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所说的自己的新颖思想,突出表现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中所表达的悲剧理论和叔本华的悲剧理论相反的结论。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身就是痛苦。在意志的盲目力量的支配下,人生是一场永无休止的追求,欲望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一旦满足一种欲望所得到的快乐,只是痛苦的暂时缓解,因为另一种痛苦随之而来,仍然陷入痛苦之中。因此,人生的本质是痛苦,要解除痛苦只有两种办法,一是不彻底的、暂时的解脱,那就是艺术,艺术通过审美静观使人摆脱生活的羁绊,忘却自我,这是一种逃避、超脱;另一种是彻底的、永久的解脱,那就是消除造成痛苦的原因,即否定生活意志,消灭一切欲望,绝对忘却自我,达到佛教所说的涅槊境界,对全人类来说,则要绝生命之源,最后达到人类的寂灭,人类既然已不存在,当然也就无所谓痛苦了。叔本华认为,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正义可言,在悲剧里,人类的苦难对人类的统治,正义者的败亡和恶人的胜利等等,这些苦难和不幸暗示了世界的存在和本质。那么,为什么从悲剧里能得到快感呢?叔本华回答说,悲剧里的快感就是使人“意识到这个世界和生活永远不能给人以真正的满足,因此它们不值得我们去爱,悲剧的精神也就在于此,所以它把人引向退让。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劝导人们退让、悲观厌世。同叔本华的结论相反,尼采认为,希腊人感觉到了生存的恐怖和悲痛,但是为了要活下去,他们并不背向生活而屈从于悲观主义。而是借助艺术的手段使世界和人生变形成为审美对象。这样希腊人就能够对世界和人生采取积极的肯定态度。因此,希腊人虽然对最深的痛苦非常敏感,却仍然能得到自我安慰。希腊人虽然有渴望像佛教徒那样否弃意志的危险,却被艺术拯救了,而通过艺术,生活又使他得到教化。由此可见,悲剧虽然揭示生活的阴暗和令人痛苦的一面,但是并不是像叔本华所说的那样导致对生活的否定,导致悲观主义。尼采说,悲剧之所以引起快感也并非如叔本华所说由于它引向退让,而是由于它使人即使在悲剧英雄的毁灭中也能看到美,在痛苦中也能感到一种更高的、征服对方的欢乐。
在这里可以看得很清楚,尼采的新颖思想不仅完全不同于叔本华的解释,而且是对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根本否定。
瓦格纳发挥了叔本华的“死是对人生的解脱”,歌颂死是对苦难的拯救,他早在1859年就创作了以死为殉情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当尼采已经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采取否定态度的时候,瓦格纳则始终没有逃出叔本华哲学的窠臼。尼采写《悲剧的诞生》这本书确实得益于瓦格纳,瓦格纳的音乐艺术诱发了他的许多思想,但是这些思想是尼采自己的,而不是从瓦格纳及其他人那里承袭来的。1869年10月,尼采在写给罗德的信中说:“近几年来,一系列美学问题和答案一直在我头脑中沸腾……当然,在孕育着重大结果的意义上说,瓦格纳是有益的,特别是作为在传统美学的基础上不能理解的一个例子。”尼采认为,正是瓦格纳这个例子说明从温克尔曼、莱辛以来的德国传统美学的根本缺陷。尼采指出,首要的问题不是说明,而是超越,是要寻找一条新路,那就是通过悲剧音乐使真正的希腊精神再造。从这里不难看出,尼采只是把瓦格纳用作德意志精神的艺术例证,所以,当他后来发现瓦格纳的音乐已不再符合这一需要时,他们的最终决裂已将是不可避免的了。
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得益于叔本华、瓦格纳的思想,利用叔本华、瓦格纳宣传了自己的主张,并超越了先师,开始进发出自己的独立思想的火花。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借用日神和酒神来说明艺术的历史渊源,而且试图找出隐藏在日神和酒神背后更本质的东西。这种尝试实际上就是借艺术开始阐发自己的哲学了。
尼采的哲学,虽然没有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但他在《悲剧的诞生》中,已对自己哲学的主要问题,诸如哲学的主题、灵魂、本体等都有了明确的界定,并阐发了独到的见解。
尼采哲学的主题:生命的意义。受过痛苦和孤独真切体验的尼采,在寻找人生意义的答案时,对叔本华崇拜得五体投地。叔本华极端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教人们禁欲、消沉颓废、否定生命、弃绝自我、葬送人生。尼采对这些信条似乎接受下来了,但难以忍受下去。他继续在他心目中的圣地一古希腊漫游,在深入研究希腊艺术的同时,他发现,这些希腊人如此健康、美丽、坚强、欢乐,他们生活在清新的空气之中,阳光普照的户外,生活在剧场、会场、竞技场上,一味的欢乐,难道不知人生的忧患?他进一步揣摩希腊人的心理,认为歌德、席勒、文格尔温都没有找到希腊精神的真谛,什么感性与理性的和谐,什么人与自然的统一,通通是浮表之论。他认为,希腊人有丰盈的身体本能和深沉的痛苦,更深切体会到人生的悲剧性质,他们出于对生命自卫的需要,产生了对美、艺术、庆典、欢乐的需要,因而光明之神、酒神就是他们人生苦难的救星。