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深刻地谈到了人的知识来源是实践,而实践的最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生产劳动。他说:“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劳动正是智慧和才干的源泉。
科学研究也表明,经常动手操作或制作东西,会促进大脑的功能,包括反应功能、协调功能、记忆功能等。
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中有很多发明,人们归功于他的天才,而他却说:所谓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所说的“汗水”是真正的流汗,他的1000多项发明几乎都是靠自己千百万次的动手劳作、反复实验才得到的。可以说极强的动手能力是爱迪生取得发明成果最宝贵的智慧资本。
爱迪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也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他的儿子查尔斯6岁时,爱迪生就让他在化学实验室里玩烧杯,10岁时,教给他修表和制作其他小部件。有一次,爱迪生还帮助儿子制造了一辆和真的一样大的小汽车。
对比之下,我们现在的许多孩子,只知读书,在家长的娇惯下,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甚至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没有,这样的孩子能有真正的长进吗?
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劳动将会使我们的道德更完善。你可以为了健康而去从事体育锻炼,但你不可因此而厌恶和逃避劳动。
和体育运动相比,劳动的伟大之处就是它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劳动为自己和社会带来财富。
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说:“一个人如若不劳动,就像没有合法的、正常的财产,他就不能够生存,他就要腐化堕落,变成兽类。”
“不劳动者不得食”。当我们靠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时,我们心里非常的踏实。工人、农民、鞋匠、木匠,所有靠自己的体力劳动来谋生的人,都有着一种劳动者的骄傲。当然,脑力劳动也是劳动,也创造着财富,同样也是伟大的。但一些人却抬高脑力劳动而贬低体力劳动!这些人实际上并不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在他们心里,其实瞧不起任何一种劳动,他们追求的是一种不劳而获的生活。这也就是今天一些人不愿做“蓝领”,甚至也不甘做“白领”,而日思夜想地要去做“金领”或者更高的什么“领”的真正动机。这些人蔑视了劳动,也就蔑视了做人最基本的品德。
一位阿拉伯智者说:“靠自己劳动挣来的食物最好吃。”还有一位西方哲人说:“我一生绝不坐食一片面包。”
劳动使人高尚和伟大,就在于劳动者是自己养活着自己,而不是靠依赖或盘剥他人而生活。
不要使自己脱离劳动,不要游手好闲,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只依赖父母或他人的劳动而生活。
如果你是个学生或坐办公室的人,你也应该做一些体力劳动,比如植树、打扫卫生、铲雪、手工制作、修理门窗等等。这不但有助于你的健康,也有助于培养你坚韧、细心、顽强的品质。
当你自身知道了稼穑的不易,知道了制作的艰辛,你也就会懂得劳动的真正含义,不能暴殄天物,你才会对那些辛勤劳作的人产生真挚深切的敬意以至热爱。而这一切都是劳动带给你的。所以法国作家罗兰夫人说:“对劳动的爱是一种美德。”
前苏联著名的科学家巴甫洛夫被誉为“世界生理学家的领袖”,他在血液循环、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上都有独到的发现。
他从小帮着父母在菜园和果园干活,在厨房洗碟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一生都没有改变。他始终把劳动看成是一种美德,提倡以劳动获取生活的报酬,反对游手好闲和不劳而获。他特别看重体力劳动,在自己的住宅周围开辟出菜地和花圃,每天下班之后都要在地里干上一阵。他也很高兴亲自做实验室里的粗活。他说:“体力劳动永远使我感到真正的愉快。”
巴甫洛夫在写给一位矿工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我一生中,即使到现在,我始终爱好劳动,不论是脑力方面的,还是体力方面的。说起来大概对于体力劳动还更加爱好些。假使能够一面做着体力劳动,一面又思考着问题,就是说把手和脑结合起来,那样,我就感到特别愉快。你们现在已经走上了这条路,我衷心希望你们在这条路上继续向前走去。只有这条路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
“劳动有一种永恒的高尚性,甚至于神圣性。不管一个人是多么愚昧,忘记他的高尚任务,只要他切实、认真地劳动,他总是有希望的。”
英国学者卡莱尔说,“只有在懒惰中才有永远的绝望。劳动即使是拜金主义的、卑贱的工作,也是和‘自然’打交道:真正想去做好一件工作,这本身就会愈来愈把人导向真理,导向‘自然’的安排和规则,这些也就是真理。”
意大利的乔万尼奥里说:“劳动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无比的源泉。”
美国的梭洛说:“体力劳动有益于身体健康,脑力劳动有益于心智健全。”
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孩子,你要永远铭记在心:通过艰苦劳动获得的欢乐是培养良心的强大力量。”
我们应该爱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一做体力劳动。如果你本身就是从事体力劳动的,那很好,只要你注意劳动的强度适宜,做到劳逸结合,那你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
如果你是个脑力劳动者,也不妨找些体力活干干,比如自己搞搞家庭装修,做些小修小补,不要一遇到这类活儿就想去花钱雇工人干。你也可以学上两门手艺,例如像卡特总统会拉大锯做家具;像朱德委员长会种菜,他在1958年种的冬瓜,最大的竟达75公斤;而被称为“铁娘子”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学会了烹饪手艺,时不时就会下厨房演练一番。
无论科学技术怎样发展,劳动是永远不会消失的。陈毅元帅曾说:“一切自动化,还需按一下。”
我们不但不应该鄙视劳动,相反,应该主动去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没有恶心的劳动,只有恶心的劳动态度。任何卑微、平凡的劳动都值得我们尊敬,我们也应该摒弃“视劳动为卑微”的生活态度。
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经常劳动的人是幸福的,他可以从中直接体验创造的喜悦和快乐。”
正因为劳动的好处多多,所以我们应该热爱劳动,用劳动来陶冶我们的情操、打造我们的体魄,做一个心灵完美、身体健康的人,做一个拥有健康的成功者。
4.常思髀肉复生,戒除饱暖无求
不知道你有没有接触过这样的一类人,他们的生活给我们的感觉是饱暖、安逸、轻松自在、无劳无累……这也是被人们向往的“幸福生活”。但世上偏偏有那么一些人,不甘心过这种生活,非要自己给自己找些累,找些忍饥挨饿或劳作辛苦的事去做。这种人是傻还是聪明?他们为什么要“自讨苦吃”?
