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怯是普遍的心理现象。尤其是在青年人初次参加社交活动时,表现最为明显,大都表现出羞涩、胆怯、拘谨、不自然。但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交的频繁、生活的磨炼、经验的积累,羞怯心理也就会逐渐减弱和消失。因此说,一般的害羞完全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对人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如果羞怯成性,待人处事总是羞羞答答、怯怯懦懦、惶惶不安,终日为羞怯所困扰,这不但在精神上造成很大苦恼,而且会使人的思想和行动受到束缚,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对人的成长、人际交往和选择职业会带来不利影响。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正常的羞怯心理呢?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主要是由于五个方面原因造成的。
1.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引起的感应性反应。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心理发育旺盛,激素分泌较多,对外界的刺激(如异性),往往会产生明显的感应性反应,出现脸红、心慌等。这是一种心身变化的正常自然反应。
2.羞怯型性格。有的人从小表现出明显的羞怯性格倾向,性情内向,胆怯拘谨,孤僻离群。这种性格固然与遗传因素有关,但更主要的是由于后天的家庭教育、周围环境影响及心理创伤造成的。而性格外向、胸怀开朗的人,平时待人处事,其言谈举止多大方泼辣,很少有羞怯胆怯的表现。
3.过于自卑。过分注意自己,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在容貌、身材、知识、能力、口才甚至衣着等各方面不如别人,低人一等,深感羞愧。如果是自己在生理上有缺陷或在生活中有闪失,就更会心理负担过重,丧失信心,自惭形秽,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羞与人交往。
4.过于敏感。平时总觉得自己时时处处都受众人注目,对别人的一言一行、眼神表情过于警觉,异常敏感,以致胡乱猜疑,毫无根据地主观认为别人是在议论、讥笑自己,而产生或加重羞怯感。
5.易受消极暗示。有的人很容易受他人的思想、言行、情绪等的消极暗示而产生羞怯感。比如,上课老师提问时,看到同桌好友不举手回答,再加上自己头脑中冒出“若回答错了老师会责备,同学们会笑话”的思想,在这两种消极暗示的作用下,自己也羞于举手发言,或者发言时面红耳赤,十分紧张。
我们明白了形成不正常羞怯心理的原因,只要增强信心和勇气,并“对症下药”,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就能逐步克服羞怯心理,变得勇敢、大方一些。
如果强烈的羞怯感主要是性格原因引起的,只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多参加社交活动,尤其是多和性格开朗的同龄人交往,受其积极影响和感染,就会潜移默化,逐渐改变过去羞怯、胆怯、拘谨的性格,使自己变得开放、豁达些。
如果羞怯成性主要是由于严重的自卑心理引起的,就应该充分珍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时时记住“人所有的,我无不具备”马克思的这句名言,即可消除或减弱自卑心理。即使自己的生理有缺陷或生活中有过失,只要鼓起生活的勇气,身残志不衰,勇于创造一个新的、美的自我,就会抬起头来,弃自卑、差怯心理。
如果羞怯主要是因神经过于敏感、多疑引起的,应当充分认识自己性格上这一弱点,加强思想修养,要多相信他人,勿计较别人的言行表情,就能打消疑心,驱走羞怯。
假若羞怯常是由于受他人或自己的语言、感觉、意念、想象等消极暗示作用造成的,只要培养紧强的意志和用积极的暗示来对付,就能收到明显效果。比如,每当在众人面前讲话而情绪紧张、羞涩、胆怯时,心里就默念:“勇敢点,没有什么可羞怯的。”即可起到自我激励、战胜羞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