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人们,似乎把追求成功当作生命中永恒的追求,在实现了一个目标之后,又急急忙忙奔向下一个目标;当翻越了一座山头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奔向另一个更高的山头再次登临。就这样,我们不知不觉被忙碌所包围,被追求所统领,就像一个陀螺似的,不停地打转,实现着心中的目标和理想。
我们不否认这种追求本身,但是我们也要思考一下,当我们热衷于追逐一个又一个目标的时候,快乐和安宁是不是也离我们远去了呢?
事实上,当我们习惯了忙碌,习惯了追求,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我们也习惯了被别人称之为“精英”。为了这一切,我们振奋精神,扛住压力,迈步前行。可是,忽然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却已经是千疮百孔,脆弱不堪。这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精英”的“帽子”竟是如此沉重!
前几年各个电视台常播一个名为《有事您说话》的小品,其中由著名小品演员郭冬临饰演的小郭,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陷入“精英”围城的例子。
小郭为了显示自己神通广大,为了让领导和同事们看得起自己,他谎称自己什么事都能办。当他们科长正因为买不到火车票而发愁的时候,小郭自告奋勇称自己在火车站有关系。
可实际上,他根本没有熟人。可为了撑足面子,他不得不起早贪黑,扛着铺盖拎着马扎在火车站排队买票。可是当他等了大半夜,好不容易排到了售票窗口,结果票没有了。
无奈之下,小郭只好多掏了200元钱,从“黄牛党”手里买了两张高价票。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为了树立自己在他人眼里的高大形象,而不惜无休止追名逐利的人们,和小品中的小郭没有什么不同。显然,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为了面子,为了提高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尽一切努力让自己戴上“精英”的桂冠,不管遇到什么险阻都不会丢弃,否则就是太“栽面”了。
因此,为了不“栽面”,很多人常会发出这样的声音:“除非我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否则我便是一事无成,我便没有创造自我价值”,“为了别人的认可,我要努力抬高自己”,“不管我的工作干得如何,最重要的是那个肯定”殊不知,这些观念一旦在我们心里根深蒂固,我们的身心都会面临无尽的痛苦,并且越努力反而离快乐越远。
诚然,一个人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是一种很正常的、也是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但是,如果走火入魔,被“精英”的围城彻底包围,就会给身心造成沉重负担,到时候便得不偿失了。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若是被虚荣心吞噬,那么人们总会勉强自己做出那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来,看似你得到了别人的认可,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你真正的实力。这样一来,当人们委以重任的时候,你要如何支撑?越来越累,越来越烦躁,最终才发现,自己早已身陷囚笼,被心所扰了。
所以,为了避免我们失去不该失去的,那么不管我们身处怎样的位置,最好还是想方设法让自己跳出精英的围城,舒缓一下身心吧!
于先生是一家上市IT公司的策略总监,身居高位的他,看上去却酷似一位大学教授:儒雅的外表,沉稳的举止,温和的谈吐。
在他10平方米左右的小小办公室里,看不到一丝人们意识里所认为的IT人的“乱糟糟”,相反,他的办公桌几年如一日地整洁,文件放置得整齐有序,办公的电脑也始终光亮如新,就连办公室的墙面都贴着两幅非常高雅的画,为整间办公室增添了浓郁的艺术气息。
一次,一位媒体记者前来采访于先生,看到他办公室的这番景象不禁大吃一惊,而当采访进行中的时候,记者更是发现了在竞争如此激烈、人人都喊压力大的IT圈,于先生却似乎游刃有余,总能够轻松应对。
带着这份好奇,记者问道:“您是如何解决工作中的压力、如何避免陷入‘精英’围城的呢?”
