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的路上,孩子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压力与挫折,父母由于担心孩子受到伤害,往往在事件发生之前,便急于替他们扫除一切障碍,期盼孩子能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下长大。但是,即使父母再怎么保护,呵护在掌心的孩子终有一天会飞出父母张开的羽翼,展开自己的生活。与其让他事后发现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承受加倍的痛苦,不如在孩子刚刚遇到挫折时,就对他展开机会教育。俗话说:“3岁定终身”,幼儿阶段也是孩子个性的确定期,及早对孩子展开挫折教育,将使他们能够坦然面对困难,从中学习成长。
NO.1收回对孩子的过度关注
有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命运就在他的性格中。一个人一生是否能有所作为,是否能够成功,是否能够幸福,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往往是性格,而不是智力。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进行了这样一项长期的追踪研究:他和助手们从25万儿童中选出的1500名智力较好的儿童进行跟踪调查,30年后,这些孩子中有的成了社会名流、专家、学者,而有的则穷困潦倒、乞讨街头。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物所表现出的较稳定的态度。如对待自己是自信还是自卑,自我接纳还是自我否定;对待他人是热情、关爱,还是冷漠、麻木不仁;对待学习和工作是勤奋刻苦,还是自暴自弃;对待财物是节俭、珍惜,还是浪费、暴殄天物。其中,勤奋刻苦、有责任感属于动力性因素,自信和自我接纳属于调节性因素。这两个因素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好比航船的桨和舵。
金玲今年上小学一年级,是个十分文静的女孩。到一个生地方时,她从不随便乱动,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一旁,也不与其他同学一起玩。陌生的人跟她讲话,给她东西,她总是不知如何应答,十分羞怯。在班上,大家也仿佛没有这个人存在。上课时,金玲她从不举手要求发言,或表达某种愿望。她的学习成绩也一般,没有什么特长,是个典型的“乖孩子”。
老师们都认为,金玲的这种性格不是“内向”两个字可以概括得了的。造成这种性格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过分保护,从而压抑了孩子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如果孩子在一出生就得到较好的看护和喂养,那么他就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安全感,否则就会产生怀疑感。而从孩子开始爬和行走直到5岁这段时期,孩子会表现出主动探索周围世界和凡事都要自己去做的倾向。这种倾向如果得到保护,就能够形成主动性和自主性,否则就会产生内疚感和羞怯感。
目前,不少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家长的过度关注和过分保护。当孩子具备一定的活动能力时,家长生怕孩子受到意外伤害,怕摔跤,怕磕碰,甚至长时间抱着孩子,不给下地行走。对孩子的一切事情更是包办代替,给孩子喂饭,帮孩子穿衣服。当孩子执拗地坚持要自己做,以至于捅出漏子的时候,家长便会大发脾气,指责和打骂孩子。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就会受到挫伤,容易表现出过多的自责、内疚和羞怯,甚至认为自己是个没用的孩子,令人讨厌。
孩子有一天总要自己走向社会,面对生活中遭遇的各种困境。从小适当地让孩子遭遇一些挫折,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可以让孩子在面对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境时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如果家长从小就对孩子过度关注,过分保护,一看到孩子遇到挫折就迫不及待地想伸出援手,帮孩子轻而易举地解决掉困难,那么孩子就无法学会自己从挫折当中站起来,在面对以后生活的困境时也会不堪一击。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曾说过:“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经常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因此,家长应该收回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只要是孩子有兴趣的事情,就鼓励他独立去做。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能使他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以尝试为目标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他可能会拒绝再次尝试他们认为困难的事情。但如果父母帮他们将目标确定成“试一试”,而不是“成功”,孩子的内心就会轻松许多。尝试,是提升孩子逆境商的铺路石。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离成功之路也就越来越远。而聪明的家长在面对孩子时,即便知道孩子做的是一次失败的努力,也让孩子觉得从中有所收获。
适当忽视孩子
如果我们总是一味地以孩子为中心,无论处于哪种环境中,主角都是他,这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好处。事实上,一旦所处环境发生了变化,孩子就很有可能由主角变为配角,甚至是不被重视,那么怎样让孩子适应其中角色的转变,调整心态以适应新环境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此,家长要日常生活中可以时常转移中心点,让孩子不断适应新的变化,以便他进入社会后能及时调整心态。
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自由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早晨上学时,幼儿园和小学门前,约90%的孩子都由家长护送到学校门口,有的孩子甚至有多位家人陪送,学校门口的家长比学生还多。这些孩子当中,自己背书包的只有60%左右,大部分都是家长代背着。在一次小学开学时,一位妈妈不顾学校管理人员的劝告,紧紧拉着孩子冲进门岗,大声对管理人员说孩子不知道教室在哪。其他不少家长也编出各种理由,帮孩子把书包背到教室。上课铃响后,还有家长和学生陆续赶来。当老师催促孩子快点时,家长却忙帮孩子找借口:“孩子早晨起不来。”
家长对孩子的这种过度溺爱和关注,让孩子连这些小事都不能自己做,以后又如何能面对更困难的问题呢?又如何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呢?
