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元年二月二十七日,董卓决定正式迁都长安。为了彻底贯彻迁都政策,打碎人们最后一丝侥幸心理,同时,也为了抵御关东联军,董卓下令,实行空前绝后的移民搬迁计划。所谓的空前绝后,并不是派士兵来拆你的屋子,而是直接放一把火烧掉!在这方面,董卓很具有人人平等的精神:皇宫,烧掉!庙宇,烧掉!三公府,烧掉!民居,烧掉!不管你是朝廷官员,还是黎民百姓,甚至是九五之尊的皇帝,都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待遇。结果,数百万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一下都沦落为无家可归的人!
既然什么都没有了,大家只好移民。不过,从洛阳西到长安山高水长、路途险恶,就是死在半道上,也很正常。即使你历经艰难险阻到达长安,那也不是你心目中的圣地,你面对的极有可能是变成叫花子或者倒毙街头,因为那里可没有救助站。
如此移民,活像是发配,还不如不去。但你既不能不搬,也不能随意搬迁,因为董卓有规划的,只能去长安!不去?好说,刀枪随时伺候!
什么人都得搬,但有一类人却是例外,他们既不是有身份的朝廷官员,也不是穷得叮当响的黎民百姓,而是京师里的有钱人。董卓这人的仇富情结非常非常严重,甚至到了变态的地步。前一次搞搜牢运动,抄了人家的家,抢了人家的女人,这次迁都,董卓也不让人家搬迁移民,直接下令把这些有钱人集中在一起,随便安上一个罪名统统杀掉,他们的财产也一律没收。如此捞钱,真让后来的历代军阀相形见绌。洛阳,竟然成为有钱人的地狱,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到了三月初五,朝廷几经辗转,终于搬到长安,朝廷大小事务就由司徒王允负责操办。而董卓自己留在洛阳,一心一意对付关东联军。
皇帝搬了,文武百官也搬了,连普通老百姓都搬了,董卓这才想起还有一个重量级人物没搬——老冤家袁隗。不是他想当钉子户,而是他根本搬不了,因为董卓不让。要知道,他可是当朝参录尚书事的太傅、内阁首辅,但自从董卓当上相国后,他这个内阁首辅就被彻底架空了。尤其是在袁绍起兵后,他更成了砧板上的肉,既不能搬,又不能走(受董卓严密监视),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
其实,袁隗是比较冤枉的,他一向都对董卓是恭恭敬敬、尊敬有加的。当初董卓说废少帝刘辩,他二话不说,立即表示坚决支持,而且在新旧两个皇帝的交接仪式上,还是他亲自动手把刘辩身上的公章取下来送给汉献帝刘协的呢。袁隗如此配合,只为在朝廷上混口饭吃,但袁绍的造反举动把袁家在董卓心目中的一切美好印象都破坏掉了,再怎么配合都无济于事了。
董卓和曹操的性格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极端的怀疑主义者。曹操因疑神疑鬼可以制造灭门惨案(杀吕伯奢一家),董卓疑神疑鬼也可以杀你袁隗全家!袁隗只好认命,就等董卓那一刀子什么时候砍下了。等待是一种煎熬,刻骨铭心的煎熬,但奇怪的是他的等待一直没有结果,直到三月十八日那一天。
那一天,董卓的心情很不好。按例,凡是他心情不好时就要杀人,这次也不例外。于是,董卓下令,把罪大恶极的反革命首恶分子袁绍的叔叔袁隗以及袁绍的堂兄弟、交通部长(太仆)袁基处死。同时,本着斩草除根、不留安全隐患的精神,对他们的家属,无论男女老幼,也一律处死。
你敢造我的反,我就杀你全家!董卓已经不需要再掩饰什么,一切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赤裸裸地上演的。
董卓的罪恶可谓罄竹难书,杀人、放火、强奸(宫女、公主)、抢劫……包罗万象,应有尽有。除此之外,他还十分富有开拓创新精神,为了聚敛钱财,他很快就从事了一项崭新的事业——盗窃。
