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两家选定良辰吉日,一路锣鼓喧天,将周桂兰娶进黄府。由于是娶妾,所以黄抚台免了不少礼数,只宴请一些亲朋好友和幕僚同事,而胡雪岩当然也在邀请之列。胡雪岩心想,他的如意算盘已经成功了一半,神算子张世贵逃不出他的手掌心了。
自周桂兰出嫁后,张世贵整天无精打采,钱庄打烊后,他便独自去酒店喝闷酒,浇灭心头之愁。平时对张世贵疼爱有加的周德富,自知有错,也不敢管他,主仆之间的关系于是日渐疏远。
一天,张世贵外出收贷时,一位商人打扮的外地人来到永康钱庄,指名要找张世贵,说有重要的东西必须交给他。恰巧周老板在店里,便亲自接待那位外地商人,他费了一番工夫,才从那人嘴里得知,原来张世贵和他合伙做药材生意,最近获利颇丰,他特地送利银过来。那位外地商人知道周德富是张世贵的老板后,便留下利银,放心地离去。
等到那个人走远后,周德富打开包袱一看,里面足足有上千两白银,气得他头脑发昏,他万万没想到,张世贵竟敢挪用钱庄的银子,和人合伙做生意。钱庄伙计私下和人做生意是钱庄的大忌,不但对老板不忠,还有借钱庄发财的嫌疑。
张世贵收贷回来后,周德富便向他严加盘询此事,可是张世贵一直否认,表示对此事一概不知,由于周德富也没有更多的证据,此事只好不了了之。从此,主仆二人之间的嫌隙更加深了。
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一些好事者对周老板说:“张世贵自从做不成周家的女婿后,便怀恨在心,一定要小心提防。”周老板对此深信不疑,于是暗中防范,一般的生意都不再让张世贵经手了。
自从周桂兰出嫁后,永康钱庄似乎灾难连连。时近深冬,天寒地冻,这一晚张世贵在店铺里守夜,为了抵御寒气,他在房内生火取暖。睡到半夜时,朦胧之中忽然被震天响声惊醒,他一翻身,只见屋内火光冲天,烟雾弥漫,屋外邻居正高呼救火,张世贵知道大事不妙了。
等到大火扑灭时,永康钱庄的店铺已经烧毁大半,损失惨重,更惨的是,钱庄积年的账本也付之一炬。周德富夫妇看了痛心疾首,呼天抢地,把满腔怨恨全都怪罪到张世贵身上。
百口莫辩的张世贵见周德富翻脸无情,一气之下离开了永康钱庄。而关于张世贵的谣言则闹得满城风雨,大伙儿争相传言:张世贵挪用钱庄银两和人合伙做生意,因为亏空太大,所以做假账欺瞒周老板,眼见事情败露,于是纵火烧毁账簿,来个查无对证。
如果心胸如此险恶,即便是本领再大的助手,也没有钱庄敢用他。因此,张世贵的下场比当年的胡雪岩还要悲惨,不但没有人替他洗冤,疑云反而越积越重,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可怜的张世贵空怀绝技,在杭州街头漂泊流浪,没人肯收留他,还屡遭白眼。眼看囊中空空,张世贵只好含泪离开生活了十余年的杭州,到乡下去投靠亲友。
寒冬时节,北风凛冽,冬雪皑皑。这一天,失魂落魄的张世贵独行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衣衫单薄的他,饥肠辘辘,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来到一座破烂的土地庙前,突然间,他只觉得天旋地转,脚下一软,扑通一声便倒在墙角边,晕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的时间,张世贵恍惚中听见有人在耳边轻呼:“张师兄,张师兄。”他睁开双眼一看,只见身旁有两个仆人模样的人,正扶着自己,其中一个人手里还端着一碗热腾腾的姜汤,不远处则站着一位主人模样的男子,他头戴棉帽,身披貂皮大衣,脚穿云纹绣花高靴,整个人显得十分富贵气派。
那位主人说:“张师兄,还认得小弟吗?”
张世贵觉得这声音十分耳熟,他定神一看,脱口说道:
“你不就是康达钱庄的胡雪岩吗?”
胡雪岩点点头,他看着自己亲手导演的这出悲剧,既同情张世贵的命运,也为自己的高明手段感到得意,人生不过是一场游戏,而他俨然便是一个高明的游戏大师,玩弄他人于股掌之间,现在,只要自己再把戏演下去,神算子张世贵便会被他利用。想到这里,胡雪岩装出悲戚的样子,上前扶住张世贵说:“张师兄,小弟去他乡拜访故人,恰巧路过此地,没想到会看见师兄倒卧在此,不省人事。”
想起自己的悲惨命运,张世贵咬牙切齿地说:“都是那姓周的对我不仁不义,翻脸无情,害得我落魄到这种地步,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胡雪岩知道张世贵说的是永康钱庄的老板周德富,他知道张世贵不可能再回到永康钱庄了,心中一喜,便说:“张师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你我都是钱庄出身,身怀绝技,竭忠尽智,到头来反被一脚踢出门外,这笔账早晚都要算清楚,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张师兄先跟我到酒店填饱肚子后再说。”
胡雪岩一行人来到路边的一家小酒店,吩咐酒家准备一桌丰盛的酒席、一坛陈酿花雕,张世贵也不客气,一阵豪饮暴食,休息片刻便恢复了体力和神志。
看见张世贵已经吃饱喝足,胡雪岩便语重心长地问:“张师兄到乡下后准备以什么维生?”。
张世贵的双眼噙满了泪水:“还能做什么呢,不就是一些割麦插秧之类的农事,只求充饥果腹。”
胡雪岩一脸十分惋惜的样子:“张师兄一身绝技,却派不上用场,难道你想这样终老,没有别的打算了吗?”