其实,这其中包含了一种学问——“另类健康”。所谓“另类健康”,就是把生活过的充实,富有激情、挑战。因为过于安逸的生活会把人的韧劲儿磨蚀掉。
33岁的英国人嘉塞德曾是一个大学心理系的学生,1991年12月他从伦敦出发,决心跑完世界一周。当时,他的亲友认为他疯了,放着安稳的日子不过,却要去做在常人看来是吃苦受累的事,真是不可理解。但嘉塞德仍坚持自己的行动。
三年过去了,他已跑过澳洲、亚洲和欧洲,又在南美继续跑,他还要跑完北美、非洲和南极洲。一路上他历经艰险,在俄罗斯挨过子弹;在巴西遭劫;在澳洲因中暑而倒下过;在尼泊尔因住不起旅店,在牢房睡过。尽管如此,他始终没有停下脚步。他在自己的网站上称自己是“跑者”。他说:“我是个再平凡不过的人,只希望做点不一样的事。”嘉塞德预备写三本书,还要推出运动衣系列,收入的30%将捐给慈善机构。
徐晓明是北京的一个普通青年,六年前开始了登山攀岩运动,已征服了六座高山。2000年的一年里,他到过新疆、四川、长白山、玉珠峰、拉萨,从事登山攀岩。
“如果生活是一盘菜,那登山就是菜里的味精。”他说,“登山需要付出的很多,假期、钱,还要面临危险,而收获的只是一个遥远而又摸不着看不见的希望,是自己的一个感受。”
有这样一个人,也属于这类“自讨苦吃”的人。他是一所大学的教员,工作稳定,收入也还可以,晚上下班回家,妻子孩子在一起,日子过得其乐融融。但他是个不安分的人,每年寒暑假,都要背起背包,去祖国大地上徒步旅行。他去的都是艰苦地方:长城沿线,从山海关到嘉峪关;西南横断山区,随马帮翻越海拔3840米的高黎贡山,又独自顺怒江大峡谷徒步西下;还有西藏的墨脱;黄河的上游……
他已写了几本关于自己游历的书,他在书中写了自己一路所遇到的种种艰苦:饥饿、寒冷、吸血的蚂蟥、不期而遇的毒蛇、狂风和暴雨、极度的疲惫……假期结束了,别人可能从海滨度假回来了,他则一身脏兮兮的回到家中,洗干净了,他又开始小职员的平凡生活。妻子对他说:“差不多啦,歇歇吧!”他一笑:“没走过的地方还多着呢,实在走不动了再说吧。”
英国青年嘉塞德,北京青年徐晓明,还有这位大学的教员,我们不知道他们读没读过中国清人王永彬的《围炉夜话》,但他们的作为却着实是给古人的诗作做了最确切的诠释:
饱暖是人们都向往的,但如果一生只知享受饱暖,而浑浑噩噩、胸无大志,那能有什么出息呢?饥寒是人们不愿得到的,但只有能承受住饥寒,使得意志坚强、身心健壮,才能做出一番事业。
陶侃是我国东晋时的名将,在任广州刺史时,每天早晨起来便搬运一百块砖到屋外,晚上又将砖搬回屋里。有人很不理解,问陶侃为何要自讨辛苦,陶侃说:“我正致力于恢复中原,如果贪图安逸生活,恐怕难胜此任。”
冯玉祥是旧中国著名的“布衣将军”,他当陕西督军后,不住督军府,却带着手枪队和学兵连到西安东北角旧皇城去住。旧皇城内荒草瓦砾,无一人家。冯玉祥命令士兵清除荒草和垃圾,搭起帐篷,就在帐篷里办公。不久,他又命令建营房,并亲自和大家一起推着小车运砖瓦。冯玉祥在饮食上总是粗茶淡饭即可,吃饭时一菜一汤十分俭朴。冯玉祥在其《自传》中谈了自己为何一生厉行俭朴的原因。他说:奢侈会引发堕落,人如果习惯了奢侈,就不能吃苦耐劳建立军功。古时苏轼说过:“人不能吃得苦菜根,就难以担当大事业。”这话说得的确有深意。
毛泽东年轻时,便经常自觉地锻炼自己,冬天坚持用冷水浴身,他认为:人要坚强其意志,强健其体魄,才能在日后担当起大任。
孟子有一段话是我们熟知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今天,由于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先进,人们的生活岂止是饱暖,实在是越来越舒适了。拿“行”来说,汽车、火车、飞机,省了人们不少跋涉之苦。拿“住”来说,夏有空调,冬有暖气,还有各种电子声色之娱。这种生活条件下,我们还能吃苦吗?
