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了公孙瓒和袁绍,再回过头来说说曹操的奋斗史吧。关东联军解散后,曹操还想讨伐董卓,于是他北上投靠老朋友袁绍。然而,现实无情地告诉他,袁绍已经开始积极谋划立刘虞为帝,要他多多理解支持。
作为盟主,人怎么能无耻到如此地步呢?曹操当然对此表示了强烈不满和极大的愤慨。但除了不满和愤慨,曹操没有更好的办法阻止袁绍。他既不能和袁绍吵架,也不能和他打架,因为他除了一个奋武将军的空头衔,一块地盘也没有,还没有资本和袁绍叫板,所以他只能虚与委蛇,与袁绍周旋。可见,要翻脸,不光看心情,也要看实力。没实力,连翻脸的资格都没有。
袁绍和曹操的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小时候是朋友,最后是敌人,这是没有争议的。有争议的是,两人中间的关系比较奇特,有人说曹操是袁绍的部下,也有人说曹操是袁绍的盟友。我的观点是,两者都是,又都不是。从袁绍的角度说,他一直以来都希望曹操做他的部下,做一个听话的马仔,但曹操不干;从曹操的角度说,他一直希望做袁绍的盟友,但袁绍不乐意——你曹操讨伐董卓失败后,要地盘没有,要人手也没几个(相对袁绍大军而言),凭什么和我平起平坐?
曹操发现,江湖早已经物是人非,袁绍、袁术拉帮结派,结成两大对立阵营,企图瓜分天下,许多风流人物,诸如陶谦、孙坚、公孙瓒、刘表一类的猛人为了从中分一杯羹,都未能免俗,纷纷排队找组织、傍大款,他曹操也不能例外。自己若要单飞,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不是被袁术阵营干掉,就是被袁绍阵营扫荡,最后可能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还是委曲求全,暂时挂靠在袁绍门下,等自己发财了再说。
今天当部下,就是为了明天当领导;今天当孙子,就是为了明天当大爷。所谓的奸雄之路,不过如此。就在曹操苦思发展大计之时,曹操的铁哥们鲍信向他提了一个建议:“曹操啊,找准机会,打到南方(黄河以南)去,那里是个广阔的舞台,你在那里一定会大有作为的。”曹操深以为然,但苦于没有借口。这时,东郡发生的一件事成全了他。
初平二年秋,张燕的黑山军趁袁绍与公孙瓒在冀东、青州激战之际,抓住空挡,在袁绍后院放火,抢了他的地盘。接着,他们又南渡黄河,进攻与魏郡毗邻的东郡。东郡太守王肱没什么本事,一看这么多人气势汹汹来砸场子,吓得腿发软,抵挡不住,丢了东郡。
被人在背后捅刀子的滋味是不好受的,但此时的袁绍刚刚发家,精力有限,分身乏术,便把镇压黑山军的光荣任务交给了没事儿干的曹操,而曹操也有打到东郡去的想法,双方一拍即合。以前,朝廷曾经任命他为东郡太守,但他装病,没去;现在,东郡是别人的地盘,他却打算积极争取。是啊,以前是为朝廷打工,现在是为自己打工,能不积极吗?
曹操的队伍人数虽然少,打诸侯不一定够用(一般的诸侯都有几万人),但打有组织、无纪律的农民军还是很有心得的。在东郡的治所(首府)濮阳,曹操一举打败了黑山军的白绕部,取得开门红。
曹操取胜后,袁绍很高兴,他立即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当然,袁绍任命的意思很明确:你就做我的小弟弟吧,跟着我混,听我的话,前程一定是远大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
最高兴还是曹操,辛辛苦苦打拼这么多年,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块地盘了。曹操遂将东郡的治所从濮阳迁到东武阳。对于铁哥们鲍信,曹操也没亏待,趁机推荐他做了济北相,相互有个照应。
曹操虽然当上了东郡太守,但境内的黑山军仍然活动猖獗。初平三年春,黑山军于毒部趁曹军主力驻扎在顿丘之际,偷袭了东武阳。
哎呀,再不回击,连老巢都快被人端掉了。所以,得到这个消息后,曹操手下大多数将领都劝曹操火速增援。曹操想了想,没有去东武阳,而是去攻打于毒的大本营——你端我的老巢,我就去端你的老巢,看谁最后无家可归!
