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天化日的,还有没有王法?没有!只有拳头!这种未经许可的越权执法行为,杨奉等人当然不会同意,一番苦战后,总算是杀出一条血路。在杨奉等人的掩护下,汉献帝虎口脱险,逃过一劫,于兴平二年十月初五到达华阴县。对他而言,李傕在池阳县,郭汜在终南山“修炼”,两个恶魔都不在身边,可以暂时舒口气了。但他不知道的是,自己主演的灾难片不是小制作短剧,而是长篇连续剧。
华阴县有个军阀头目叫段煨,看到落难的汉献帝到达自己的地盘,大喜过望,立即准备了好酒好肉准备款待汉献帝。他来到汉献帝的落脚之地,对汉献帝说:“皇上,你上我的军营里待着吧,我那里什么都不缺,我一定好生照顾你。”
看到段煨对自己这么殷勤有礼,在李傕那连温饱问题都没解决的汉献帝很高兴,准备直接到段煨的军营享受美餐,但同行的其他将领不干了,好不容易到嘴的肥肉怎么能轻易拱手让给别人呢?杨定恰好和段煨有仇,他怂恿手下向皇帝告段愄的状:“皇上,段煨摆下的是鸿门宴,他可不是什么好人,您千万别去。”汉献帝一听,大惊,便用征询的眼光看着大臣们。但以杨彪为首的大臣都乐意站在段煨一边,而且杨彪还以人格和生命保证段煨是个好人,他的动机是纯正的。
眼看汉献帝又要动摇,董承、杨定等人便决定编个故事吓唬吓唬这个未成年的(在他们心目中是这样)小皇帝。他们对汉献帝说:“皇帝你去吧,郭汜早就在段煨的军营里恭候您大驾光临呢,您怕不怕?”
这句话正中汉献帝的痛处。这些年,汉献帝都被李傕、郭汜整出恐惧症了。听到董承、杨定等人说得有鼻子有眼,跟真的似的,汉献帝吓得心里直哆嗦,不得不信了。为了不让自己的心再哆嗦一次,他决定宁愿忍饥受饿也不自投罗网,大家就在野外宿营。但五天过去了,传说中的瘟神郭汜并没有如期出现,相反,段煨依然按时为他们提供伙食,这下汉献帝明白了,自己被忽悠了。
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段煨这个竞争对手,董承、杨定等人又打算消灭段煨。但动手之前,他们还需要一个名义,于是他们向皇帝提出,希望皇帝下诏声讨段煨的恶行,配合他们的讨伐工作。
原来他们想借刀杀人。明白过来的汉献帝不愿再被忽悠,他坚决不答应,不管来人怎么软磨硬泡,都快把口水说干了,他就是不松口。
没有皇帝的诏书,就是师出无名,但董承、杨定等人也顾不了这么多了,直接对段煨的军营发动了进攻。但现实无情地和他们开了一个玩笑,他们大干苦干加巧干,一连十天,不但没搞定段煨那个硬骨头,反而把自己搞得奄奄一息。
看到董承、杨定等人抢皇帝抢得欢,李傕突然发现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我真是蠢到家了,怎么让皇帝给溜走了?要知道,皇帝在手上,他好歹还是国家的一把手(大司马),如果就让皇帝这么跑了,他这个大司马还有谁认?
与他有同感的还有郭汜,这位老兄在终南山“修炼”没几天也清醒了,打算趁着那两拨人打架的机会重出江湖大干一场。于是,李傕和郭汜各自带队杀向华阴,准备把汉献帝抢到手。在去往华阴的半道上,两人相遇了,为了共同的利益,他们决定摒弃前嫌,重归于好。
这时,一直毫无作为的张济也和董承、杨定等人闹掰了,转而加盟李傕的队伍。李傕、郭汜本就是狼一样的狠角色,再加上张济,三人团结在一起就是狼群。
原本实力就不咋地的杨奉、董承见风头不对,终于想出一招——撤退。说是撤退,其实就是逃跑。他们拼命往东(洛阳方向)跑;而杨定也在跑路,不过他不是往东而是往南(荆州方向)跑。
虽然叫跑路,但杨奉、董承不仅带着皇帝,还带着一大群的随行人员(宫女、大臣),无法提速。因此,他们刚抵达弘农郡,就被更会跑路的李傕等人从背后赶上了。
少了杨定的杨奉、董承势力更弱,抵挡不住李傕、郭汜的进攻,大败。不仅士兵、官员、宫女死伤无数,财产损失也比较严重,宫里的玉玺、档案、御用品全部“送给”了李傕。
损失惨重的董承、杨奉决定继续逃跑。十一月初五,几经颠簸,一行人到了曹阳。杨奉、董承决定不跑了,因为李傕咬得很紧,逃也是做无用功,所以他们决定向李傕求和。不过,他们不是真的求和,只是想借此寻找外援。所以,他们对李傕说:“我们投诚需要准备一下,过些日子,我们就出来。”
