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和小梅是对交往已经两年的情侣,小王个性虽强,脾气尚称温和,小梅个性也差不多,但情绪较为不稳,易被小事惹怒。由于小梅口才甚佳,因此和小王若有争执,不管谁对谁错,小王总是“输”得一肚子发作不出来的气。
有一次,两人又为了一件事吵架,小王基于每次都无力招架,只好采取沉默战术,任凭小梅如何说,他只是沉默。小梅并没有因此而收兵,反而询问小王此举“用意”何在,一连逼问半个小时,小王终于说:“那我们分手算了!”
小梅是什么个性的人,当场同意分手了。
事实上,这并不是小梅想要的结果。
有好的口才是好事,但有时候却也是坏事。说是“好事”,是因为有好的口才,可以说服别人,摧折别人的言辞,但如果不懂得人性,那么好的口才有时候就会变成坏事。
人与人之间,尤其是掺杂感情在内时,谁是谁非,有时候是很难弄得明白,也不必去弄得太明白的,因为对与错往往是主观的认定,而主观又受到当时的气氛、自己的情绪,以及二人相处经验的影响。因此本来没什么的事,甚至根本谈不上“错”的事,经过主观意识的作用,便会复杂起来,如果硬要在这上面“辩”“争”得一清二楚,便会有一方被言语伤害。
如果从这则故事来看,常被伤害的应是小王——明知道没错,却要因辩不过小梅而等于“默认”地闭上嘴巴。这种说不出口的气,任谁都难以忍受。小王能和小梅交往两年,不能不说涵养已经到家了。
事实上,二人吵吵闹闹,若不太过分倒也无妨,但小王以“沉默”战术对付的这一次就有问题了。
小王被逼迫表明“用意”,他只有两个选择:
首先,说明自己并没有其他用意,但在小梅的强势逼问下,这种回答根本等于“投降”。投降也无不可,男女相爱多年,实在不必太认真,以投降换取“美娇娘”,划算!问题是,小王忍气吞声太多次,始终没有得到小梅在言语上的对等尊重,原以为此次的沉默战术可“不战”而屈小梅,谁知小梅反而比先前更加悍厉。再“投降”一次,那么以后再也无战术可用了。所以小王没做这个选择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直接“摊牌”,分手算了。这并不是小王的意思,可是为了他一点面子,不要再显得软,只好做此宣示。小王其实也只有这个选择了。
平心而论,小梅“直逼城下”的战术非常厉害,但她忽略了一点,直逼城下固然可以逼降,但也会逼战,逼降固然可以显出自己的威风,但对方不见得心服,也并没有“降”的理由,因为他没有错,于是积愤在心,总有一天会发作。一旦面子过不去,宁可玉石俱焚,就有可能不惜一战了。只要一开战,绝对两败俱伤,自己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所以,与人在言语上的交锋,应考虑到能不争不辩最好,如非争非辩不可,则不宜过于尖锐,除非辩论比赛,或牵涉到生死存亡之事,否则不必把对方逼到墙角,因为对方会为了不显得软弱而反扑。
在语言的具体使用上,有人“欲擒故纵”,有人“点到为止”,有人“意在言外”,有人“欲言又止”,各有各的巧妙,而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何必非逼对方摊牌呢?
言语失误莫强辩
终止失误,偃旗息鼓,这是自己在论战中不慎失误,造成明显不利形势时,采取的一种暂时退却的策略,以便振作精神,调整战术,伺机再战。
任何人在论战中都难免失误,任何一方都可能遇到强劲的对手,若一方稍有不慎,就会被强敌抓住把柄击中要害。此时既不能强辩,也不可狡辩,否则将失败得更惨。为了终止已造成的失误,最好装聋作哑,不予理会。雄辩大师丘吉尔说:“我以多次陷入相似境地的同伴身份,让我冒昧地向同事提出劝告,最好的撤退方法就是一心一意地撤退。”
历史上和现实中许多能说会道的名人,在辩论失利时仍死守自己的城堡,因而惨败的情形不乏其例。
比如那年在美国福特总统和卡特共同参加的、为总统选举而举办的第二次辩论上,福特对《纽约日报》记者马克斯-佛朗肯关于波兰问题的质问,作了“波兰并未受苏联控制”的回答,并说“苏联强权控制东欧的事实并不存在”。这一发言属明显的失误。当时遭到记者立即反驳。但反驳之初佛朗肯的语气还比较委婉,意图给福特以纠正的机会。他说:“问这一件事我觉得不好意思,但是您的意思难道在肯定苏联没有把东欧化为其附庸国?也就是说,苏联没有凭军事力量压制东欧各国?”
福特如果当时明智,就应该承认自己失言并偃旗息鼓,然而他觉得身为一国总统,面对着全国的电视观众认输,决非善策,于是继续坚持,一错再错,结果为那次即将到手的选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刊登这次电视辩论会的所有专栏、社论都纷纷对福特的失策作了报道,他们惊问:
“他是真正的傻瓜呢,还是像只驴子一样的顽固不化?”
