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籍载,1865年10月的一天,有位德国画家在硬卡纸上画了一幅极为精美的画,准备寄给他的朋友作为结婚纪念品。但是他到邮局邮寄时,邮局出售的信封没有一个能将画片装下。
画家正为难时,一位邮局职员建议画家将收件人地址、姓名等一起写在画片背面寄出。结果,这没有信封的“画片”如同信函一样寄到了朋友手里。这样,世界上第一张自制“明信片”就悄然诞生了。
从这一点来说,明信片是艺术家和邮政职员的共同发明。同年11月30日,在德意志邮政联合会的一次代表大会上,有人提议,为了写信方便,可以使用一种不需要套封的信件——明信。但因代表们意见不一,此提议未被采纳。
1869年,奥地利一位博士发表文章建议,应该开发明信片,并将其列为印刷品邮件,以降低邮费价格。奥地利邮政部采纳了他的建议。同年10月1日,明信片在维也纳邮局正式发行。因此,奥地利成为世界上发行明信片最早的国家。
我国最早发行明信片是在1896年,在上角印有“大清邮政蟠龙”和万年青图案。
011圣诞卡的由来
圣诞节是西方人的节日,中国现在也有很多人过圣诞节,在这个节日中,送家人朋友一张贺卡,给人以关怀和问候,这已成为节日的一种礼节。那么圣诞卡是如何出现的呢?
世界上第一张圣诞卡出现在1852年的英国。当时英国的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馆长亨利·科尔在圣诞节前夕,突然想起老家的习俗:在圣诞节前都要走亲访友,以示问候。可是,时间很短,怎么办?
“有了!”他忽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用一纸卡片,画上一幅全家团聚、共享欢乐的画,寄到亲朋家中以表示自己的心意呢?”于是,世界上第一张圣诞卡便这样产生了。
当时,有志于推动艺术普及的亨利,越琢磨越觉得这个主意好。于是他与朋友合作,迅速印制出1000张圣诞卡。他逐张精心彩绘,然后出售,每张售价1先令。
世界上第一批圣诞卡的画面是一家人欢快举杯向收卡人祝贺节日的场面,下方印有“祝您圣诞快乐,新年愉快”的贺词。
到了19世纪80年代,在圣诞节和新年前夕,互赠圣诞卡和贺年片在欧洲特别流行。现在的圣诞卡各类风格皆有,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情感和美好祝愿。
趣味链接:我国古代流行赠送贺年片吗?
贺年片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它是从名片演变而来的。古时候把名片叫做“名刺”。东汉王充所着《论衡·骨相篇》就有记载:“韩生谢遣相工,通刺倪宽,结交漆之友……”其中所说通刺即是名片。
到了宋代,互赠贺年片就很盛行了。贺年片发展到清代康熙年间,开始用红色硬纸片制作。当时将贺年片装到锦囊中送给对方,以示庄重。贺年片上印着精美的图画,则是受外国的影响。
012集邮的由来
集邮一词最早出现于1864年。而集邮活动,则于1840年英国发行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后不久便开始了。
1842年,伦敦《泰晤士报》刊登了一名少女征购旧邮票的广告。据说她收到1.6万余枚邮票,用来进行室内装饰。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据可查的集邮活动。
19世纪50年代以后,发行邮票的国家渐多。1852年,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了世界上第一次邮展。
1856年,英国已有集邮商店。19世纪60年代后,集邮书刊与集邮团体纷纷问世,集邮成为一项流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我国自1878年发行第一套邮票后,次年即有人在上海《申报》上刊登收购“信封老人头”(即邮票)的广告。1880年,上海《花图新报》刊出《各国印馆之信图》,为我国第一篇关于集邮的文章。
辛亥革命后,集邮爱好者逐渐增多。1922年,我国第一部集邮专着《集邮须知》问世了。不过,一般群众还很难问津。1955年,中国集邮公司成立,同年创刊《集邮》杂志,集邮活动才逐渐普及。
趣味链接:首日封为什么会得到集邮爱好者的喜爱?
所谓首日封,是指新邮票发行的当天,贴用新发行的邮票,并用当天的邮戳或特制的纪念邮戳盖销邮票的信封。
早在1840年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发行时,就有了首日封。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时,国外才开始专门印刷和收藏精美的首日封。1933年9月,美国发行总统沃伦·哈丁的纪念邮票时,商人乔治·林设计制作了专门的信封,并在左下角印上文字,售出后博得了集邮爱好者的欢迎。
随着首日封设计印刷越来越精美,收集之风也逐渐盛行。美国不仅是首日封的发祥地,而且拥有50多万首日封的收集者,还有经销几十个国家首日封的万国首日封公司和世界上唯一的首日封博物馆。
1957年11月7日,我国发行了第一套首日封,名称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
随着集邮活动的日益普及和开展,首日封以它特有的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及艺术性,即封、票、戳的统一,博得了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喜爱。
013小本票的由来
小本票就是将若干枚邮票装订成一个小本,并用印有图案的硬纸卡做封面,附上作者简介或宣传广告等内容的小册子。小本票由于印刷精美、面积小、保存方便,故很受广大集邮爱好者的欢迎。
世界上最早的小本票是1895年在卢森堡问世的。当时有很多人觉得寄一次信买一次邮票很麻烦,于是就一次买许多邮票,撕开叠起来使用,邮局觉得这种方法很可取,小本票就这样诞生了。1904年,小本票传到英国,此后即被各国所仿效。
中国第一次发行小本票的时间是1917年,到1935年共发行过14种。新中国第一种小本票是1980年发行的童话邮票《咕咚》。
趣味链接:什么是票中票?
