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领导魅力的重要性。这里要说一点,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因为发动了法西斯侵略行为使德国钉在世界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是当时的德国政府在发动侵略战争之前的行为确实有效地制止了德国的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中作为个体如何能做到牺牲自己,使领导者在行动上实现“英雄断臂”的壮举呢?一句话“领导的魅力”。促使人采取行动的最大动力就是渴望避免痛苦,去做那些有希望使自己高兴的事情。这是意识熵值对于未来判断的特性。倘若某个人能够使别人相信按照自己的方式将增加欢乐减少痛苦,那么这个人将受到爱戴。人类历史上卓越的政治领袖都了解这个道理,同时运用相同的方法推进本民族的历史。希特勒也深知这一原则。1930年他开始执政时,德国陷入严重经济衰退中,德国人民仍然背负着一战失败的包袱。他们忍受着生理与心理上的双重折磨。当希特勒执政的时候,他面临的经济危机是几段严重的被动型经济危机。希特勒的纳粹社会党保证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并使其重振国威。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远比面临的严酷又令人失望的现实吸引人,所以当时的德国人民是用双手与全身心拥抱他。希特勒兑现了他的诺言,使德国摆脱了经济萧条,进而把世界上说德语的国家统一起来,1938年他的声望到达顶峰。一些历史学家说过,如果一颗子弹打死了1938年的希特勒,他将成为德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政治家。半个世纪过去了,人类并没有改变,人类依然渴望幸福,接受任何可以增加自己欢乐减轻痛苦的人。其实,所有经济学家在回忆那一段历史的时候,都得到一致的答案:1938年以前的希特勒政府对于德国的有效治理,并使其摆脱经济危机的手段远远高出同期美国的罗斯福政府。他最终的失败是在于没有认清战争的作用,战争把被动型经济危机解决之后,进一步转化成更加严重的被动型经济危机。
以上方法归根到底是人在社会结构中,合理地转化与消耗可控能,从而达到建立新的耗散结构体系,并使新耗散机构在相对动态平衡的条件下正常运转下去。在经济危机中政府是最重要的经济耗散机构调整者。它既要在对待社会性问题上大刀阔斧,又要在制定具体制度时谨小慎微。使用求大弃小,减少不良竞争的快耗散现象。经济危机开始的时候政府专制多于民主,这样才能稳定,使国家级的耗散机构持续运转下去是现代文明社会制止危机产生的先决条件。从现代社会事件来说,苏联、东欧剧变后因为建立了不符合科学的耗散体系,经济不仅没有飞速发展,反而急剧滑坡,通货膨胀、人员失业、社会倒退。当社会已经判断本次经济危机是主动型经济危机的时候,政府就要逐步放松政策,并使民主化得到更有效地实施。这样消费才能真正复苏,消耗环节也得到确实的改善,社会就此进步。
总之不论是用平和的手段还是战争的方法要解决的经济危机问题都是调整社会经济耗散体系,这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最终手段,也是完成一个经济周期进入下一个经济周期的过程。下面就1990年至2010年的日本经济停滞问题进行实例分析。
日本现有经济危机的起因从本文理论角度分析是因为分配环节中热力学第二定律耗散体系T上升而产生多种δS,解决多种δS靠技术活动(Pdv),而技术活动(Pdv)得由科学知识为铺垫,而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一直处于低潮,这导致科学知识的发展趋于缓慢从而连锁反应造成了经济危机。日本的企业从战后以来都以“高精尖”为主。由于资源的缺乏,日本企业的产品在输入科技方面占有突出的优势(这与日本民众的勤劳智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公式可以得知,由于T↑↑使P↑↑,从而使日本的产品相对于别国产品在分配环节与转化环节上都占有突出的优势。在冷战时,其他军事大国都无暇顾及科技对商品的作用(相对日本来说),而且由于冷战的相互利益使美国对日本的科学引入没有加以限制,这也使日本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美有依赖性。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日本的技术水平位居世界一流,但科学研究水平却是世界二流。冷战时期军事国家对产品的需求也在扩大(意识熵值的档次在不断地升高),勤劳的日本人利用这一点在这时期使日本的产品在国际社会上获得了空前的知名度与好感,使日本经济大幅度增长。