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悟蝴蝶效应,从微小处识别人心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就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12月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的著名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产生的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进而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这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之所以使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我们可以通过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丢失一个钉子,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蝴蝶效应在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具体运用,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结果。
但同时蝴蝶效应也有可能使我们以小的代价换得未来的巨大“福果”。
古埃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伙子听说有人说他的坏话,就愤愤不平地去找人打架。路上走得口渴了,他便向路边小屋的主人要一杯水喝。主人热情好客,看他满头大汗,除了送水以外又递过来一条毛巾。他谢过走出屋外,主人又追出来送给他一把伞让他遮阳。
这个小伙子出门以后,心情豁然开朗,只走了几步就转头回家了。为什么?因为他对小屋主人的热情招待充满了感激,原来充斥在他心中的愤愤不平的想法被冲淡了,他不想为区区小事去拼命了。
可能连小屋的主人都没想到,一把小小的遮阳伞——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善举,居然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打斗。
此外,一些小地方的准确把握会对交往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很多时候,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的一句话、一个小动作,都能对他人有重大的影响,要么是让他打开心门,要么是从此关闭。
有一个中学生在她的QQ空间里写道:
“一天晚上,一个朋友拉我出去。我们并排坐在草坪上,十几分钟过去了,她一句话都没有说。从她的面部表情中,我看得出她遇到什么伤心的事情了。然后,我轻轻抚着她的手,看着她的眼睛,关切地说:‘你不会是拉我出来看月亮的吧。’瞬间她就破涕为笑,笑过之后大颗大颗的眼泪滴落下来。我只是静静地抱着她,任她在我怀里哭泣。我知道,她需要的不是说教、追问,而是一颗体味她的心。此刻,她的心向我敞开,而我也抓住了这颗心。自从那晚之后,我们的关系上升成以心读心的最好朋友。”
当对方经历了痛苦的事情,失落、沮丧、痛苦不堪时,我们并不需要多说什么,一个无言的拥抱,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很难受吧”,都能引起他的共鸣,让他对你敞开心扉。
■ 不修补一扇窗,就会有更多窗被砸烂
生活中有很多情景和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早晨上班时,路口人流如织,等红灯的人们焦急地望着交通信号灯。终于有一个性急的小伙子等不及了,开始横穿马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交警或协警不制止这个“愣头青”,其他人就会像潮水一样紧跟其后,视红灯若无物。
在干净整洁的广场上,你不好意思随手丢弃纸屑或烟头,而是四处寻找垃圾箱。但如果是一地污物,满阶尘土,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将烟头弹出一个漂亮的弧线。
一面洁白的墙上,如果出现第一个“办证”的涂鸦,在不能及时清除的情况下,这面墙很快就会长满“牛皮癣”。
环境既有约束力,也有诱导性。个体的行为在无约束的情况下,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犹如蚁穴不填实,就会造成大堤溃决。
犯罪学家凯琳曾注意到一个问题。在她上班的路旁,有一幢非常漂亮的大楼。有一天,她注意到楼上有一个窗子的玻璃被打破了,那扇破窗与整幢大楼的整洁美丽极不协调,显得格外刺眼。又过了一段时间,她惊奇地发现,那扇破窗不但没得到及时的维修,反而又增加了几个带烂玻璃的窗子……这一发现使她忽有所悟: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这就是凯琳著名的“破窗理论”。
换句话说,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异常优雅整洁的环境中时,环境的优美就会给我们一种不自觉的提示:这里不能随地吐痰,不能随手乱丢纸屑果壳。但是,如果有人丢了废纸,且没有人来及时清扫,对于其他人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暗示:原来这里是可以丢废纸的。丢得愈多对后来者来说就愈有一种纵容感。接下来就可想而知,这里很快就会成为一个大垃圾场。其实,人的心灵就如这样一幢整洁美丽的大楼,如果当初有一扇窗子的玻璃破了得不到及时的维修,久而久之,这幢大楼就有可能变得千疮百孔……
破窗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破玻璃的窗户。千万不要因为我们个人的粗鲁、野蛮和低俗行为而形成“破窗效应”,进而给别人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平时一直强调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就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它决定了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会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 及时矫正正在发生的问题
上一节我们提到“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心理的操纵效果,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为了防止“破窗效应”,我们应该及时矫正正在发生的问题,以避免引起更大的损失。
纽约市交通警察局长布拉顿受到“破窗理论”的启发。他在给《法律与政策》杂志写的一篇文章中谈道:“地铁无序和地铁犯罪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蔓延。那些长期逃票的、违反交通规则的、无家可归骂街的、站台上非法推销的、墙壁上涂鸦的……所有这些加在一起,使得整个地铁里弥漫着一种无序的气氛。我相信,这种无序就是抢劫犯罪率不断上升的关键动因。因为那些偶然性的犯罪,包括一些躁动的青少年,把地铁完全看成是一个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
布拉顿采取的措施是号召所有的交警认真执行有关“生活质量”的法律。虽然地铁站的重大刑案不断增加,他却全力打击逃票。他发现,每七名逃票嫌疑犯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每二十名逃票嫌疑犯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结果,从抓逃票开始,地铁站的犯罪率竟然开始下降,治安大幅好转。
1994年1月,布拉顿被任命为纽约市的警察局局长,就是因为他对“破窗理论”的出色阐释。而布拉顿也开始把这一理论推广到纽约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他指出,这些小奸小恶正是暴力犯罪的引爆点。结果,通过对这些微小事件的大力整顿,社会治安取得了显著的改善。
正所谓防微杜渐,及时修复被打碎的第一块玻璃,将改变周遭所有人的心理。
英国有一家规模不大的公司,极少开除员工。有一天,资深车工卡特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放在一旁。没有防护挡板,虽然埋下了安全隐患,但收取加工零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这样一来,卡特就可以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
不巧的是,卡特的举动被主管怀特逮了个正着。怀特大怒,令他立即装上防护挡板,并声称要作废卡特一整天的工作量。
次日一上班,卡特就被通知去见老板。老板说:“你是老员工,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对于公司多重要。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实现了利润,公司可以在别的时间把它们补出来。可你一旦发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可是公司永远都补偿不起的……”
离开公司时,卡特流泪了——他在这里工作了几年,有过风光,也有过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公司从来没对他说不行,可这一次,碰到的却是触及公司文化灵魂的东西。
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个别的、轻微的,但触犯了公司核心价值的“小的过错”,要严格依法管理,不仅要及时修复“破窗”,更要严厉惩治“破窗”者,即那些违反纪律的人。
■ 保持好品性,不要让坏习惯滋生
由于人性中的惰性,养成一个好习惯要比形成一个坏习惯更费力。好习惯需要长时间一点一滴地积累,而破坏一个好不容易养成的好习惯往往瞬间即可完成。借用纪晓岚对联中的话,坏毛病“如秋草芟难尽”,好习惯“似春冰积不高”。
一旦个人放松了对坏习惯的控制,无形中就会像破窗理论所描述的情形那样,越来越多的坏习惯就会滋生出来,到最后完全失去控制,个人也就走上了穷途末路。真的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吗?我们来看一个物理实验。
有一位物理学家曾经制作了一组多米诺骨牌,共13张。最小的一张长9.53毫米,宽4.76毫米,厚1.19毫米,还不如手指甲大,它作为第一张。然后,以每张扩大1.5倍的比例,依次设计其余12张牌。之所以采用1.5倍这个比例,是因为按照数学计算和物理原理,一张骨牌倒下时能推倒的最大骨牌不超过自己的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