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狭义社会文明的运行机制
机制有自然机制和社会机制之分,前者是纯粹意义上的自然过程,没有精神、意识因素的参与;后者则受诸多复杂的认识、意志、情感、欲望等心理因素所左右,具有精神意识的中介性、前提的历史性和活动的目的性。我们可以通过社会运行机制的特点和作用来把握社会运行机制的本质。
第一,社会运行机制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无论是自然运行机制还是社会运行机制都是一定客观规律的具体表现。机制本身是客观规律与内在制度、体制、结构、机构、方法、途径之间的联结方式。社会运行机制的特点就在于联结方式呈现为主体-客体关系联结方式。社会运行机制既通过对于个体而言有计划、对于群体而言无计划的无序运动为整体运行的有序运动开辟道路,也通过对于个体而言无计划、对于群体而言有计划的有序运动为个体的无序运动定向。
第二,社会运行机制是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社会机制的层次不仅往往呈现为依次分层的关系,而且往往呈现为层叠交叉、互为前提的立体网络关系。经济机制与政治机制、法律机制、科学文化机制相互交叉,而伦理价值机制又渗透于经济机制、政治机制、法律机制、科学文化机制之中。
第三,社会运行机制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人类总是不停地向着更好的可能性行进,不停地自己给自己创造历史。所以,社会运行是在历史过程中实现的,社会运行机制也必然是一种历时性的作用机制,具有强烈的动态性特征。社会系统只有在过程性的运行中才显出它的关联性,社会系统的共时性整体结构通过其历时性的运行过程不断发生作用、不断建构自己而完成自身的功能及实现自我发展。
第四,社会运行机制是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社会运行机制的发展不是凭空构建的,只能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在社会运行过程中,某些不适应时代的机制常为新的适应时代的机制所取代,这是社会生活的正常现象。
新的社会运行机制作为对已有的旧的社会运行机制的否定,不是对它的完全抛弃,也不是对它的简单继承,而是一种扬弃,即一种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正如与旧的社会运行机制貌似同一的新社会运行机制已经在价值形态和制度构造方面有了新的创造一样,同旧社会运行机制貌似对立的新社会运行机制也有对旧社会运行机制的肯定或继承。
社会运行机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环节或基本因素。社会运行机制是社会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重要中介。社会运行机制是社会运行规律的一种具体表现方式,而社会运行机制又与一定的制度、体制、法规、法律、规则、规范、准则、方法、典范、机构等等相联系,并通过它们具体落实为实践层次的人类行为活动。在社会运行规律与认识、行为实践层次之间,存在着一个社会运行机制的中介环节。
社会运行过程包括规律——机制——制度——实践四个大环节。通过社会运行机制的中介,社会实践层面、社会制度层面与社会运行规律层面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社会运行机制是社会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重要动力。离开了对一定的社会运行机制的把握,就无所谓对社会运行规律的把握问题。人类通过反思自身的实践业已认识到,人类的认识和行为活动不是直接把握和认同社会运行规律,而是通过社会运行机制和制度性层次的东西来把握和认同社会运行规律,从而使自身保持方向的正确性。更好的实践途径是组织更好的制度、体制、法规、法律、规则、规范、准则、方法、典范、机构等等,而更好的制度层面的文明在于更贴近于社会运行规律。人为的制度层面的文明、自为的社会运行规律、人类主体自由的生命力之间统一的关键,就在于社会运行机制。制度之所以是活的而不是死的,是符合规律而不是违背规律的,在于制度内部的运行机制的完善与否。
社会运行机制是社会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重要途径。改革不完善的社会制度,关键在于转换社会机制。任何社会机制都有良性运行机制与非良性运行机制之分。良性运行机制是在一般意义上所讲的正面机制,指通过联结方式和运行方式,将社会机体内部存在着的某些不协调的关系及其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某种障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和最低的限度之内,并尽可能地加以调整或排除,使社会运行尽可能通过无序的运动达到有序的目标。
六 社会文明协调运行的机制
1.社会文明系统的运行机制
所谓社会文明的运行机制,是指社会文明各部分、各要素、各环节之间及其内部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系统协调发展的功能及其组合方式。社会文明系统的运行机制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第一,以生态文明为前提。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生态领域创造的优秀成果,表明人们用文明的态度、文明的方式去对待自然界所获得的文明成果,是生态生产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是社会文明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领域的扩展和延伸,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生态文明则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态环境,其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二,以经济文明为基础。经济文明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创造的物质成果,为社会存在、变革和进步提供技术性、物质性基础,科学技术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经济文明是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基础的文明,为人类从事经济、政治、精神文化和其他社会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第三,以政治文明为保证。政治文明是人类在政治领域创造的制度成果,主要体现为社会政治关系、政治活动、政治秩序、政治资源的合理安排,包括先进的政治规范、政治组织、政治制度等。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甚至直接推动其他文明的进步。
第四,以精神文明为动力。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文化领域创造的精神成,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文化上的集中体现,表明社会精神生产、精神生活、精神关系、精神需求的极大发展,表明社会思想文化事业繁荣。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为促进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五,以狭义社会文明为条件。社会文明是人类在社会生活领域创造的各种成果,在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分配、社保、稳定等民生问题的过程中,致力于建立维护和扩大社会成员基本利益的有效机制。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社会文明所讲的社会,主要是指狭义的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相对应的“小社会”。由于社会文明涉及的主要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社会文明建设主要是为了不断维持民生、改善民生,因而也可以称之为民生文明。社会文明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满足人们的民生需求。
第六,以主体文明为关键。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文明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说到底离不开任何作为其主体的人。包括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狭义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在内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人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文明建设的成败和成效。
另一方面,人是推动社会整体文明协调运行的主体。这是因为,人是社会文明建设的结合点,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把社会文明的各个组成部分、各种要素和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起来。
社会整体文明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侧重,但这些方面又有机统一,无论哪一种文明对于社会整体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社会文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既相互独立,代表各自领域的积极性成果,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推动社会整体文明协调发展。
2.社会文明建设的内在机制
社会文明系统的运行机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整体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我们在实践中探索社会文明建设的内在机制和有效途径提供了理论指导。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将社会文明建设的内在机制建构如下:
一是整体联动机制。社会整体文明作为一个整体,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甚至是相互渗透的,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领域或一个方面,更不能用一种文明的发展来损害另一种文明的发展。
二是兼顾协调机制。在整体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矛盾和问题复杂多样,要注意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找到整体文明发展的突破口,确定好不同时期的发展重心和发展方略,争取使本来就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三是可持续发展机制。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方式,理性选择适时适当的发展战略和手段,避免和降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使文明的进步不会成为暂时的繁荣,更不至于牺牲下一代人的发展利益,实现社会整体文明的长期良性循环。
四是动力强化机制。社会整体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是动态的,任何时候都不能走向静止和僵化。建设整体文明,要求我们不断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及时完善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打通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在各种文明的互动中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寻找整体文明发展的新思路。
五是自反馈机制。社会整体文明战略策略的决策者、制定者、参与者和执行者,能够根据战略策略执行的效果,及时总结经验、纠正偏差,而不会陷入恶性循环。
六是开放交流机制。当代社会整体文明建设是在全球化条件下进行的,应该保持和加强与外部世界的信息交流,主动参与和分享全球文明进步的一切进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