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个号码,三天前曾解了宋庆龄的围。那天夜晚,一群不明身份,借故要搜查凶犯的暴徒,闯进了她的住宅,非要强行搜查。宋庆龄及时拨通了这4位号码,宋美龄借蒋介石之口,出面干涉,才平息了事端。
宋美龄垂头丧气地挂断了电话。蒋介石走上前去,劝慰道:“都怪我,我要是声明不参加,她肯定会来的。也许你把话说得太早了点。敬酒不吃吃罚酒。她不来也好,我们自己吃。”
2.视察第五陆军医院
为了搞好战时的救济工作,给中国的抗战增加一份力量,宋庆龄有意避免参加政治方面的争论,她的沉默是为了集中全部精力来争取抗战的胜利。基于这个目的,整个抗战期间她再没有公开发表过谴责蒋介石集团的言论。
宋美龄利用这个缓和的好机会,在征得两个姐姐的同意后,决定邀请她们共同视察第五陆军医院,慰问受伤将士。
(抗日战争时期,宋氏三姐妹在重庆第五医院慰问伤兵)
第五陆军医院的官员们在接到宋氏三姊妹要亲临本院视察的通知后极为紧张。这所医院曾被红十字会官员授予“新生活运动典范”和“花园式医院”的称号。医院院长得知这个消息,马上通知全院行管干部在他的办公室集合训话:
“今天,我召集你们来,有一要事要传达。宋氏姊妹要亲临本院视察,我不想多说,恐怕诸位对她们亲临的意义不是不清楚。作为‘新生活运动典范’和‘花园式医院’的我院,怎样把我院新的面貌呈现在夫人面前,全靠诸位了。时间很急,从现在起,要采取一切措施,打扫卫生,整理院容。会议内容就这么简单,望大家分头去做吧!”
就这样,全院立即行动起来。病房内也是热闹非凡。一位参加了威震敌胆的昆仑关攻坚战的老兵说:
“就算有这么回事,孔夫人也肯定不会来的。我听说香港撤退时,这位太太最关心的是她的洋狗和抽水马桶。”
“要我看蒋夫人来,没有说的,她风流,爱出风头。孙夫人要来,纯是扯淡。别看现在是国共合作,她和委员长面和心不和。皖南事变,她还声讨蒋委员长哩!”另一位年轻军人插嘴道。
“你们不信我信。不管怎么说,三姊妹会来的!届时也让我们光荣负伤的战士一睹三美人的风采。”另一位持不同意见的病号说,“让我看,三美人中小的更美些。”
“不,不,你才看瞎了眼。孙夫人长的端庄,应该称为中国的美人。”
病号们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
翌日清晨,3辆轿车如期而至,带来3位丽人。在她们身后,照例簇拥着一大群随从和记者。
一阵寒暄之后,在院长的带领下,三姊妹开始了视察。
宋美龄走在最前面,她身穿深蓝色软缎旗袍,足踏黑色高跟鞋。一头卷曲的黑发,松软地从前额梳向后颈,在那儿挽成一个光滑的发髻。她胸前唯一的装饰品,是一枚银光闪闪的红十字徽章,那是蒋介石为感谢她从事救死扶伤的工作而特意赠送给她的。宋美龄贯于出席这种场合,她无论走到哪里,都笑容满面,楚楚动人。
走在宋美龄后面的宋蔼龄,天生一幅贵夫人的派头,也不管打仗不打仗,照样满头珠翠,珠光宝气。她在墨绿色软缎旗袍的外面,罩了一件翻领的西装,纽扣也不扣,故意露出领口处的那枚祖母绿的宝石领花,一只碧玉镯在她手腕上若隐若现。其富丽华贵之气,使得围观者都不敢正目相视。
宋蔼龄参加红十字会工作由来已久。早在抗战初期,为了弥补整个大上海的医院的供给不足,她用自己的钱买了3辆救护车和37辆军用卡车以备紧急需要。她送给宋美龄的飞行队20余辆军用卡车以便运送机械和驾驶员,另外驻扎在上海附近的各师部队也接受了宋蔼龄的赠予。此外,她还亲自订做了500套皮衣送给飞行员。
人们都知道孔家是大户人家,有意请宋蔼龄出钱。“孔夫人,眼下我们医院最最头痛的是医药补给问题,库内的葡萄糖还不足千瓶,难于维持一个星期。”副院长向她诉苦。
“你统计一下数字,尤其是急需药品,需要多少钱?列个清单给我好不好?”宋蔼龄俨然一个阔家佬,落落大方。
“那好,那好,我立即照办。”副院长心满意足,满脸堆笑。
走在最后面的是宋庆龄。同两位姊妹相比,宋庆龄的衣着显得朴素大方,但却格外引人注目。她穿的虽然也是深色旗袍,但毫无装饰,并且开叉很低。记者拍照的时候,宋庆龄总是谦让地站在一旁,微带笑容,讲话也很少。
他们一个病房一个病房地巡视,当走到五号病房时,正赶上一个腹部重伤的老兵,由于伤口感染,刚刚咽了气。院长顿觉脸上无光,让3位夫人看到死人,的确是他的失职,他大声训斥道:“这是谁负责的伤员,太不像话了!”
