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104000000020

第20章 述而第七 遵循“天”道的客观规律(1)

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译文】孔子说:“只叙述、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又喜好古代的文化,我私下把自己比作盛大的公卿。”

【说明】述而,述什么呢?即是后面一句“好古”的“古”。意思就是叙述、阐述、记述古代留传下来的文化。研究这一篇后,就可以知道,这等于是《学而》的注解与发挥,也同时是前六篇的继续引伸。孔子对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等六经文化的整理,只是承续前人的思想,而自己没有创造出另外的新思想。他的“信而好古”,是在研究前人的思想中得出的真信,不是迷信,是经过考证后的“信”。孔子面对着春秋时期的混乱,他不得不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以期能唤醒人们的本质、内在的“仁”心,阻止私有欲望的膨胀,阻止私有制战争的频繁发生,以维护尚存于形式的周王朝。孔子的“好古”,实际上就是重视历史的经验,而对历史经验有了借鉴,才能更好地向前看;有了故旧的经验,才会有新的发挥与发展。换句话说,一个人有了相当的文化、知识,有了底蕴,才能将旧有的、过去了的经验发扬光大。这样的人才能为政,才能有所进步。若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知识的人,没有过去的经验为底蕴的人,没有以历史为鉴的人,他也就不会创造出新的东西来。这样的人怎么能当官呢,怎么能为政呢,怎么能有所进步呢?所以孔子认为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经验,比那些声势盛大的公卿还要多。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无言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厌倦,教导别人而不怠倦,这三件事我做到没有呢?”

【说明】在古代,知与识这两个字是分开讲的,知就是学知,知道了以后要会识别、分别、区别、辨别,才能算学到本事。因此,孔子这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要学会分别、区别、识别、辨别。而这个分别、区别、识别、辨别要人在自己心里默默地发生的,不是仅靠花言巧语就能得到的。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要会识别、辨别,学什么、学什么样的。世界上的知识多得很,不能什么都学,只能区别而识之,才能学到一两样真本事。识之而后学而不厌,学到手后帮助教导别人而不怠倦。这三样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会很难。首先说“识”,我们的眼睛能看东西,可是这个东西是大是小、是圆是方、是白是黑,要靠我们内在意识的识别才能分得清楚。我们能嗅出味道,是香是臭,是浓是淡,也要靠我们内在的意识来识别。我们吃东西,也要靠舌头上的味觉来识别。耳朵听到什么声音,也要靠内在的意识来识别声音的大小,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总而言之,人的识别能力是很重要的,慎思明辨,知道了而且识别了,才能叫“知识”。知道了而不管对与不对,错误与否,生搬硬套,知识不一定就能成为学问。学知识也很难,古人用了许多成语来形容学习的“苦”:“学海无涯苦作舟”、“苦学苦练”、“苦尽甘来”等等,都是学习很苦很难的意思。诲人不倦就更难了,虽然有许多人好为人师,但那只是一时的兴趣;真正做到诲人不倦,就要对最笨最蠢的人有着不寻常的耐烦心;还要对最聪明的人有不留一手的放松心,要有哪怕别人超过自己也没有关系的大度量。所以孔子要问自己做到没有,我们也应该时时问自己,做得到做不到?

3.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人生规律不进行修养,学到知识而不讲出来,听到有最佳的行事方式而不去做,有不善的行为而不改正,这都是我所忧虑的。”

【说明】本节是孔子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患意识,也是孔子对私有制畸形发展的忧虑。刚刚摆脱了周王朝一统天下的各国诸侯以及官僚臣吏们,为了满足各自的私欲,拼命扩张土地,捞取财富,榨取人民的血汗,以至于根本不讲修养自己的人生规律,只讲现实,只讲财富。而所学的知识也是只供自己的需求而不管别人,明知道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能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而不寻求,只顾自己的利益,自己欲望的达到,而不管别人的利益、死活。这样的人越多,社会风气就会越衰败;而社会风气越衰败,国家、民族也就越成问题了。这就是孔子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孔子为什么要忧虑呢?他完全可以不忧虑而可以只顾自己的功名地位财富呀?我们知道,人的生存必须要在有人群的社会中,一个人是无法孤独一人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的,而在这个有人群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就很重要。处理好这些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也就是每个人所必须要做到的。若是我们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全大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也就会分崩离析,最后会形成你争我夺、争权夺利、你死我活的局面而导致人类的灭亡。所以孔子之提倡“仁、义、礼、智、信”是有感而发,有的放矢,有着崇高的目的的,是为着人类幸福生活而倡导的。这也是孔子“好古”继承周礼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4.约束不是拘谨、古板、呆板的

