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一直相信其他老师的话,他们说只有每星期进行测验,学生们才会看书。后来一个学期我不再每周测验,结果发现学生们还是像往常一样进行充分的预习。
2. 原因和结果是否同时改变
检验因果关系的另一个办法是确定原因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引起结果的变化。
你稍微吃一点西红柿就会出一些疹子;如果吃很多西红柿,疹子就会非常严重,这是西红柿导致出疹子的证据。
中学毕业生总体来看比中学辍学者的收入高。接受过一些大学教育的人比中学毕业生的收入高,但是没有大学毕业生的收入高。人们的学历越高,整体来看,收入就越高。虽然你可以举出个别的例外现象,但是对整个群体的研究表明,正规教育程度的提高伴随着相应的收入增加。
二、不要简化因果关系
在物理和化学领域,有很多明显的、一目了然的因果关系,如某一行为产生另一平等或相反的行为,或者给硝酸银溶液加入氯化钠会产生氯化银沉淀物。
但是,在政治、心理学、医学、经济学等领域中,通常存在更加复杂的模式。
1. 有些结果是由多个原因造成的
如果吸烟是导致肺癌的唯一原因,那么每位吸烟者都应该患有肺癌,每位肺癌患者都应该是吸烟者。显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但是研究确实表明吸烟与肺癌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如果你认为贫穷、犯罪、离婚、经济萧条等问题具有单一的直接原因,听众完全可以不相信你的话。
2. 有些结果也是原因,有些原因也是结果
我们确定一件事情的原因时,可以寻找直接原因,也可以查看它的间接起因。医生可能会说一起特定的死亡事故是脑出血造成的。那么脑出血又是怎么引起的呢?也许是颅骨骨折,颅骨骨折是因为撞到了挡风玻璃上,而这又是因为一辆车撞了一棵树,撞车又是因为司机酒后驾车,司机因为担心被解雇而借酒浇愁……
在讲话中你要充分而详尽地讨论这样的关联关系,以呈现实情,向听众表明你明白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另外也不要事无巨细一概追究,使分析听起来小题大做,非常可笑。
有时候一定要指出某些因果关系的循环性质。比如,不了解某一群体可能会对他们产生偏见,反过来又造成与这一群体沟通不畅,结果始终无法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这样的分析比证明由某种单一原因造成种族摩擦要有效得多。
3. 有些结果的起因是触发性的。而另外一些结果的起因是持续性的
要克服不良结果有两个办法,或者直接处理结果本身,或者去阻止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为了确定在既定情况下采用哪种策略最合理,你首先得明确原因是触发性的还是持续性的。
想象有这样一个居民区:垃圾到处乱堆,窗户没有玻璃,院子里散乱地摆放着破旧的家具,而居民们急需得到医疗保障。你对这种状况深感担忧,希望采取一些行动。如果你发现台风席卷了这一地区,就会积极呼吁紧急救援,倡议发放贷款重建家园,请求工程兵部队清除受灾现场。但是,如果你了解到这一地区经济不景气,贫穷问题是司空见惯的,那么你就会倡导组织再培训项目,发起宣传吸引大企业到这一地区开展业务,或者建立医疗保健所。如果结果是由持续发生的原因造成,而把它误认为是触发性的,同样的结果还会出现。
人们试图通过对法律和制度进行小规模的调整以纠正某些问题,而真正的原因在于根本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样子把因果关系简单化是最糟糕的。另一种同样糟糕的倾向是宣扬“教育”是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良方。最好制订两个步骤的解决方案:短期内针对现存的症状,辅以长期的解决方案以针对隐含的原因。
4. 全面客观地解释因果关系
纯粹的、简单的因果关系就像科学真理,用它们来处理绝对关系。与演绎分析中的大前提一样,这种因果联系很少存在有效但无关紧要的绝对关系。但是更普遍的推理路径只能是得出一些或然论断。
可能性的大小如何?这取决于你的例子是否既充分又具有代表性,以及你怎样解释或尽可能弱化与这一论断相矛盾的例子。不要夸大你的观点。应该说“这是主要原因”,不要说“这就是原因”,应该说“大量证据表明……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等。
要确认或然的因果关系,就必须像归纳法一样进行风险/收益分析。如果吃瘦肉很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那么忽视这种关系要承受多大的风险?接受这种可能的关系有哪些好处?
