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天使挠痒痒
奶奶得了偏瘫以后,留下了后遗症,右手拿不住任何东西了,就连不做任何活儿的时候,奶奶的右手还会止不住发抖。
五岁的弟弟放学后闯进家门,照例把书包交给奶奶,然后打算飞一般地去找伙伴们玩耍的时候,奶奶伸出羸弱而颤抖的右手去接,书包划过奶奶的五指,啪嗒一声掉在了地上,奶奶一脸尴尬,因为紧张,右手抖得就更猛烈了。
愣在一旁的弟弟看到这副情景,搂住奶奶的腿心疼得大哭不止。边哭边喊:“奶奶,你的手是怎么了?你的手怎么了?”
奶奶看到孙子这么孝顺,紧蹙的眉头舒展开来,笑着对弟弟说:“孩子,别怕别怕,我带你一看你就明白了。”
说着,奶奶把弟弟带到了一张油画前,油画上画的是耶稣,在耶稣的左右上方各有一个长着翅膀的天使在飞翔。奶奶指着这些可爱的天使说:“你仔细看看,这些可爱的天使是不是手都很短小啊?”
“是啊。”弟弟不住地点头。
“正因为她们的手很短小,所以他们后背痒的时候,够不着挠啊,没有人挠痒痒多难受呀,奶奶这是在腾出一只手给她们挠痒痒呢,所以,才没法接你的书包啊,你看到奶奶的手不停地上下抖动,那正是在给她们挠痒痒呢。”奶奶一脸神气地说。
弟弟羡慕地一脸神往。调皮地说:“奶奶,以后我会做个乖孩子,你让我也给天使挠挠呗?”
奶奶一边点头,一边亲了弟弟一口,说:“好!”
弟弟8岁的时候,因成绩优异,被选入了省体操队。不料,第一次训练的时候,就伤了手腕,还缠了一个绷带挂在脖子里。娇滴滴的弟弟哭着给奶奶打电话,说再也不想练体操了。
奶奶在电话里告诉弟弟:“你的手并没有受伤,而是像我一样,只是被天使借去挠几天痒痒,不久还会换你的。”
弟弟心里一颗石头落了地。
两年后,弟弟在全省体操少年组比赛的时候,拿了大奖。高兴地打电话给奶奶报喜,奶奶告诉他说:“还记得你8岁那年受伤时我给你说的话吗?每一个天使都是上帝的孩子,当你抽出一只手给天使挠痒痒的时候,上帝也会伸出手,抚慰你受伤的心。”
奶奶一辈子没念过几天书,她的床头始终放着一本《圣经》,她给弟弟说的那些话,都是从《圣经》里演化而来的,我和弟弟都觉得,奶奶所说的话是史上最伟大的杜撰!
请相信流泪的冰是美丽的
一个大雨滂沱的夜里,一位冒失的少年,在雨水恣肆的公路上犯下了不可原谅的罪过——由于他车速过快,撞飞了一名正在过路的老人。
老人的妻子号啕地赶来,看到早已冰凉的丈夫的身体痛不欲生,她骂那少年,说他是个昧着良心的杀人犯。少年知道自己罪不可恕,他跪下了,拼命地祈求老人的妻子能够原谅他,老人的妻子痛苦地背过身去……
少年被判了刑。在狱中,他受尽了灵魂的煎熬,背负着一个杀人犯的罪名。最后,少年刑满释放,重新恢复了自由。虽然过了那么多年,他却仍然无法忘记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过。他做搬运工、保洁员、小商贩、工地苦力,挣些血汗钱。每当他收到微薄薪水,他都会装进信封,邮寄给那位老人的妻子。
整整七年,他在信件里没有写下一句话。然而,他的心却没有一天不在滴血地祈求老人的妻子原谅自己。
后来,老人的妻子终于知道了那些钱的来历,她说:“虽然不能原谅你,但你的心思我领了。你还是把钱用到你的人生上吧,请不要再寄了。”
这是一首在上世纪80年代初风靡一时的日本歌曲——《赎罪》。
直到现在,许多日本人还被这首歌里的故事感动。据说,在东京法院的一次审判上,当法官看到杀人犯毫无反省表示的时候,拍案大怒,大声跟他说:“好好去听一下《赎罪》那首歌吧!”
