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沙堰头·八角井镇。这是川西北一片神奇的土地,是五代时后蜀王孟昶之妃花蕊夫人所喜爱和看重的地方。这里溪水潺潺,草木森森,平原无涯。难怪花蕊夫人这位传说中能文能武的生长在龙门山下的蜀中奇女子曾策马围猎于此。而花蕊夫人的“龙池九曲远相通,杨柳丝牵两岸风,常似江南风景好,画船来去碧波中”,更极尽此地风物之胜。
然而曾几何时,这里的农民们也曾贫病交加。是这里的水土不好吗?不,这里地处成都平原西北缘,与成都平原同享朝露阳光,花卉蔬果共飘香。这里毗邻德阳文庙,代代文昌;孝泉古镇,稻米遗香。更连千年绵竹,世代中江。应该说,这里地灵人杰!
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几年前就为这里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激动,而倾倒。这里所创造的一切和创造这一切的人们的事迹,使这个文学团体一心为四川省德钢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写下重重的一笔。于是派作家住下来,终于在半年内写出了这部记录这里的人们流血流汗终究创造辉煌的奋斗事迹。这便是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书--《柳沙堰头》。
本书洋洋洒洒万言,确是我们柳沙堰头·八角井镇的农民兄弟们沐浴改革开放春风以来所做的点点滴滴工作和取得的方方面面的成就的反映。作家笔下,有催人泪下者,有激人奋发者,更有令人深思者,但,不管怎么说,与我们的当年农民弟兄、现今的工人朋友的丰富多彩的奋斗史相比较而言,这毕竟是一篇小文章。而生活,才真正是一篇书写不完的大文章。为此,我们曾三易书名。初名《王周龙和他的伙伴们》,大家觉得有了领头人,有了领导集体,却没有体现群众。继而更名《滴水·太阳》,把本书比作大海之一滴,它可以反映出五光十色的、喷薄而出的红日之光彩、博大,所谓一粒米中藏大千世界。虽然在那最为艰难的创业时代,他们曾穿草鞋,靠一把炒豌豆、一杯水充饥,走遍中国大地去推销自己的产品,终于救活了这个企业,但仍觉这个题目不十分妥帖。最后,还是那带领大家穿草鞋、吃豌豆、喝清水,现为德钢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王周龙提议取名《柳沙堰头》。是啊,柳沙堰头,我们深深扎根在这片生我们、养我们的丰腴土地上。我们懂得这里不是名利场,这里是生长五谷杂粮的地方。五谷杂粮,它养育了我们,给我们的躯体以无穷的力量,让我们去冲、去闯、去不断谱写新的钢铁工业的新篇章;五谷杂粮,撒在这方土地,它能千秋万代养育我们,让儿女来继承我们的事业,让生活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在此,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感谢柳沙堰头·八角井镇的父老乡亲、农民兄弟、工人朋友,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柳沙堰头》。我们要感谢为创造事业积劳成疾并早早离去的战友。我们要感谢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名誉会长、四川省老领导、着名学者韩邦彦和其他几位国家领导人的题词。我们要感谢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名誉会长、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四川省文联名誉主席、九十一岁高龄的着名作家马识途同志为本书题写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