望着屋外茫茫无际的白雪,张世贵仰天长叹:“我已经恶名在外,谁还敢雇用我!只能认命了!”
“如果有人相信张师兄的为人,请师兄回钱庄做助手,你意下如何呢?”胡雪岩的目光炯炯,逼视张世贵。
张世贵疑惑地看了胡雪岩一眼,说:“那么他便是我张世贵的再生父母,我当鞠躬尽瘁,为之死而后已。但是,是谁这么大胆,敢对抗同业的规矩呢?”。
“此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小弟我。”胡雪岩凝视着张世贵,恳切地说。
“当真?”张世贵半信半疑地问。
胡雪岩说:“小弟和师兄同业,我向来十分敬佩师兄,今日愿请师兄主掌钱庄,共创一番事业!”
“你在说什么,开钱庄?我们哪有那么多的本钱,除非有朝一日发了横财!”
胡雪岩笑着说:“实不相瞒,小弟自从离开康达钱庄后,和一位贵人结为好友,受他之托开办一家钱庄,正缺像张师兄这样的好手,如果师兄不嫌弃,就来做个助手如何?”
见胡雪岩说得如此诚恳,张世贵才知道胡雪岩所言非假,这对身陷绝境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份求之不得的差事,哪有不接受的道理?张世贯立刻感激涕零,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要向胡雪岩磕头谢恩。
胡雪岩连忙上前扶起张世贵说:“张师兄,咱们是自家兄弟,从今以后也算是一家人,何必如此拘礼,但愿今后同舟共济,共兴钱庄大业!”说完,掏出一张一千两的银票递给张世贵。
“从现在起,张师兄便是阜康钱庄的助手,每月薪饷二十两,外加年底分红,至于这张银票,就算是安家费,随你支用,如果不够,张师兄尽管开口,我再补上!”
胡雪岩一番慷慨的言辞和行为,令张世贵心悦诚服,他感激地说:“雪岩老弟不必多虑,到时候就看我神算子的!”
成功语录:乘势而行,猛虎不据
所谓学会乘势而行,也就是学会依据时局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意。生意场上的机会,说到底是时局变化给生意人提供的发展自己的事业的契机。对于生意人来说,其实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时局怎样,都会有机会存在,所谓时局不稳有时局不稳时的机会,时局安定有时局安定时的机会。这里的关键,在于生意人自己懂不懂依据时局的变化,去发现自己的机会,会不会依据时局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意,以把握住自己的机会。
与其待时,不如乘势
有些事情,表面上看起来时机尚未成熟,还存在某种巨大的障碍,而实际上,促成这事的各种外部条件已经具备,也就是具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这时,我们就要果断出手,乘势而动,打破陈规,去获取成功。如果我们等待那些陈规清除后再去做,就会丧失真正的成功机会。
胡雪岩是中国历史上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国引进资本的第一个人。而在他之前,清朝政府还没有向洋人借款的先例,当时的官府明确规定不能由任何人代理政府向洋人贷款。例如曾是军机首领深受朝廷器重的恭亲王就曾拟向洋人借银一千万两用于为海军购置军舰,所获朝廷批示却是:“其请借银一千万两之说,中国亦断无此办法。”朝廷重臣恭亲王的碰壁,甚至让一向果敢又决断的左宗棠对向外商借款能否获朝廷批准也常常心存犹豫。直到胡雪岩向他说明办大事要乘势而动的道理,并帮助他分析,形势之后,左宗棠才下定了决心。
胡雪岩分析了这次获准的必然性:
首先,洋人已看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收复东南地区的决心,这对洋人经商也有极大的好处,所以非常愿意借款给朝廷。而恭亲王那时向洋人借债买船,这是与洋人争夺水运生意,即使朝廷允许也会受到洋人的多方为难,因此,朝廷大多数人不以为然,恭亲王也打了退堂鼓。
其次,这时形势逼人,军务重于一切,眼下的要务是镇压太平天国,国库的空虚使朝廷也不可能断然拒绝洋人的贷款。
再次,左宗棠手握重兵,且平乱有功,深得朝廷的信任,由左宗棠提出借款一事,分量自是不同凡响。
据此三点,胡雪岩断定,此次由左宗棠给朝廷提议向洋人借款一事,准能成功。
事实确实如胡雪岩分析的那样,朝廷批准了向洋人借款。而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商人代表政府引进外国资本的失例。