赎罪的路是一条世间最艰难的求乞之路。时间如水,忏悔就是灵魂的洗洁精,许多犯下过错的人都想通过这样一条辛酸的路径,清白自己,求得内心的解脱。
一个男人,在他还是孩子的时候,曾经在一个贵族的家中偷了一条漂亮的花丝巾。当他被主人发现时,他矢口否认,并把罪名转嫁给了一个名叫玛丽的善良女孩。后来,这个男人终于悔悟,时光之水已漫过40年。40年后,男人仍觉得对不起玛丽,他想,因为他的诬陷,原本天真无暇的玛丽可能一生都变得不快乐。为此,痛苦的煎熬一直笼罩着他的心,以至于若干年后,他仍对自己说:“这个罪恶总像在昨天犯下的……”
这个男人就是欧洲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卢梭,这个故事也同时收录在他的著作《忏悔录》里。卢梭说,这样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曾经让他一生都无法释怀。
如果说犯过错的灵魂,都是被冻伤的灵魂,那么,忏悔便是给灵魂解冻,赎罪便是给冰冻的灵魂烤火疗伤。赎罪的路是一条灵魂涅槃的路,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年少的岁月里鲁莽地招惹过错误,如果不小心犯了错,就请给自己点燃一支火把吧,让那熊熊火焰,温暖并照亮你的后半生!
也请大家相信:火把的温暖下,那些流眼泪的冰是美丽的……
弄姿窗前与苦苦追赶
“男追女”,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自古以来通用的求偶法则,老少妇孺普遍认可,遗老遗少点头称是,男女双方也欣欣然实践着,乐此不疲。若是遇见“女追男”,老少妇孺睥睨,遗老遗少咆哮,男女双方,女也委屈,男也躲闪,仿佛世间本不该有这样的事情。
古往今来的骚客文人都喜欢给女人画一扇窗子,让女人站在窗口表演,女人们大都心悦诚服地站在窗口,含情脉脉,当窗理云鬓,对镜添花黄,即便窗前有情郎,翘首仰望,女人们也大都两团绯红在脸上,呼不得,唤不得,绣楼云梯十六步,步步莲花,愁煞楼下人。
她们给男人准备什么呢?一匹快马,一副锦囊,囊间藏有一支发簪、一块玉佩,或是一首情诗……没有邮差,丫鬟送上,若怕被老爷、老妇人撞见,索性高明一些,弄一首藏头诗,或许不说“我爱你”,但兴许比“我爱你”更热烈、亦更端庄,字字击在“窗中人”的心上,直击得花前月下,丫鬟忙断肠。
男追女,天经地义;女追男,遭人唾弃。这句话似乎早已成为一种常识,根深蒂固在人们的脑海里。其实,放大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果真如此吗?恐怕不一定吧,我觉得大凡“男追女”的桥段,都是那些鸳鸯蝴蝶派的酸溜溜的文人臆断出来的,男追女是那个时期,这些文人的童话罢了。真相未必如此。
倘若有疑问,我们不妨先看一下《诗经》。有人曾经把《诗经》中的民间情歌作过分类统计:其中,直接表现男子追求女子的有12篇,女子追求男子的有11篇。可见,远在先秦时期的中国,男女之间恋爱往来,应该是“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局面,勇敢系数彼此彼此,谁也不输给谁。
倘若再有疑问,我们不妨也看看《天仙配》,七仙女为了自己的幸福,天打雷轰也毫不顾惜,飞奔着投入牛郎的怀抱,虽然最终被玉帝收回天界,但每年七夕终归有相见的一天。《天仙配》应该算是“女追男”追得惊天动地的故事了。
我们不妨再看看《梁祝》,为了最终能和因相思而离世的梁山伯在一起,祝英台不惜投墓化蝶,最终他们化为两只蝴蝶双双飞了。
也许你要说这些都是传说,但正是这样的传说,印证了当时存在“女追男”现象的一种悲壮写照。
所以说,古时候的女人并不是只会在窗前搔首弄姿来勾引男人,多数也都是“毛遂自荐”、敢爱敢恨、轰轰烈烈,不然,你可以试想一下,在男尊女卑思想非常严重的时代,女人凭啥取悦男人,进而赢得自己一生的幸福?
女人何必弄姿窗前,男人何必苦苦追赶。男人主动,女人也主动,那么,爱情便如一列轰轰烈烈的机动车组,一直从古开到今了!