可能你会问:“洛阳城经过董卓强制移民搬迁政策的洗礼,方圆两百里已经成为无人区,他上哪儿盗窃?”活人可以搬走,但死人是搬不走的。所以,董卓干的是情节最严重、性质最恶劣勾当——盗墓。他如此执著,只因为缺钱。
前面说过,以前董卓真正说话算数的地方也就凉州,而凉州是不发达地区,又有韩遂、马腾在闹腾,能有多少油水?且自从关东联军造反以来,其他州郡也似乎越来越不听话了,要么观望,要么干脆支持袁绍,而真正支持他的人少之又少。如果双方对峙旷日持久,难保那些人不会倒向袁绍那边,到那时谁会来给他的政府进贡?而且,以董卓贪婪的性格,再多钱也不会满足,他觉得自己永远都缺钱。所以,除了抢钱、淘金,他还不忘开发新的致富途径。
由于汉朝厚葬蔚然成风,因此给广大盗墓者指明了一条崭新的致富之路:要致富,去盗墓。当时又没有文物保护部门,荒郊野外的墓,只要你看上的,随便挖掘,是没人过问的。
说起盗墓,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曹操是盗墓者的祖师爷。但通过查阅史书,你就会发现,在那个时代,干这一行的人多了去了,而且都是大牌人物,比如董卓和袁绍。
许多人说,连民间的盗墓人士都拜曹操为祖师爷了,因此最他有冠军相,其实不然。若依成绩和影响力而言,这顶桂冠并不应该送给曹操,董卓在这一领域才更具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其骄人的成绩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当然曹操也牛,可遗憾的是,他盗的墓虽然多,但档次太低,多是些一般的古墓,最大牌的也不过是那些藩王墓。
董卓盗墓是很讲原则的,不上档次的墓他根本瞧不上眼,他专门光顾那些汉朝旧臣的墓,什么三公九卿、文武百官的墓,地位越高越好,名气越大越好,因为按一般规律,财富和地位总是成正比的,所以,只要是他能找得着的,统统搜刮一番——你们想在地下守着一大堆宝贝睡觉,没门!
当然,如果只是盗取高官的墓,董卓就不会在盗墓史上留下惊人的一笔了,他最钟情的还是皇帝墓。他虽然没有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这样的权威“文物管理部门”,但他却是真正的盗墓狂人,东西两汉的皇帝陵墓,他都有浓厚的兴趣,且基本都动过。
汉献帝被迫迁居长安,前脚刚走,他后脚就迫不及待地布置工作挖人祖坟了。他这么干实在是太过缺德。不过,他董卓心目中根本就没有“德”这个字。基于对此次盗墓工作的高度重视,他还派出自己的干儿子吕布作为前线总指挥,主抓这项浩大的淘金工程,真正做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
问:“皇帝还在,就挖人祖坟,没人阻止吗?”
答:“皇帝还小,阻止不了,别人也不可能阻止得了。朝廷都是董卓的了,别说是盗皇帝的祖坟,就是董卓要当皇帝也没人阻止得了啊。”
东汉皇帝葬在洛阳、孟津一带,西汉皇帝葬在关中一带,而董卓盗墓是从洛阳一带的东汉皇帝陵墓开始,尝到甜头后,由东向西又把业务扩展至关中地区。
初平元年,董卓将罪恶之手伸向了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茂陵。和以前一样,像盗墓这样的体力活他是不会亲自动手的,交给手下人办理就行。和以往一样,这次他仍然把重任交给吕布负责。
茂陵,建于公元前139年,完工于公元前87年,前后共历时52年。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其规模已经能与秦始皇陵媲美,被西方的史学家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当初汉武帝为自己死后能过得更加舒服,不惜血本从全国征集数万名能工巧匠。工程浩大不说,还使劲地往里砸钱,西汉每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都被投放在了这一工程上。他这么做的目的就一个:既然做了,就要做最好!
