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讲,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根桩。红花靠得是绿叶扶。在市场风云瞬息万变的今天,独来独往,往往会失去很多赚钱的机会。不搞合作,过分地强调独自经营保本,结果是自己在市场竞争中遇到困难却得不到别人的帮助,身陷迷途而听不到亲切的呼唤。把自己与别人隔离开,这其实是任何一个成功者都不能容忍的缺点。
在市场上片面地强调自我,什么都想自己干而不去求人,不习惯也不愿意去寻求合作伙伴,抱这种思想寻求发家的人,在错综复杂的市场变化面前,表现出来的只能是消极应战。这是因为,每一个经营者的存在都离不开其他相关部门和人。长袖善舞者,只不过能借助他人之力转化为自己的力量,从而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标。对于经营者来悦,谈得上的借力作用当然主要是借外部之力,说白了就是直接地或间接地寻求与别人的合作,因此就必须通晓如何将自己与外界的关系摆放好,通晓如何通过相互合作达到共存共荣。
现在,整个中国都在齐心协力走向市场经济,走向经济繁荣。人人都想在市场上大显身手,发家致富赚钱发财。对于那些白手起家的、初创的、弱小的企业来说,如单凭自身的能力,就会显得势单力薄,难以立足。必须联合外界人力,通过合作,取对方之长,来补自己之短,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也许可以取得成功。
你不可能是位全才,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学会许多知识。
说得不客气一点,你若从事商业,你就得去找会计、律师、推销员以及制造者的帮助。何况市场千变万化,需要经营者要学会不纠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自觉地去广结善缘。如果分散作战,小打小闹,在创业途中,在赚大钱、成大业方面往往会无所作为,特别是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遇到强敌面前。
合伙是一种契约,契约也就是合同,它规定了订立契约或合同的人相互之间的义务和权利。比如,彼此之间出资的比例,利润的分配方法,不同的合伙人应该承担的债务份额,各自在企业中的地位等。合伙人可以分成好几种形式:普通合伙人,名义合伙人,有限合伙人,秘密合伙人,匿名合伙人,不参加管理的合伙人等。所以合伙不是别的,就是几个人或几个组织和企业联合起来做生意,不管他们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也不管他们把自己的企业登记成什么样的法律名称。
选择合伙人不能凭感觉,也不能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做,必须要有端正的态度,必须从多方面来考虑自己、审视自己,同时也必须对你周围的环境和你自己的切身利益做周密的思考。
首先,你必须仔细地考虑你是否能独自承担创业的风险。
如果你个人能够承受得住创业的风险,你最好独自创办企业。
因为合伙人虽然可以帮你承担风险,但也可能给你带来矛盾与问题,其利正是其弊所在,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特别是在创业之初,存在诸多问题,制度难以规范,企业的运作需要机智灵活,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合伙人之间矛盾的导火线。
当然,如果企业的风险个人实在无力承担,你就应该考虑合伙创业。
其次,你还必须考虑你想从合伙人那里得到什么。
你应该清楚地知道你需要从合伙人那里得到的是资金、技术、关系、销售网、土地、经营场所或是其他经营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而这些又是你自己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你已经清楚地知道这些问题,你就可以大胆合伙创业了;如果你还是模糊不清的话,你就应该再仔细地斟酌有无合伙创业的必要。
一位从政府部门辞职下海的年轻人,开始时独资创建了一家公司,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但他不愿安于现状,当一个小老板,想把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大。他一直在寻找新的项目,希望能够独树一帜,迅速发展。
经人介绍,他认识了一位医术精湛的老人。这位老人出身于名医之家,几十年来历经坎坷,行医于民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摸索出了一种极有市场价值的保健药品。但是这位老人脾气怪,性格倔强,不愿与人合作。年轻人却认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自己真心与他合伙,老人会同意的,况且这样的技术正是自己苦苦寻觅了很久而得不到的,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发明出来的,只有通过这样的合伙,才能既使公司迅速成长,又造福于社会。