想我时,含上一粒糖
想我时,你就吃一粒糖,这样的想念甜甜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4岁的孩子说的。
当时的阳光暖暖的,母亲躺在病床上,两颊微微泛起红光,父亲把她抱到母亲跟前,母亲抚摸着头对她说:“孩子,妈妈要去糖果山上采糖去,可能很久才能回来,你若是想我,就在嘴里含一粒糖果,这样,妈妈就知道你想妈妈了。”
在一个温暖的午后,孩子的妈妈安然地闭上了眼睛,她以为母亲睡着了,所以,她没有哭。后来,在她的床头、兜里,甚至是文具盒里,父亲都会给她塞上几粒糖果,她明白,这是用来想母亲用的。
那时候,别的孩子想妈妈的时候都哇哇大叫,唯有她,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品着一颗糖果的香滑与甜美,这种想念没有丝毫痛苦,相反,还增添了许多美妙和幸福。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布置了第一篇作文,名字就是《想念》。她在自己的作文里这样写到“想念,就嘴里含着一粒糖的感觉,甜甜的,有草莓味,有巧克力味,还有苹果味呢,每一种味道都调皮地停留在心里,它们在与我捉迷藏。”那次,语文老师给了她一个大大的“红五星”,还在“红五星”的后面写了一大段评语,夸赞她想象力丰富。
上初中的时候,她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在她日记的扉页,模仿一个诗人的写法,写了这样一首诗:“吃一粒糖的时候哦,心会暖暖的,很甜;想念一个人的时候,心也会暖暖的,很甜;想一个人的时候,总会吃很多糖;吃很多糖的时候,总会想念一个人;糖被吃下去,化作一片汪洋;妈妈就在汪洋里划着小舟,一下下地向我驶来;她冲我笑着,手里的船桨一下一下,让人好心动。”
经年流转,大学毕业以后,她所写的这段话被一位小伙子看到,瞬间被她如此细腻的心思所吸引,两人一见如故,顺理成章地坠入了爱河。
两年后,他们结婚了,举行婚礼那天,丈夫抱着她说:“宝贝,你的妈妈给了你一个美丽的童话,我将会为你开启一段浪漫的生活,以后,在想妈妈的时候,别忘了也想想我……”两个人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婚后,他们旅游度了一次蜜月。在蜜月的前四天,他们吃遍了全国的各色小吃,玩得很开心,然而,在蜜月的第五天,她却昏倒在了沙滩上。丈夫抱着她拼命地往医院跑去,一检查才知道,原来,她是名低血糖患者。
后来,这件事被她的父亲知道了,父亲告诉她:“你打小就患有严重的低血糖,所以,你的母亲临走之前也没有忘记嘱咐你,想她的时候,就在嘴里含一粒糖,她那哪是提醒你想她呀,她是时时担心你的安危……”
那天,她含着一粒糖,哭得好伤心。
“芳邻”是一种香料
一日,6岁的儿子拿着一本杂志走到我的跟前,一本正经地问我:“爸爸,‘芳邻’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啊?是不是一位叫‘芳’的邻居啊?”
我和我的爱人捧腹大笑,笑毕,我耐心地给儿子解释说:“所谓‘芳邻’,也就是邻居,是对邻居的一种尊称。另外,还有一层意思,也是敬称,一般用来说别人的邻居才叫‘芳邻’。”
儿子疑云满脸地说:“为什么别人的邻居是芳邻,自己的邻居就不是吗?”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于是,重新解释说:“所有的邻居都可以称之为‘芳邻’。”
儿子这才肯罢休。
不多久,我家对面刚刚搬来了一对小夫妻,搬家的时候,我带着儿子从门口路过,儿子像嘴上抹了蜜,开口就喊这对小夫妻:“芳邻叔叔好!”“芳邻阿姨好!”
