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火枪是于公元905年出现的。这种武器是将长竹作为制造枪管的材料,在枪管内装满火药,点放后喷出火焰,达到伤害敌人的目的。其实,这种大家伙还不能算做是枪,因为它缺少弹丸。把它看做喷火器恐怕更科学一些,但它为以后枪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人们在敦煌发现了一幅10世纪中叶的丝绸图,图上绘制着世界上第一幅“枪”的样子,这种“枪”可以说是现代枪的雏形。
火枪的发展演化过程是漫长的。到了南宋时期,人们用金属制成枪管,从枪膛里打出一些弹丸,射程居然达到30~40步远,弹头上往往还涂有毒药,有很大的毒性和威力。
1259年,寿春府研制出一种“突火枪”,能够借助火药力量发射出一种“子窠”,也就是世界上最原始的子弹。
宋元之际,火枪的式样越来越多。其中以多管火枪最为常用,一管射完,另一管的导火线又点燃了。“鹤枪”的构造非常巧妙,而且又很实用,除了具备喷火的功能外,它的金属枪膛里,还可以一次射出六七个弹丸,威力极强,令人心惊胆战。
在黑龙江,曾经有一支1288年的青铜手枪被发掘出来。这支枪的长度有40厘米,重量达4公斤,现在被收藏于英国伦敦的一家博物馆。现存的最早的手枪是一把南宋铜火铳,被山东长岛博物馆所收藏。它生产于1351年,长度有4厘米,重量达5公斤,铳身上刻有“射穿百孔,声震九天”的铭文,真不是虚言。
在明代时期,枪的种类有所增多,性能也得到多次改进。尤其是多管枪的问世,在当时称得上是一件大事。这种枪有的可单管轮流发射,有的可多管同时发射,人们公认它是现代机关枪和多管火器的先驱。
元代以来,很多欧洲人来到中国,把制枪的技术带走。在以后的几百年中,欧洲人通过不断实验,把枪的制造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044手枪的由来
手枪是一种袖珍武器,可以随身携带,并由单手射击,它用于近距离作战和自卫。现代距离手枪的种类主要包括左轮手枪、自动手枪(实际是半自动手枪)、全自动手枪3种。
14世纪初,手枪最早在中国和普鲁士(今德国境内)出现。当时的中国人发明了一种小型的铜制火铳——手铳,而普鲁士人使用的手枪不过是一种单手发射的手持火枪,它的口径为25毫米左右,有大约30厘米的长度。人们使用它,总是先从铳口填入火药、引线,然后塞装一些细铁丸。射手单手持铳,另一手点燃引线,铳口中就会射出铁丸和火焰,达到伤害敌人的目的。
1331年,普鲁士的黑色骑兵将一种短小的点火枪作为自己的常用兵器。骑兵把点火枪吊在脖子上,一只手将它紧紧握住靠在胸前,另一只手拿点火绳引燃火药,点火枪就会进行射击,发挥威力。
14世纪中叶,在意大利的一些城市里,出现了一种名为“希奥皮”的短枪,它是大批量生产出来的,长度约有17厘米。“希奥皮”(scioppi)一词源于拉丁文,就是手枪的意思。
15世纪,欧洲的手枪由点火枪发展为火绳枪,从而避免了点火枪射击时需一手持枪、另一只手点火的麻烦,做到了真正的单手射击,受到军队的喜爱。
17世纪,更先进的燧发式手枪出现,取代了火绳手枪。燧发式手枪已经具备现代手枪的一些特点,比如击发机构具有击锤、扳机、保险等装置,枪膛也不再是滑膛或直线形线膛,而是螺旋形线膛。
1812年,苏格兰牧师A·福赛斯通过不断实验,终于发明出击发火式手枪。1825年,美国人德林格发明了扬名世界的德林格手枪,采用了雷汞击发火帽装置,使手枪的射击性能大大提高。1864年,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被暗杀,凶手使用的就是德林格手枪。