【原文】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安闲休息亦辨别,约束着自己,但也很是茂盛的样子。

【说明】本节是孔子的学生们对孔子的评论,亦是紧接上三节而言的。那么孔子是否能做到德之能修、学之能讲、闻义而能徒、不善而能改呢?孔子是否能做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呢?学生们给他作了评价。孔子即使是在安闲休息的时候,也辨别着自己的思想行为,约束着自己;但他这个约束不是很拘谨、很古板、很呆板的,而是很茂盛而活泼泼的。那么,孔子在不是安闲休息的时候呢?也就可想而知,孔子的思想行为是符合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也是德之能修、学之能讲、闻义而能徒、不善而能改的。确实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

5.实行“仁义礼智信”就是创造出很好的人际关系

【原文】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译文】孔子说:“很严重呀,我衰老了!很久很久了,我不再梦见周公了。”

【说明】孔子辨别着自己的思想行为,也约束着自己的思想行为,使自己的思想行为尽量符合“仁义礼智信”的标准。在第三节中我们说过,人的生存必须要在有人群的社会中,一个人是无法孤独一人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的,而在这个有人群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就很重要。处理好这些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也就是每个人所必须要做到的。因此,实行“仁义礼智信”就是在这些关系中创造出很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人都能和睦相处,讲信修睦。而这些“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核心就是来自于周公。所以孔子在忧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的同时,也感叹自己力量的薄弱,自己的衰老。他希望自己梦见周公,是希望周公能再多给他一些力量,使“仁义礼智信”能在人群中普遍得到实行,使人与人之间都能和睦相处。

6.立己立人

【原文】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

【译文】孔子说:“立志于正道、大道,据守于各种客观规律,依靠与人相互亲爱的原则,不固定学习任何一种技艺。”

【说明】那么,孔子辨别、约束自己是用什么呢?孔子要求自己“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同时也要求学生们亦如此。这是孔子学术思想的中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目的;立己立人,就是这四条原则。“道”是什么?道在这里用指为道路之意。但这个道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行车跑的道路,而是指包括宇宙中万事万物自己独特的运行的道路。这个“道”,有着各自不同的规律,有志于道,就是要了解这些规律。只有了解并掌握了这些规律后,才能依据于这些规律,才能懂得人生的意义,以及人生的发展过程。

“依于仁”,就是道与德的发挥,要有与人相互亲爱的精神,对人有爱心,也就能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只有有了爱的思想、精神,我们看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才是美好的。也只要有了爱的思想、精神,才能“游于艺”,才能很好地学习各种技艺。所以孔子要求自己和所有的人都能做到这四点。因为只有做到了这四点,一个人的人生才能是美好的,有价值的。

7.在行为上能约束自己才给予教诲

【原文】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在行为上能约束自己,并有一定修养者,我未尝不给予教育的。”

【说明】孔子要求自己和所有的人都能做到这四点,因此,能在起码的行为上能约束自己的,孔子都要收为学生,并给予一定的教导。也就是说,孔子收学生是有一定条件的,并不是谁想要来学即可以学习,送点礼物就可以来学习,学习中亦可无拘无束。一个人是要能“自行束、修以上”的才能被孔子收为学生,而这个条件亦有一定的难度。能自行约束,自行修养品德、品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那么,不能“自行束、修以上”的人,孔子是否给予教诲呢?从语气上来看,孔子也是给予了教诲的。当然,能“自行束、修以上”的人,孔子是都给予了教诲的。也就是说,只要来向孔子讨教,孔子都是能热心帮助的。

8.不到充盈旺盛的程度不发表意见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充盈旺盛到很满的程度不会打开,不存在有欲望的不会发生出来。举出一个角而不能以三个角来反应,则不再重复讲了。”

【说明】孔子对能自行约束、修养者,都给予了教诲,但是不是没有区别呢?本节对学生的定义又加深了一层。也就是说,孔子对举出一个角而不能以三个角来反应的学生,是不再重复给予教诲的;也就是说,对于没有欲望、兴趣学习的学生,是不再重复给予教诲了。古人发表意见和写文章与我们现代人不一样,我们现代的文人学到一点知识就想要赶快发表出来,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捞取名誉地位,而不论以前是否有人讲过,小小年纪便是长篇大论,懂的与不懂的都要发表意见,写到后来,全靠挤牙膏式的拼命挤出一点东西,然后宣布“江郎才尽”。而古人对于“立言、立德”是非常慎重的,不到充盈旺盛的程度不会发表意见,不到欲望快要喷发出来也不会发表意见。后来有句话:“愤怒出诗人”,就是这个意思,不到愤怒到极点的时候,这个诗是写不出来的。也就是说,心中的思想满盈了,想要喷发出来,才谨言慎行地发表意见。因为不慎重的言行会影响、贻误别人,或者是误人误己、误人子弟。而学生学习的欲望不充盈旺盛的话,孔子也不再重复给予教诲。为什么呢?学生若是对学习没有欲望,没有兴趣,必然也就学不到知识,而填鸭式的教育是孔子所不愿的。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愤”了,“悱”了,能举一反三了,孔子才愿意继续教下去。这不是孔子挑剔,这是孔子的一种很科学的教育方式,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现。