对于杨奉、董承的要求,李傕答应了。他认为目前的形式再明朗不过了,等几天就等几天吧。说得不好听一点,杨奉、董承只不过是一群落水狗,想打他们只是时间问题。量他们也不敢玩出花样来。即使他们想困兽犹斗,几根棍子就能搞定。
但落水狗不打是要咬人的。杨奉、董承固然不可怕,可他们的请来的帮手却很可怕——杨奉在他以前工作的老单位白波农民军中找到了几支援兵:李乐、韩暹和胡才,还邀请到了南匈奴右贤王栾提去卑。当这些人各自带着自己的几千骑兵突然出现时,毫无思想准备的李傕等人猝不及防,大败。
初战告捷,本应乘机扩大战果,但杨奉、董承的胆子却小了,决定继续跑路。他们认为,刚给李傕一闷棍,他一定还没反应过来,即使再战,也需要休整一段时间,因此,现在跑路是安全的,等他反应过来后,自己已经跑远了。但杨奉、董承实在低估了李傕的能力,李傕不是反应迟钝的乌龟,而是嗅觉灵敏的狼。作为一个长期在西北打仗的人,这点儿失败算得了什么,跌倒了爬起来就是了。看到杨奉、董承居然不讲信用,又开始逃跑,李傕脑袋里马上闪出一个字——追。
不久,李傕就追上了杨奉、董承的队伍。虽然杨奉、董承布置好了后卫,但士兵人心惶惶,没有丝毫战斗力可言,所以,这次杨奉、董承的损失可以说是惨不忍睹,一大批朝廷官员被俘、被杀,数不清的士兵战死。
白波农民军的将领李乐保护着汉献帝走在队伍的前面,眼看身后队伍大乱,李乐知道大事不好,立即对汉献帝说:“事情紧急,请陛下上马,先行离开。”李乐的这份心意令汉献帝大为感动,但作为帝王的他思想境界很高,他不想独自逃生,决心和他的下属共存亡。从这个意义上说,汉献帝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个好皇帝。
汉献帝一行人好不容易抵达陕县,但依然没有逃离险境。因为李傕虽然收获了无数战利品,却没有发现最有价值的筹码——皇帝。他判断皇帝就在前边,于是马不停蹄地朝陕县追过来了。
经过这番折腾,汉献帝身边的羽林军、虎贲营的卫士合起来已经不到一百人,李乐的队伍也损失不少。面对李傕咄咄逼人的气势,大家毫无斗志。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趁着夜色渡过黄河(陕县北临黄河)。
但有个难题,怎么渡过去?总不可能飞过去吧。坐船?问题是只有一条船,怎么办?让领导先走!但汉献帝一行人一出营门,立即被闻讯赶来的大批士兵紧紧簇拥起来没法脱身。没办法,大家都想逃命,跟着领导一块儿走安全系数总要高些。
眼看这样下去大家都得成为李傕的盘中餐,杨奉、董承下令,对不服从安排、纠缠领导不放的人杀无赦。这一招果然见效,士兵们终于放过了汉献帝。
大家好不容易突出重围来到黄河边,才发现河堤离河面有十丈高(大约2.37米),没有阶梯,一般人根本无法下去。幸好在离开军营的时候,细心的皇后伏寿考虑到战乱时期生活不易,特意带了十余匹绸缎(董卓之乱后,五铢钱已经不通行,而绸缎可以当钱使用),现在正好派上用场。大家把绸缎打成结,让人背着汉献帝滑下去。这可真是“救命钱”啊。
皇帝好办,好歹有人照顾,其他人就惨了,只能自己想办法。在强烈的求生欲支配下,大家也顾不得危险,纷纷顺着河堤滑下去,也有不少性急的人勇敢地直接往下跳,结果帽子也摔掉了,人也摔坏了。如此奋不顾身,只为赶上这最后一趟救命的客船。但船只有一只,有资格上船的只是少数幸运儿,不是实力派(如李乐、杨奉、董承),就是偶像派(如皇帝、皇后、杨彪),其他无名之辈只能望船兴叹了。
眼见自己的生存希望越来越渺茫,不少人急了,也顾不得什么君臣之礼、高低贵贱了。先上船的赖着不想下去,没有上船的更是死死地扭住船舷不松手。船上的董承急了,估计这么拖着不是被李傕抓去剁肉酱,就是掉进黄河喂王八,谁也走不了。所以,他直接指挥手下用刀砍那些抓住船舷上的手。顿时,船内堆满人的手指,哭喊声、哀求声、呵斥声、谩骂声响成一片,场面十分混乱。
船刚刚开动,李傕的人就赶到了。原来,李傕看见黄河岸边的火光,立即朝这边追来。他站在岸边大声质问道:“你们要把天子弄到哪里去?”董承并不回答,他怕李傕放箭,特意叫人支起被褥挡着。
李傕虽心有不甘,但终究不敢硬闯上去。眼睁睁地看着皇帝就这样从自己眼皮底下跑了,李傕很生气,他决定把气撒在那些没有跑掉的人身上,为此,他颁布了一道简单易行的政策:看着顺眼的就抢,看不顺眼的就杀!