在多次与老人接触交谈之后,老人终于被年轻人的诚意所打动,同意了合伙的建议。现在这家公司已经发展起来,成为当地最有实力的企业。
最后,你还必须考虑你个人的性格是否适合合伙创业。独资企业只有一个人当老板,其余的人都是雇员,老板一个人说了算;而合伙企业中,合伙人都是企业的老板,合伙人地位平等,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合伙企业中的合伙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企业中老板与雇员的关系。合伙人之间更强调相互尊重、团结合作、互谅互让。合伙人之间的关系比平常人之间的关系更复杂,更难处理。因此,那些刚愎自用、缺乏团队精神、喜欢发号施令、合作意识差的人都不适合合伙经营。
□如何协调合作获取成功
企业是个集体,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组成的集体。因此其中不仅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行动规律,而且它本身也有其行为的规律。当然,这个规律也是由个体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把握了个体行为的规律也就掌握了群体行为的规律。依此推之,我们与每个个体为友,就是以整个群体为友,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既然组织是一个由人组成的集体,那么,管理也就是对集体的人群进行管理。其实,“人事管理”的根本就是协调。协调指的是把那些所有的人团结到一起,拧成一股绳,并指导他们去实现一项共同目标的活动。所以,我们说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是领导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领导者的一个重要任务。
现在世界上到处都存在着争端,更何况容纳那么多人的企业组织了。所谓“一人一个心眼儿”似乎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要想搞清楚这些“心眼儿”的内容,就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俗话说:“五个手指还不一般齐呢!”何况要使它们都朝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则更难乎其难了。
要协调好人际关系,首先要有协调的基础。协调的基础就是领导者与各部门的管理者之间是否存在牢固的忠实与友谊,每一层管理者与自己下属的关系是否友善。
作为真诚的友谊,要搞好人际关系,并非单纯地把人际关系搞得一团和气,让下属对你怀有感恩之情,而是应在非原则问题上“抹稀泥”。
现代管理十分重视意见的沟通。有人认为:“现代管理就是意见沟通的世界。”“意见沟通一旦中止,这个组织也就宣告寿终。”一个组织中意见的沟通,对于促进团结,正确决策,协调行动,保证集体活力,是非常重要的。
沟通包括领导成员之间的意见沟通和上级下级之间的意见沟通。
英国某家公司,大约有1700多名雇员。从它现在赚取的可观利润来看,它表面上并无衰败的迹象。但是,有人认为,该公司“正处在一个愚人的乐园之中”。因为它在管理上有许多不妥之处,最终会毁掉这个搞得不错的企业。
这个公司的组织机构混乱,几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各行其事,谁都可以直接向零售商店的经理下达命令。由于公司的经理从未对他们的职权范围做出明确的规定,实际上等于默认了他们的做法,从而使他们对自己的行动拥有完全的权威,而且可以在不与其他管理人员协商的情况下自行其是。在这些管理人员之间,似乎从来就没有建立起正式的互相沟通的方式。这样就使零售商店的经理同时有几个顶头上司,而对于他们各不相同的指令往往无所适从。
另外就是董事会与职员之间存在着一条很深的鸿沟。但可悲的是,这个公司却一向以和职员有良好的关系而自豪。的确,这个公司的福利事业搞得不错,这也是使它自以为是的原因。但实际上,职工们的积极性却在不断下降,不时有人被淘汰,而招收新职员也不容易,董事会却对此感到莫名其妙。
这个公司在沟通方面几乎没有什么经验,它既缺乏领导成员之间的意见沟通,又缺乏领导人与下属之间的意见沟通,尤其是后者。现代管理者的主要素质就是具有善于交流的能力。
应该看到,管理的任务远不限于发号施令,而是要在大家都了解企业情况的基础上建立相互友好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既可做到上情下达,也可以做到下情上呈。职工对经营的目标究竟是否关心,是个重要的问题。每位管理者都必须能把目标传达给下属。缺乏与下属交往的领导,作为一个影响别人的人,他会变得毫无毅力,不能协调必要的下属活动。
