在当时世界上属于很先进的理念,因为它是血液循环的较早观念。
在脉诊中,医生还会仔细了解血液流动的速度,脉搏与呼吸、与人的七情六欲的关系,脉搏在一年四季和一日早晚的变化。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治病态度与现代科学的认识非常相符。
脉学和脉诊以经络学说为基础,从气血内通脏腑,外连四肢肌肤、骨节,从人体整体观出发,医学家认为,脉是人体整体的一部分,人体内部的变化在外部会得到具体的表现。因此,中医研究者坚信,可以由脉象的变化了解内在的变化,进而对疾病的起因和症结作出准确判断。
中医对脉象非常重视。所谓脉象,就是医生用手指能够感觉得到的脉搏形象,它包括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速度、强度、节律。正常人的脉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的,而且节律非常均匀,中医称这种脉为“平脉”。病人的脉象叫病脉,不同的病症会出现不同的脉象。
隋唐之际,中国的脉学开始向邻近国家及伊朗进行传播。英国近代医学家芙罗伊尔读过中国脉学经典《脉经》,接受此书的影响,还发明了一种表,专门供切脉时计数脉搏之用。
004叩诊的由来
临床医生给病人作体格检查时,少不了叩诊,因为“视触叩听”是西医诊断疾病中最基本的四种技能。关于叩诊的形成,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300多年以前,奥地利南部格拉兹镇上有个酒店,终日顾客盈门。酒店老板有个儿子名叫奥延布斯加,他常到酒店来玩。
有一次,奥延布斯加看到父亲在酒桶上用力拍打,甚为纳闷,便向父亲请教。父亲向他解释说,他拍打酒桶,并根据所发出的不同声响,从而估计酒桶里有多少酒;还告诉他说,假如酒桶上部声音响亮,而酒桶下部声音沉闷,说明只剩下半桶酒了。
后来,奥延布斯加当了一名医生。当时医生看病,只能根据病人的体征和表象来观察判断病情,很容易造成误诊。善于思考的奥延布斯加,想起儿时父亲拍打酒桶的情形,并由此得到启示。
这样,他便在家人及病人身上进行叩打试验,经过仔细的辨别,发现腹部、胸部出现某些病理变化时,叩打所发出的声音与健康人会有所不同。
根据其临床经验,在1761年,他写了《新的诊断法》一书,详尽阐述了叩诊法。但是,由于保守势力的影响,此书问世后,非但没有给奥延布斯加带来荣誉,反而招来了一片嘲讽。因此,叩诊法一时得不到社会的承认。
40年后,法国医生柯尔比萨在旧书摊前偶然发现了《新的诊断法》一书,遂欣然买下,认真地阅读后,经过反复验证,证明了奥延布斯加这一发现的实用价值。于是,柯尔比萨便向临床医务工作者大力宣传。
不久,这种叩诊法不仅为医学界所接受,而且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如今,这种方法和视诊、触诊、听诊、嗅诊共同组成了西医的检查体系。
005避孕的由来
避孕是指用器械或药物阻止精子和卵子相结合,达到不受孕的目的,其作用是控制人口增长。它起源于埃及。
公元前1500年,埃及的医学着作《埃伯斯氏古医籍》中提到,把蘸有蜂蜜的布团塞入女性的阴道,可阻止精子进入子宫。
公元前3世纪,犹太妇女通过采用上述方法避孕,只不过她们用的是海绵;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都采用性交后冲洗阴道的方法避孕。不过,这种方法并不能阻止精子进入子宫。
16世纪,欧洲人采用浸药布或动物肠膜缝制成阴茎套,性交时套在阴茎上,这就是最初的避孕套。1844年出现硫化橡胶后,生产出橡胶避孕套,并得到广泛应用。
1956年,美国生理学家宾卡斯发明定期口服异炔诺酮,可抑制排卵,也能达到避孕的目的。
趣味链接:避孕套为什么称做是“愉快的发明”?