冷战结束后各国都把经济建设作为自身国民建设的首要任务。这时日本就不能再从美国轻松地获得第一流的科学知识,从而不能再为日本的技术发展铺垫道路。科学研究的落后导致技术滞后最终使非控能转化为可控能出现障碍,随后日本的经济增长点大多数都落后于他国。日本以前的经济增长点多为汽车、钢铁、造船等产业,此类产业欧美发达国家自我可以解决,而第三世界国家科技水平落后造成意识墒值档次较低使其无法大量消耗日本的科技产品。综上所述,日本经济有以下三点弊端:(1)对于美国高端科学的过度依赖性;(2)对于别国资源的依赖性;(3)对于别国市场的依赖性。这三个问题致使日本商品不能有效地消耗财富,造成持续的经济危机。另外由于日本在全球整个耗散体系上长时间处于较高地位,使其部分个人失去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的献身精神,并且部分个人把长时间的经济优越性看成种族优越性,又进行极端的宣传造成国际国内的很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的平均意识熵值(S↑)畸形地提高(这种提高是不能用产品来满足的,要降低这种畸形意识熵值需要的是正确的教育与宣传甚至是心理治疗才能解决),致使转化环节相对不稳定,导致再生产的不顺利,这也是原因之一。
改进的方法是:(1)加大对科学基础知识的研究。这样可以在转化环节解决前两个依赖性,对于分配环节也有刺激内需的作用。(2)在科技发展的同时,对第三世界的国家进行有条件的技术转让,帮其提高意识墒值的档次,使自身的产品有更好的消耗市场。(3)对于社会进行必要的教育与宣传,减少畸形的意识墒值增加的国家负担。
(第四节)新技术革命与经济危机
科技的飞速发展使财富在原耗散结构中代谢更快,这就要求原耗散机构中结构的调整与变换更快。如何和平有效地解决经济危机,是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世界已经进入21世纪,出现了新技术、新科学与新问题,而新技术的运用使人类整体耗散结构出现变化,经济危机的表现也与传统经济危机的表现不同。新技术与新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耗散机构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呢?下面详细论述一下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危机在新技术条件下对人类社会的不同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世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技术开发浪潮,包括计算机产业,原子能产业,半导体工业,宇航事业,激光学的研究等一些新科技领域的出现与发展。生物与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突破使人们对于自身与未来的认识有了巨大进步,其效果是促使转化环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崛起对于经济的作用前所未有。
人类耗散机构在20世纪的下半叶也从相对独立的单个国家发展到联合经济体直至全世界共同体。这就是西方未来学家和社会学家所说的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第三次工业革命等经济学概念。在20世纪下半叶,全球50年以来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相对稳定的耗散结构使全球主要的发达经济体创造出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各种财富,而且新技术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危机对于社会带来的冲击,特别是创造出相对稳定与富有的中产阶层,这极大地减弱了经济危机的危害。下面就几个环节逐一说明。
1.新技术革命对转化环节的改变
新技术革命使各国的部门结构在传统老工业体系(例如:钢铁、煤炭、纺织等部门)基础上产生出新兴的工业部门(例如:计算机、生物化学、原子能部门等)。在这种情况下,新兴部门逐渐增长,同时也刺激了传统部门生产效益的提高,特别是计算机的使用,对于工业加工企业和国防等各个部门的效率,提高性极大。新兴工业对于提高耗散机构的转化效率即生产水平,也有重大意义。
2.新技术革命调节了分配环节
