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接受命运的挑战
力克一生下来就没有双手,脚也只有一只,这只脚还是不健全的——脚上只有连在一起的两个趾头。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事实。
在力克差不多七岁时,他的父母考虑到给力克装义肢,决定移民美国。申请签证的过程非常复杂,花了很长时间,终于,在力克十岁的时候,他们一家迁到了美国居住。
力克的弟弟和妺妺正值上学年龄,他们很快就融入了美国的教育体系,而且都表现得非常不错。
但是力克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力克所上的那个学校学生很多,他只能被安排进入高级班。这个班级所学的课程跟正规班不同,而且很难。离开澳大利亚的时候力克已经上六年级了,虽然力克一直是个好学生,但到了美国之后,还是得费很大的劲儿去适应学习环境的变化,因此在功课上追赶得非常辛苦。除此之外,不同的科目还要换不同的教室上课,这也增加了力克适应上的难度。
力克一家在美国的生活也遇到了很大困难。首先是力克的妈妈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全家人只能靠父亲一个人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其次是他们无法取得美国的永久居住权,因为力克的健康状况增加了他们申请居留权的难度。
就这样,四个月以后,力克一家实在难以坚持下去了,他们回到了澳大利亚。
力克开始对人生感到绝望。力克想,自己真的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就像一个废物一样,一点儿用处也没有。他没有手,什么也做不了,将来谈恋爱的时候,没有办法拉女朋友的手,有了孩子之后,也不能抱他们。
力克觉得自己的生活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光明,永远也不可能过上自给自足的快乐生活。
然而,就在此时,突然出现了一件让力克感到惊喜的事——他小小的左脚,居然可以掌控自己的身体了。
最初,力克只是本能地用这只脚来踢、推和撑住自己的身体,但力克的父母和医生都认为这只脚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力克的左脚有两个趾头,虽然它们黏在一起,但是如果动个小手术分开这两个趾头,说不定能把它们当成手指来使用,可以做些握笔、翻页之类的事。
力克的父母决定让力克做手术。脚趾的分割手术很成功,可是,手术之后,力克却发起了高烧,全身湿透。
事实上,手术之前力克的妈妈就提醒过医生,力克非常容易出现高热现象。但是,医生当时并没有在意,他们没有采取任何预防体温过热的措施。
好在有惊无险,力克的体温慢慢得到了控制,力克的那只脚和两个趾头已经非常管用了。后来,力克的父母又为力克量身订做了电动轮椅,还为他配备了电脑和手机,力克的行动更加自由了。
力克开始试着跟其他年轻人接触。他举办了一些小型演讲,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非常受欢迎。这让力克信心倍增,他开始给更多的人演讲,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鼓舞那些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
他的演讲非常具有感染力,常常让观众感动得泪流满面,也增强了生活的信心。
力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不仅可以靠演讲的收入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而且还获得了无数人的尊重。
2.打开为你留下的那扇窗
苏雪莉大学毕业后,很快就结了婚。
她的老公去了美国工作。为了跟随老公出国,她辞去了教师的工作,一心一意准备考托福,希望到美国继续读书。
那时候,网络并不发达,所有的申请资料全靠书面邮寄往来。苏雪莉运气不佳,因为各种原因总是错过机会,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几年时间之后,她还是没能到国外去。
她的老公提出了离婚。她知道再拖下去是没有用的,只能在离婚协议上签了自己的名字。当时七岁的孩子跟了苏雪莉。
离婚后,苏雪莉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中的种种磨难也接踵而至。就在这时候,苏雪莉突然病倒了,孩子此时也生了重病。她一边输液,一边还得照顾生病的孩子。
好不容易挺过了这一关,苏雪莉打算找份工作来做。但是她已经34岁了,年纪已经算偏大,而且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她需要找一份时间上比较自由的工作,这并不容易。她面试了许多公司,但是一直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眼看着手里的钱越来越少,苏雪莉急了,对生活感到非常绝望。
突然,苏雪莉想起自己当初为了出国拼命学习的英语,也许可以派上用场,她可以当英语家教。于是,苏雪莉就这样张罗开了。
但是,她没有英语专业的文凭,也没有经过专门的课程培训,根本没有家长请她做家教。不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她终于有了第一个学生。
这个学生的家长与苏雪莉的朋友是邻居,听了苏雪莉的事情之后,决定请她来试一试。因为苏雪莉答应,可以先不给钱,等孩子学习一段时间后,根据学习效果再谈工资。
由于没有家教的经验,苏雪莉起初教得很吃力。好在她有一腔热情,还肯下工夫钻研,慢慢有了一些心得。看到学生的英语成绩一天天提上来,她感到很欣慰。
就这样,她挣到了自己作为家教的第一笔工资。虽然奔波得很辛苦,但是总算可以挣够生活费了,同时,她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照顾自己幼小的孩子。
情况一点点好转起来,慢慢地,她的学生越来越多。大家听说她教得好,都来请她当家教。可是苏雪莉只有自己一个人,不可能一下子教那么多小孩。
但是,自己的孩子快上中学了,重点中学那笔不菲的学费她根本拿不出来。
怎么办?
