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些门户网站之外,购物网站也在此时悄然兴起。王峻涛的8848就是中国第一家在线销售软件图书的B2C网站,他也被互联网界公认为“电子商务之父”;与李国庆同年同月生的绍兴人马云也是在1999年,从北京外经贸部撤回杭州,建立了阿里巴巴,向自己的团队宣布他要做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听得年轻人热血沸腾,元老们直冒冷汗;2000年,陈年和雷军这对搭档创立了卓越网,主营图书、音像、软件、玩具礼品、百货等商品……当然了,李国庆和俞渝夫妇也是众多忙碌的中国互联网界创业元老之一。
以上这些人都不会忘记,世纪之交那一刻,互联网泡沫崩溃有着多么巨大的破坏力。亚马逊在贝索斯的精心呵护下成为幸存者,但仍免不了遍体鳞伤。亚马逊的股价蒸发了96%,如果没有一颗坚强的心,绝对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还好,贝索斯当年只有36岁,他还足够年轻,有的是翻盘的机会。
按照贝索斯最初的创业计划,他打算在开业4到5年之后开始赢利。不巧的是,1995年之后的4到5年正好赶上了那场危机。但是与同时期的其他美国互联网公司相比,亚马逊成功存活后,在2002年略有获利,到了2004年,纯利润高达3亿多美元。
可以说,经过贝索斯们的不断开拓,才有了如今全球兴盛的电子商务市场。而中国的李国庆等人正是在这些电商新贵的不断诱惑下,才毅然投身其中并获取成功的。
李国庆和俞渝从来都不否认,他们就是从模仿亚马逊开始,逐渐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电商之路。当然了,俞渝说话办事滴水不漏,她比较有水平的说法是:“从战略层面讲,我们真正模仿亚马逊的只有两点:一是多品种战略,即让顾客有更多选择;另一个就是价格战略,样样打折,用低价让顾客在当当得到实惠。”
3.夫妻档“响当当”
“对不起,您要是着急,还是先投门户网站吧。那样估计来钱快点。”
——李国庆当年就敢硬气地回应投资方
1996年,婚后的李国庆对互联网上开书店这件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着手行动。他准备创建中国第一份书目数据库,作为开网上书店的资本。可是当时中国的网民只有100万人左右,距离李国庆理想中的1000万人还差得远。所以李国庆两口子一边筹建覆盖全国的数据库,一边等待中国互联网热潮的到来。
卢森堡剑桥集团本来就有科文公司30%的股份,所以李国庆的新动向也在集团视线范围内。当集团得知李国庆有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先行者”,在中国做一个从无到有的开创性事业时,就把这件事汇报给了公司总部。
李国庆没想到的是自己理想中的网上书城还没开起来,就有风投公司肯为这个萌芽状态的数据库投钱了。卢森堡剑桥公司总部知道李国庆这个“伟大构思”后,认为这事靠谱,一下子砸进来10万美元。要不怎么叫“风投”呢,看来没有“风险”未必肯投资呢。
另外一个新的投资人是IDG,即美国国际数据集团,两年之后,IDG也成为当当网的大股东之一。就这样,一个新的“科文”成立了,全名为“北京科文书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李国庆觉得这个名字听起来比“科文经贸总公司”洋气了点,同时还多了些专业化、高科技的味道。新科文公司的最大出资方是卢森堡剑桥,当时的10万美金折合成人民币足有83万,而李国庆和IDG的投资金额相等,都是50万元人民币。但是这项事业的主战场是中国,所以熟门熟路的李国庆当仁不让地出任公司的董事长一职。
由于这项工作在中国具有开创性,科文公司还得到了国家新闻出版署的大力支持。想一想李国庆在图书出版业打拼了10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所以这个“大力支持”也就不难理解了。
并非所有的业内人士都能理解李国庆做这个数据库的目的,不少出版社的负责人就以为这小子说不定又是心血来潮,瞎折腾呢。但看在李国庆和自己相识多年的份儿上,也就大开方便之门,由着李国庆和他从北大临时招聘来的“兼职搜索队”一天天搜罗着每一家出版社的库存以及新书出版的情况。
有当当网之前,李国庆对校友的照顾体现在优先考虑北大图书馆系的在校生们,将他们作为自己建立书目数据库的骨干力量,没日没夜地去各家出版社的犄角旮旯翻阅那些蒙尘发黄的文字资料。李国庆和他的“临时团队”辛苦奋战的结果是一份“中国可供书目数据单”新鲜出炉了。
尽管有美国亚马逊作为参考,有卢森堡剑桥和美国国际数据两个共同投资方的支持,李国庆他们的第一份数据做的也相当艰难。
他说:“做数据库的时候,我也感到了这项任务十分艰巨。历来中国靠卖信息的企业都很难成长,因为中国的盗版市场实在是太厉害了。我们之所以咬着牙敢做,就是因为有美国的亚马逊作为参考,我们不怕赔。”
