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税收扣除。税收扣除是指在征税对象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一定的数额,只对超过扣除部分纳税。规定扣除数额是为了照顾纳税人的特殊需要。根据纳税人的不同,具体形式又有所区别:一是对个人所得额的扣除采取了规定生计费用额的形式,征税时扣除生计费用。例如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在我国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每月扣除800元,就其超过部分征税。二是对法人所得的税收扣除,这种形式的扣除采取了规定允许税前列支项目的形式,直接缩小所得税应纳数额,减轻纳税人的税负。比如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公益、救济性的捐款可以作为成本费用列支。
④优惠退税。退税是指税务当局直接减少纳税人应负担的税负。但是,并非所有退税都是税收优惠的。优惠退税有两种,即再投资退税和出口退税。鼓励再投资退税,一般适用于所得税。我国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对外国合营者从合营企业分得的利润在中国境内再投资,期限连续不少于5年的,可凭接受投资企业的书面证明,报经原纳税地税务机关审查核准,退还再投资部分已纳所得税款的40%。当将再投资利润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等国家鼓励行业时,可以100%退还所得税。这不仅有利于吸引外资,而且有利于鼓励外商再投资。
⑤盈亏互抵。盈亏互抵指准许企业以某一年度的亏损去抵消以后年度的盈余,以减少以后年度的应付税额,或是去冲抵以前年度的盈余,申请退税。这种优惠形式,对扶持新办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具有风险的投资有相当大的奖励作用。但这种办法的应用,必须以企业亏损发生为前提,否则就不具有鼓励效果。其应用范围只能运用于所得税。
⑥加速折旧。税收政策允许加速折旧,就会使投资者在最初几年内的成本增大而净所得减少,从而减少所得税负担,也使资金回收速度加快。
⑦优惠税率。优惠税率是对合乎规定的企业给予较一般为低的税率。这种优惠形式既有期限的限制,也可给予长期的优待。通常,有期限的优惠税率的奖励程度要小于免税方法,但长期优惠税率的奖励程度很可能会大于有期限的免税方法,尤其是需要大额投资且获利较迟的企业,常可以从长期优惠税率办法中得到较大的奖励。
⑧税收递延。税收递延,又称税收延后,税负分期缴纳。这种形式是允许企业在合乎规定的年限内,分期缴纳应付税款。企业延期支付税款,也就相当于获得一笔无息贷款。
此外,还有税收绕让、税前还贷等形式。
接着,介绍一下利用税收优惠进行避税的主要形式和方法。
a.通过利用减免税的形式避税。在减免税中,政策性减免和困难性减免极易被利用来进行避税。目前,国家在税制改革后,虽然减少了减免税品种,缩小了减免税范围,但是对合资企业和国家扶持的一些新兴产业还有不少减免税优惠。由于我们税务人员执法不严,造成税收征管上漏洞很多,有些纳税人就千方百计地钻税收政策的空子,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另外,不少生意人利用困难性减免税进行避税,为了追逐更大的利益,减轻税收负担,一些企业采取“虚亏实盈”的策略,利用困难性减免定性不准的空子,骗取税务机关的同情,以达到享有困难减免的目的。还有的企业通过转移生意业务给关联企业的手法,转移收入和利润,造成本企业微利或亏损。然后,通过困难性减免达到避税目的。
b.适应免税条件,调整企业内部要素的组成结构,进而达到避税的目的。这种避税方法通常用于已享受了部分减免税待遇的、安置残疾人员或安置待业青年的企业。
c.利用企业的组建、分拆、嫁接、兼并、合并进行避税。有些生意人将盈利较高的车间新组建成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或嫁接成三资企业,利用国家对新建企业和合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实现避税。还有的通过企业间兼并,合并亏损企业,减少税基,扩大企业自有财产。另外,还有的企业将自己的盈利大的产品转让给其关联企业经营,减少本厂利润,增加关联企业留利。比如三资企业不仅可以享受大量的税收优惠,而且还能获得许多诸如进出口贸易管理、外汇管理等方面的优惠。有些企业本来可以自己独立经营,但为了套取多方面的优惠,便在国外或港澳地区找个“合伙人”,挂上三资企业的牌子。
d.利用税收优惠的过杂、过乱进行避税。拿三资企业来看,按地区论,可分为全国优惠条款、经济特区优惠条款、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条款、沿海开放城市优惠条款、三角洲优惠条款、老市区优惠条款等不同层次。按企业投资人讲,又分成外国籍,港澳台胞、华侨,划分不同的税收优惠。还有的在国内按不同经济成分划分税收优惠条款,如新办企业的优惠条款,病残人员安置优惠条款,校办企业优惠条款等,造成的漏洞很多。
e.利用国内税制与涉外税制的不统一进行避税。例如,某外商投资企业,为解决其原料来源和建立协作关系,以“租赁”形式获得了对一国有企业机器设备的使用权,除交付租金以外,拥有使用租赁设备所生产产品的所有权和生意权。国家对此没有明文规定,税务机关对其使用租赁设备生产的产品取得的收入,一律视为该外商投资企业的所得,享受各种涉外税收优惠,大大减少了其税负。
