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昭虽然不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人物,却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如果说毛玠为曹操做出了战略规划,那么董昭则创造条件帮助曹操实现了这一规划。
许多人说董昭是个谋士,但在我看来他更像是一个演员,而且是一个够义气的演员。放走曹操的使者后,董昭担心此人处不好与李傕等人的关系,虽然他还不是曹操的人,但因为看好曹操,所以他决定好人做到底,帮曹操演一出好戏。他的拿手好戏就是造假,前次在巨鹿他曾经就用此招数,这次他决定故技重施。在他看来,只要把事情做得天衣无缝,这一手段应该依然有效。
他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董昭以曹操的名义给朝廷的主要官员送了礼,除了送礼,他还给当权派李傕等人写信,说了一大堆“小小礼物,不成敬意,请多关照”一类的恭维话。信也写了,礼也送了,使者也来了,按理说公关也到位了,但效果却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好,李傕对曹操的怀疑并没有减轻多少。也不能怪李傕多疑,遥想当初酸枣会盟的时候,曹操可是闹得最欢的,以致李傕对他的的印象实在太过深刻,加上曹操是袁绍阵营的人,而袁绍也口口声声说过要立新皇帝。这样一个敌对阵营的人猛地跑过来说要和平共处、增强互信,李傕怎么可能轻易相信?
李傕正准备把曹操的使者扣押下来,黄门侍郎钟繇急忙劝阻道:“李将军啊,现在你跟皇帝在一块儿,眼红的人很多,许多人都不认皇帝和你这个领导了,就曹操聪明一点,懂事一点,还把你当个人物,不管他是虚情还是假意,来了就是好同志,如果一棍子打死,谁还敢认你这个领导啊。”总之,他的意思就是让李傕做事不要做得太绝。李傕一想也是,如果自己像董卓一样把全天下的人都得罪光了,自己离玩完也不远了。于是,李傕转变了态度,厚待曹操的使者,那意思很明确:曹操你的确是够意思,我也够意思,咱们井水不犯河水。
曹操此次派遣使者虽然没有得到什么实惠,但和朝廷的人混了个脸熟,还给汉献帝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他以后迎接汉献帝打下了基础,确实不虚此行。
兴平二年年底,曹操收复了兖州的全部失地。建安元年初,数万黄巾军余部在何义、刘辟、黄邵及何曼等人的带领下,在兖州附近的汝南、颍川两郡活动。由于他们以前先后依附过袁术、孙坚,说来还是曹操的敌人,因此,这年二月,曹操对他们展开攻击,杀死了黄邵,收降了刘辟、何义,并顺利攻占了许县,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建安元年七月,韩暹、杨奉“护送”汉献帝来到洛阳,曹操觉得迎接汉献帝的时机到了,就决定实施酝酿已久的计划——迎接汉献帝到许县。当时,对于这一决议,许多人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他们认为目前关东内乱不已,洛阳有韩暹、杨奉、董承,河内郡有张杨,他们关系密切,想要把皇帝弄到手,恐怕很不靠谱。
是啊,那么多支队伍候着,那么多双眼睛盯着,都指望在皇帝这块大肥肉身上捞足油水,赚个盆满钵满,你说接走就让接走啊。
但这些人中没有荀彧。荀彧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对大家说:“皇帝是国家的象征,我们绝对应该通过尊敬他、拥护他来建立一个太平世道。如果我们把皇帝接过来,我们就是正统,我们就代表正义。如果我们犹豫不决,行动迟缓,让别的军阀想入非非,抢了先机,那我们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到那时就后悔莫及了。”
事实上,荀彧说得相当对,当时有许多条件比他们好、实力比他们强的军阀也已经想到这步棋,比如袁绍,而帮袁绍想到这个点子的是一个叫沮授的人。
沮授(?—200),广平(今河北鸡泽东)人,曾是冀州牧韩馥的手下,很受信任,并当过两次县令,后来又当上了州牧的副手——别驾,不久又当上了骑都尉。
说来沮授这个人还是有一点战略眼光的,袁绍接手冀州后,他做了袁绍的谋士,不久就向袁绍提出了称霸天下的战略规划:“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意思就是让袁绍扩充地盘,迎接皇帝,征讨四方。这个战略规划基本上与毛玠给曹操制订的战略规划如出一辙。袁绍觉得言之有理,非常赏识他,立即提拔他为奋威将军。
沮授以为自己大展拳脚的时候到了,事实上他错了,袁绍只是欣赏他的规划而已,何况汉献帝当时还在长安,在冀州的袁绍并没有条件去实施。