经过了大约500年的发展过程,手枪的功能渐渐完备。这种演变过程,使手枪具备了现代的结构和原理。而现代手枪诞生的标志是左轮和自动手枪的发明。
1835年,美国人对手枪进行大胆的改进,发明了左轮手枪,并在英国取得了专利。这种手枪被认为是第一种真正成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转轮手枪。
19世纪50年代,转轮手枪改用了双动击发发射机构,并逐渐改用定装式枪弹。19世纪末,自动手枪出现了。1892年奥地利首先制作出8毫米舍恩伯手枪,同年德国又制造出7.65毫米的博查德手枪,1896年德国又制造出7.63毫米的毛瑟手枪。
1897年,出身于军械世家的美国人约翰·摩西·勃朗宁,根据博查德手枪不断实验,终于设计出了一种性能更为优良的“勃朗宁”手枪,至今仍被许多国家的军队使用。
从此以后,手枪的研制活动异常活跃,并涌现出很多型号。自动手枪由于比转轮手枪装弹快、容弹量多、射速高,因而自20世纪初以来,各国大多采用自动手枪。但左轮手枪由于能有效处理瞎火子弹,所以仍有很大市场。
根据用途,手枪可分为自卫手枪、战斗手枪和特种手枪。其中特种手枪有消声手枪、隐形手枪等。手枪因其携带方便,成为间谍特工们经常装备的武器之一,并越来越得到军事家的重视。
045步枪的由来
火器问世以来,各种后膛枪的发明层出不穷。面对这些复杂的枪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防止炸药爆炸时伤害开枪人。当时的方法就是使用一根独立的雷管,把炸药的弹头密封在一起。
1800年,科学家发现了镭汞(一种敏感的炸药,能用来引爆火药)。从此以后,各种各样的新想法不断地涌现出来。苏格兰牧师福赛思和一名叫肖的风景画家分别发明了撞击引爆法和铜雷管,瑞士工程师鲍利又发明了一种独立的弹药筒。后来,鲍利的属下、普鲁士军械工人冯·德雷泽发明了长撞针,并制成了“德雷泽枪”。
这种枪使用一种纸弹药筒,弹药筒内的弹丸是一种镭汞弹丸,位于炸药与弹头之间。一勾扳机,那根长长的撞针就从弹药筒的底部横穿而过,对雷管进行猛烈撞击,从而引爆炸药,将弹头冲出去。撞针对于这种枪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其实,德雷泽枪的缺点很多,比如口径大和枪机漏气。它的这些明显的缺点使它比不上当时的另一种枪——罗兰兹前膛枪。但是在实战中,德雷泽枪显示出一个很大的优点——能在后膛迅速装弹。这一优点使德雷泽枪成为一种极其优越的武器。
后来,英国人的薄铜弹药筒做得很巧妙,有膨胀的作用,可将气体密封起来,这样就使后喷问题得以解决。
那些从德雷泽枪发展起来的机柄式步枪,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标准设计。它的射程可达有200~250米,每分钟可以发射10发子弹。这种枪显示出极强的威力,很快就成为对付骑兵冲锋的有力武器。在1870年的色丹战役中,一方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骑兵冲锋,另一方本来很难对付,可是他们使用了步枪的群射。结果,骑兵遭到了惨重的伤亡,溃不成军。
随着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步枪被装上了夜视镜,具备了夜战的能力。再加上小口径步枪、无壳子弹的出现,步枪的性能越来越优良。
趣味链接:步枪上为什么要装刺刀?