于先生回答说:“压力每个人都有,就看你如何应对。有的人被成功带来的压力牵着鼻子走,结果步伐凌乱,越走越糟。我喜欢把工作弄得简单清爽些,当感到有压力时,就自我检查一番,清理掉那些负面情绪,让自己轻装上阵……有时,我会改变一下工作方式,以缓解压力。当感到疲劳时,就泡一杯茶,或者陪一陪孩子,这些都会让我感到生活的乐趣,自然也就让心情放松了。当我再转过头投入工作的时候,也就重新焕发了活力……”
故事中的于先生自己也不否认常会面临压力,但是同样是面对压力,他却能用比较巧妙的方式调整自己的状态和情绪,而不至于让自己被压力压垮。像这样的做法,在现代科学上有一个名词叫作“会休息”。所谓“会休息”,是指在尚未感到疲累前,就主动休息。这才是积极的、能提高工作效率的休息、减压方法,而不是“累了才休息”。当然,这种休息包含的范围很广,它可以是散散步,可以是喝杯茶,也可以是闭目养神……
总之,他们面临压力,不是把它归咎于外部环境,而是从自身寻找“发病源”和解决的办法。而这样做也往往是最为有效的。
致力于研究心灵成长的台湾作家张德芬曾说,人这一辈子,能引发情绪的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人之所以感受到压力,体会到烦恼,往往是由于疏忽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着老天的事。
人生自有它的安排,我们只需按照自己的步调行进。眼前出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承认自己力所不能及,并不代表示弱,只是就事论事而已。能力不足就提升自己的能力,遇到压力就想办法缓解压力,未来的你才会获得真正的能力。
不要将自己困入“精英”的围城,学会自我减压,学会顺其自然,学会拒绝那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你才能轻松惬意,做最快乐的自己。
◎ 百年等待,只为一次花开 ◎
世上有一种名叫“普雅花”的植物,生长在南美洲安第斯高原海拔4000多米人迹罕至的地方。它的花期只有短短的两个月,花开时却美艳至极,花谢时也是极尽荒凉,整个花株都会随之枯萎。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短短的两个月花期,普雅花要等上整整一百年。
用一百年的时间,等待短短两个月的绽放,值得吗?普雅花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它只是静静地矗立在高原上,默默地吸收着阳光的能量,默默地汲取大地的养料,努力营造自己的那一次绽放。它等待了一百年,用百年一次的花开证明自己生命的美丽与价值。
有时候,人们就像普雅花一样,为了生命中最美丽的一刻,坚定地等待着:等待失散多年的亲人,等待杳无音信的朋友,等待离家许久未曾归来的孩子,等待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等待一份让自己怦然心动的爱情……
等待,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过程,等待是一种希望,它会在这个过程中教会人们取舍,教会人们很多。就像《基督山伯爵》中说的那样:“人类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这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有时候,苦苦地等待,只是为了奇迹的出现,只是静候人生之花绽放的那一天。
她的母亲曾是一名优秀的军医,在她刚刚考上高中的时候,母亲却因为一次意外,右手受伤,从此告别了手术台。自那时起,她就立下了一个心愿:考上某军医大学,继续母亲从前的事业。
可是,天不遂人愿。她屡次高考都未能够达到那所大学的录取线。母亲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也劝她适可而止,读其他的医科大学也一样。她说:“不,我就要进那所大学,因为您是从那里出来的,这是我最大的心愿。这次考试我发挥得不好,我还可以等下次,只要坚持,我一定能考上。”母亲叹了口气,没再多说什么。要知道,这已经是她复读的第二年,第三次参加高考了。
无奈之下,母亲只能让她继续补习。其实,她的成绩很优异,若不是为了进入那所心仪的军医大学,她应该是个“大三”的学生了。眼看着与她同龄的女孩子都临近大学毕业了,可她还在高考大军中日夜奋战着。
第四次高考,很多人觉得她应该会如愿以偿了。因为上一次高考,她只差了两分。可惜,这一次她又落榜了。家人劝她放弃,退而求其次,她不应。外面的那些指责和嘲笑,她也不介意。为了自己的心愿,她又一次走进了复读的课堂。
终于,上天不负有心人。这一次,她如愿以偿地迈进了某军医大学的校门。她走进大学的那一年,很多同龄人开始找工作了。但她并不后悔,她努力学习,之后一直读到了博士。那时,她的很多大学同学都已经结婚生子,生活和工作也稳定了下来。他们觉得,没必要非要读到博士,有了现在的文凭,以后努努力,也是一样的。面对别人的质疑,她淡淡一笑。
博士毕业之后,她以自身的能力被一个一线城市的军医院选中,成了一名大夫。在那里,她还邂逅了自己人生的另一半,并与之结为连理。在她工作的第二年,部队又给他们分了房子。她那些昔日的同窗们,尽管很多人都比她先走进社会,可他们却还在为房贷发愁,为工作不稳定叹气,为自己的文凭贬值烦恼,而这一切,女孩在一次又一次的等待和坚持中,都已经得到了。
女孩很年轻,却有一颗不浮躁的心。不管是面对一次次的失败,还是家人的反对,或是周围人的质疑与嘲讽,她都坚守着自己的方向,凡事没有到位,她宁愿寻找机会等待下一次的成功。在逆境中蜕变,在苦等中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