宋庆龄从人丛中走到这位死者的床前,眼里噙着泪花,把手里捧着的一束鲜花放在老兵的床头柜上,然后,她又亲自动手用白被单蒙住死者的头部。她的行动是那么自然,丝毫没有做作之举,邻床伤员感动得抽泣起来。
宋庆龄的举动不仅感染了伤病员,也感染了宋蔼龄。她摘下雪白的手套,与躺在床上的重伤员挨个握手。她还当场向陆军医院的院长表态,保证让每位伤员官兵出院退伍时,都可以得到一套新军服带领章、一包食品和一些零用钱。此外,她还承诺,如果募捐工作顺利的话,她还打算为退伍军人按月提供额外的津贴。
宋美龄问院长:“院长先生,屋里没安装暖气设备,冬天怎么办?”
“夫人,”院长面有难色地答道,“不说您也知道,进口的暖气设备一般都先供应各部部长和高级官员,医院里很难弄到。当然,我们也有弥补的办法,冬天总是要在病房里烧木炭的。”
宋庆龄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伤员身上,她对伤员说:“你们要注意清洁卫生,要常叫护士给你们洗澡,”又接着间:“分配的肥皂够用吗?”
“我们这种人,没有肥皂也能过。我又不能经常洗衣服,用不着什么肥皂。不过,我听夫人的吩咐,尽量常洗澡。”一个伤员答道。
宋氏姊妹沿着一间间病房、一排排病床往前走。她们时常与伤员握一握手,时常对伤员说些鼓励的话。那些耳朵被震聋的伤员尽管听不见她们的话,但是懂她们的意思,便抱以一个感激的笑容来。宋氏姊妹此时此刻的心情虽然各有不同,但她们有个共同的意念是:这些前方将士的浴血奋战,才巩固了中国战区的广大正面战场。
宋氏姊妹随后还视察了陆军医院的手术室,并观看了一次手术。
“要是这小伙子还有双腿,”宋庆龄说,“那么他今后干什么都有指望。”
“多给他点特效药,多给他输血,钱由我付。”宋蔼龄强调。
“要保住他的双腿,我们将感谢你做的工作。”宋美龄说。
主刀大夫在宋氏姊妹的鼓励下,打消了给这位伤员截肢的念头,聚精会神地开了几处切口,把碎弹片一一拈出来,然后重新作了严格的消毒和缝合,这样,这位伤员的腿基本上可以保全下来了。
“很好!”宋氏姊妹满意地走出了手术室。
(抗日战争时期,宋氏三姐妹在重庆视察孤儿院)
宋氏姊妹离开了第五陆军医院,她们带走的是伤员因为残废而感到沮丧和自暴自弃的念头,留下的是重新鼓起他们生活勇气的信念。他们当中的轻伤员,大都打算出院后重返抗日前线,打击日本侵略者,以报仇雪恨。
3.宋家兄弟姐妹大团圆
宋美龄提议的三姐妹共同视察第五陆军医院的活动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而且在为抗日事业并肩作战中加深了姐妹情谊,使已分化了的三姊妹感情有所回温,尤其随着1942年抗战形势有所好转,二姐宋庆龄言语之间也有所缓和,不像先前那样生硬,处处针对着蒋介石,这一切,宋美龄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时恰逢国民政府的宣传部的官员们,要索取抗战中三姊妹合影的照片,以配合形势的宣传。那压在宋美龄心底的三姊妹圆桌会餐的欲望又从她心底冒腾出来。因此,1942年夏,她去新疆迪化视察回来后,就立即策划举行一次中秋节的家庭聚会。