苏雪莉想,如果能开一所英语培训学校就好了,学生们可以在一个地方一起上课,自己也不必每天都跑来跑去一家一家地教课了,这就大大地提高了效率。
于是,苏雪莉租了一间房子,开了一个英语补习班。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有一位补习老师,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于是纷纷来报名。
随着学生越来越多,苏雪莉又请了一位英语老师授课。2006年,补习班的规模扩大了,她的收入开始变得稳定。她买了大房子,买了车,每年还要带上老妈出国旅行。同时,她也可以为儿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教育环境。
苏雪莉现在40岁了。在这个“不惑”的年龄,她回忆起当初绝望的那段日子,感觉就像做了一场梦。幸运的是,她终于挺过来了,苦尽甘来。
3.痛苦的体验是生命的财富
李樯先是做文艺兵,转业后做了编剧。为了加强自身的修养,他又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1992年从中戏毕业后,李樯一直都在当编剧,只是,他的真正成名,却是从1999年底写了剧本《孔雀》之后开始。一个专职编剧七八年时间都是空白,而出手就是《孔雀》这样的作品,可见李樯的功力。
李樯的运气一直不好。形象地说,就是总是在输,不停地输:输了时间和精力,也输了赚钱的机会。当然,这期间他一直在努力,不停地写东西,说起来还是个高产作家,但是,虽然他写的剧本不错,但每次不是被骗了,就是投资方资金出现了问题。
这是每个职业编剧都会碰到的事情,但李樯可能是所有编剧里最不顺利的,其他人多多少少都能写点东西赚点钱,可是他一直都没有机会。
因为要在北京生存下去,要租房子,要吃饭,还要不断学习,所以李樯生活得非常艰难,有时候,他连吃饭的钱都没有。
李樯的精神压力非常大,他觉得自己毕业这么多年了,没有工作也没有作品,只是毫无目的地在北京待着,根本没有脸面见人。每当别人问他这些年在做什么的时候,他都不知道怎么跟别人解释,只能说自己什么都没有做。
1998年整整一年,他没有赚到一分钱,住在一个特别差的房子里。过年的时候,他借了1500块钱回到了老家安阳。虽然家里人对他非常好,但是他想到自己已经是30岁的人了,吃住还要花家里的钱,心里十分不舒服。
没有磨难就不会有大境界。在饱经物质和精神危机之后,李樯感到了人情冷暖和人生的极致,还有随着时光流逝他自身对于生命的一种认识。
首先,他想,自己要输得起。
他认为,命运就是要让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去关注更多人的命运和社会的景况。这个时候,命运不是让自己写,而是让自己去看的,是让自己安伏下来,等到心平气和、对生命形成更深一层认识的时候再写。他觉得命运是有时刻表的。
这一切都让后来的剧本《孔雀》有了一种独特的气质。
李樯在家乡安阳生活的那段时间,看着自己曾经生长和逃离的城市,那种浩大的命运感一下子就来临了。
于是,在他毕业六七年之后,在他的思想基本成熟之时,李樯出手写了这个剧本——《孔雀》。他那个时候就是孤注一掷,他想,如果这个写不好,那么以后自己就不做编剧了。这次,他相信,自己写的不会是一堆废纸。
剧本《孔雀》讲的并不是绝望,而是绚烂之后归于平淡,人最终都与生活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