9.学生有不一样的思想言行

【原文】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孔子食言背弃于有逃避之心者的旁边,是不会有满足感的。

【说明】本节是孔子教育方式的另一种思想。凡是当过教师的人都知道,学生们的思想不是同样的,他们依据社会环境的不同,依据家庭环境的不同,有着各种各样不一样的思想言行。有的好学,有的厌学,有的喜欢诗词,有的喜欢歌赋,有的喜欢文学,有的喜欢历史。因此,对于有逃避之心的学生,也就是什么都不想学的学生,孔子是背弃他的。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产生了逃避之心,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孔子就食言而背弃,不愿再给予教诲了。对于这种情形,我们凡是做教师的,有谁能够满足呢?都不会有满足感,而会有丧失感。但虽然不会有满足感,而会有丧失感,孔子出于“诲人不倦”之心,仍然不会放弃对这个人的教育。

10.孔子是圣人,但首先他是一个平凡的人

【原文】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孔子于这一天哭泣了,则不咏、诵讲课了。

【说明】孔子发现有的学生产生了逃避思想,于是背弃食言而不再给予教诲,但孔子很是沮丧,以至于在这一天哭泣了,而且也不上课咏诵古文了。从这两节叙述来看,我们可以切实感受到孔子的与人相互亲爱的“仁”心,对于丧失了学习信心的学生,孔子尚且如此,其它事也就可想而知了。虽然孔子说过“诲人不倦”,但却要学生能“学而不厌”,还要能“自行束、修”才行。举一不能反三的学生,不善不能改的学生,不能“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的学生,孔子也只有“是日哭,则不歌”了。孔子是圣人,但首先他是一个平凡的人;这里是对他情感流露的真实写照,由此我们更感到他的崇高。

11.真正的勇敢者是应该有所恐惧

【原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如果用我,我则言说起来,上课;如果舍弃我,我则收藏起来;现在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了。”

子路说:“如果用你去指挥三军,那么谁能与你同去呢?”

孔子说:“与虎徒手搏斗、无凭借渡河,就是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会与他共事的。与我共事的人必须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有恐惧感,喜欢谋划而能完成它的人。”

【说明】孔子不上课了,并由此而有点灰心丧气,用我者,即是需要我,不仅是国家用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也是用我,那么,学生要用我即是需要我,需要我我就言说起来,我上课,不需要我、舍弃我,我就将知识收藏起来,不怨天尤人。这一点也是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学生有了逃避学习的想法,不仅仅是害怕学习,而是当时的社会影响。私有制的发展,使人们热衷于名誉利禄地位,拼命扩张土地,捞取财富,榨取人民的血汗,以至于根本不讲修养自己的品德、品行,只讲现实,只讲财富。而所学的知识也是只供自己的需求而不管别人,甚至根本不想学习,尤其是对“仁义礼智信”的学习。在面对春秋时期这样混乱的社会环境中,孔子只好将自己的知识收藏起来。而将知识收藏起来,即是不能去为人师表了,也不能去当官为政了,也就只好安贫乐道了。因为要为人师表,要当官从政,必须要将自己的知识贡献出来,而真正要做到安贫乐道,不被名誉利禄地位所诱惑,则是很难的了,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所以孔子认为只有自己和颜渊能做到。

同类推荐
  • 千家诗全解

    千家诗全解

    《千家诗全解》所收作品,都是五、七言绝句和律诗,且绝大多数是唐宋诗人的名篇,这些诗作题材丰富,篇幅短小,文字浅显,易于记诵,在编排上亦很有特点,因崦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得以长期流传而不衰,至今仍有其生命力,此次整理,据通行本加以注释、今译、评解。希望对读者全面了解每首作品能有所助益,作者简介按时代先后排列,集中附于书后,以便于读者查阅。
  • 世界文学与戏剧历史纵横谈