我们平常见到的邮票,一般是首创图案,但是有一种邮票却不是这样,这种邮票就是“票中票”。
“票中票”是指印有其他邮票全图作为本邮票主图的邮票。很多国家为纪念邮政史的重大纪念日或举办邮展而印制邮票时,常喜欢采用这种形式。
世界上最早的“票中票”是墨西哥在1940年发行的《世界第一枚邮票诞生100周年》纪念邮票。
中国最早的“票中票”是1948年发行的名为《邮政纪念日邮票展览》纪念邮票。红、绿各1枚,图案相同。左面是邮政总局成立50周年纪念邮票中500元的1枚;右面是“中华民国光复纪念”1角的1枚。
1983年11月底,在北京开幕的中华全国邮展,邮电部也采取“票中票”的形式发行了两枚一套的纪念邮票,这也是新中国的第一套“票中票”。它已成为集邮爱好者追捧的目标。“票中票”由于特殊的艺术价值,成为珍藏艺术品中的宠儿。
014我国绿色邮政的由来
我国汉代,曾规定当时的驿卒戴红色头巾,穿红袖衣服,背红白两色相间的信袋,这是为了叫沿路车马行人远远就看见驿卒飞马奔驰,赶快让路。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葛显礼把持我国邮政。1897年2月21日,葛显礼规定:信差穿海军蓝哔叽马褂,胸前写“大清邮政”四字。夏冬,马褂改用蓝灰色土布或洋布料子。
到了1905年1月,邮政改由法国人帛黎办理。帛黎规定:邮政信筒、车辆、舟船等邮政事物的专用颜色为黄、绿两种颜色,其中以绿色为主要色调,黄色做点缀。
因为绿色已为群众所熟悉、习惯,而且绿色一般象征和平、青春、茂盛和繁荣,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邮政会议上,我国政府正式决定采用绿色作为我国邮政专用色彩。绿色邮政由此而开始。
015公路的由来
我国筑路修道的历史相当久远。相传,史前先民为了作战与生活的需要,黄帝“命竖亥通道路”。“道路”出现了,名称也由此而定。帝尧时,路名“康衢”。
西周时,路按等级分别命名:“路”容乘车三轨,“道”容二轨,“涂”容一轨,“畛”走牛车,“径”为仅走马的田间小路。
“秦治驰道”为中国交通史上空前大的工程。“驰道”又名“真道”,为天子驰车马之道。又广筑非官道。秦汉以后历朝,路名“驰道”或“驿道”。元称“大道”。清称“官路”和“大路”。
1913年后各省建现代公路,叫做“汽车路”,以后就统一称“公路”了。
016马路的由来
马路并不是指马走的路,马路在人们的心目中是通畅大道的意思。那么“马路”一词如何得来的呢?
18世纪中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改善当时的交通运输状况,特别是陆路交通。为此,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一种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两边开挖排水沟。这是道路史上一大发明,很快传遍全世界。
为纪念约翰·马卡丹,人们便把用这种筑路方法修成的道路称为“马路”。现在的马路已今非昔比,各国都投入巨资,修建快速、便捷的高速公路网。
趣味链接:人行横道为什么要划上斑马线?