刺刀,学名枪刺,短小却极锋利,是一种装在步枪和冲锋枪前端的冷兵器。在士兵们进行肉搏战时,这种兵器能发挥相当大的作用。
第一次在步枪上安装刺刀的是法国军队,时间大约是1641年。在此之前,步兵短兵相接,没有什么更有效的武器。当步兵与敌方骑兵作战时,他们一次只能开一回燧发式或火帽式步枪,开枪后,士兵只能依靠长矛的掩护再次装弹。所以,一名士兵就要携带步枪和长矛两种兵器,这给行军作战造成了很大的不便。164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手下一位名叫马拉谢·德·塞居的下级军官,让士兵们在一种短矛上装上木柄,准备在战场上短兵相接时,将安有木柄的短矛插在枪口上与敌人进行白刃格斗。这种装置第一次用于实战是在1647年。
塞居统率部队夺取比利时伊普雷城时,首先将这种原始的枪刺应用于战场,结果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获胜的法国人把这种直接插入枪口的刺刀称为“贝云涅特”。
可是,由于“贝云涅特”枪刺刀柄直接插在枪口上,枪膛内就不能正常发射子弹,结果影响了步枪的战斗效率。17世纪末,法国军事工程师发明了枪刺管,如此一来,即使安上了刺刀也不妨碍装弹和射击。
这种刺刀叫做拆装式枪刺,在18世纪被许多国家的军队采用。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枪刺成为步兵的必备武器。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枪刺一度被大刀所取代。不过现在我军的步兵仍配备刺刀。
046机关枪的由来
机关枪简称机枪,是装有枪架、能自动连续发射的枪,分轻、重、高射等几种。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成为陆军极为重要的一种武器装备。
1718年,帕克尔律师通过不断实验,创造出一种连发枪。时至今日,这种枪还完好无损地被保存在着名的伦敦塔上。在一次表演中,它在七分钟内发射了63发子弹。连发枪架在新式的三脚架上,射击者通过手摇曲柄,把9个弹膛依次转入发射位置,从同一枪管内使多发子弹连续射出。
第一种成功的连射枪,是人们常常提到的格林机关枪,这种枪在好莱坞影片中常常出现,多为反面人物所惯使。它依靠重力从子弹匣上弹出枪管,有10根枪管,用手摇,每次打一发子弹,每分钟可以打350发子弹。由于它采用手摇方式,所以子弹很容易被堵塞住,这是它的重大缺陷。
1862年,美国人理查德·乔丹·加特林博士发明出一种新的多管武器。这种武器可利用手摇曲柄,使枪上的10根来复枪管转到发射位置,子弹则依靠重力落入机枪后膛。当然这种枪也容易卡壳,但这种5管型机枪的效率还是很高,每分钟可发射700发子弹。
多管武器的出现,无疑是个进步。但由于这种枪不利于安装弹药,而且使用时要把它架在巨大的轮子上,非常笨拙,所以其功效受到了极大限制,不能得到广泛应用。
真正的机关枪是由一个英国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发明的。马克沁出生在美国,后来移居伦敦。那时欧洲各国制造出来的步枪都很笨重,是否能够利用火药气体的力量,制造出一种自动射击的枪呢?马克沁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马克沁早年曾经被一支步枪的后坐力所伤,这种力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中受到启发,就利用每颗子弹的后坐力将弹壳顶出,装上新的子弹再射击。等到弹簧弹出,机关枪受到推动,接着向前,把子弹装入后膛,同时弹出枪机头上的撞针,弹药装在帆布带上输入机枪,以供发射。枪中还有充水套管,专供冷却枪管所用。
这样一来,机枪会持续不断地响下去,直到子弹带上的子弹耗尽。
1884年,机关枪试验成功,消息很快传遍欧洲。第二年,马克沁取得了机关枪的专利权,他研制的机关枪也被冠以“马克沁机枪”的名称。