尽量放开孩子的手,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去闯,让他们为自己的事情紧张而忙碌,这才能锻炼孩子的抗挫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育专家认为,对学校来说,应该适当开展挫折教育;而对家长来说,不妨减少对孩子的过度“关注”,把孩子面对的问题当成是对孩子的一种磨练。事实上,孩子从上学到走上社会,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样样遂心,总会碰到各种挫折、委屈、不公正……但人都应该具有忍耐力,这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需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NO.2对孩子的批评和惩罚要适当
每个孩子都会不可避免地犯一些错误,因此也需要家长适当地给予批评和惩罚,以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比如,孩子不小心把被子打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然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是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就要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批评和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家长就应该适当加重对他的惩罚。
5岁的胡一鸣是个活泼可爱且有些顽皮的小孩。
一次,家中来了一个小亲戚,一鸣非常高兴,将自己的玩具都拿出来给小亲戚玩。可是玩了一会儿,一鸣突然不想再玩了,就强硬地要收回玩具。小亲戚正玩得高兴,就吵闹起来。妈妈发现后,就告诉一鸣不能怠慢小亲戚,小亲戚是客人,应该让小亲戚多玩一会儿。可一鸣称这玩具是我的,我就想收起来,怎么不行?妈妈又和蔼地对一鸣说,就算你要收玩具,也不应当这么强硬,要有礼貌地向小亲戚讲明下次再玩。假如,你到小亲戚家去玩他的玩具,他突然不给你玩,你是不是也会生气呢?小朋友在一起玩,就应该互相友爱相待。一鸣听完后,觉得好像是自己错误了,就又默默地把玩具拿给小亲亲,并很快与小亲戚有愉快地一起玩了。
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特殊的一面,那就是他们的心灵比较稚嫩,没有社会经验。批评和惩罚犯错误的孩子也是一门艺术。粗暴过度的惩罚和批评,甚至翻起幼儿的旧账,就容易使幼儿幼稚的心受到伤害,容易形成畏惧、惊慌、自暴自弃等不良个性,还可能因此而改变孩子的人生道路。社会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早期遭受不公平的粗暴惩罚,往往会导致一个人成年后的反社会倾向。因此对幼儿的批评和惩罚必须讲究艺术。
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当孩子在行为上犯错误后,家长可以不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指责,而是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所造成的后果,给孩子以心理惩罚,使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进而自觉改正错误。
学校排练节目,7岁的姚瑶因为早晨走得匆忙,忘记了带伴奏带。妈妈发现后,并没有吭声。她想,女儿经常丢三落四的,提醒她一次,她的依赖心理就增加一分,那以后就得经常提醒。不如让她受点挫折,让她自己改正错误。
姚瑶在快到学校门口时,才发现自己忘记的东西,于是就打电话给妈妈,让妈妈把伴奏带给她送过来。但妈妈没有这样做,只对姚瑶说:“你自己犯的错误,不应该让妈妈替你弥补,你自己想办法解决吧!”姚瑶没办法,只要向老师说明情况,把节目顺序调整了一下,然后自己盯着烈日跑回家去取伴奏带。从这次以后,姚瑶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卢梭的“自然惩罚法则”,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如果孩子打破了他所用的东西,不要着急给他添补,让他自己感到需要它,下次孩子再用这些东西时就会格外小心。
先赞扬后批评
在批评犯了错误的孩子时,可以先对孩子的“闪光点”给予肯定,然后指出做得不对的地方,让孩子知道你并不是总看到他不对的地方,好的方面也能看到,这是“打”和“拉”的方法。