卡特也乘机把这个问题再三提出,闹得天翻地覆。
高明的论辩家在被对方击中要害时决不强词夺理,他们或点头微笑,或轻轻鼓掌。如此一来,观众或听众弄不清他们葫芦里藏的什么药。有的从某方面理解,认为这是他们服从真理的良好风范;有的从另一方面理解,又以为这是他们不屑辩解的豁达胸怀。而究竟他们认输与否尚是个未知之谜。这样的辩论家即使要说也能说得很巧,他们会向对方笑道:“你讲得好极了!”
一位辩解高手总会根据当时的具体形势选择适当的措辞风格,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既保持了气氛的融洽,又树立了高超的人格魅力,这是值得我们仔细推敲和琢磨的。
与上司说话要有分寸
做下属的必须设法与上司处好关系,这处好关系的关键便是说话要有分寸,即拣上司爱听的说,切不可信口开河,贸然出言。
与上级的关系好,为公为私均有很大利益。在公事上,由于双方的宾主关系中掺杂了一定程度的友谊,在合作上较为默契,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误会,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私事上,上司对下属的了解程度愈高,便愈能获得安全感,一切在他掌握之中。调动自如。
在职场混饭吃的人最忌与上司斗气。尽管作为下属的你百分之百正确,上司明摆着是偏袒其他人,但如果认真地斗起来,你只能像一只斗败的公鸡,铩羽而归。所以。做下属的必须设法与上司处好关系,这处好关系的关键便是说话要有分寸,即拣上司爱听的说,即使犯颜上谏,也要“曲线救国”,切不可信口开河,贸然出言,否则一语失言,悔之晚矣!
有些让上司不高兴,下不来台的话,要引起注意:
(1)回答上司的问题说:“随便!都可以!”
这样的回答。会让你的上司感到你感情冷漠,不懂礼节,对什么都采取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这样,你在他心中的印象就会下降一个档次,这可不是件好事情。
(2)对上司说:“这事你不知道?”或“那事我早就知道了”。
这句话中带有明显的蔑视,不但是对上司,就是对熟悉的朋友也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如果对方是你的上司,那你以后的日子可就不那么好过喽。
(3)对上司说:“您辛苦了!”
这句话可不是你该对上司说的,这是上司对下属表示慰问或犒劳时说的话。如今反过来由下级对上级说,结果似乎不大妙。
(4)对上司说:“太晚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嫌上司动作太慢,以至于误了事,尽管你不一定有此意。上司也一定会认为你是在责备他,这是他无法接受的。
(5)类似于“您的做法真让我感动!”,“经理决策英明。我很感动”的话。
“感动”一词是上司对下属的用词,例如:“你们工作认真、负责,我很感动!”
如果下属对上司用“感动”一词,就不大恰当了。尊重上司,应该说“佩服”。比如:可以这样说:“经理,我们都很佩服您的果断!”
(6)不要与上司过度客气。
和上司说话应该小心谨慎,顾全大体。但顾虑过多则不足取,容易遭人误解。应该善于察言观色,以落落大方的态度去应付,习惯成自然,对这类情况就可以应付自如了。要克服胆小怕事的心态,越是谨慎小心,反而容易出错。更容易被上司误认为你没有魅力,谨小慎微,不值得重用。
(7)“我想这事很难办!”
上司分配工作任务下来,下属却说:“不好办”、“很困难”,这样直接地让上司下不来台,一方面显得自己在推卸责任,另一方面也显得上司没远见,让上司脸面上过不去。
(8)对上司说:“不行是不是?没关系!”
这话明摆着是对上司的不尊重,缺少敬意。退一步来说,也是说话不讲方式方法,没有礼貌。
(9)接受上司交代的任务时说“好啊”、“可以啊”。
“好啊”、“可以啊”在语言含义上带有批准、首肯的意味,常用在上司通过对下属的审核意见时所说。正确的说法应是“是”、“知道”,“是”、“知道”表示“承受命令”的意味,用在下属承领上司的命令时说比较合适。
(10)做错了事如何补救?不小心说错了话如何补救?
在上司面前说错了话,一旦觉察到了,就应该就此打住,马上道歉。不要因害怕而回避,应面对事实,尽量避免伤害对方的人格和面子,不必要的辩解只会越辩越糟。
与下属说话要有分寸
掌握与下属说话的技巧,不但可以搞好同下属的关系,而且可以树立你良好的领导形象。
与自己的下属说话,直觉上似乎比和一位地位优于自己的人谈话要轻松。但是要想谈好,掌握好与下属说话的艺术,就不那么容易了。掌握与下属说话的技巧,不但可以搞好同下属的关系,而且可以树立你良好的领导形象。
作为上司的你,经常要给下属分派工作。如果你对下属说:“喂,你要听我做经理的命令。”这俨然是上司的态度。所谓的“经理的命令”就意味着你把这个职员当成比你低一等的人看待。这种“任务语言”,很容易遭致职员们的强烈反感。久而久之,你的“命令”就难于顺利执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