1889年,英国军队在战争中开始采用马克沁发明的机关枪。很多其他欧洲国家也对机关枪产生了兴趣,大量购买。在日俄战争(1904~1905)中,马克沁机关枪继续发挥威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人估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两种型号的机关枪,造成了参战军百分之九十到九十五的伤亡率。
后来,近距离的手提机枪问世,被人们称做冲锋枪。这种枪的设计者是施迈塞尔,他发明冲锋枪是为了改良德国特种突击部队的武器。1921年,美国人通过刻苦研究,开发出汤姆逊式轻机枪,简称汤姆枪。后来,芝加哥匪帮开始使用这种枪。
英国斯登枪也叫卡宾枪,是在“二战”中研发出来的。它的结构并不复杂,主要依靠后坐力发射,与马克沁机枪有相似的地方,适合近距离扫射,但也有准确性不高的缺陷。
047火炮的由来
在战争史上,火炮是一种口径很大的管形火器,威力非常大。英国科学史家梅森指出,欧洲几个国家发明火炮的时间,应当分别是公元1380年、1395年和1410年。而中国与欧洲相比,早了约1500年。
火炮的老祖先就是中国古人发明的抛石机。过去,人们喜欢将抛石机、火药球、大口径管形火器和震天雷之类的武器,都冠以“炮”的名称。
公元前250年,抛石机在中国问世。一开始,人们总是用抛石机来抛掷石块。人们发明了火药以后,抛石机又有了抛掷火药球的功能。等到管形火器被研制出来,人们往往利用火药在管内燃烧产生的气压,使弹体从管内向外喷射。后来,经过不断的革新,现代的火炮终于问世。
东汉末年,一种新式武器——“石火炮”出现,它就是火炮的雏形。隋唐以后,威力无穷的抛石机逐渐取代石火炮,成为重要的攻守城池的武器。一直到明代,人们在作战时还会使用抛石机。而在欧洲,人们直到中世纪初期才使用抛石机,一直使用到15世纪。
根据考古成果,最早的金属火炮,应该是1982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西夏铜炮。出土时,炮内还有火药和铁弹丸存在。这门铜炮口径约10厘米,长度约有100厘米,重量足有108.5公斤,由前膛、药室和炮尾三部分组成。
清代咸丰年间,有几百尊火炮在南京被发掘出来。根据炮上的铭文,人们了解到,中国在元朝末年已开始制造和使用火炮。
到了明代,火炮的口径非常大,炮管很长,炮身的重量也越来越大。《武备志》一书中提到,有一门名叫“常胜将军”的大炮,重达630公斤。有许多火炮还被安装在炮车上,能够从车上直接发射,射程有好几里远,有相当大的威力。
在欧洲,13世纪时人们才引进火药及火药制造技术。很快,火药技术就被用来制造各种火炮。最初的火炮只有炮筒,没有其他装置。炮筒是一种用金属铸造的圆筒,在尾部设置了一个小孔,用来点燃火药。
15世纪中叶,炮弹已不再是普通的实心弹,而成为威力更强的爆炸弹。欧洲还对中国火炮还进行了重大改良,主要是在火炮上安装了瞄准装置。
1600年左右,英荷战争爆发。聪明的荷兰人将一种从大弧度角发射炮弹的移动性武器运用于战场。这种武器叫做榴弹炮,名字最初来自荷兰语,意思是弹弓。
1736年,法国的古里鲍巴尔通过不断实验,对炮身长度、炮筒尺寸、弹丸重量、装药量,都进行了重大革新。他还首创火炮分段制造法,这样一来,即使炮体的某部分毁坏,也可以随时更换,非常方便。
1851年,美国海军将领约翰·达尔格林又对火炮进行了重大改进。这次革新被认为是第一次对战舰大炮的改进。
火炮技术的又一项极为突出的进步,是欧洲人发明了反后坐装置。以前,火炮一直使用刚性炮架。这种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容易影响瞄准。到了19世纪末,弹性炮架问世,炮身通过反后坐装置与炮架相连接。
这种新型的炮架的使用,不但吸收了火炮发射时产生的后坐力,还能在发射之后使炮管回到原来的位置,使火炮的发射速度和威力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