    世界文学与戏剧历史纵横谈

    为了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中国文学,我们特别编辑了《中国文学知识漫谈》,主要包括中国文学发展历史、民族与民间文学、香港与台湾文学、神话与传说、诗歌与文赋、散曲与曲词、小说与散文、寓言与小品、笔记与游记、楹联与碑铭等内容,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作品、增长文学素质的良好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 梁晓声文集·散文6

    梁晓声文集·散文6

    《梁晓声文集·散文》尽可能全地收录了梁晓声迄今为止创作的全部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渗透了社会历史的变迁、风俗人情的移易、人性心灵的内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史诗似的描绘了时代的全景,讨论了诸多社会热点问题。
  • 祥瑞草原

    祥瑞草原

    曾经的草原是一个生态环境严酷、沙漠化现象突出、只有73元人均收入的贫困地区。但是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建设,这里的文化、经济、环境等方面日新月异,进步突出。如今的草原已然成长为一片环境优美、生活富足、能源工业发达的乐土。
  • 徐志摩文集(第二册)

    徐志摩文集(第二册)

    中国是诗的国度,历代诗人名家辈出,灿若群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青年诗人徐志摩那电光火石般短促的一生,那充满浪漫激情的新体诗歌,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个方面对他生活创作影响最为深远。其一是他学养深厚,学贯中西。其二是与两位才女——林徽音和陆小曼的感情经历。《徐志摩文集》是他经典作品的精选集,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收藏本。从书中体会徐志摩在爱情的浮沉中所经历的种种心境,回味早逝青年诗人的传奇一生。
热门推荐
  • TFBOYS之霸气四公主

    TFBOYS之霸气四公主

    不会剧透,请大家多多支持这本书就可以了。评论、票票砸来!!
  • 乱市枭雄

    乱市枭雄

    枭雄生于乱“市”,且看《乱市枭雄》——叛世
  • 我不是带明星

    我不是带明星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竟然穿越了,而且还有车有房……
  • 时空恋之旅

    时空恋之旅

    泡面说:“那是你老婆蠢货。”王爷:“打你信不信。”泡面“惹不起,惹不起。可她真是你老婆,好好对她哟。”王爷:“照片删掉,小爷留你一命。”某人:“删删删,反正人都在眼前了,再说咱不差这一张。”王爷:“约法三章。”“一:不可偷拍。”她想人都在眼前了,谁还看照片啊。“二:不可让第三人知道今天发生的事。”某人偷偷的说,“我还不想与别人分享此刻的你。”某王爷看了看四周,身子微颤说着“三:闭嘴。”某人紧紧抱着爱豆心中甚是欢喜“好的呢,毕竟我也怕黑。”且开始了,泡面穿越之旅之体验生活。还顺便在天璃国闪了个婚。一觉醒来,居然成了天璃国的王爷和王妃。还是新婚。想回家,就必须阻止皇帝陛下和宠妃沫沫被杀。救下他们方可回家。
  • 烈火救赎

    烈火救赎

    烈火救赎这本书,结合了中西方神话故事。以号称东方神话第一人的皇天上帝,和号称西方神话第一人亚当,他们两位不但奇妙的结合成一体,并且转世重生为题材。讲叙了混沌界,光明世界,黑暗世界,以及无底坑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故事非常精彩,不但值得阅读,更加值得深思,探索!
  • 顾先生请别闹

    顾先生请别闹

    二十二岁是最好的年纪嫁给彼此都相爱的人似乎是值得让人最羡慕的事情想到这里白楚楚甜蜜的笑了可是谁能想到触手可及的幸福却在下一秒破碎…不!是彻底粉碎。但命运总是爱捉弄人一份秘密协议将白楚楚拖进了另外一个人生轨道…
  • 荒古武魂

    荒古武魂

    天安城一家族少年,因是丫鬟所生,不被家族认可,父亲为了能让他俩得到应有的待遇,自愿替家族看守苦地十八载。
  • 一个被修仙耽误的人才

    一个被修仙耽误的人才

    一个被修仙耽误的小子却被神尊选中,他不甘命运.……
  • 赤鹤

    赤鹤

    “你好”校园里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相遇了。在互相凝望的时候,男生呆了,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像那个人?男生冒了一身冷汗,他面色苍白,心“怦怦”直跳。女生的那声“你好”打破了这尴尬的局面,男生反映了过来,并没有停留太久,他擦擦汗,侧身而过:天啊,太不可思议了!想一想,为什么平时那么骄傲的他会这样?为什么平时那么冷酷那么镇定的他会闹这种笑话?男生在和她擦肩而过时嘴里不由自主地嘣出一句:“妈妈?”女生没有反应,只是甩给他一个背影,然后向教学楼走去,渐行渐远,这时男生走了过去一把拉住她……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