人行横道线一般在城市街道的拐弯、T字、十字等路口,因它洁白、醒目,像斑马身上的白斑纹,因而又称为斑马线。
人行横道是为了维护交通安全、保障人身安全而画的交通标志。
早在古罗马时代,意大利庞贝市的一些街道上,人、马、车混行,交通经常堵塞,事故经常发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把人行道加高,使人与马、车分离。
后来,又在接近马路口的地方,横砌起一块块凸出路面的石头,叫做跳石,作为指示人通过的标志。行人可以踩着跳石穿过马路,而跳石刚好在马车的两个轮子中间,马车可以安全通过。
19世纪出现了汽车。汽车的速度及其危险性都超过了马车,所以,跳石已与此不相适应了。经过多次试验,于19世纪50年代初在英国伦敦的街道上,首先出现了当今这种横条状的人行横道线,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条人行横道线。
从人行横道出现到现在,对指示车辆、行人在街道上有秩序的行进和停止,对减少交通事故和保护人身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
017高速公路的由来
德国是最早修建高速公路的国家,它的高速公路历史最悠久,质量非常高,设施也极其完善。
1932年,德国自行设计、修建了一条双向四车道、全立体全交叉的汽车专用公路,起点是科隆,终点在波恩。这是远程公路中技术标准最高的一类,路上车流可以连续高速行驶。这条公路的修建,开了全球高速公路发展的先河。
德国高速公路的总里程,至1939年“二战”之前达到了3440公里。一张以柏林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高速公路网终于形成。
战争结束之后,德国为了重振雄风,又对现有的高速公路进行大规模的整修扩建。水泥混凝土路面占27%,沥青路面占73%。后一种路面粗糙度好,表面平整,车辆在其上通行时,更加安全迅速,设计时速为100~120公里。
在高速公路的车道两边设有紧急停车道,有3米宽,中间设置宽4米的分隔带,中央分隔带上设置连续的安全护栏和防眩目栅,公路路标线和标志牌全都统一醒目。沿线还设有呼救电话、沿路广播、交通量自动记录、电视监视以及调节设施。
为了防止噪音干扰司机的注意力,还在靠近城镇处设有隔音墙。高速公路沿线每隔一定距离还设有完善的服务设施,比如加油站、餐厅、旅馆、停车场等。
现在,德国高速公路网遍布全国,另有19条路线与欧洲其他国家相连。德国高速公路模式极其优秀,称得上是世界各国公路建设的榜样。
1937年,美国修建了加州第一条高速公路。从此以后,美国的公路建设一发而不可收。到现在为止,由高速公路组成的美国“州际和国防公路网”,使各主要城市和工业中心得以沟通,另有高速公路与加拿大、墨西哥相连。
1984年,中国修建了沈阳至大连的沈大线,这是国内第一条高速公路。而中国最早通车的高速公路则是从上海至嘉定的沪嘉线。现在,中国每年新增加的高速公路都在1000公里以上,而且中央政府还有一个庞大的计划,要在15年内,修建一条五纵七横的高速公路大动脉。
018桥的由来
桥,最早是为人跨越沟谷、河流而发明的。那些供人跨越小溪而搁置在小溪两岸之间的树干,就是最早的桥。人们给予这种桥一个美称——独木桥。
公元前8世纪,架设在巴比伦幼发拉底河上的桥,是最早见于历史资料中的桥。还应注意的是,人类在发明用固定的桥来跨越水面的同时,还将船只一艘接一艘地横向连接在一起,供人渡河之用。其实这也是一种伟大的发明,人们将它称之为浮桥,这是因为此种桥浮在水面之上的缘故。
公元前512年,波斯国王入侵东南欧时,就用674条船连成了两座浮桥,让军队从达达尼尔海峡顺利通过。
从古到今,木桥、石桥、铁桥、钢桥和钢筋混凝土桥这样几个阶段,构成了一部桥的发展史。
公元前621年,古罗马人利用木料造了一座长达150米的桥。更加让人惊叹的是,公元前50年,他们就建成了一座420米长的木桥,而且只用了10天的时间。这充分说明,古罗马人的造桥技术非常高超。
在造桥方面,罗马的重大贡献共有两项。一是发现了天然的液体水泥。这种物质是制造石灰沙浆的重要原料,供建造水下的桥基用。二是发明了用“围堰坝”法来建造桥墩。这种造桥方法,是用木桩先将河道中要建造桥墩的地方围起来,再将里面的水抽去,就可以在干燥的场地上建造桥墩了,这种方法叫“沉箱法”,一直到今天还被人们使用。
中国人在造桥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成就。河北境内的赵州石桥非常有名,设计者是一位名叫李春的隋朝工匠。这是一座单孔石拱桥,跨度达37米,不但设计合理,造型也非常漂亮。虽然此桥已经度过了1400个春秋,却依然傲然挺立。
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提出,可以依据梁的结构理论展开造桥工作,这一观点得到世人赞同,桥梁建造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1779年,英国人以铁为原料造了一座桥,开了铁桥铸造的先河。到了19世纪,铁桥被人们广泛接受,出现了许多跨度越来越大的铸铁拱桥,还有铸铁悬臂桥、铸铁桁架桥。
19世纪末期,欧洲造桥业开始使用钢筋混凝土。后来,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问世,使强度成倍的提高,而成本成倍下降。正因为这个优点,在建桥材料中,钢筋混凝土成为理想之物,在20世纪60~70年代被各国广泛地用来建造大跨度的悬臂桥。
现在,桥梁的种类越来越多,主要可分为4大类:梁式桥(桁架桥)、拱桥、悬索桥(吊桥)、悬臂桥。另外,现代出现的新桥大多采取混合型桥的造法,如斜拉索桥(斜拉桥)。在中国,这种桥的代表是20世纪90年代上海黄浦江上的杨浦大桥、南浦大桥。
019隧道的由来
人们在山岭、河道、海峡以及地面以下建立的一些通道,称之为隧道。这种交通道路包括公路隧道、铁路隧道、海底隧道之类。它们的建立,使车辆、行人、水流、管线的穿行得到有力保障,从而开拓了交通运输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