新技术革命的产生使各国政府的工作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计算机与网络的广泛使用使信息能够更加准确地收集并及时地反映至政府相应部门中。这样对于突发事件处理与物资分配调度有了重大的帮助。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多余财富有效地减少国家体系内部分地区熵值的过快上升,有了强制性的调节作用。在原有国家耗散结构的基础上,财政部门决策的正确性及有效性都有着明显提高。网络的使用促进了分配环节的公平、公正、公开,使个人在整个耗散结构中,得到满意的程度越来越高。分配方式不再只倾向于富有阶层,这样就成就了社会的中产阶层,从而使社会结构更加丰富,社会的稳定性也有所加强。
3.新技术革命加大了交换环节的丰富性
新技术在产品中不断使用,人类衣食住行的科技水平不断增加。人类对新技术带来的方便的渴望也不断增加,这就促成了交换环节的数量与频率大大提高,甚至超出了人类社会以前几千年文明史的总和。交换所带来的货币使用和货币价值,也逐渐成为抽象的概念,产生了相应的虚拟世界中的交换。新技术革命使一种古老游戏,即赌博,在现代经济世界有了新的表象,例如:股票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其交易的本质都含有赌博成分与不定性的特征。
4.新技术革命增加了意识熵值的层次性与复杂性
意识熵值的层次在新技术革命后呈飞跃式提高。特别是计算机与网络运用,使人类在想象领域中,感官上脱离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的概念。虽然幻想并不能成为现实,但通过计算机的使用,可以合成画面呈现在人们的视觉系统等感觉系统上,得到虚拟意义上的满足。日本的电子游戏和美国好莱坞的科幻片在这个方面尤为突出。同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不再局限于地球这一个地域了,对于物质与精神的认识也出现了根本的改变。由于信息量的增加,意识熵值的复杂性也相应增加。
新技术革命对于人类整体耗散体系起了空前的改变作用,对人类耗散机构的各个环节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新技术革命在促进与改善人类耗散结构与经济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无序和反作用效果。
1.新技术革命加快了转化环节的能量使用,致使人类对大自然的需求全面扩大化,这样导致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存矛盾日趋尖锐化。多种野生动植物面临灭绝,多种资源面临枯竭。
2.新技术革命对于人类耗散体系中的分配、消耗、交换三个环节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其各个环节产生的意识熵值数量也在加大,这样就导致了经济危机在新技术革命的前提下,发生的频率更加频繁。面临的问题是以前的经济危机中未曾经历的,例如:2008年的经济危机,使中产阶级受到了伤害,并开始公开进行抗议行动,这是21世纪前从来没有的。
3.新技术革命产生的人类耗散体系互相之间的关联更紧密。“高科技使地球变小了”,但是使经济危机爆发的规模性不断加大,破坏性不断加大,使人类社会同期爆发经济危机的风险更加明显。控制风险的层次与能力都需要不断提高,因为人类经受不起由新技术带来的新型世界大战。
4.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虚拟经济对于耗散结构的影响力不断加大,以至于虚拟经济体系中虚拟货币的损失直接可以导致实体经济的剧烈动荡,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这一表现尤为突出。
5.新技术革命提高了生产效率,创造了财富的同时,新的社会财富无法平衡化的问题也同时摆在了人们面前。在社会结构中出现了对人类个体影响极大的不平衡现象,即掌握新技术的相关人员所得到的社会财富,空前高涨。同时,新耗散体系的传统工业不能再吸纳社会人员,造成了大面积社会人员的失业,这是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新矛盾。
总之,新的技术革命对于人类社会耗散结构不是什么坏事,而新技术本身说明现在人类进化到了生物界新的层次。如果要因为新技术可能带来一些对社会不利的影响就不发展新技术就是因噎废食。虽然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经济危机其层次也越来越高,但解决新经济危机的方法也不能脱离人类耗散结构体系的热力学三大定律,而幻想出理想世界这样的空谈。解决新的经济危机的方法也是与解决以前的经济危机的基本原理一致的,只是需要更多的智慧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