而事实的确如此。虽然茂陵的陪葬品有什么、有多少,咱不知道,但据史料记载,汉武帝他老人家下葬时,陪葬的宝贝多得塞不下。下葬后,光负责守卫皇陵的卫士以及清洁卫生的勤杂人员就有五千人!
其实,在董卓下手之前,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赤眉军退走长安。行军途中,因被西汉皇陵的气派所吸引,他们先是进入了汉高祖的长陵,接着又饶有兴趣地进入汉武帝的茂陵。
有人会问:“被赤眉军光顾后的茂陵还能有多少油水?”回答是有!而且油水还多得很!别的不说,看一下历史记载就清楚了,赤眉军扫荡茂陵后,陵中物仍不能减半。真让人不得不感叹:汉武帝,你怎么这么有钱啊!
吕布带大部队来光顾茂陵,里面的珠宝把他的眼睛都照亮了,他自然不会客气。据野史上说,董卓在斩获大批战利品的同时,还意外收获一卷黄绢,上书“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子,不得生”。如果大家有兴趣把董卓的名字做个拆字游戏,恰恰就是“千里草”、“十日子”。这句话合起来就是诅咒董卓不得好死!气得董卓竟然想把昔日风光无比的汉武大帝拉出来搞日光浴(暴尸)。幸亏大学问家蔡邕出面劝阻,方才作罢。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董卓当初还是皇陵的保护神呢。中平二年,韩遂、边章入侵三辅地区,威胁西汉皇陵的安全,汉灵帝刘宏还专门派董卓和张温一起去保护皇陵。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当初那个勇敢、可爱的保护神已经变成了十恶不赦的窃国大盗,一边拿着老板的工资,一边开口向老板索取保护费了。
皇帝还在眼皮底下,就挖人祖坟,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家娘家无人吗?真是缺八辈子徳了。
汉献帝迁都长安后,董卓自己带兵留守洛阳,住在皇家花园的毕圭苑中。他派部将徐荣到洛阳东面的荥阳一带抵御关东联军。
自从袁绍的亲属被董卓诛灭以后,同情他的人越来越多,关东联军也越来强大了,加强对他们的防备总是应该的。但令董卓大感意外的是,关东联军方面人马也到齐了,会也开了,口号也喊了,领导班子也经选举产生了,却一直没有多大动静,他们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各诸侯都在玩深沉、玩谦虚。但不该谦虚的时候谦虚就是虚伪。这时,终于有英雄挺身而出了,这个人就是曹操。
面对浑浑噩噩、无所事事的衮衮诸公,曹操心急如焚,慷慨激昂地说:“我们发动大军的目的就是征讨董卓老贼,为国除奸、为民除害。如果说以前我们按兵不动是因为董卓劫持了皇帝,必须投鼠忌器的话,现在皇帝被迫迁往长安,董卓烧毁皇宫,屠杀人民,弄得人心惶惶,天怒人怨,这正是消灭他的最好机会,我们还犹豫什么呢?”
从国家大义到民族危亡,曹操口水都说干了,可诸侯们的脸皮是用砖头砌成的,饱经风雨,对于曹操的见解更是嗤之以鼻——要逞能你自己去,我们在精神上支持你,反正我们是不会去的。
看到诸侯们的这番反应,一股失望的情绪弥漫在曹操无比坚毅的脸上。所有的英雄都是孤独的。曹操决心做个英雄,所以他不怕孤独:“既然其他人已经无可救药了,还是自己干吧,哪怕前面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我也会毫不畏惧的。这就是英雄之路,英雄之气!”