事实证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曹操隐居那些年的课外书也不是白读的,他用的是围魏救赵之计:如果于毒不回援,他的老巢将被端,于毒将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如果他回援,曹操准备半路截击他。这是曹操在战场上第一次使用计谋,而且活学活用,曹操将扮演孙膑,而那个于毒,就让他扮演可怜的庞涓吧。
好在于毒比庞涓要聪明一点,得知这一情况后,他撤掉对东武阳的包围,就开溜了。曹操虽然没能干掉于毒,却趁机把东郡境内的黑山军全部肃清了。这一战是曹操人生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他的最大收获是得到了一个奇才——荀彧。
荀彧(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这么说吧,他服务曹魏20年,地位相当于蜀汉的诸葛亮、东吴的鲁肃。曹操起家之初,人才库里武将是不缺的,而参谋队伍就单薄多了。原因很简单,实力有限。
由于曹操还处于创业的初级阶段,名气不够大,实力也不够强,地盘就一个东郡,许多人都处于观望期,真正敢舍本往他那里下注的并不多,而荀彧差不多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荀彧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投机,而是真心实意想做点儿事情,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荀彧不光是一匹千里马,还是一个伯乐。荀彧是颍川人,三国时期的颍川郡是个很奇特的地方,人才辈出,所以,荀彧为曹操举荐了大量重量级的颍川籍人才,如戏志才、钟繇,荀攸、郭嘉、陈群、杜袭,等等。
在这些人当中,戏志才这个人史书上介绍的并不多,但不等于这个人不重要。荀彧投靠曹操后,就把戏志才推荐给了曹操,让他当了曹操帐下的主力谋士,曹操对他也是十分器重。但不幸的是,不久,戏志才生病早逝,于是,曹操写信叫荀彧重新推荐一个。荀彧随后推荐了更厉害的郭嘉。
荀彧出生于世家大族,他的祖父荀淑是东汉名士,还是当世闻名天下的贤士李固、李膺的老师。荀淑有八个儿子,个个满腹经纶,被世人称为“八龙”。荀彧还是高干子弟,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
东汉的士人很有特点,他们和擅权的宦官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十分有气节。但也有个别人除外,如袁绍的叔叔袁隗、父亲袁逢就和宦官勾勾搭搭、纠结不清。如此下作,只因为宦官太厉害。
荀彧的父亲和叔叔虽是高官,也怕宦官,为了保全自己,荀绲特意让荀彧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干女儿为妻,终于和宦官拉上了关系。那时,谁要和宦官勾勾搭搭是会被人瞧不起的,但奇怪的是,这次那些好事之徒没有出来唧唧歪歪、说三道四,原因有两点:一是荀彧的家族势力太强,去惹他们,简直是欠揍;二是荀彧从小的名声就不错,是棵好苗子,连南阳那个曾经给曹操相面的名士何甬见到荀彧后,也大为惊异,情不自禁地称赞荀彧为“王佐才也”。
王佐之才,就是辅佐君王的人才。在汉末,被称为“王佐之才”的人有两个,一个是王允,一个就是荀彧。但从后来的实际表现来看,王允获此殊荣是言过其实了,而荀彧则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中平六年,荀彧步入仕途。一开始,他被举为孝廉,相当于是官场的预备队员了。荀彧的运气是不错的(和家庭背景有关),他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被外放到基层去锻炼,而是直接分配在宫里当了一名守宫令(掌管国家文件耗材如笔、墨、纸张等东西)。不久,汉灵帝去世,董卓进京。眼见董卓的胡作非为,在宫里当守宫令的荀彧嗅到了危险的气息,他意识到自己的前途很不乐观,于是弃官回家。
他回家,不是为了过田园生活,而是为了让老乡们逃难避祸。他告诫老乡:“天下就要大乱了,咱们颍川是兵祸之地,唯一的办法就是背井离乡。”但老乡们并不相信荀彧的预言。常言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天下不是还没有乱吗?慌什么。
不久,冀州牧韩馥派人来接荀彧,由于老乡们依然不肯与他前往,荀彧只得带着自己的族人前往冀州。不久,果然不出荀彧所料,董卓派李傕等人出关东,虏略各地,一直打到颍川郡、陈留郡,而荀彧的多数老乡都没能逃过那场劫难。