在李国庆的预计中,中国的网民什么时候达到1000万人,他就什么时候开办网上书店。可是1997年左右只有100多万人上网,他只能不断地完善自己那张“毛坯版”的数据库,然后静静等待。
他不着急,但投资人IDG着急了。
IDG是全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出版、研究和风投公司,他们在中国的着眼点肯定不止李国庆一个人。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确实有着脚踏多只船的实力,竟然在中国先后投资了150多个项目。几乎在看好李国庆的同时,IDG还向搜狐、金蝶、搜房、易趣、百度、腾讯等或曾经辉煌或仍旧风光的互联网公司伸出了橄榄枝。
李国庆这边“光打雷不下雨”让IDG有点着急,他们总是对李国庆说“时间就是金钱”。希望他能早日进行商业实战,而非现在的“纸上谈兵”。
可李国庆不吃那一套,你爱催不催,我就按照自己的计划行事。我是执行董事长,公司该怎么发展首先得听我的。他坚持他的理由,但IDG并不明白李国庆是在帮他们省钱,不想花冤枉钱而已。当时中国的年轻人对互联网的使用还停在“看看新闻、打打游戏、发发邮件”的程度,距离到各大论坛上“灌灌水”,在网上买东西的路还很长。李国庆有时候实在忍不住对方的聒噪,就硬邦邦地回一句:“对不起,您要是着急,还是先投门户网站吧。那样估计来钱快点。”
卢森堡剑桥倒是沉得住气,没有过多地催促李国庆。他们告诉李国庆,不要以为做书目数据库只是纯粹的前期准备工作,其实这也是可以赚钱的。
果然如卢森堡剑桥预言的那样,号称“中国第一个独立的图书信息数据库”问世后,马上引起了商家的关注。这让李国庆赚取了改变工作重心之后的第一桶金。
既然投资方这么急切地想要看到李国庆的实战能力,李国庆也不能总端着。他决定退让一步,不再等凑齐了1000万网民才“开工”。“打个八折吧”,李国庆和IDG讨价还价,“只要网民数到了800万,我就硬着头皮顶上去。”
到了1999年上半年,李国庆得到一笔高达680万美元的风投资金时,他决定将当当网推向市场,推向世界。
俞渝买的《亚马逊书店传奇》中提到了品牌战略的第一步就是起一个好的名字。贝索斯对“亚马逊”这一命名很慎重,对方认为一个响亮的名字会为公司的发展带来好运。“亚马逊”一开始是叫“Cadabra”来着,这个名字来自“abracadabra”,是西方拼音语言中特有的一个“魔术字”。因为它有重复的元音出现,而且通常用在一段咒语的最后,其作用相当于中国古代茅山道士口中那句经典的“急急如律令”一样,意为我的咒语念完了。现在西方不少流行爵士乐就喜欢用它来作为歌名,我想就是取它这种回环往复的有趣的音节吧。
本来是个挺有意思的名字,可是贝索斯的律师总是将其误听为“Cadaver(尸体)”,读音差不多,意思可就差别大了。恐怕没有一个老板愿意将自己的公司叫这样不吉利的名字吧。既然律师会听错,那么至少说明会有很多的网民也会听错,贝索斯果断决定放弃第一个名字,改为更为大气和霸气的“AMAZON”(亚马逊)。
选择“亚马逊”的原因也很简单,首先这是一条著名的河流,属于“地球人都知道”的高知名度品牌。其次是网站上的清单列表经常是以字母顺序来排列的,首位字母是“A”的话,肯定会加深网民的印象,最起码“混个脸儿熟”的目的达到了。最后的原因是贝索斯的雄心壮志了,虽然“亚马逊”刚刚成立,根本谈不上什么规模,但他内心是将“亚马逊”定位成全球最大的网上书店,所以用世界上水流量最大的河流来为公司命名,明确表明了自己对公司给予的厚望。
同理,李国庆和俞渝在为“当当网”起名字的时候,也是煞费苦心。虽然我们都知道,名字不过是个代号而已,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家公司的名字确实比一个人的名字更重要。人名可以通俗,可以高雅,甚至可以用冷僻字,但作为公司的名字就不能随心所欲。你要保证不和别人重名的同时再让人家记住你,进而记住你所贩卖的产品或者服务。
俞渝和李国庆商量之后,一致认为“简单”最重要,只有简单才会朗朗上口,才更容易让人记住。最早他们想到的是“网上”这两个字,急匆匆地一查,发现别人早就抢先注册了。这两口子不但自己“谋杀”脑细胞,还发动所有的亲朋好友、公司员工一起出谋划策。俞渝甚至列了一个清单,将从“A”到“Z”能想到的好名字都摆到一起。如“A”开头就叫“阿诗玛”、“B”开头就叫“斑马”,总之林林总总一大堆。
两口子憋着劲儿非要起个不逊于“亚马逊”的名字出来。最后“叮叮”和“当当”被一致看好,俞渝就将两个名字都上报给了注册中心,结果“叮叮”已经被抢注了,那么“当当”这个幸运的名字就在自然选择的情况下耀世而出了。后来成立的网站有意无意的都跟风了。比如说“拍拍”、“圈圈”、“搜搜”等,很明显都是“当当”的小弟。
当当网初建时没有办公大楼,就在科文图书公司分出一间没有窗户的小屋给俞渝当办公室;没有员工,就在新浪首页发布一则招聘广告;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这也不难,李国庆请来几个网络工程师,让他们帮忙做了几个页面之后,就把自己辛苦编纂的中国图书可供书目传了上去,开张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