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钢”从四万元借款到六亿元的收入,从手工作坊到集冶金、化工、物流、建筑开发、铸造、餐饮娱乐于一体的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德钢”人以自己坚实的足迹验证了这样一种信心,没有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没有创业者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企业班子的团结协作,没有“德钢”职工求真务实、团结开拓的干劲,没有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就不会有“德钢”的辉煌,就不会有八角井镇殷实的今天。
现在,让我们先来看几组数据,让数据说明成绩。
一、固定资产
1978年486万元
1979年558万元
……
1983年5831万元
1984年32682万元
1985年70042万元
1986年114189万元
……
1989年238575万元
……
1991年399939万元
1992年532569万元
1993年1094339万元
1994年1855173万元
1995年1995358万元
1996年2176336万元……
2000年26284万元
2001年26875万元
2002年23452万元
2003年22548万元
……
二、销售收入
1978年32万元
1979年395万元
……
1983年37715万元
1984年47819万元
1985年88147万元
1986年138051万元
……
1989年870200万元
……
1991年1411783万元
1992年3507107万元
1993年4885667万元
1994年4362830万元
1995年4651402万元
1996年4835106万元
……
2000年23041万元
2001年26285万元
2002年36688万元
2003年47315万元
……
三、利税
1978年109万元
1979年716万元
……
1983年6150万元
1984年8868万元
1985年10093万元
1986年24472万元
……
1989年115944万元
……
1991年147590万元
1992年502129万元
1993年666360万元
1994年133203万元
1995年68040万元
1996年129812万元
……
2000年1055万元
2001年1288万元
2002年1201万元
2003年1395万元
……
从以上不断刷新的几组数据的记录,我们可以看到,“德钢”通过规模化生产、严密有序的管理、崭新的企业格局形成的前冲力,犹如不可抵挡的浪潮,推动着“德钢”人以矫健的步伐,不断抓住新的机遇,不断创造新的成果,不断铸就新的辉煌。
真抓实干,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在企业创造与发展中,在任何一次困难面前,“德钢”人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萎缩后退,总以超乎常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求真务实,创造了企业的新生,创造了个人的实惠。
我们现在面对的不再是昔日八角钢铁厂低矮的厂房、简陋的轧机,而是由钢改厂发展起来的集冶金、化工、物流、机加、房地产于一体,具有年创产值六亿元、收入十亿元、利税几千万元的现代企业集团。
一九八四年投资三百八十万元新建500开坯车间,到河南郑州购买500开坯机,从谈价格、拆卸、搬运、安装、试轧成功,仅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创造了“德钢”的“深圳速度。”这期间,“德钢”人所经历的苦,经历的累,本作品是难以一一记述的,因此只有留下遗憾。唯一可以弥补这些遗憾的是,“德钢”人用无私的奉献和无畏的创造精神,感召日月,首开了西南乡镇冶金企业搞开坯生产的先河,创造了“德钢”配套生产、规模生产的新纪元。一九八五年,投资二百多万元新建两座五吨电炉,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五日炼出第一炉钢水,当年创产值八百多万元,一举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乡镇钢铁企业。
就这样,被“德钢”称为“八年抗战”的原始积累阶段就此结束。
“不为争光,只为争气”的勇气和决心。
“自我经营,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兴企原则。
在逆境中拼搏锤炼,总结而成的“以人为本,以财务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管理。这些都是“德钢”实干兴企的法宝。
当“八年抗战”的企业原始积累顺利完成时,产值超过八百万元,收入、利润分别增长二十八倍和一百倍。
“德钢”犹如刚刚启锚的巨轮,乘风破浪,迈向市场广阔的海洋。
依靠自我积累,滚雪球般的艰辛创业,使“德钢”不断成长。
原材料的饱足,是“德钢”发展壮大的基石。
如果说“德钢”人科学加实干,苦干加巧干,写下了企业扩展规模恢弘的奋斗史,那么三百“德钢”健儿西出阳关,首次在技术上支援国有大型企业酒泉钢铁公司兴建550开坯车间的辉煌篇章,就是“德钢”人一曲亢奋的大漠壮歌。
这群八角井汉子,背井离乡,阔别亲友,“扎军”大漠。
他们冒烈日,顶寒风,住窝棚,和许多蚊蝇为伴,与臭虫为伍。
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克服艰苦的工作环境,他们没叫一声苦。
超负荷体力的劳动,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他们没喊一声累。
齐心协力,团结对外,如临战场,保证了生产顺利进展,保证了“酒钢”550型开坯车间如期投产。
他们不但让“酒钢”领导、职工刮目相看,也为“德钢”换回了稳定可靠的钢锭等原材料供应。市场是企业的母亲,信息是企业的血液。
一九八八年,“德钢”改变经营方式,发挥本厂设备优势,在以500型开坯机等设备对外加工,搞好自产自销的同时,积极采纳省“钢联”的建议,瞄准市场空缺,利用新上马的400型材车间,大量生产国营大厂嫌利少量小,而矿山煤窑却不可少的轻便轨道。随着能源事业的发展,轻轨迅速行销全国,准确的市场信息使“德钢”大受其益,当年创产值六千一百万元。此后,又生产许多种规格的角钢、槽钢等,也同样很快赢得了省内外市场。
到了一九九○年,“德钢”已有近二千名职工,固定资产达三千万元,年产值一亿元,产品畅销十七个省、市、自治区。
