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不要轻易得罪人——告别轻易得罪人的坏习惯
社会是由不同的人组成的,人活在社会上,不管日常生活、上班,还是经营自己的事业,都会和别人产生一种互动关系。换句话说,人是靠彼此互助才得以生存,即便是流落荒岛的鲁宾逊也都要有一位名叫“星期五”的伙伴,更何况身处这一竞争激烈、人际往来频繁的我们?因此,“得罪人”是一种剥夺自己生存空间的行为。
得罪人也是一种剥夺自己生存空间的行为,同时也可能变成一种习惯。那何不趁早改改?我们之所以不能轻易得罪人,至少有以下几个道理:
得罪一个人,就为自己堵住了一条去路。当然,你也许会想,人还不至于得罪了几个人就无法生存下去吧。但你要知道,世界虽然很大,但有时就是显得很小,连走在路上都会仇人相见,更何况同行?同行有同行的交往圈子,得罪同行,彼此碰面的机会更大,那多尴尬!而且多么不利!本来你可以和他合作获利,却因得罪他而失去机会,这多可惜。
得罪一个小人,就为自己埋下一颗不定时的炸弹。得罪君子了不起大家不讲话,各干各的;但要是得罪小人可没完没了。他不采取报复,也要在背后对你造谣中伤,你有理也会变成无理,多不值得。
这里之所以强调“不轻易”得罪人,当然也是有道理的。当事有不可忍时,当正义公理不能伸张时,还是要有雷霆之怒的,否则就是非不分,黑白不明了。这种雷霆之怒有时会得罪人,固然有可能为自己堵住一条去路,但也有可能开出更多的康庄大道。除了这一点,还是不得罪人好。
所以,当你感到自己的利益被侵害时,得不到他人的尊重时,请想想,勿轻易动气。此外,也切记不要气焰嚣张,盛气凌人,这种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的态度也很容易得罪人,而且常不自知。
最重要的一点是,得罪人会变成一种习惯,老是压不下怒气,改不了个性,便会说“反正我就是这样”,那就条条是路,条条不通了。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道。反过来说,多得罪一个人就少一条路。
七、不做软弱可欺的人 ——摆脱忍气吞声的坏习惯
敢于说:“不!”它摒弃了那种支支吾吾的态度,这种态度容易给人造成误解的空子。和隐瞒自己真实感受的绕圈子的话相比,人们更尊重那种不含糊的回绝。
人们是怎样对待你的?你是不是三番五次地被人利用和欺负?你是否觉得别人总占你的便宜或者不尊重你的人格?人们在订计划的时候是否不征求你的意见,而觉得你会百依百顺?你是否发现自己常常在扮演违心的角色,而仅仅因为在你的生活中人人都希望你如此。
美国心理学家戴尔以他接触到的生动的事实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从诉讼人和朋友们那儿最常听到的悲叹所反映的就是这些问题,他们从各种各样的角度感到自己是受害者,我的反应总是同样的:“是你自己教给别人这样对待你的。”
盖伊尔来找我,因为她感到自己受到专横的丈夫冷酷无情的控制。她抱怨自己对丈夫的辱骂和操纵逆来顺受。她的三个孩子也没有一个对她表示尊重。她已经是走投无路了。
她对我讲述了她的身世。我听到的是一个从小就容忍别人欺负的人的典型例子。从她性格形成的时期开始,直到结婚为止,她的行动一直受到她的极端霸道的父亲的监视。没想到她的丈夫“碰巧”也和她的父亲非常相像,因此婚姻又一次把她推入陷阱。
我对盖伊尔指出,是她自己无意之中教会人们这样对待她的。这根本不是“他们的过错”。她不久就理解了那么多年她一直是忍气吞声,实际上是自己害了自己。她的任务应当是从自己身上而不是从周围环境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咨询帮助她学会了怎样教育别人一改变对自己的态度。
盖伊尔的新态度就是设法向她的丈夫及孩子们表明,她不再是任人摆布的了。她丈夫最拿手的一个伎俩就是向她发脾气,对她表示嫌弃,特别是当孩子们或者其他的成年人在场的时候。过去她不愿意当众大吵,‘场,因此对丈夫的挑衅总是毫无办法。现在,她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是理直气壮地和她丈夫抗争,然后拂袖而去;当孩子们对她表现出不尊重的时候,她坚决地要求他们有礼貌。
在采取这种更有效的态度几个月之后,盖伊尔高兴地向我汇报说:她的家庭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盖伊尔通过切身经历了解到,的的确确是自己教会别人怎样对待自己的。三年之后的今天,她已经很少再被别人欺负、被人不尊重了。