虽然这次追杀行动缴获赃物无数,但李傕仍然是失败的,因为皇帝已经成功地逃出他的手掌心。他没长翅膀,飞不过去,何况对岸不是他的地盘,他飞过去也没用。
对李傕等人而言,此事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他们盛极而衰,由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中央领导干部再次沦为瞎混一方的小军阀,而且从此一直走下坡路,甚至连死都没得善终。其中,死得最早的是张济,建安元年(196年),张济带兵从关中进入荆州地界,在进攻穰城的战役中中流矢而死。后来,张济的侄子张绣接管了他的部队,与刘表联合,屯于宛城。继张济之后,建安二年,郭汜突然不明不白地被其部属伍习诛杀于郿县,也算是死于非命了。最后死的是李傕,和前两位难兄难弟比,他似乎要幸运一点儿,多活了一段时间,但这对他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建安三年,曹操派谒者仆射裴茂、段煨干掉他的同时,还因为他以前对国家所作的突出“贡献”,特意让他带着亲属共赴黄泉路——灭其三族。
三个恶贯满盈的强盗,一年死一个,前仆后继,都没落个好下场,看来,上天也是有眼的。还是那句话,出来混,欠下的债迟早是要还的。
对汉献帝而言,渡过了黄河,好不容易摆脱了李傕、郭汜的控制,并不意味着虎口脱险。接下来,他将面临更多小军阀的纠缠。总之,我介绍过的,没介绍过的,你听说过的,没听说过的,汉献帝以前见过的,没见过的都粉墨登场了。
汉献帝想去故都洛阳,但那些军阀总是热情邀请他到自己的地盘做客,不答应还不行。那就去吧。这些小军阀名气虽然小一点,但人不傻,要这要那,胃口一点儿也不小。为了保命,汉献帝不得不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或许你会问:“献帝都混到如此凄惨的地步了,他拿什么给这些军阀?”答案是封官。虽然他们也从中得不到什么实际好处,但可以精神胜利一把啊。
汉献帝不光要给各路知名、不知名的军阀头目封官许愿,还得满足他们手下马仔强烈要求进步的需求。他们往往会毫不客气地对皇帝说:“我是某某某,有什么技术特长,我想当什么官,皇上您就看着给吧。”
对于这些人的要求,汉献帝不能拒绝,也不敢拒绝,他怕万一把这些粗人惹急了,自己会吃不了兜着走。他们可不认汉献帝什么领导不领导的,惹急了,动起刀子来毫不含糊。再说,不打赏人家一点儿见面礼,人家肯定不放他走,那他只能当一辈子的人质。这样的生活,他已经受够了。
搞笑的是,由于各路人马中想当官的人实在太多,官印既不能批量生产,又没法找街头刻章的小商小贩来帮忙,但又不可能只口头任命,怎么办?汉献帝只好命人因陋就简地用铁锥子刻。要知道,东汉政府的高官以前都是用金印、银印的,现在好了,一下都变成了铁牌牌,看来官职实在贬值得厉害。
现在给汉献帝的流浪生涯进行一下总结:逃脱李傕等人的魔掌后,汉献帝是今天在张三家里过夜,明天在李四家借宿。军阀们的表现惊人地相似,一开始管吃管住,热情有加,达到目的后(升官),立即变脸,皇帝缺衣少食、缺医少药,再也没见人嘘寒问暖,献爱心了。例如,兴平二年十二月初三,献帝乘坐牛车抵达安邑,来到河东郡太守王邑的地盘。这个王邑相当精明、相当乖,一见面就大大方方地向汉献帝进献了几匹绸缎,弄得汉献帝十分感动,立即给了他一个侯爵称号。此后,得到荣誉的王邑便似乎得了健忘症,对皇帝的生活不管不顾了。献帝在他的地盘内住的是篱笆屋,通风良好,而且门窗不能关闭。每当他与手下的大臣开会时,士兵们就趴在篱笆上看稀奇,相互拥挤取乐,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形象。
历经千辛万苦,汉献帝好不容易回到了洛阳,但洛阳也并不比其他地方条件更好。由于洛阳城之前已被董卓焚毁,要房子没房子,要吃的没吃的。对多数人而言,这个时候忆苦思甜是没有用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许多官员饥渴难耐,只好放下官老爷的架子(其实也没有架子了)亲自到郊外采摘原生态的野果、野菜充饥,过起了传说中的低碳生活,直到救世主曹操驾临的那一天。事实上,曹操也不是什么救世主。帝国的黄昏很黑,没有太阳,只有刀光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