“德钢”在所有制、产权、利税缴纳等关系不变的情况下,正式加入四川省钢铁联合公司,不仅使企业自身摆脱了那种拾取路遗的处境,以其独特的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给当时国有企业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清风,同时,也开始了企业双管理体制到经营方式的改革。“德钢”人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年年上新项目,年年创好效益,“规模生产,规模效益”的经营战略初现端倪。
一九九一年,企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利税首破两千万元大关,昂首阔步迈向了企业高速发展的鼎盛时期。
祖国的事业蒸蒸日上,“德钢”的发展锐不可挡。
一九九二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讲话,迎来了改革的第二个春天,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契机。
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建材市场犹为看好,给钢铁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德钢”人群情振奋,以“一年上一个新车间,一年上几个新项目”的大气魄、大手笔抒写出一页又一页崭新篇章。
一九九二年,企业创销售收入四亿元,利税伍千三百多万元;一九九三年,企业再攀高峰,实现收入近五个亿,利税六千六百六十四万元,由此跻身中国冶金行业一百强,名列全国乡镇冶金行业榜首;同年,被国家统计局评为“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按利税排序425位”,与一些全国赫赫有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同登领奖台;一九九四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八五’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先进单位”;一九九五年,成为首批“全国乡镇企业集团”;一九九七年,在全国冶金行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德钢”仍创利税七百万元;又是一九九七年,在西南乡镇企业中,首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并被授予“全国文明乡镇企业”;
一九九八年,被四川省政府列为三十户重点扩张型乡镇企业;机遇是企业发展的活力。
一九八三年,德阳撤县建市,“德钢”初显身手;一九八七年,全国基建热骤然兴起,“德钢”在异常活跃的市场中游弋自如;一九九二年,小平南巡,“春风”吹拂大江南北,“德钢”活力猛增。
三次机遇,三次腾飞。
“德钢”人以踏实的工作和骄人的业绩,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业兴企之路,验证了“机遇总是偏爱有心人”的这个朴素的真理。
科技立企,质量兴企,是“德钢”取胜市场的又一法宝。
创业时期,面对艰难的市场环境,“加快技改,改进质量”的治企方针,使“德钢”起死回生;发展期间,“德钢”依靠科技进步,加速企业发展,不断壮大企业规模。
“德钢”先后投入八千多万元,进行技改和产品开发,建成全国首家采用微机控制的炼钢电弧炉,从俄罗斯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十二吨直流电弧炉,建成了具国内行业领先水平的可控硅挖制700粗轧系统、全自动化水平连铸生产线……到一九九二年底,已实施大型技改项目十项,推广应用国家科技星火项目六项,企业产品由一九七八年的单一产品,发展到如今的三十多个大类,近一百种产品,畅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部分产品还远销东南亚、南美等市场。
一九九五年,“德钢”成立科学技术协会,进一步加大设备的改造和产品开发的力度。一九九八年,又完成冶炼特殊钢技改,首次改写西南乡镇企业不能冶炼特殊钢的历史。科技使“德钢”蒸蒸日上,科技发展来源于人才。
“借脑袋”是“德钢”早期人才战略的重点之一。一九八四年以来,先后从“重钢”、“长钢”、“成钢”等大企业聘请工程师、技术人才十三人。
一九九四年,一位工程师为企业开发出市场空缺产品24kg/m轻轨,一次获企业开发产品奖二万五千元。
一九九五年,企业科协成立后,为科技人员安了自己的“家”。现在企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占干部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初级以上职称的一百二十人,专业技术人员一百一十人。
改革是推动“德钢”集团发展的巨大动力。
在财务方面,“德钢”实行的以生产成本核算的目标量化考核,将一级核算改成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二级核算制。
在企业体制上,实行精简机构,划小核算单位,下放一定的人财物、产供销权利。加入了四川省钢铁联合公司,从管理到经营进行了全面改革,培养了一批懂管理、会经营、善决策的人才。
二○○四年三月,“德钢”彻底实行了企业股份制改造,注入了企业新跨越、大发展的崭新活力。
“德钢”集团已从过去的小生产作坊式企业发展成为多元竞争的现代企业集团,自有资产三亿多元,年生产能力上百万吨,销售收入近六亿的明星企业。
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生”了“德钢”,也壮大了“德钢”。“德钢”的富强之路,铺满了阳光和鲜花。企业领头人王周龙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经营管理者”、“全国五一劳动奖”、“中国改革功勋奖”、“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四川省优秀企业家”等荣誉,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德钢”集团的创业之路、发展之路、富强之路,也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副总理邹家华、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国务委员彭云、国务院政研室主任袁木、国内贸易部部长张皓若、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等中央、省、市、区领导先后光临“德钢”视察和指导工作。
从庄稼地里启航,到弄潮市场经济之大海,“德钢”已经六易其名,二十余年的时间,人是物非,这期间饱含了多少沧桑,多少磨砺!