尼采失声叫道:“啊,狄俄尼索斯!”“你这悲剧的英雄,你这欢乐的酒神!”在希腊神话中,狄俄尼索斯是一位桀骜不驯、刚毅顽强的英雄,他的诞生之日,正是母亲被天后赫拉害死之时,为了躲避天后的魔爪,他在父亲宙斯的大腿里度过了孩提时代。后来离开父亲到山林里,他发明了种植葡萄和酿制葡萄酒,于是被尊称为酒神。这时,天后的迫害终于降临于他,他得了疯狂症,带着老师、狂女和半羊半人的怪物,乘着百兽车踏上飘泊之路。一路上高歌狂舞,举杯弄盏,随心所欲,放荡不羁。流浪倒给他带来了无限的快意、陶醉和狂迷。他是欢乐的,又被誉为欢乐之神。既然人生就像狄俄尼索斯那样,永远摆脱不了悲剧的命运,那么,与其退而避之,何不奋起战而胜之?尼采认为,酒神精神不在于否定痛苦、畏惧痛苦,而在于同痛苦抗争,从抗争中感受到人生的欢乐和价值。不仅如此,尼采还认为,人生必须要有痛苦,否则就会乏味、枯萎。因为生命好像一个妩媚的女子,有时你气恨她,受她折磨,为她受苦,你不是也狂热地爱着她吗;因为生命又好像一条毯子,痛苦之线和欢乐之线纵横交织,缺少其中任何一根都会使毯子不完备,甚至损坏。只有痛苦才会焕发人的生机,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活力,使人感到人生的快乐,在深沉的痛苦中才能体验更深沉的快乐。人的幸福,实质上也就是战胜了痛苦的威武雄壮的悲剧感。尼采对人生意义的求索,就是要沿着这样的路线走下去。这就是尼采的哲学的鲜明的主题。
可以说,尼采哲学的灵魂是酒神精神。日神和酒神,是尼采哲学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日神阿波罗给世界万物披上一层美丽的光辉。古希腊人举行日神祭时,无数手持月桂枝的少男少女,排成整齐的行列,翩翩向阿波罗神庙移动,给人一种庄严的外观和美感。然而,美丽的外观只是一种梦幻。尼采认为梦可以使人忘却人生的苦恼和缺陷,使未满足的意愿在幻想中得到满足。其实,幻想的满足未必就逊色于现实中的满足,难道美妙的梦幻不会给人带来真实的欢愉吗?同样,总想我们的人生好比是南柯一梦,但我们还是应该爱惜这个梦,坚定地把梦做下去,不要失去了梦的情致和欢乐。日神精神,其要义正是肯定作为梦幻的美丽的外观,止于清泉。在尼采的哲学中,酒神狄俄尼索斯是一个比日神阿波罗更为重要的范畴,他要解决的是个人与本体世界沟通的问题。在古希腊,酒神祭是人性中的丑与不和谐的大暴露。酒神祭时,人们像狄俄尼索斯为躲避天后而带着人马飘泊时一样,狂歌乱舞,装神弄鬼,放纵性欲,烂醉如泥,在地上打滚。这是一种对人生的自弃状态,而个人又感到自身的存在,得到了一种同本体世界融合的体验。在尼采看来,日神和酒神是一种既对立又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是“其内在本质和最高目的皆不相同的两个艺术境界的生动代表”。但两者又缺一不可,因为酒神冲动有毁灭个人的倾向,日神冲动就必须拯救个人于狂欢纵欲中的自我毁灭,从而使“个体化原理的解体成为一种艺术力量”。如果没有日神冲动的抗衡,人类就会毁灭于酒神冲动,“所以这两种艺术冲动不得不依照永恒正义的规律,按严格的比例各自发挥其威力。当酒神的威力以我们目睹之势高涨起来,日神也必定披上云彩,降临到人间”。在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尼采又不止一次着重强调了酒神的重要性,指出:“酒神比起日神来,显然是永恒的本源的艺术力量。”“日神离开酒神就不能生存”,“无论何处,只要酒神得以通行,日神就遭废除和毁灭”。尼采关于日神和酒神的性质及其二者既对立又相辅相成的关系学说,是他阐发自己哲学的一切问题的基础,也是我们开解尼采所有哲学问题的钥匙。
尼采哲学的本体:艺术形而上学。那么,个人在醉境中与之合为一体的那个本体世界究竟是什么呢?尼采说是“无需人间艺术家的中介而从自然界本身进发出来”的,用叔本华的话说就是生命意志。但是,叔本华的生命意志是一种无意义的挣扎,他对悲剧快感的解释是通过个体毁灭表明生命意志的虚幻,从而使我们放弃意志达到一种听天由命的宁静心境。到了尼采,生命意志的性质就变了,变成永不衰竭的、生生不已的创造力量来不断地创造又不断地毁灭的个体生命。这种不断创造又不断毁灭的自然过程,倘若用审美的眼光去看,便得到了一种审美的意义,这样一个新的艺术化的本体世界就可以建立了。在这个哲学本体问题上,尼采不同意理念、彼岸世界、自在之物,因为他们往往是道德化的本体;尼采也不同意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因为它是无意义的本体。而尼采的哲学本体是艺术化的、有意义的本体——“艺术形而上学”。尼采的哲学本体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这个艺术化的本体以两种方式赋予我们的个体生命以意义,一方面,我们来自这个艺术化的本体世界,我们的最高尊严就在自身的价值之中,这仍然是日神精神。另一方面,在酒神的陶醉状态中,我们与存在相沟通,仿佛自己又回到了那个艺术化的本体世界之中,去领略最高的原始艺术的快乐。宇宙生命本身生生不息。生命个体稍纵即逝,要肯定生命就必须立足于宇宙生命,肯定生命全体,包括肯定其中个人的痛苦和毁灭,这就是酒神精神的真髓,也是贯穿《悲剧的诞生》以及尼采整个哲学思想发展的突出的主线。
总之,日神精神教人执著个体生命,迷恋生命的梦幻,忘掉人生的痛苦——这是一种审美的人生观;酒神精神教人超脱个体生命,正视人生痛苦,从痛苦中获得悲剧性陶醉——这是一种悲剧人生观。这两种人生观共同构成尼采的艺术化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