令人欣慰的是,孤胆英雄曹操在酸枣还是遇到了一个知己,他就是济北相鲍信。酸枣会盟之时,袁绍的声望最高,曹操还是无名之辈,没有谁看好他这匹大黑马。而鲍信和卫兹一样,是曹操最真诚的支持者。为此,曹操与袁绍又上表推举鲍信担任破虏将军,他的弟弟鲍韬担任裨将军。
鲍信对曹操的支持不光体现在语言上,还落实在了具体行动上:曹操前去讨伐董卓时,鲍信也带着自己招募的两万多名步兵,七百多名骑兵,还有五千多辆车的后勤装备浩浩荡荡一同前往。
在汴水岸边的荥阳,曹操和董卓的手下徐荣相遇了。面对这个没什么知名度的敌手,曹操心里是不怯的。在《三国演义》中,徐荣给人的印象实在模糊,一出场在三五招之内就被夏侯惇斩于马下。这样的三流角色,在群星璀璨的三国想让人记住的确很难。但事实是,东汉末年,西凉兵团是战斗力最强的队伍。董卓能打,手下的将领也不是孬种,都是久经沙场的悍将。像李傕、郭汜、张济、樊稠、胡轸、吕布,等等,都不是等闲之辈。而徐荣更是先败曹操,后败孙坚,你说他能是软蛋吗?
既然相遇了,什么也不用说了,直接动手吧。由于曹操和鲍信的手下都是刚入伍的新兵,没有任何作战经验,和经常打仗的凉州军团相比,战斗力必然要差一截。正所谓实力决定一切,激战一天之后,结果出来了:曹操惨败。曹操手下的士兵死伤惨重,随同前往的几个铁杆追随者不是牺牲就是挂彩——鲍信光荣负伤,他的弟弟鲍韬不幸阵亡,连曹操的赞助商卫兹也战死了。
赞助商卫兹没了,他的大恩大德是没法涌泉相报了,但曹操这人很讲义气,功成名就后就提拔了卫兹的儿子卫臻当黄门侍郎。魏明帝时,卫臻还坐到了司空、司徒的位置。
鲍信负伤退出战斗,曹操的情况则更惊险,身上中了一箭不说,坐骑也受伤倒毙,跑不动了,可后面的追兵越来越近……
如果不出意外,迎接曹操的将是光荣被俘,然后舍生取义、为国捐躯。在董卓眼里,可没有优待俘虏一说,相反,董卓独创的死亡艺术是丰富多彩且极其残忍的,像什么挖膝盖、剜眼睛、削鼻子、红烧、油炸、水煮……应有尽有。看来曹操要与他的战马生死与共了。但曹操是那个时代最幸运的幸运儿,每到关键时刻,总有人在危难之时显身手,以致他总是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而这次出手相助的是曹洪。
曹洪,字子廉,汉族,沛国谯县人,曹操的堂弟,三国时曹魏名将。这次他扮演的是及时雨的角色——把自己的战马让给曹操。曹操过意不去,执意不要。情急之下,曹洪大喊一声:“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但不能没有你。”于是,曹操不再推辞,立即上马,趁着夜色掩护,由曹洪步行保护着前行。
但警报并没有彻底解除。他们来到了汴水河,但由于水流湍急,根本过不去。幸亏曹洪沿河岸找到一条船,两人才一同渡过回到酸枣大本营。
从此以后,曹洪作为曹操的得力干将,鞍前马后地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公元220年,曹丕即位时,也没亏待父亲的这位救命恩人,特意封曹洪为卫将军,迁骠骑将军,进封野王侯。在当时,骠骑将军是除大将军之外的军队二把手,官职很高。这样看来,曹丕对他还是非常仁义的。但好景不长,不久,曹洪因为得罪曹丕,险些脑袋搬家。
说来也是因为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了。曹洪的伯父曹鼎当过尚书令,曹洪也跟着沾光当过蕲春县的县长。大家都知道,东汉公务员的薪水不高,但他们有各种办法增加自己的灰色收入,因此曹洪一家很快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批人。后来,曹操当东汉的总监察长(司空)时,每年都要叫手下人对朝廷官员的财产摸摸底,搞一个财富排行榜。在曹操老家县令的调查档案里,曹洪一家的财产多得可与公侯之家相提并论,连见惯大场面的曹操也不由得感叹:“这小子,真会来事儿,竟然比我家的钱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