德阳县八角朝阳翻砂厂
德阳县八角朝阳钢改厂德阳县八角轧钢厂
四川省德阳市钢铁厂
四川省德阳八角钢铁集团公司
四川省德钢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从四万元借款到六亿元收入,这一组天悬地殊的数字反差,凝聚着“德钢”人多少困惑,多少辛酸!
然而,他们成功了。
当八角井镇的这群农民,终于站立在这片炽热的土地上时,就是一种新生的标志;当“德钢”日夜不息的机器声轰天震地响起时,无异向世人宣告,中国农民命运的一种结束和新生。
忘记那组漫画的标题,只是依稀记得那组漫画的作者,是我国漫画泰斗华君武老先生。也只是依稀记得,那幅画画的好像是同一笼子中的两只公鸡,不知是为争地盘呢,还是为多争吃几嘴主人赏的几粒米,就相互啄得遍地鸡毛,啄光了油亮的脖子上的羽毛,啄光了绿色的尾巴,啄光了对方身上最后一片毛,各自露出丑陋的原貌。
那组漫画,华老的意思可能是讽刺内斗的。
国人善内斗,善“远交近攻”的谋略,不懂得“唇齿相依”的重要。
王周龙曾看过这组漫画,他说,对他的触动很大。
“德钢”集团下属的建安公司经理尹彦明说:“同在一个单位、一个企业的人,如果人人都把眼睛盯着哪个哪个位置,整天想着要把谁弄走或整下去,就会导致人性扭曲,让人陷入窝里反的漩涡。”
尹彦明说,如果人一旦落入这样的环境,人进取的表现就不是如何学习、如何敬业、如何爱岗,而表现在如何吹牛拍马,如何谎言无信,耍尽两面三刀、李代桃僵的手段,本是同事,却要视为敌人,让一切的人和事都在盘算、心机、冷酷、猜忌、残忍中打转,使一切正常的脚步寸步难行,那么,这样的企业,这样的集体就不会有任何前途。
尹彦明说,一九九三年,他职高(民建专业)毕业后,到一个机关工作,所谓“机关”,那真的是“机关算尽”,算不过别人的他,就到了“德钢”,因为“德钢”没有“机关”。公司副董事长刘贻奎说:“我们公司的用人机制是岗位选人,而不是人选岗位。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实际本事,靠吹牛拍马、拉关系、套近乎,靠迎合弄到一个位子,是坐不稳的,爬得越高,也许就会受到跌得越痛的惩罚,任何一个人,必须用真才实学来获得你能胜任的职位。”
刘贻奎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有对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你是否具备当将军的个人素质和条件,你得用你工作的成绩来证明,而不是用什么伎俩和手段。”古希腊德尔菲城神庙里,一尊碑铭上有句箴言:“认识你自己”。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善于钻营,善于玩“空”、“贡”、“冲”、“捧”、“恐”、“送”六字诀的人,应该感到有些悲哀了吧。
王周龙说,“内斗”小害家,大祸国,所谓“家吵败”,一个不团结的家庭就不可能立业兴家;文化大革命就是全民“内斗”的集中体现,搞派别,分阶级,斗来斗去,把一个国家斗得满目疮痍,斗到崩溃的边缘。
所以,王周龙至一九八○年上任厂长以来,就杜绝班子内斗,不许仅为一己之私,影响全局,对凡在公司里善于玩“落井下石”、“瞒天过海”、“借刀杀人”之类勾当的人,不管其功劳多大,地位多高,都得受到相应的处罚。
在用人方面,三国曹操算是说得最大方的了,他要“唯才是举”。
这话说得挺漂亮,谁听了都顺耳,他要的是才能,而不管品行。
但曹操很虚伪,杨修岂无才?荀彧够有能力吧?从他们最后不是很妙的下场来看,可见顺耳之话,有时当不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