盖伊尔还懂得了,自己解救自己的关键是:用行动而不是用语言去教育人。如果你打算通过一次冗长的讨论来让人理解你不愿再受侵犯的重要信息,那么你得到的好处将仅仅局限在你和欺负你的人之间的谈话过程中。也许你还会和欺负你的每一个人进行多次“交流”,但是必须等到你学会了有效的行动方式,否则你仍然会受到烦扰。这就证明,你的表明决心的行动胜过千百万句深思熟虑的言辞。
许多人以为斩钉截铁地说话意味着令人、不快或者蓄意冒犯。其实不然。它意味着大胆而自信地表明你的权利,或者声明你不容侵害的立场。
托尼在和售货员打交道时总是缺乏胆量。由于害怕售货员不高兴,他常常买回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他正在努力使自己变得更果断一些。一次,去商店买鞋,看到一双自己喜爱的鞋,就告诉售货员,他要买下这一双。但是,正当售货员把鞋装进鞋盒的时候,托尼注意到其中一只的鞋面上有道擦痕。他抑制住自己当即萌生的不去计较的念头,说道:
“请给我换一双,这只鞋上有擦痕。”
售货员回答道:“行,先生,这就给您换一双。”
这个时刻,对于托尼一生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他开始锻炼自己果断行事;新的处世方法的报偿远远超过了买到一双没有擦痕的鞋子。他的上司,他的妻子,以及孩子和朋友们都感觉到,他变成了一个新的托尼。他不再是一味应承的了,托尼不仅更经常地得到已所欲求的东西,而且还获得了不可估量的尊敬。
下面就是一些策略。你可以运用这些策略来告诉别人如何尊重你。
尽可能多地用行动而不是用言辞作出反应。如果在家里有什么人逃避自己的责任——而你通常的反应就是抱怨几句然后自己去做——下一次就要用行动来表示。如果应当是你的儿子去倒垃圾而他经常忘记,就提醒他一次。如果他置之不理,就给他一个期限。如果他无视这一期限,那么你就不动声色地把垃圾倒在他的床头。一次这样的教训要比千言万语更有力。
拒绝去做你最厌恶的、也未必是你的职责的事。两个星期不去洗衣服,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果你能付得起钱,就雇个人帮你做,要么让家里其他的成员自己动手照料自己。一般来说,家里一切下等活都由你干,仅仅是说明,你已经向别人表明你会毫无怨言地干这些活。
斩钉截铁地说话。即使是在可能会显得有些唐突的场所,毫无拘束地对服务员、售货员、陌生,人、秘书、出租汽车的司机说话,对蛮横无礼的人以牙还牙:你必须在一段时期内克服你的胆怯和习惯心理。你必须心甘情愿地迈出这第一步。记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再说那些招引别人欺负你的话。“我是无所谓的”、“我可没什么能耐”,或者“我从来不懂那些法律方面的事”,诸如此类的推托之辞就像是为其他人利用你的弱点开许可证。当服务员合计你的账单时,如果你告诉他你对计算一窍不通,那你就是暗示他你不会挑什么“错儿”的。
当你碰到吹毛求疵的、好插嘴的、强词夺理的、夸夸其谈的、令人厌烦的,以及其他类似的欺人者,冷静地指明他们的行为。你可以用诸如此类的话声明:“你刚才打断了我的话”、或者“你埋怨的事永远也变不了”。这种策略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它告诉人们,他们的举止是不合情理的。你表现得越平静,对那些试探你的人越是直言不讳,你处于软弱可欺的地位上的时间就越少。
告诉人们,你有权利支配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愿意干的事。从繁忙的工作中或是热烈的场合中脱身休息一下是理所当然的。把你支配自己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视为是无可非议的,这是不容他人侵犯的正当权益。
不要为人所动,并因此对自己新采取的果断态度感到内疚。如果有人对你作出受了委屈的表情,向你说好话,许给你好处或者表示生气时,你不要感到不好受。
记住,是你教给人们怎样对待你的。如果你能把这一条当作指导你生活的原则时,你就能够解放自己了。
八、营造让爱驻足的空间 ——丢掉过于挑剔的坏习惯
在爱的路上,如果我们过于挑剔或者过分注重被爱的索求的话,往往到头来使爱疲倦、枯竭,落下遗憾的记忆。成熟的爱应该有几分类似于这位女士的做法:心平气和地付出,酸甜苦辣只求轻啜慢饮,重要的是,永远营造一个让爱驻足的空间。
“我凌晨5点下火车,到他的城市去看他。说好来接我的,等了半个钟头还不见人。打他的电话,说还在那边睡觉。那时我的心比那刻寒冷的气温还要冷。想狠心去买返程的票,但终于还是忍了下来。这样一忍,他也就衣衫不整气喘吁吁地赶到,说是贪睡过了头。”
一位女士讲起她与男朋友的交往片段,当时在场的女孩忍不住发出一片啧啧声。快言快语者甚至厉声说:“这样的男朋友,我早就把他休了。”