清晨,山城雾气缭绕,多了几分凉爽。宋美龄带着她从新疆带来的消暑品,驱车来到二姐宋庆龄的住宅。
听到车鸣声,正在看英文报纸的宋庆龄起身迎了过来。
“啊,我以为是谁呢,是小妹。你什么时候回来的?”见到小妹,宋庆龄也很高兴。
“昨天下的飞机,今天就来看你来了。”进屋后,宋美龄示意侍卫官把她带给二姐的东西呈上,“这是我从新疆特意为二姐带来的土产品,供你尝鲜消暑吧。”
宋氏三姊妹(左起美龄、蔼龄、庆龄)
“小妹还想着我,小妹送的东西我不能不尝。”宋庆龄满脸高兴。
宋美龄观察着二姐的脸色,见她和往常神态不一样,马上向二姐身旁挪了挪藤椅,微笑着说:“二姐,你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吗?”
“……”宋庆龄摇了摇头,“这些日子简直把我弄得晕头转向,尤其是你走后这几天,不是视察防空洞,就是视察孤儿院,什么日子都记不清了。”
“告诉你吧,明天是八月十五月儿圆。”宋美龄借势又讲起在美国求学时代,二姐为她们分月饼的事,说:“那时我还小,不懂事,二姐分了我一块,我还嫌小,抗议二姐不公哭鼻子哩”。
“是有这么回事。”宋庆龄的脑海里也浮现出三姐妹在美国留学时那无忧无虑的生活,脸上绽放出笑容。
宋美龄见火候已到,趁热打铁地说:“二姐,有言道,月是故乡圆,情是姊妹真。明天晚上,咱们兄弟姊妹也一起赏赏月吧?”
宋庆龄沉默。
“咱们不在外面饭店,就在自己家里,或者在你这里,或者在我那里都可以。亲不亲,同胞分,什么问题,只要与姊妹之情相比,都是微不足道。二姐,你说是吗?”宋美龄尽量争取地说道。
“小妹,要是在我这里,委员长是否能屈尊来吗?”宋庆龄含蓄地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宋美龄当然心领神会,上次就因为自己说出蒋介石要出席,二姐拒绝了。二姐此话定是投石试探,她早有准备,说:“委员长明天要坐飞机到昆明视察,怕是想参加也难了。我看他不参加更好,免得扫了我兄弟姊妹的情趣。”
“也好。”宋庆龄终于点了点头。
“二姐,你答应了!”宋美龄真是喜不自禁。
殊不知蒋介石第二天压根就没有到昆明视察的意图。为了兄弟姊妹的团圆,宋美龄故意扯了一个谎。
“二姐,你这里屋小不方便,就到我那里吧。我要亲自掌勺,让你尝尝我的手艺呢。”宋美龄眉飞色舞。“也好。”宋庆龄点了点头。
得到二姐允许的宋美龄像只花喜鹊一样,飞回了黄山官邸的家里,兴奋的她接连拨通了大姐宋蔼龄,哥哥宋子文,小弟宋子安、宋子良的电话,把这一喜讯分别告诉了他们。为了八月十五赏月团圆,大姐宋蔼龄特订购了个六斤重的大月饼,代表六兄弟姊妹的团圆,开车送了过来;宋子文也特意派飞机到昆明购买了两只象征团圆的神龟鱼,送进了美龄的厨房;两位弟弟也为宋美龄请来了重庆饭店的高级厨师。
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家族的团圆是最神圣的。神圣的团圆又吸引着每个家族成员。尤其是在宋氏这个与中国命运紧紧相连的、在全世界都名声显赫的家族里,他们视团圆为难得,宋氏家族团圆远超过普通家庭团圆的意义。