一位社会实践家在他的书中写道:“所谓文明并不能确保人的幸福,它甚至会使人懒惰及导致人性的泯灭,文明使人失去人的尊严和身体的自然性,并使我们的个性处于矛盾之中。”(《走长城》)
美国著名的生化学家吉利安最近说,只要再过50年,人类就可能由于太肥胖和太孱弱,以致走不了几步便要跌倒。
他说:“电脑游戏、加工食品让人们越来越四体不勤,活动能力变差,到了2050年,人类会痴肥到危险程度。”
他举例说:“在1975年,美国7岁女孩的平均体重是24公斤、身高120公分,而现在7岁女孩的身高只增加45公分,但体重却增至29公斤。若按这种增长比例推算,到2050年,7岁女孩的体重将增长到吓人的54公斤。男性平均身高是157公分,而体重将达到可怕的319公斤;女性平均身高142公分,而体重会达到311公斤。到那时,人类的四肢变得软弱无力,还何谈做别的事情。”
这位专家是不是言重了,但人类的确存在着这种危险。我们的确需要自觉地给自己找点儿苦吃,无论是顶着风雨长跑;还是冒着危险攀岩,再不然,像珍妮姑娘到丛林中探寻大猩猩的奥秘;像徐凤翔在西藏高原的“小木屋”里研究森林、生态环境,或者像美国的志愿者到青海牧区教孩子们读书;像中国医疗队到贫穷的非洲治疗病人……如果我们不想在现代文明的“安乐窝”里退化成“气昏志惰”的庸人或如吉利安说的那种又肥又矮又弱的废人;如果我们还想在自己的一生中做成一两件有意义的事,我们就应该让自己“带几分饥寒”,锻炼自己“神紧骨坚”。
三国时代,刘备先后败于吕布、曹操,又离开袁绍,南投荆州刺史刘表。一次,刘备与刘表闲谈,中间起身去厕所,发现自己大腿的肉增多了,于是慨然流涕。回来后,刘表见他悲伤感到奇怪,问他原因。刘备说:“我过去身不离马鞍,四处征战,大腿的肌肉很结实,今多日不骑,大腿上生出许多赘肉。眼看日月流逝,老将至矣,而功业未建,所以悲伤。”这就是“髀肉复生”的典故,意为:人自叹久处安逸,思图有所作为。
让我们问问自己:在我们过着“饱暖幸福”的生活时,我们可曾生出过刘备“髀肉复生”的感慨?如果想成就一番大事,的确该有这种感慨,因为这是一种发自内心有使命的感慨。
5.身心健康才能家庭幸福,事业兴旺
健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高级动物“人”而言,健康更是非常重要的。叔本华曾说过:“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其他幸福,可以说一个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得多。”
在现实生活中,人除了拥有自己的身体、生命之外,金钱、地位、权力……全都是身外之物。然而,当一个人拥有了健康,其实就拥有了人世间一切的财富。
健康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人说:“生命如同一朵花,花开花落总有时,人的生命本如花开花落。”又有人说:“珍惜生命吧,人生只在呼吸间。”
既然人世间最宝贵的是生命,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地去呵护它?这就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保持健康。健康同时也是人生幸福中最重要的成分,只有保持健康,生命才会光彩夺目。
健康是生命力的主要源泉,如果没了健康,生活会生趣索然,工作会效率锐减,生命也因而暗淡。因此,一个人有了健康的思想和健康的身体,本身便是一种大幸福。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我们都不应为了金钱去牺牲我们生命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东西。
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有知识也有才能,只可惜因为身体的原因,虽抱有远大的志向却终不能使之实现,无数人因身体的羸弱过着忧闷的生活,因为他们纵有满腹经纶、雄韬伟略却因身体的原因不能发挥出来。许多人之所以疾病缠身,并由此而壮志难酬受着失望的痛苦,主要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不知道保养身心使之健全,所以,每个人都要懂得使自己身体和精神获得健康的方法。
许多人对健康的看法是只要身体上无疾病就是健康。但是经科学认定:人是一个身体与心理完整的统一体。健康就是指人身体、心理上都无疾病和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