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心理学家多年的研究,许多成年人的不善交往、拘谨可以追溯到他的幼儿时期。如果孩子的拘谨、不善交往在幼时得不到解决,那么他的不合群、不爱与他人交往的个性将会妨碍他今后事业的成功。可见,社交能力是人生当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孩子的社交能力一方面与遗传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就是后天的培养和锻炼了。孩子在上幼儿园后,虽然可以学习一定的社交技能,但幼儿园环境不同于家庭环境,它会让孩子的社交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而且一些孩子由于性格、环境等原因,也会出现一定的社交障碍。对此,就需要家长在家庭当中积极挖掘孩子的社交能力,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让孩子从小就善于与人交往,善于沟通,成长为一个开朗大方的人。
NO.1教孩子简单的交往技能
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当妈妈喂奶时,用“呵呵”的声音与婴儿交往时,孩子会用眼睛看着妈妈或以笑作答,这是亲子之情的流露和表现;孩子也非常喜欢跟小伙伴交往,即使不认识,只要碰在一起,八、九个月大的婴儿便会互相摸抓,以表示亲热;年龄大一点的则因为有共同的乐趣、相互能懂的语言,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而且当孩子的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往往特别高兴。
3~6岁是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年纪的孩子,当妈妈生病时,能理解、感受妈妈的难受,并且说一些关心的话语;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能够学会克制独占、利己的想法,能与他人共同协商;等等。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智能,指能够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最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还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而心理学家们也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得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不过,幼儿时期孩子表现出来的初步交往行为往往比较肤浅和简单,交往也技能十分的贫乏。因此,在孩子上幼儿园逐渐学会交往的过程中,家长也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孩子掌握各种交往技能。
妈妈第一次带着3岁的李豆到邻居家玩,邻居家的小女孩杨巧巧拿出一套精致的“娃娃餐具”和豆豆一起玩。豆豆可喜欢那套逼真的餐具了:锅碗瓢盆、土豆面包,甚至还有煤气灶,一应俱全。两个孩子也有滋有味地办起了“家家”。
临走时,豆豆还捧着玩具不肯放手,热情的巧巧妈就征求女儿的意见:“能不能把你的玩具借给弟弟玩几天?”4岁的巧巧不太明白“借”字的意思,妈妈就给她解释说:“这些东西都是你的,不过暂时是让弟弟拿回去玩几天再还给你,因为弟弟很喜欢啊。”一旁的豆豆也听懂了,迅速地拣起他的手枪,递给小姐姐。两个孩子就在家长的引导下第一次开始“互借玩具”。
几天后,两个孩子按约定互相还了玩具。由于都尝到了“借”的甜头,他们主动开始了第二轮的“互借”。
这种“互借玩具”的行为,其实就是一种情景教育。两位孩子的妈妈通过简单的引导,让两个孩子通过这种游戏形式建立起了交往关系,而孩子也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分享。
当然,家长不仅要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得到锻炼,还应进行一些必要的训练。有些社会交往的技能必须是“教给”的,如怎样招待客人,怎样使用日常的文明礼貌用语,怎样参与到别人的游戏中,怎样与同伴分享食物、玩具,怎样对同伴的友好行为做出回应,怎样给予同伴以关心帮助,等等。经常向孩子传授这些知识,比单纯让孩子模仿别人效果会更好。
通过家庭情景表演教孩子学会交往
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景表演,产生尽可能多的相关场景,可以帮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解决各种社交问题的方法。
在孩子玩得起劲的时候,爸爸可以扮演一个抢玩具的人,一把抢走孩子手中的玩具。妈妈则坐在孩子的身后,指导孩子用商量的口气问爸爸:“你怎么抢我的玩具?你想玩可以和我商量嘛!”在不被理睬之后,再引导孩子说:“你可以拿玩具和我交换啊!”爸爸仍然不理会。这时妈妈可以让孩子说:“我不跟你做好朋友了!”然后通过告诉老师或者家长,拿回属于自己的玩具。
另外,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交往的孩子,家长也可引导孩子进行一些角色扮演练习。比如父母和孩子可以做“客人来了”这样的情景游戏,家长与孩子各选角色进行表演,也可由家长先示范,孩子再参与并互换角色,引导孩子体验当事人的心情。通过这样的训练,帮助孩子学会交往技能。
让孩子参与组织家庭聚餐
利用周末举行家庭聚餐活动,可以邀请邻居或朋友来参加。当然,选择朋友的范围最好是即不陌生又不太熟悉的人,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扩大交往圈。在聚餐前,可以先和孩子讨论菜谱,然后和孩子一起到菜市场去购买活动中所需要的材料,并请孩子帮忙出主意,尽量还让孩子参与到择菜的过程,最后由孩子决定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上菜,用餐时鼓励孩子来充当服务员。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就会油然而生,既丰富了生活知识,又锻炼了社交能力,而且还会让他们变得更乐意参与这样的活动。
利用外出机会增强孩子的自信
孩子的自信心是培养他们交往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家长应该利用每一次外出的机会,不断给予孩子一种信息,那就是:“我们要靠自己!我一定行!”