兴平二年,汉献帝东归抵达河东郡安邑县(山西夏县),离冀州越来越近了。沮授看到迎接汉献帝的条件终于成熟了,于是他再次向袁绍建议派兵迎接皇帝接到冀州来,并定都邺城,以便袁绍获取政治优势。
袁绍自己没有主见,于是打算听听手下人的意见。当时,他手下有两个人反对,一个是郭图,一个是淳于琼。这两个人虽然一个是谋士,一个是武将,但两人的观点却惊人地相似。他们认为,汉朝已经要玩完了,皇帝已经不值钱了,把他接过来,反而是个包袱。有这么一尊神在那儿供着,什么事都要向他请示,他的话,听吧,自己就没权力了;不听吧,反而落个抗旨不遵的坏名声,实在得不偿失。
沮授眼看此事要黄,据理力争道:“现在迎接皇帝正当其时,如果不早做打算,错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其实,沮授不明白袁绍的心思。袁绍一直有自己的打算,以前他就一直不肯承认刘协这个小皇帝,还导演过另立刘虞为帝的闹剧,为的就是自己掌权,在197年,他甚至还流露出当自己皇帝的野心。这样的野心家,叫他去迎接汉献帝,为自己掌权增加阻力,怎么可能?所以,袁绍是不可能听沮授的。
沮授是不幸的,没遇到一个明主,一生都怀才不遇、抑郁寡欢;相对而言,荀彧要好点,他遇到了明主,说话领导肯听,也算是千里马遇到伯乐。
有了荀彧的支持,曹操更加坚定了迎接汉献帝的决心。干,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也要干,为此,他派曹洪前去洛阳迎接汉献帝。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荀彧和曹操在迎接汉献帝这件事上的看法基本一致,但出发点却是大相径庭的:荀彧的动机纯正,目的是匡扶汉室;而曹操的动机是很不单纯的,他的目的是要利用皇帝这张金字招牌为自己夺取天下而服务。但这些想法他是不能摆在台面上的,面子工程还是要做的,所以“我是尊敬皇帝的,我是要辅佐皇帝的”这一类冠冕堂皇的词汇是不能丢的。
曹操的表演很具有迷惑性,就连精明如荀彧者也被骗了,他一直没有看穿曹操的真面目。直到曹操最后展露了自己的真实意图,理想的荀彧只能以悲剧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相对而言,董昭就精明多了,没那么死心眼。他知道紧跟领导、紧跟潮流,汉朝变魏国,不就是换个老板吗?只要工作不变,福利待遇不变,换就换呗,跟谁还不是一样。所以董昭的日子越过越潇洒,最后位居三公,风光无限。甚至连第一个提出迎接汉献帝的毛玠都想得开,什么奉天子,不就是帮助曹操打工吗,可以。当然,这是后话了。当时(196年)的荀彧是不必忧虑的这一问题的,因为曹操和他的理想基本一致,至少荀彧是这么想的。
虽然荀彧看不透曹操的真实意图,但其他诸侯是看得透的——都是在江湖上混的老油条了,谁不明白他心里的小九九?当时,在汉献帝周围的将领主要有韩暹、杨奉、董承和张杨等人。韩暹和董承驻京师,杨奉驻守梁县,张杨驻守野王。其中,最紧张的要数卫戍洛阳的卫将军董承了,眼看曹操的实力一天比一天强大,他要接皇帝过去,那可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于是,董承在通往洛阳的险要地段布置好防卫,那意思是曹操你要想从此处过,看看我的士兵答不答应。
董承堵在去洛阳的必经之道上,曹洪前进受阻,必须打通通往洛阳的通道才行。曹操在打探一番后得知,汉献帝周围的这几个人虽然表面上很团结,但实际上彼此钩心斗角,矛盾重重。于是,曹操决定采取分而化之,各个击破的策略。四个人中以杨奉的兵力最强,又驻守在洛阳以南,与许县临近,既然绕不过去,曹操便决定先拉拢杨奉。出面办这件事的依旧是“活雷锋”董昭。
我一直怀疑董昭和曹操早就有什么瓜葛,或者说董昭是曹操安插在朝廷的卧底。至少从兴平二年以后,董昭的表现就是如此。
兴平二年汉献帝东归,到达安邑。董昭随张杨前往迎接,被拜为议郎。议郎的权力虽然不大,但毕竟身处首都,消息灵通,如果要为谁提供什么情报,那是相当的方便。得到曹操的指示后,董昭再次施展自己擅长作假的天赋。他以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信,大体意思是说,虽然以前我们不认识,但您的名声我已经如雷贯耳。想当初您保护皇帝是多么英明伟大,我曹操对您的敬仰之情真是如同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啊。现在天下大乱,保护皇帝的重任就落在我们这些大臣身上了。将军您有兵,曹操我有粮食;您在中央,我在地方,我一定全力支持您的工作,咱们好好合作,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这封肉麻的吹捧信很有效果,因为杨奉信了。曹操如此吹捧自己,杨奉也很大方,立即动员其他朝廷官员联名推荐曹操当了镇东将军,还让他继承了曹嵩的费亭侯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