f.混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税额的界线来避税。根据税法规定:小规模纳税人是指一些生意规模较小,会计核算不健全的纳税人。划分二者的关键,是看会计核算是否健全,是否能够以规范化的方法计征增值税。一般说来,以年销售额作为量化标准较合适,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是年销售额在180万元以下的纳税人。但仅以年销售额作为惟一标准不行,还必须辅之以定性标准,即由税务机关来审定会计核算是否健全。由于该标准比较活,使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之间界限变得模糊,两者间相互转化成为可能,而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相比,销售货物不能收取增值税专用发票,而一般纳税人无此限制;小规模纳税人不能享受税款折扣权,一般纳税人则享有税款折扣权;小规模纳税人按征收率6%计算应纳税额,而一般纳税人按规定税率17%计算税额,这样二者转化就有避税意义。在适用的增值税率相同的情况下,起关键作用的是企业进项税额多少或者增值率的高低影响应纳税额的高低,增值率与进项税额成反比关系,与应纳税额成正比关系。
生意人可以利用的避税方法还有利润分配中的避税、租赁避税、“三来一补”企业避税等方法。
一般人总错以为节税就是逃税,事实上这是大有差别的!节税是在法令内准许进行,而逃税却是违法行为,性质完全不同。
有些人虽不甘缴税,但却又不敢逃税,这实在是富有得太痛苦。然而高明的人却懂得利用“没有所得收入而能增加资产”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困扰。
最常见的是“借钱买不动产”。例如,二十年前买入3000元/米2的土地100米2,如今涨到10万元/米2。虽然增值那么多,惟因土地没有卖出,因此就无所得税或增值税的烦恼。
即使在土地上建造房屋,只要房屋租而不售,其缴税额即有限,因为房屋租金收入还可以扣除相当部分的修缮费。
这种借钱买土地,且只租不售的方法,既可确保资产价值,又无所得发生,不失为一种节税策略;惟必须考虑的是利息支付问题,以免土地尚未处理,即被利息压垮!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将家族企业赚的钱予以盈余转投资,待企业规模扩充至某种阶段后,再办理股票上市。如此,则原本一股10元的股票,售出后可能就获得数倍,而且证券交易所得目前税率又不高,故资产虽增加,但税负却没什么负担,可谓一鱼数吃。
有些人因贪图暴利而将资产灌水上市,结果却导致股价接连暴跌,这就得不偿失了!
战后日本所有的大财阀,差不多都是靠土地与股票起家的。如今要想致富,这两种方式投资不失为捷径之一,但最大的障碍却是遗产税的问题。
[BT2]7.把钱利用到十倍才有价值
如何赚钱和如何花钱,有异曲同工之妙。
每一个人赚钱方法都不一样,花钱的方法自然也不相同。
为了自己的兴趣,不惜花费巨资,是个人的自由。有些人会以一个人如何花钱,来判断这个人的性格。不过,这种事并不重要,所以也不必太在乎。
在这里想强调的是和工作有关的花钱法。金钱的价值,依照使用法的不同,会产生10倍或20倍的效果。相反的,也有些人虽花了不少钱,却只得到十分之一的效果,这种钱花得一点意义也没有。
会赚钱的人,用钱法也应巧妙。
某一位技术员为A公司开发了新产品,非常畅销,为公司赚取一笔可观的钱财。当然,公司也付给了这位技术员相当多的开发费。因为此商品无法申请专利,所以市面上很快就出现假冒品,不过,在刚推出的这段时间,这项商品已为A公司赚进将近亿元的利润。
后来,这位技术员又到B公司服务,出售同样的商品,然而B公司获得的利益远比A公司要多。B公司不但使此商品继续畅销,业绩更突破了A公司。
A公司的董事长非常不理解这位技术员,就派职员调查B公司到底以多少钱吸收了他。结果他意外地发现,B公司付给技术员的开发费,只是自己公司的五分之一而已。A公司的董事长非常不解,这位技术员为何投靠B公司?
其实理由很简单。这位技术员在A公司并没有得到适当的礼遇。例如,新产品发布会上,技术员被冷落在会场的一角,没有人前来和他交谈。他默默地坐在那里好一会,终于悄悄地离开了会场。另外,当这位技术员访问工厂时,厂方就在一般接待室接待他,并且由一位年轻的人员接待他,公司高层领导均未露面。
B公司可就不一样了。这位技术员改投B公司旗下的第一天,董事长亲自迎接他,高层领导也非常客气地款待他。在欢迎舞会上,董事长在致词时,特别请这位技术员到台上,当众夸奖他一番,并且在全国的批发商前拥抱他,又奖一面锦旗赠给他。
A公司的董事长就是欠缺了这份礼遇,他以为只要付给他相当的开发费就不欠他任何人情了。而B公司重视这位技术员,虽仅以A公司酬劳的五分之一聘请他,却获得A公司三倍的利益。A公司和B公司董事长谁会用钱,不必明说,也该明白。
任何人在不知不觉中都会犯此错误,其实,还不如说不会利用金钱来得贴切。有的人付出1万元的代价,却与付出100万元的人得到相同的效果。有时候,100万的代价也得不到双方的感谢,相反的,一万元的代价却得到对方的感谢。
依照自己的想法、对方的立场以及花钱的时机,你就能得到完全不同的利益。
钱应该怎么个花法呢?这和怎么赚钱在某些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充分考虑对方的立场,以及花钱的时机,所得到的价值就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