如果说将目标传达给下属是上情下达,那么,下情上呈就是它的反馈。这个反馈就是下属们对目标、计划的意见和建议。管理者应善于接受这个反馈。因为它对于制定更合理的经营目标无疑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沟通的另一方面,是管理者应对下属的行为做出及时的反应。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不能等到事过境迁后才实行。应使下属感到你是时刻都在关注他们的,从而提高其工作积极性,更加忠诚地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集体间的合作也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企业各部门虽然各有其相对独立性,但它们都必须为企业总目标服务,而且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要进行合作。
合作是人际关系中为了达到同一目标,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行为彼此配合的一种互动方式。合作是生产发展和社会形成更强大的力;如果不合作,方向不一致,力量就会互相冲突,甚至互相抵消。
在日本,社会集团是根深蒂固的。这来源于日本人传统的“家”的观念,但这个“家”已不具有单独血缘关系的意义了,而是在经营组织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集团。集团里的人际关系取代了人类情感的血缘关系。因此,日本人对公司的感情是很深的,他们的感情很大程度上寄托在公司的关系上,似乎有一条命运的纽带将他们与公司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日本人的工作道德感从属于对公司的忠诚感。工作不是苦差事,它具有某种神圣的意义,这就使职工的工作有了目的性。公司好比家庭,首要的是实现整体的繁荣,而不是个人愿望的满足。
为公司生活才有意义。使自己同集体一心一意地联系起来,使集体具有了团结一致的凝聚力。对于公司的命运和利益,大家都一样关心,无论是经理还是职员。
把公司当成家的人都具有一种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因此,一个成功的创业经营者,必须巧妙地协调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有效地排除人为的干扰,才能最终获得巨大成功。
□经营者为什么要追求最大的利润
要想在事业上成功,必须认识到,经营当以“追求最大利润”为最高原则。
许多美国人觉得东方人是精明的讨价还价者,不管在国际谈判桌上还是在汽车交易商的办公室里,东方人都是这样。大多数东方人从很小的时候就无意识地受到这样的训练,即奋力争取优势地位是很重要的。当他们花一分钱,便指望得到一分钱甚至更多的回报。
那些在小地方斤斤计较的人,同样在重要的事情中也会捍卫自己的利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小肚鸡肠,心胸狭窄,对每一分钱锱铢必较。相反地,他们会慷慨地施予他人。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是依据“自由意愿”行事,而且不甘愿受他人控制。
乔治的一生中有一种一如既往、毫不更改的习惯,即他总是上当受骗。尽管他是一位在商场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可是过去他也是一位长年的失败者。有一回,他讲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他一岁的时候,在自家门前摆了一个小摊,卖母亲冰箱中存放的食品。他取出蔬菜、水果、鸡蛋,在每一样东西上贴一个标好价的标签。他每个鸡蛋卖一分钱,而他的母亲买的这些鸡蛋每个花了三分钱。他很快就将鸡蛋和蔬菜卖个精光,赔了本钱。他那十分溺爱他的母亲觉得这很好玩,也从未向他提说过,做生意的目的是赚取利润。
多年以后,他的买卖出现了历史上的转折点。乔治和的妻子玛丽都在跳蚤市场工作。他与另一位展销商进行易货交易,用零售价为25美元的一件产品换了一样5美元的东西。玛丽原来花了14美元买了那件产品。他跟玛丽讲了这件事之后,她的脑子里马上闪过一道红光,乔治又让别人骗了。
玛丽对乔治说,钱的差价是件小事,可是重要的是,乔治必须不再重蹈做亏本买卖的覆辙。就在那时,他的内心发生了某种不同寻常的变化,他头一回发现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是何等荒唐可笑啊!
他对玛丽说:“从此我再不做亏本生意了。明天我要回去告诉那位商人,我做了一笔胡涂的亏本生意,问他打算怎么办。”玛丽对他说别惦记着这事。玛丽知道,乔治回去找人家是很棘手的,尤其是这次易货交易涉及的钱数额这么小。乔治有生以来第一次下决心学习怎样改正自己过去的行为。乔治对玛丽说:“回去争个公道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可损失的,只有获取。最坏的结果不过是,他将对我说‘没这回事。’我可以察颜观色,向他学习怎么处理这种对抗。”乔治回去找到那位商贩,重新成功地谈判了那笔交易。他又获得了几样东西,补了美元总数的差价。
所有这些故事听起来也许是区区小事,不足挂齿。然而,无论我们是与公司举行错综复杂的谈判,还是料理日常平凡的琐事,我们总是通过同一个地方———我们坚强的或者脆弱的心灵来进行。表现形式或许不同,可是动机的来源却是一样的。
因此,乔治最终悟出:经营当以“追求最大利润”为最高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