“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这里所说的势,是指那些对于促使事件的成功起着关键性作用的各种外部条件同时具备,即恰逢其时、恰在其地,几好合一,对于事件的成功能够起积极作用的机会集合而成的某种大趋势。具体说来,这种“势”也就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由时、事、人等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可以助成“毕事功于一役”的合力。这里的“时”即能够促使事情成功的有利时机。所谓“彼一时,此一时”,同样一件事,时间不同了,条件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彼时去办,也许无论花多大的力气都无法办成,而此时去办,可能“得来全不费功夫”。这里的“事”是指具体要进行实施的事情。在处理事情时,我们应认识到:一定的时机办一定的事情,同样的事情此时想办就能够办成,彼时却也许不可办亦不该办。可办则一办即成,在条件不具备时,则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成功。这里的人即具体办事的人。一件事不同的人办会办出不同的结果,即使能力不相上下的两个人,也有可能出现同样的一件事,这个人办得成的,另一个人却不一定能办成。所谓乘势而行,也就是要在合适的时机由恰当的人选去办理能够办成的事情。
势是一种力,是指那些促成事情成功的各种外部条件同时俱备,即是恰逢其时、恰在其地、几好合一、好的机会集合而成的一种大趋势。不少商人,希望以一己之力摇旗呐喊,造成对自己有利的态势,殊不知这样做往往得不偿失。真正高明的商人必然是顺流而下,乘势而行。所谓乘势而行,也就是在恰当的时机,由合适的人,去把事情办成、办好。
胡雪岩为帮助左宗棠筹办船厂和筹措军饷向洋行借款,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国引进资本获得了成功的商人,就是乘势而行的成功手笔。
在胡雪岩之前,保守的清政府还没有向洋人借款的先例。且有明确规定不能由任何人代理政府向洋人贷款。例如曾是军机首领的恭亲王奕诉就曾拟向洋人借银一千万两用于买船,然而,所获批示却是: “其请借银一千万两之说,中国亦断无此办法。”遭到上谕斥责,毫无商量余地。
左宗棠筹办船厂和筹措军饷无着,胡雪岩便帮他动起了向洋人贷款的念头。虽然左宗棠一向果敢有决断,但对向外商借款一事能否获朝廷批准也心存犹豫,是胡雪岩一番关于当下时势以及办大事要懂得乘势而行的剖析,使左宗棠坚定了向洋人借款的决心。
胡雪岩说:“做事情要如中国一句成语说的,‘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顺顺利利地办成了,就是因为懂得乘势的缘故。”
同样是向洋人借款,那时要办断不会获准,而这时要办却极可能获准,这是时势使然。时势造成了诸般条件同以往不同。
一则那时向洋人借债买船,受到洋人多方刁难,大多数人不以为然,恭亲王奕诉开始打退堂鼓,朝廷自然不准去借洋债。而此时洋人已经看出朝廷决心镇压太平天国,收复东南财赋之地,自然愿意借款以助朝廷军务,朝廷自然不大可能断然拒绝。
二则那时军务并不十分紧急,向洋人借款买船尚容暂缓。此时军务重于一切,而重中之重又是镇压太平天国,为军务所急向朝廷提出借洋款的要求,朝廷也一定会批准。
三则此时领衔上奏的左宗棠本人手握重兵,且因平定太平天国有功而深得朝廷信任,由他向朝廷提出借款之事,其分量自然也就不一般了。借助这三个条件形成的大势,向洋人借款不办则罢,一办则准成。
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如胡雪岩所料,一件看起来很难办的大事,就这样顺顺利利地办成了。
事实上,要办大事,取得大成功对时机的选择与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说是乘势的灵魂。
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与运作过程中,特别是在商场的行事中,即使你是一个地位显赫、举足轻重的人物,即使是你的意见很富有科学性、意见绝对正确、决策十分果断准确,如果你想让你的意见或决策起到更大更有力的作用或影响,你也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乘势而发。否则,说早了没用,说迟了徒然误事;说的场合不佳,效果不大,甚至带来负作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与其待时,不如乘势”。
“待时”和“乘势”在时间差上有着重要的区别。“待时”就是等待时机去做,“乘势”则是把握形势而上,变被动为主动,一举成功。
不顾内外环境、条件而盲动,企业会毁在这种激情之下;天时、地利、人和,时机成熟,于己有利,瞄准目标,重拳出击,方能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好的效果。
胡雪岩游刃商界,深知最佳时机的重要。他认为,做生意必须急缓得当,才能做成大事。作为一个商人要有耐性和耐心。
绝大多数人常犯的错误是:过于急着去挣钱,而不是等待时机成熟再出手。在生意场上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人,虽然追求成功的决心不变,但是有时发展快一点,有时发展慢一点;有时做的大一点,有时做的小一点。这是事经商的规律同其他事物一样,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没有一帆风顺、没有永远前进的道理。因此,有时在时局演变当中,等一等反而是最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