最后,要解释因果关系是如何起作用的。否则,即使你能够表明了两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确凿无疑的相互联系,也只证明一方是另一方的迹象、表象或症状。因果分析所指出的不仅是发生关联的事物,还要指出为什么相互关联。在演讲中如果觉得有必要,可以简短地说明原因怎样导致结果。如果觉得可能或有用,可以引用专家的证词。你的因果分析越是明晰,听众越是不会只把它们看成是偶然的巧合而置之不理。
避免逻辑上的错误
讲话中只要出现一处明显的漏洞,其他结论都会受到怀疑。要想让自己的论点无懈可击的得到论证,我们必须要避免逻辑上的错误。逻辑上的错误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有下面几种。
◎ 虚设稻草人
这种谬误是提出一条站不住脚的论点,把它作为反例,然后再推翻它。持这种观点的人错误地认为所有相反的论点都像稻草人一样易于推翻,如果时间允许,很容易把它们加以排除。
我们常常听到反对派人士这样提出他们的意见:
聘用时我们不能不考虑一个人的资格。不应该聘用一位数学家来教英语,仅仅因为她是女性。
仅仅因为要增加一名女性领导成员而放弃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男性,转而选择只具学士学位的人,这是非常糟糕的。
这样的论辩容易误导别人,因为肯定措施并不包括提倡在聘用时无视资格。发言人为了避免谈论这一问题的复杂性,用极端的例子歪曲了这个问题。
◎ 人身攻击
这种谬误用人身攻击代替有理有据的驳斥或说服。
任何提倡流产的都是凶手。如果人们把他们从政府提供资金的医院一脚踢出,我一点也不会感到吃惊。
◎ 错误的二分法
如果两种选择并不彼此排斥,或者还存在其他可能的情况,那么把推理建立在非此即彼的条件下是错误的。以前有一则香烟广告提出这个问题:“您想得到什么,正确的语法还是纯正的口味?”正确的回答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做出选择?什么也无法阻挡我们既拥有正确的语法,又享受纯正的口味。”有些演讲内容假设听众必须做出类似的选择。
你们愿意我们学校设立足球小组还是成立交响乐团?
这可能是错误的二分法。通过认真细致的财务管理或者充分动用现有的资金,两者也许可以同时实现。
我们或者坚决抵制赤裸裸的侵略,或者失去盟友对我们的信任。
这一基本前提使一个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化,所以从中无法得出任何结论。
◎ 语意谬误
语意丰富和意味深长一方面可以使人们的交流更加通畅,另一方面也可能使思维混乱。句子中间出现明显的转义时,可能会非常有趣,比如“这个月没有一位单身汉抢劫犯被逮捕;他们一定都已经结婚”。
较为微妙而危险的转义可能出现在论点的关键部分。
没有竞争,我们所珍视的自由企业制度就无法存在。这个保护小企业的议案威胁到我们的整个经济结构。如果一个集团得到特殊保护,就不可能具有真正的竞争。
在上面这段话隐含的价值前提下,“竞争”一词指代广义的市场机制。而在声明议案威胁“竞争”时这个词的范畴大大缩小,它的意思是“个人之间具体的竞争”。这样的语意谬误尤其难以察觉,也很难加以诘难,因为论点的逻辑形式似乎是有效的。产生问题是因为定义稍微偏离原来的范畴,被用来指代不同前提下的不同含义。
◎ 循环推理
循环推理认为它的前提之一正是它要得出的结论。我们大部分人都曾经徒劳地试图处理这样的逻辑死角问题:“你得不到信贷服务,除非你的信贷记录很好;你的信贷记录不会很好,除非你得到信贷服务。”循环推理往往赋予某些要素以绝对权威,却对其他可能具有类似权威的要素视而不见。
◎ 条件的错误逆转
有一类演绎推理建立在如果A那么B的因果关系基础之上。一个常见的错误是想当然地认为,因为有A一定会出现B,所以反之亦然:有B一定会出现A。
如果我听到墙的另一边有声音,那么隔壁的房间一定有人。
我听到墙的另一边有声音。
那么,隔壁房间一定有人。
这是有效的陈述;但是,它的有效性并不意味着颠倒因果同样成立。不能从原来的“如果—那么”关系中得出下面的结论:
我没有听到声音,那么隔壁一定没有人。
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懒于思考,一个人知道一个因素与另一个因素有联系,但是没有认真分析到底哪个因素是原因,哪个因素是结果,或者这种因果关系是否确实存在。这种随意作出因果联系的判断是最常见的错误。
◎ 归谬法
归谬法与虚设稻草人一样,这一逻辑谬误是把本来非常有理的论述推导至令人感到可笑的地步,结果使它显得站不住脚。这种推导往往远远偏离了最初的可以进行合理解释的起点。
用举例来证明要点