但这位女上始终从她的角度出发,认为她和男友的关系是越来越好。她的一位女友虽然不反驳她,心中一直将信将疑,甚至抱着怜悯她自欺欺人的同情心。直到“五一”假日时她告诉女友他们已经购置了自己的商品房,正准备共筑爱巢时,女友才大吃一惊。她的这位女友非常感慨,无论怎么样,他们有望成为毕业后最早走人婚姻的幸运儿,而那时被看好的一对对好得如漆似胶配合得天衣无缝的恋人,现在差不多都上演了“劳燕分飞各西东”的悲剧。
再细细品味一下这位女士的叙述,淡淡的交往中有着感人的真挚和宽容。一场可能会导致分手的疏忽,在她温和善良的处理下,回避了争执,也超越了原谅,竟成了一方付出令另一方感动的花絮。正是这种把埋怨转为付出的艺术,才使她的爱情日久弥坚。而很多恋情的破灭,多半是因为太习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执不休不肯迁就的缘故。
着名凤凰台主持窦文涛曾说过这样的话,他说当一个成熟的男人回忆起曾在他身边出现过的女人,最大的感受往往是当初对她们不够好。其实,这句话也适用于现代女性,适用于任何一个恋爱过的人。
九、不必太在意别人的脸色——丢掉看人脸色行事的坏习惯
随着各种事的性质及心理经历的酸甜苦辣,人的容颜上会有喜怒哀乐的表现。对此,你看到也罢,看不到也罢,人家的脸色依然是人家自己的脸色,就像人家的呼吸一样,并非是你决定得了的。
高中生晓田认为自己是个善良的男孩,但他又总为自己的“善良”而苦恼。
晓田最怕别人向他借东西,这绝不是因为他自私,自己的东西舍不得借人,相反,他内心是非常想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用的。但是,当别人向他借东西时,他总担心别人从自己的表情、语言看出一丝不悦——尽管他绝没这种意思。
借东西这种事不是天天发生,晓田的烦恼还能够忍受。晓田最怕的事情,还是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在表情上,他老担心自己脸上会露出清高、骄纵的神色;走路时,他老怕头抬高、腰挺直,让人觉得盛气凌人;说话时,他怕自己言语不当,得罪伤害了别人;甚至他遇到什么高兴的事,也不敢表露在脸上,怕别人认为自己是洋洋自得。晓田曾这样感叹道:“我最在意别人的脸色,也最怕别人的脸色。我总是看别人的脸色行事,生怕引起别人一点儿反感和不快。”
晓田日日所怕的所谓“脸色”,其实就是他人内在情绪的外部表现。无论你的老师、同学、父母、亲友、邻居,每人每天都要经历许多事,这当中,不仅要动脑动手动身,还要动容。
别人的脸色,多是别人的情绪外化,并非与你晓田有什么关系。晓松今天一脸不高兴,那是因为他与父母发生了矛盾,在怄气,与你晓田走路的姿势根本没有关系。这类脸色,你掺合进去干什么?晓田觉得人家的脸色不对,觉得是自己走路头抬得过高,可人家压根儿就没有注意到你。你看这不是在自寻烦恼吗?
有时有些人的脸色,可能确实与晓田有关,但晓田也不必为此惊慌失措。晓田可以这样对自己说:“你有不高兴的时候,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候;你能给我脸色,我也有脸色,人人都是平等的,’这样一来,晓田就把自己完全摆在了与对方人格平等、身份平等、心理平等的位置上。于是,晓田便可镇定情绪,有利于理智地思考和行动。如果对方所给的脸色确系是自己言行失当所致,那就主动改正,如果对方的“脸色”部分有理,那就部分改正。如果对方毫无道理地给人“脸色”,那就应该毫不在意地不予理睬。这种傲然、坦然的人格立场,也是一种恒定的力量,久而久之,给人脸色看的人,也就自觉没趣,脸色也就悄然隐匿了。
所以,对于晓田和有晓田这类心理弱点的青年人,你们不必特别在意“别人的脸色”。“别人的脸色”这玩艺儿,其实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你若有心注意它,就有,你若无心注意它,就无。我劝大家最好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脸色,这就需要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自信。爱看别人脸色的人,必定是一个很自卑的人,总怕自己因为言行不当,被人看不起,被人贬低或否定;也怕惹人不快,或伤害了对方,遭人拒绝和排斥。因为自己太脆弱,就觉得别人承受力差,进而再损伤自己。所以,建立起自信,才是不在乎别人脸色最可靠的保证。有自信的人,只把心思和精力用于自己该做的正确的事上,用在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和向往的乐趣中,他就能与人为善,和睦融洽相处,也就不怕出现矛盾,坦然面对非议了。这样的人,永远是快乐者,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