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人的心灵入手
在人类历史上,自从有了组织的活动,就有了管理活动。管理的历史可以说是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同时,管理更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些企业不景气,就是输在管理上。
一把沉重的大锁挂在门上,有人拿一根铁棒去敲打它。不管用怎样的力气,都打不开。这时,另外一个人来了,他拿出一把小小的钥匙,往锁眼里一放,“咔嚓”一声,锁就开了。
等别人都走了,迷惑不解的铁棒问小钥匙:“为什么我用那么大的力气都打不开的锁,而你轻轻一下就可以打开呢?”
小钥匙的回答是:“因为我懂它的心。”
管理永远是与人打交道,“懂得它的心,并直接攻击它的心”,你就掌握了成功开启管理大门的钥匙。不管是管人还是理事,从人心入手,就能取得“纲举目张”的管理效果。
但凡成功的管理者,都非常重视对员工内心的管理。无论是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还是山姆·沃尔顿、杰克·韦尔奇,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杰出的企业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员工心灵的工程师。松下幸之助曾不遗余力地推行“欲造松下产品,先造松下人”的企业理念,从而造就了松下公司的崛起和兴盛。盛田昭夫曾经总结道:“如果说日本式经营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么,‘人’是一切秘诀最根本的出发点。”而这正是索尼公司成功的秘诀。在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所总结的成功十大法则中,有五条直接与人心的管理相关,包括“和同仁分享利润,视同仁为伙伴”,“激励你的同仁光靠物质刺激是不够的,必须每天不断想出新点子,来激励并挑战他们”,“凡是和同仁沟通,他们知道得越多就越能理解,也就越关心”。而杰克·韦尔奇则感慨:“一生中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培育人才。”在担任通用电气CEO的20年时间里,他为公司内部各种培训亲自讲课超过300次。
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说:“所谓企业,就是集中大家的力量,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事情的地方。”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凝聚人心,将心灵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从“心”出发,把“心”作为切入点,通过抓住人的“心”,赢取人的“心”,从而达到有效管理,实现高效管理。
1. 治人先治心
人的行为受心灵的控制,对心灵放任自流,团队就会人心涣散。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任何朝代的建立、任何帝王的统治莫不以民心为基础。任何一个王朝,如果不重视民心,迟早会走上覆灭的道路。管理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不去理会员工的内心,而仅仅着眼于其外在的行为,将会陷入一个个困境之中。
巴顿将军在一篇名为《胜利秘诀》的简短报告中写过这样一段激荡人心的文字:“是攻击者眼中冷酷的闪光,而不是搜寻的刺刀尖,击溃了敌人的防线;是驾驶员逼近敌人的拼命决心,而不是机械完好的坦克,突破了敌人的战壕;是飞行员醉心战斗,而不是完好的机关炮,把敌人投向燃烧的废墟。”
巴顿将军提出“治军要先治心”。其实,管理员工与培养一支优秀的部队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管理他人首先就要在“治心”方面做出超凡的举动。
作为一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先生不仅仅是一个构建辉煌理论的学者,更是一个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常胜将军。在一次剿灭盗匪的过程中,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山中之贼易剿,心中之贼难除!”也就是说,剿灭一些山中的盗贼,还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但要让人民在内心中不产生去当盗贼的念头,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只是简单地剿灭一些盗贼,而不管人们的死活和内心的想法,就会有更多的人因为生活所迫或者其他的原因,源源不断地去当盗贼。于是,就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年年剿匪,盗匪却越来越多。所以,王阳明就从解决当地人民的疾苦入手,让大家能够安居乐业,内心喜悦。果然,去除了匪患产生的根源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管理的根本之道,是建立在人心的管理之上。从古至今,管理的思想可能变化了无数次,但思想的核心却一直保存至今,那就是“管人先管心”。
不论是战争还是企业管理,不管面对哪一种情况,只要抓住了人的内心,就抓住了关键所在。
2. 视员工为“活生生”的人
《绿野仙踪》中有一个关于锡人的故事。锡人原本是一个活生生的伐木工人,他全心地爱着一个女子,女子希望能够有一栋结婚的新房。因此,这位伐木工人努力工作,即使在女巫害他失去手脚甚至脑袋的情况下,他仍借助于锡匠为他用锡做的手脚和脑袋来工作,而且他的工作效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还得到提高——他为了心爱的女子在努力地工作着!后来,女巫伤了他的心,使这样一个“锡人”成为没有心的人(他变成了它)。这时,它虽然仍在努力伐木,但由于没有了心,没有了爱,它不会去想与原本心爱的女子结婚,甚至不会关心那位女子的处境和想法。直到有一天,它被雨水淋湿生锈,并在树林里站了一年后,才领悟到自己最大的损失是丢失了起初的爱心。
管理工作归根到底就是对人心的管理。管理者首先要视员工为“活生生”的人,并用心去领导。只有如此,才能激发起员工的热情,点燃其内心之火,使员工的天赋才能(心智)、社会需求(身体)、热情(情感)与良知(心灵)能够结合起来(这才是伐木工人起初的内在激励)。只有深入理解员工的内心,并在管理中善加应用,才能激发起员工的内在动机。否则,员工就会成为没有心的“锡人”。这对员工和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