八月十五的满月非常好看。她镶嵌在青碧如海的天空,投下淡淡的银光。黄山官邸耸立在银光下面,楼前是片白灿灿的花朵。还有山、石壁、桃树、柳树,各有各的颜色和形态,黄山官邸的宴会厅里也甚是热闹。宴会厅内的十几台大吊扇一齐开动起来,阵阵凉风送爽,宋氏兄弟姊妹六人以及他们的家眷、司机、侍卫官足足摆了五大桌。十几名侍者身穿全套白色制服,有的在一旁悉心伺候,有的满头大汗地跑来跑去,忙着上菜。
为了全家族的团圆,今晚他们辞去了一切公务。在太阳落山时,相继来到了黄山官邸。
5个大大的餐桌上一色地摆满了高级厨师做的名菜,它们分别是:油炸团圆神龟鱼、莼菜鸽蛋汤、眉毛丸子海参、香酥鸡、网油蟹卷、生菜大虾、油淋安康鱼,以及叫不出名的山珍海味,还另有点心、水果、冰激凌。
宋美龄的开场白只有短短的几句话,情真意切,真挚动人,使全家人都兴奋起来,连连举杯庆贺这多年不曾有的团圆。
兄弟姐妹间那手足情深之情,在不知不觉中又被唤起来,在大姐“莫谈国事”的戒令下,兄弟姐妹们尽情开怀畅饮,倾腹吐心。以前,他们在大庭广众面前所表现的尊严,在这种场合下,已不再粉饰。在亲人的面前,各把各的性格暴露无遗,尽情享受着这团圆的欢乐。
“庆龄,大姐敬你一杯!”宋蔼龄首先站了起来,端起了酒杯。
“谢谢大姐,理应敬你,你倒反客为主了。”宋庆龄端起了杯,“我喝酒不在行,让我喝一半吧。”
“不行,要喝就要喝光。”宋美龄在一旁插嘴。
宋庆龄笑了笑,一饮而尽。
“二姐,我这一杯呢?如果你喝大姐的,不喝小妹的,可有点不公啊。”宋美龄见势端起了酒杯。
“小妹,饶了我吧。”
这时,正好宋美龄亲自掌勺做的花溪河鲤鱼端了上来。宋美龄夹了一块放在宋庆龄的碗里,“二姐,先尝尝我这手艺,然后再喝也好。”
“哎哟,烫着我的嘴了!”宋庆龄一边嚼着,一边连声称赞:“有滋味,有滋味。”
“既然有滋味,请二姐喝下这杯酒吧。”宋美龄再度把酒杯端了起来。
“好,我喝。”宋庆龄又是一饮而下。
两杯酒下肚,宋庆龄脸颊已微微发红。她不免酒后吐真言:“小妹,我也有对不住你的地方。”
“二姐,莫说了。”宋美龄不想破坏气氛,“你还能再喝点吗?”
“不,不喝啦!”
这时,以宋子文为代表的三兄弟也来向三姊妹敬酒。一家人推杯换盏,好不热闹。
酒足饭饱后,自然是尝饼赏月。尝饼赏月是在官邸的草坪上。银灰色的月亮挂在天中,是那样的皎洁纯美。宋氏兄弟姊妹围着圆桌,圆桌上摆着那像月亮一样圆的特制枣泥馅大月饼。宋蔼龄负责把月饼切开。
宋庆龄捅了捅席地坐在身边的美龄,说:“小妹,这次我给你挑个大块的,免得你再当面向我哭鼻子喽!”
“你真坏,二姐。”宋美龄咯咯地笑了,去擂庆龄。宋庆龄直向大姐求饶:“大姐,你不管了。小妹要打我。”
“别闹啦,快吃完咱们去看舞会。”宋蔼龄笑着说。
晚上9点,宋氏一家准时来到了重庆大酒家的舞厅。尽管他们没有声张,在侍者的陪同下,在舞厅旁的长椅上悄悄地坐了下来,可还是被一些敏锐的目光发现了,顿时舞厅内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
经过宋美龄的多次努力,宋氏兄弟姊妹们终于走到一起来了,围在一个餐桌吃饭,这是可喜的,这是大革命失败之后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