避孕套在英文词汇中,称为Condom,这是根据它的发明者、17世纪晚期的一位英国医师约瑟夫·康德姆(JosephCondom)的名字命名的。康德姆发明的避孕套,是采用小羊的盲肠制成的。他先将羊肠剪成适当的长度,然后晒干,接着用油脂和麦麸使它柔软,直至变成薄薄的橡皮状。
由于康德姆发明了避孕套,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封他为骑士勋爵,他的发明被英国人称为“愉快的发明”。
然而,历史材料证明,康德姆并不是避孕套的鼻祖。因为,类似的“性爱工具”在古埃及和古罗马时期的艺术品上都有所描绘。这种最早的避孕套,是用动物膀胱或鱼鳔制成的。
1492年,哥伦布的水手们把梅毒从美洲的海地带回了西班牙,一年后又传至法国、德国和瑞士。十年后,这种病毒便传遍了整个世界。
对此,人们很快作出了反应。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解剖学教授加布里瓦·法卢拜于1523~1562年发明了一种用亚麻布套制成的避孕套。法卢拜声称这项发明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预防性病,其次是用来避孕。有学者认为,避孕套的发明权应归功于法卢拜。
进入19世纪后,避孕套的材料逐渐为乳胶替代。第一个乳胶避孕套是荷兰物理学家阿莱特·雅各布博士在1883年发明的。
006心电图的由来
1906年的一天,一位罹患心脏病的病人来到了荷兰莱顿大学附属医院。他的心跳微弱,所有测量仪器都无能为力。医生因此无法作出正确诊断。正当大家束手无策之际,一位教授说道:“让我来试试。”
这位教授迅速地搬出一台机器,医院里的同事虽然见多识广,却不认识这个玩艺。那位教授用一根石英丝的两端连接患者的身体,再把仪器与电缆接通。没过多久,实验室里接收到了清晰的心电图。医生们很快弄清了患者的病情,进行合理治疗,救了他一命。
这台神奇的仪器,就是世界上第一台心电图描记器。那位教授就是心电图的发明人——荷兰医学家威廉·爱因特霍芬。
1860年,爱因托芬在印尼三宝垄的一个大庄园里出生。年幼时,他是一位中国阿妈洪氏带大的。4岁时,他进入上海法童公立学校,从此度过了6年的小学生涯。后来,他随洪妈去她的广东老家住了一段时间。成年后,他编译了不少广东童谣,表达了对中国的特殊情感。
回到祖国荷兰后,他凭着自己的才华考入乌得勒支大学,成为病理学家P.C.杜德氏教授的得意弟子。杜德氏毫无保留地对他言传身教,甚至把自己珍贵的研究资料也送给了他。杜德氏总对他讲,目前科学界对心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希望他以后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索。
1885年,爱因托芬进入莱顿学院,成为一位病理学教授。1891年,他研制出了弦线电流计。他在两极强磁场之间,垂直放一根细细的石英丝。需测量组织与石英丝的两端相接时,如果电流在弦线上通过,弦线就会在磁场中发生偏转,偏转程度与通过弦线的电流强度成正比。通过这个奇特的装置,可以对组织中微弱电流的情况,进行准确的记录。
1903年,爱因托芬经过多次试验,又发明了弦线型心电图描记器。但他仍觉得这种仪器不够完美,所以一直没敢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1906年,他进行了一次临床实验,结果取得意外的成功。爱因托芬一夜成名,后来还获得了1924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007麻醉术的由来
早在1800年前,中国就已在麻醉手术方面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东汉时,名医华佗治疗“肠胃积聚”,就先让病人服用麻药。他自创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病人服用此药后被麻醉,然后华佗就开始施行手术。
西方的古人喜欢使用镇痛剂,古希腊人使用的忘忧药可能是鸦片,而阿拉伯医生则使用鸦片和天仙子。16世纪,现代医药发展的先驱帕拉切尔瑟斯研制出一种鸦片酊剂,它其实是一种酒精溶液,因效果奇佳,被人们称为“鸦片酒”。
18世纪,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英国人进行外科手术时常使用朗姆酒。可是,这些麻醉剂是口服的,并且在手术中无法调整,用量很不精确。如果病人用少了,起不到任何作用,用多了则会有死亡的危险。
1799年,英国化学家汉弗莱·戴维认真地研究了一氧化二氮。他发现,谁吸入了这种特别的气体,就会心情愉快,哈哈大笑起来,到最后则会昏昏沉睡。他还发现,这种气体有很好的镇痛作用。当时,欧洲人提到该气体时,总喜欢称它的别名——笑气。
1800年,戴维在英国皇家学会作报告,与会人员吸入笑气,这一下可非同小可,有的人大笑不止,有的人在桌子上呼呼大睡,有的人则大声谈笑……当时还有人画了一幅漫画,以诙谐的语气形容笑气“可以治好嘴碎的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