荀彧到达冀州后,韩馥已经把冀州拱手让给了袁绍,荀彧也就成了袁绍的谋士。恰好那时荀彧的兄弟荀谌和老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帐下当谋士,三人为袁绍夺取冀州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对于荀彧的到来,袁绍表示了热烈的欢迎,态度相当友好。
其实,袁绍这个人和曹操一样很爱才,也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他却没像曹操一样取得成功,最后反而被老朋友打得一败涂地。原因就一点:曹操爱才,也会用才;袁绍虽然爱才,却不会用才。
荀彧在袁绍那里虽然好吃好喝,但待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袁绍这个人虽然有野心,却没什么本事,是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人,这样的人终究是不能成大事的。事实证明,荀彧的感觉相当准。
既然这个老板不行,那就索性找一个能干的老板,于是,在初平二年,他选择了曹操。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英明的选择。
曹操见到荀彧后,也十分高兴,当即断定这个小他八岁的年轻人就是自己迫切需要引进的人才,并任命荀彧为自己的参谋长(奋武司马),而曹操此时的头衔也才是奋武将军,对荀彧如此高规格的任命,曹操对荀彧的信任之情自不待言。而那时的荀彧只有二十九岁。
曹操夺得东郡后,又把目光瞄准了兖州。他之所以要去兖州,是受人邀请的。邀请他的人是兖州本地的名人,名叫陈宫。而陈宫之所以要邀请一个外人入驻,是因为此时的兖州已经很乱了。混乱的根源是黄巾军,确切地说是青州黄巾军。
黄巾军自从张角三兄弟失败后,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一直在战斗。到了后期,青州、徐州的黄巾军成为战斗的主角,不久,徐州黄巾军因为受到陶谦的打击而并入青州黄巾军。他们虽然名为青州黄巾军,可活动范围却很广阔,青州、兖州、冀州,没事就四处转悠,官府很是害怕。
青州刺史人很善良,心肠也软,看到自己地盘上猛地冒出来那么多“强盗”,估计自己的接待能力有限,干脆一跑了之。而北海(今山东寿光,东汉属于青州)相孔融,虽为名门之后,可他最主要的特长只有一个:空谈。他谈起大道理来是口若悬河,可一实际操作,两眼一抹黑。就执政、军事才能而言,他就是赵括二代,废物一个。
所以,孔融的实际表现实在对不起他的名人祖宗。当黄巾军张绕率二十万人赶到北海,怀揣着一肚子治国理想的孔融便被打得满地找牙,好不容易逃至都昌(今山东昌邑),又被不讲道理的黄巾军管亥部队包围,要不是刘备替他解围,后果真不堪设想。由此可见,空谈实在误国。
在青州,黄巾军尝到了不少的甜头。但甜头之后,就是苦头。初平二年十一月,青州黄巾军三十万人进攻泰山郡,和泰山太守应劭的军队多次交战,损失惨重。随后,他们欲通过渤海地区和从太行山东进的黑山黄巾军会合。由于他们在急行军中缺乏戒备,在东光(今河北东光)附近遇到公孙瓒的突袭,又损失三万余人。当他们再次打算北渡黄河时,哪知公孙瓒早有防备,再次被打败,又损失数万人。
如此消耗,老本都得拼光,这样的仗自然没法打了。公孙瓒是个猛人,自然是不敢碰了,那就找个没猛人的地方。于是,初平三年四月,青州军改道向兖州推进。
如他们所料,兖州没有猛人。所以,他们一鼓作气攻下任城,接着向东平挺进。这时,青州黄巾军已经发展到百万之众(连随军家属在内)。兖州牧刘岱慌神了。的确,面对这么多客人,自己的准备又不足,怎么招待人家?
这个刘岱不是别人,就是在酸枣和桥瑁大打出手的那个人。事实证明,此人内部打架斗殴的功夫是一流的,他干掉了桥瑁;至于外战,他就很外行了。
据说人在紧急状态下的反应有两种:表现最好的是急中生智,最差的是六神无主、头脑发热。刘岱属于后者。黄巾军蜂拥而至、来势汹汹,他还想打。鲍信劝他莫冲动,人家有上百万人呢,你才几斤几两啊。他不听。他原打算出城彻底解决黄巾军的,结果一冲动就受到了惩罚——被黄巾军彻底解决。
兖州牧完蛋了,马上选举已经来不及了,自己又没这个能力,手下人便寻思着另外找领导,来保一方平安,而陈宫很看好曹操。
陈宫,字公台,东郡名士,虽然没什么官衔,但却是实力派人物。他看到曹操赶走了黑山军,赶走了南匈奴单于,知道这个人很有些本事。再加上曹操的奸雄面目还没有暴露出来,作为本地人的陈宫当然对他另眼相看,寄予厚望了。
陈宫对曹操说:“打到兖州去吧,得到那个地方,你就是兖州牧,还可以成就自己的霸业。至于兖州人可能有点儿想法很正常,他们的思想工作我去帮你做。”曹操半推半就地同意了,其实他内心正巴不得呢。
陈宫这个人史书上介绍得不多,但他应该是一个在兖州上层社会很有关系、很能混,也很能说的人,而且很有点儿本事。他唯一的不足就是眼力差点儿,先看错曹操,接着看错吕布,导致自己一生的悲剧。
陈宫去兖州没多久,事情就办成了——鲍信和兖州治中万潜等人立即赶到东郡,把曹操迎到兖州,让他做了兖州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