证明要点的方法有很多种,举例证明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举例说明为听众提供了一个机会以检查自己是否正确理解了演讲者的意思,这已经超越了好故事所具有的一般意义。把概念应用于具体事例,听众可以看到他或她的理解是否与演讲者的意思吻合。作为演讲者,你必须决定采用真实的还是假设的事例,这些例子应该详尽还是简短。
◎ 用事实论证观点
事实是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命题。虽然有些事实并不能通过五官感觉直接加以验证,但“地球距离太阳九亿三千万里”却被人们作为事实普遍加以接受。我们把它当做事实加以接受,是因为我们根据大量重复性的观测经验建立了理论框架,并能因此做出近乎绝对确定性的预测。
用这样的例子来作解释说明时,你一定得保证它们是直白明了、紧扣主题以及多视角的,这一点非常重要。用举例来证明观点时,还必须接受特定的逻辑检验。
一、举例是否具有代表性
即使你列举了十几个不会实用文书的本地毕业生作例子,听众也可能怀疑你的结论,认为也许是因为他们都是某个学校一个补习班的毕业。为了使结论更加可信,你举的例子应该代表本地各类学生。
二、举例是否充分
如果你想证实你关于本地的中学没有能够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字技能的观点,却仅仅列举了你身边几个不会实用文书的毕业生作例子,这是远远不够的。你给出的例证越多,听众就越可能接受你的看法,同意这种情况不是偶尔发生的个别现象。
三、是否需对反例做出解释
如果有人举出反例,说自己的外甥女是全国优秀毕业生,或者指出本地中学的分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那么你认为学校没有发挥作用的结论就会大打折扣。用举例来论述问题时,你必须调查和解释一些显著的反例。也许这位听众的外甥女智商高达175。也许本地中学有一位魅力非凡的老师担任学校领导。如果你希望能维持自己的观点,那么就有义务表明这些例子不是典型事例,以及为什么在考虑本地大部分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时应该把这些情况除外。
注意你选择的例子是否会导致人们的习惯性推断。举例说明时要避免给人以性别或身份歧视的联想。在你的例子中是否所有的老板都是男性,而所有的秘书都是女性;是否所有的农民都素质低下,所有的民工都是小偷?如果你举的例子带着你看待这个世界时那种先入为主的偏见,一部分听众会感到非常不快。但是,如果你认为我们的社会是多元化的、不断变化的,最好是把姓名、性别、种族和各种角色混合起来,以体现这种多样性。
◎ 用推测假设事例论证观点
引入假设事例时一定要采用某种方式,使听众准确无误地认识到这些都是假设事例。有时候,实际事例与你的目标不太相符,或者你要推测将来的情况,这时可以选取简短或扩展的假设事例:
你应该怎样做出投资决定呢?让我们假设你每月的家庭收入为4000元,每月开支为2800元。让我向你们说明怎样计划余下的收入,即哪一部分应该投入高流动、低风险的领域,如金融市场或短期国库券,哪一部分应该用于高风险领域如投资做货物贸易。
显然,假设无法作为证据来支持某个观点。但是它们有助于阐明道理,因为你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做出不同的假设。前面的例子表明,你用这种办法可以使听众产生切身的体会。
◎ 明确举例说明的细节
如果演讲者可以肯定听众已经接受这些事例,那么举例往往非常简短。这意味着你可以很快提示几个熟悉的例子。为了澄清一个观点,你可以这样说:“员工福利部经理处理所有非工资形式的报酬——比如,医疗保险、红利、利润分发计划等。”为了证明一项主张,你还需提供大家熟知和广为接受的例子。
做出选择时要留心。根据听众对事件的熟悉程度决定每个例子的详细程度,根据你希望造成的效果和自己能够充分利用的时间来判断举例的详尽程度。最理想的情形是,演讲中既包括稍微提及的简短事例,也包括详细论述的具体事例。如果选择适当,这些例子既可以向听众表明你的演讲主题有多么广阔,还可以激发他们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证明材料的组织整理
为了给演讲准备更充分的材料,我们常常收集许多相关信息。一般情况下,这些信息纷繁、杂乱,不容易整理。为了让这些材料易于被听众理解和接受,更好地为论点服务,我们应该把证明材料进行科学的整理。
◎ 合理删改引语
修剪引语以突出某一观点的核心内容,这种做法完全可以接受。不能接受的做法是对一个人的话大加删改,结果使它似乎可以用来支持与原话不同的观点,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
有一则关于电影评论家的老笑话,电影评论家写到:“这部片子的演技之差简直让人惊讶!”结果发现电影广告引用了他的话“这部片子……令人惊讶!”