比如,在外就餐时,服务员通常不由分说地为每一位客人都倒上茶,可如果孩子不愿意喝茶,那怎么办?这时,不要急于帮孩子表达,而是鼓励他通过自己的争取换到一杯白开水。那么以后,在面临这样的情况时,他就会勇敢地向服务员表达诸如点菜、找洗手间等其它的愿望。孩子的社交能力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逐渐增强的。
随时随地以身作则
要想让孩子学会社交技能,家长也应该尽可能地参加各种活动,比如社区活动,让孩子在父母的带动下有勇气去尝试各种活动。
一次,小区举行游泳比赛,李妈妈就让4岁的女儿闻波陪自己去报名。可是想不到女儿紧张得很,怯怯地对李妈妈说:“妈妈,你不要去。”“为什么啊?”“我怕你输!”“你怎么知道妈妈会输啊?”“你是比我游的快,但我怕别人比你快!”李妈妈一想:不行,就是为了孩子,我也一定要参加。我得让她知道,成败不是绝对的,勇敢地参与本身就是光荣。
结果,在孩子的一片欢呼呐喊声中,李妈妈顺利地完成了比赛。从那以后,波波的胆量似乎也一下子“壮”了不少。
总之,人际交往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帮助幼儿获得社交技能,是为了促进其社会性行为的发展,使他们尽快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成为能适应社会、能与人愉快协作的具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人。
NO.2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
有一项研究把儿童按社交地位分成5种类型:受欢迎的儿童、被拒绝的儿童、矛盾的儿童、被忽略的儿童、一般的儿童,并把“被拒绝的儿童”和“被忽略的儿童”统称为“不受欢迎的儿童”。另一项追踪5年的研究表明,如果不进行干预,“不受欢迎”幼儿的社交地位将就此固定,不会有什么改善。非但如此,相比其他幼儿而言,这些幼儿还是幼儿园里的“低成就者”,而且在成年以后,偏离社会的行为也比较多;“被拒绝的”幼儿容易发展成反社会人格,而“被忽略的”幼儿容易发展成神经质的人格。这项研究给予我们这样一个启示,那就是:对幼儿的交往问题,家长不能等闲视之,必须及早干预!
孩子从3岁开始,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一些简单的动作(如脱衣、洗手)等,都喜欢自己去做,什么都说“我来”、“我要”。这时候,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从依赖父母到相当独立,从独自游戏到喜欢与同龄儿童游戏。心理学家认为,这个时期是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如果引导得当,幼儿就会产生活泼、合群、独立等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反之,就会产生任性、自私、孤僻、退缩及攻击性的社会行为。而这些行为一直延续到少年,甚至在一生中都会留下痕迹。
目前,在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有些父母较多关心的是孩子的吃、穿等物质需要和过多的智力刺激,而对于孩子精神生活的需要——相互交往却很少给予满足,认为只要将孩子送往幼儿园后,孩子就有了伴儿,自然也就能学会与人交往了,但实际上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陈女士发现自己的5岁的儿子唐梓轩在幼儿园不和其他孩子玩,不参加集体活动,尤其不愿意参加竞赛性的活动。当陈女士问他为什么不参加活动时,孩子的回答是——“怕输”。为了让孩子有机会多参加些活动,也让他多学些东西,陈女士为他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如绘画班、电子琴班、舞蹈班等,但结果也是白花钱,因为他还是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下了课就愿意独自在教室里坐着。陈女士由此怀疑自己的孩子得了孤独症,就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但是,当专家问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时,完全排除了小梓轩患有孤独症的怀疑。因为梓轩在家里很愿意与家长一起活动和做游戏,也有说有笑。通过进一步的询问,专家了解到,这个孩子在家中没有同龄的玩伴,家长也从来没有想到过要让他去和邻居或亲友家的小孩子玩,结果使得孩子不知道如何与外边的孩子进行交往了。
虽然这样极端的例子属于少数,但是孩子缺少玩伴、不合群和交往能力差却是当前独生子女家长都面临的事实,尽管现在大部分的孩子都有过幼儿园集体生活的经验。