一下子把小两口逗得笑成了两朵花。为了慰劳儿子,他们特意从包里掏出了糖,塞给儿子,儿子把糖果含在嘴里,不住地说谢谢。
要说这对小夫妻,我和儿子对他们的印象都不错。唯有我爱人特别讨厌他们,认为他们太邋遢,经常把垃圾和吃剩的饭菜放在楼道里,好几天都不知道清理,产生的异味难闻极了。为此,我爱人好几次捏着鼻子替他们清理干净。后来,小夫妻见了她总觉得不好意思,总是躲着走,这一躲,我爱人就更来劲了,认为他们理亏,还不知道道歉或致谢。
小夫妻觉得不好意思,瞅见我爱人不在家的时候,总是送来不少好吃的给儿子。一次,对门小夫妻从乡下老家带了一只土鸡回来,专门炖了半只送了过来,说是让我们尝尝鲜。
土鸡上桌了,我先尝了一口汤,真香!此时,再看儿子,连动筷子的意思都没有,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妈妈,发现妈妈只吃自己做的青菜香菇,一勺鸡汤也没舀。
妻子以为儿子挑食,当下就急了,大声呵斥儿子说:“你怎么不吃,难道我做的菜里有毒吗?”
儿子脱口而出:“没有!”
妻子继续追问:“那你为什么不吃?”
“请问妈妈,为什么芳邻送来的鸡汤你一勺也不舀,难道芳邻有毒吗?”儿子的一句话,让妻子变得瞠目结舌,妻子顿了一天,然后笑着拿起汤勺。
第二天下班的时候,我在楼道里听到妻子和那对小夫妻笑着说话。妻子说:“昨天,你们送来的鸡汤真香,是她有生以来喝过的最鲜美的鸡汤了!”
我后来听到一位学者这样解析“芳邻”二字,学者说,所谓芳邻,也就是邻居。邻=令=耳。但你千万不要望文生义,就以为你可以揪着他们的耳朵发号施令,邻居是一种芬芳的香料,他需要你们时时彼此把他对方装在贴心的口袋里,然后偶尔嗅上一口,夸一句“真香”!
我突然想起儿子当初拿着杂志问我“芳邻”意思的情景,放在现在,我想,我也许会对儿子说——芳邻是一种香料!
并不是所有的母亲都叫“花木兰”
1940年的松花江畔,一阵激战之后,日军小分队丢盔弃甲,落败而逃。她和村里的其他妇女负责帮助抗日部队收拾“残局”。一切收拾妥当之后,柴房里,一个孩子的哭声引起了她的注意,她赶忙走上前去,一个孩子襁褓里的婴儿,嗷嗷待哺,这一定是日军在逃命时留下来的。
她含着热泪收养了这个孩子,并给孩子取名“莲花”,她把莲花当亲生女儿来看待。
当时的战区,瘟疫流行,莲花在战乱中不幸染病,她抱着莲花,跑遍了镇上所有的药店,苦口婆心地说了许多好话,才捡回莲花一条命。为此,她也当光了自己所有的首饰。
莲花在她的照看之下逐渐长成了大人,莲花也成了她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转眼到了文革时期,不知谁把她收养了日本人的孩子抖了出去,她受尽了残酷的批斗,将近两个月时间,她都是抱着马桶度过的。
换做其他的女人,早该寻了短见,而她,连一个“苦”字也没喊。她说,只要莲花在她身边,只要莲花不受罪,她太大的苦都是甜的。
她一直把莲花当成亲骨肉来待,并多次向政府寻求帮助,终于顺利让莲花与她的家人团圆。
她是一名朴实而善良的中国妇女,朴实到没有人能叫得上她的名字。她在人生在走完90个年轮的时候,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她去世的消息传到了日本,已是60多岁的“莲花”在其家人的陪同下,在她的坟前长跪不起,后来,莲花的家人给她立了一块碑,碑上铭文:“她是一个花木兰式的母亲。”
其实,又有谁能想到,这样一个花木兰式的母亲,她的丈夫和孩子也都死在日军的刺刀之下……
遗憾是打湿了的美好
有这样一个名叫诺可的小男孩,刚满3周岁,他的父亲是一个海岛上的驻兵。于是,他就跟随妈妈在距离海岛不远的海岸边安了家。妈妈说,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离爸爸的心更近一些。
为什么非要离爸爸的心近一些呢?开始诺可一直也很纳闷,后来妈妈告诉他,爸爸的心每天都能释放很多的爱,每当海风起的时候,这些爱就会乘着海风的翅膀越洋而来,所以,每当你听到海风的声音,那就是爸爸在想你了,你也可以依同样的方式把自己对爸爸的爱释放出来,让海风给你捎回去。住在海边,就缩短了爱的传播航程,你和爸爸的心也不会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