■ 管理大师首先是心理大师
人心是最容易改变的。一句话、一本书、一首歌、一个人、一个景象,都可能令我们的内心世界涌起波澜。人心也是最难改变的。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正因为人心的变化多端、不可控和难以预测,如何引导人心才显得有趣而刺激。
对于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来说,要想让自己管理的企业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要想让管理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就必须在研究人的内心上花费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就像美国著名的管理者艾柯卡(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前总裁)一样,他觉得自己最有用的知识,是在大学心理系中所获得的——一个管理大师首先应当是一位心理大师。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生平最喜欢说的哲理之一,是一个关于眼镜的故事:
“当你戴上红色的镜片,眼前的一切,就会变得鲜红起来;而当你戴上灰色的镜片时,眼前的世界,又会变得灰暗起来。如果我们将这个镜片看成是人的观点与角度,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我们用不同的观点和角度来看世界上的同一件事情时,往往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管理之道也是如此。对于一个管理者而言,员工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无论多坏的人,都有好的一面。心是可以转变的,关键在于怎么引导和发掘员工积极的一面。这就要求管理者的管理目标从员工的外在行为转为内在的心灵,也就是让管理的方法与技巧发生一场根本性的转变。
1. 顺应人性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
在人类社会里,无论时空如何变幻、观念如何转变、管理的理论与学说如何发展与创新,有一个主题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人性。弗朗西斯·培根说:“人类从几千年前就开始琢磨自己,历经千年,人类最不了解的还是自己。”
为什么很多优秀的企业,员工工资并不高,但员工的敬业度和忠诚度却很高?而很多企业中,员工的工资很高,但员工的敬业度和忠诚度却很低?
对于许多管理者来说,有一个难以想象却真实存在的事实,那就是往往被人们忽略的人性。这是许多管理问题背后的原因所在。
如果管理者在制定政策、制度时,不从最基本的人性出发,不尊重员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会发挥到何种程度?员工的潜能会释放到何种程度?创造的价值会有多大?这样的企业或团队会得到发展和壮大吗?
中国的管理大师曾仕强先生说:“人天生是不喜欢被管的,有人管就觉得不自在。顺着人性的需求来管理,可提高效益。”
在谷歌公司独特的企业制度当中,20%的“员工自由时间”最为人所称道。这个制度让谷歌公司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把工作变成员工的一种兴趣。在谷歌公司工作的人,感觉不像是在一家公司上班,而更像是在一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做有趣的研究。而谷歌公司则可以从这些自由员工的大脑中,源源不断地提取新的创意和新的商业计划。你会发现,谷歌公司的做法实在是太聪明了。谷歌公司的聪明在于,它知道即使不给员工自由时间,员工也会想办法偷懒。与其偷偷摸摸,弄得两边都不爽,何不让员工公开地、自由地支配一小段时间?更重要的是,员工的感受会完全不同,有了20%的自由时间而不是20%的偷懒时间,他会感到自己被尊重,感到自己在为兴趣工作。
因此,了解人性、尊重人性、顺应人性,学会从员工的角度看世界,永远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所不可或缺的心灵智慧,而顺应人性的管理也才是最好的管理。
2. 员工无好坏善恶之分,关键看怎么引导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史就是更人性化的过程,是人的本性不断升华的过程。点亮人性的光辉,是管理的首要使命,即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所谓真,就是要做一个真实的人、真诚的人、真正的人,即真实地对待自己,说真话、办真事、追求真理,也真诚地对待别人。所谓善,就是要有一颗善良之心、仁爱之心。不仅自尊自爱,而且爱别人、爱企业、爱国家,关心人、关心集体、关心大局。所谓美,即对美好的理想、愿望和事业的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的本性的最高境界,也是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发掘人性的光明,点亮人性的光辉,“顽石”可以变为“钻石”,“庸才”可以变为“人才”,甚至“烂苹果”也能成为“金苹果”。
有人将人的本性比喻成一处田园,本性的善恶就是这片田园的善恶种子,都会生根发芽。但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手段(例如法治)来拔出恶种子生长出来的恶之花,利用浇水施肥的方法(例如教化),来培植善种子生长出来的善之花。除了极少数情况外,可以让绝大多数心性田园都开满善之花。
管理者应立足本心,照顾善念,顺应和激励人性中最高贵的一面。
马纯武是大庆油田的一个中级管理者。他在刚开始负责炼化含油污水处理站时,发现站内员工对机器设备非常不爱惜,导致设备的故障率非常高,频频发生事故。这些问题不但会耽误工作,给管理站带来损失,而且如果出现重大事故,还会威胁员工的生命安全。
怎么办呢?马纯武和站内的管理者们一起商量,最后认为,仅靠硬性规定难以让员工们做到爱护和高效使用机器设备。马纯武想,员工并不是存心破坏设备的,他们只是缺少积极性。如果将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能真正解决问题。于是,马纯武和站内的管理者们想出一个办法——建立机主小档案。也就是让员工们把自己的姓名、年龄、星座等个性化的资料,贴在自己管理的机器设备上,同时附上自己的爱好、人生格言以及生活照片——最好是和家人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