事实上,孩子上幼儿园确实要比不上幼儿园有许多好处,但幼儿园不能替家庭包办一切。作为家长我们需要认识到,孩子在幼儿园虽然有许多和自己年龄相近的小朋友在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但幼儿园环境不同于家庭环境。幼儿园是一个集体,孩子在那里要过集体生活。作为一个集体,小朋友之间必然要受到纪律的约束。在纪律约束下的孩子会产生紧张感,而家庭环境中的气氛要宽松得多,只要不是发生极端的情况,孩子们就不会受到约束。有个孩子到幼儿园就睡不好午觉。问他为什么睡不着,他说,自己穿衣服慢,如果睡着了醒来后再穿衣服就会最慢,老师会批评,所以他就不睡。但在家这小孩却能午睡得很好,原因很简单,就是在家里他不感到紧张。
因此,即使是上了幼儿园的孩子,家长也应该多创造一些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交往,这不仅能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增强孩子的同伴意识,还能锻炼孩子的勇气,让孩子成为善于交往的“小明星”。
让孩子自己寻找玩伴
教育专家说,父母们常犯的一个共同错误就是总认为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找到自己的朋友,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幼儿在刚刚面对社会交往时,会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去与同龄孩子相处,这时候,父母就要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让孩子先主动寻找玩伴,然后慢慢在与伙伴接触游戏过程中学会交往。心理学家托马斯·伯恩特指出:“一个孩子只有经常和朋友们在一起,才能增进友谊。因此,父母要为孩子的交友牵线搭桥。”比如,多带孩子到小朋友多的地方活动,或者带孩子一起参加亲子班等,为孩子建立友谊提供机会,否则孩子即使到了幼儿园,也难以学会与人交往。
一位妈妈是这样描述她帮助孩子交朋友的:
我女儿在2周岁半初上小小班时,虽然有时表现不错,但在与其他小朋友相处方面却很不够。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时,她不喜欢说话,不活泼。一次,我们在KFC碰到她的同学,她同学老远就叫她:“潘嘉乐——潘嘉乐——!”叫了半天女儿也不理人家,只是看着我。我说:“你同学叫你,你怎么不回答呢?”她就是不出声。我意识到,必须培养她的交往能力了。
于是我周末就带她到广场上小朋友们多的地方去,鼓励她和别的孩子玩。开始我们会带个玩具,吸引别的小孩子过来。在女儿和其他小朋友玩时,我只在旁边看,让她自己去处理,别人要玩,她会怎么做,会怎么说。起初女儿总回头看我,寻求帮助,但我就是不参与。你还别说,有大人干涉时,孩子多少会撒娇、任性,而没有大人在旁边时,他们反而玩得更好,即使有点矛盾,也会很快就没事。
再后来我带她去玩,就不带玩具了,我鼓励她主动去和别的小朋友说,与他们一起玩。起初女儿不愿意,但小孩子想玩的心太强烈了,她会慢慢地靠近他们,先不说话。小孩子只要玩的人多就开心,根本不会在意几个人。后来,女儿看到有小朋友玩,就会主动去说要求加入,事实上这种要求对于顽皮的孩子们来讲,根本不会被拒绝。我还经常带女儿到儿童乐园,但不陪着她,鼓励她自己去玩。这种地方有个好处,就是很多项目是需要大家沟通交流然后配合起来完成,这不仅锻炼了女儿的交往能力,还锻炼了她的合作能力。到女儿3周岁半升小班时,她已经是幼儿园的明星了,老师都认识她,因为她表现优异,会做老师的小帮手,给小朋友们发小茶杯;或者到讲台上唱儿歌,讲故事,声音响亮……种种令我感到欣慰骄傲的表现啊!想想一年前她还那样内向、害羞,我庆幸的是我帮助女儿学会了交往。
很多家长总认为,孩子在一起玩是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而且在幼儿园已经和小朋友玩了一天了,回来就不应该再找小朋友玩了。所以当孩子想出去和同龄孩子玩时,家长总会找一些理由阻拦,有意无意地限制和减少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其实家长应该知道,孩子在游戏中可以学习合作、互助,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所以,我们应该多鼓励孩子主动出去玩,帮助孩子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不同的人。
时常带孩子出去串门
串门,对从前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平常的事。一个大院里住着好几户、甚至十几户人家,每家差不多都有几个孩子,于是几个或十几个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常常能在一起玩耍,孩子们的生活也总能过得热热闹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