经常有一些家长抱怨:“我儿子是个调皮鬼,天天都挨批评,就是改不了。”“我女儿简直就是个懒虫,天天早晨要家长叫很多次才肯起床。”其实这种“常常批评”并没有效果。也许我们每天都是用同样的“台词”在批评孩子,没有效果也就理所当然了。因为有关研究表明,一直持续一种相同的刺激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一种“不敏感”,到后来也就感觉不出那是一种刺激了。调皮儿童本身就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如果家长每次批评的话都一成不变,他们就会当作耳旁风;如果将批评的话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许能给他们一点新鲜的刺激,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孩子经常和其他小朋友抢玩具,家长常用“你太不讲礼貌,经常抢别人的玩具”来批评他,还不如说:“邻居家的玉玉真不错,从不抢小朋友的玩具,还把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玩,我们相信你也能和玉玉一样。”孩子听了这样的话,就会感到家长还是信任自己的,也会逐渐自觉地克制抢同伴玩具的行为。
按照订好的规则进行批评和惩罚
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误后将受到什么样的惩罚。这样,孩子平时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如果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照提前制定的规则对孩子进行惩罚,避免单纯以情绪为依据的随意奖惩孩子的方式,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孩子也更容易约束自己。
7岁的陈佳奇很喜欢看电视,一看上动画片就没完。爸爸妈妈批评过他很多次,也试着不让他看,可是效果都不好。妈妈觉得这样会养成孩子不好的习惯,于是就和奇奇商量,并制定一个约定,只允许他每天看2小时的动画片;如果超过2小时10分钟,那么第二天就罚去30分钟。就是说,如果今天看电视时间是2小时零10分钟,那么明天看的时间就只有1小时30分钟。每超过10分钟,就罚去后面几天的30分钟。
奇奇虽然答应了妈妈,但还是没太当真,制定计划的第二天就看了2小时30分钟,妈妈也没叫他。等他看完后,妈妈告诉他:“奇奇,你今天多看了30分钟。按照我们昨天说好的,超过10分钟就罚去30分钟。你现在已经超过了30分钟,明天要罚去1小时30分钟,你明天只能看半小时的动画片!”
第三天,当奇奇看完半小时的动画片后,妈妈就直接关掉了电视。奇奇大闹,妈妈置之不理,最后奇奇没办法了,只好去看图画书。从那以后,奇奇就很少再看电视超过2小时了。
这样按照约定对孩子进行惩罚的办法,不仅能让孩子学会遵守各种规则,也能控制自己犯错误的频率。不过家长也要注意,如果你警告过孩子,当他犯了某种错误要惩罚他时,在他犯错后你就一定要实行你惩罚的诺言。假如你不惩罚他,以后就很难再下达命令,孩子也会对你失去信任。
总之,对幼儿的批评和惩罚,是幼儿家庭教育的重点难点,正确对待幼儿的批评,可以使幼儿在批评中认识世界,懂得做人的道理,知道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对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都有不可限量的作用。
NO.3勇气是可以培养的
对于每个人的成长过程来说,也许最大的障碍不是外物,而是自己的心态。当父母为孩子一路清扫着外界“障碍物”时,却同时为他设置了最大的障碍吴——胆小、脆弱。父母可以呵护孩子,但却不能呵护一辈子,最终还是无力阻止他人生中必然会遭遇的无数挫折和失意。
事实上,孩子胆小与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许多做法或是过于简单,或是处理过急,才造成了孩子的心理紧张。比如,父母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准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等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不合群,缺乏交往能力;父母过分娇宠孩子,事事包办替代,也会让孩子丧失锻炼的机会;或者父母过分严厉,导致孩子整日战战兢兢。
其次,有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做某些事,经常用狼啊、虎啊、鬼啊吓唬孩子;大众传媒中的一些画面、一些故事讲了可怕的内容,或者生活中某些偶发事件,如着火、跑水等吓着了孩子……这些经历,也容易在孩子心理上留下可怕的阴影,使孩子胆小怕事。
罗先生的儿子罗源今年7岁,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他说儿子源源小时候就特别胆小,家里只要来了客人,无论认识与否,都会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出来。在外边,走路喜欢溜边儿,尤其是靠着墙角走他才会感到安全。有一次,罗先生带儿子出去散步,正好遇到熟人停下来说话,熟人刚问了罗先生的儿子一句:“学习好不好?”他就立刻躲在罗先生的背后,并拖着衣角要求赶快离开。还有一次,爸爸妈妈带他到自助餐厅吃饭,只是去吧台拿东西,离开一小会儿,源源便放声大哭。在学校里,源源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和老师交流,而且和老师一说话就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